主题:中国震撼世界 China Shakes the World -- 颜赤城
我看到河里已经有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了。凑个热闹也写写自己的。那个读书笔记简述书内的内容比较多。我这就是自己随便发发议论罢了。如果想跟踪全书的脉络,还是请读那位朋友的笔记。
===============================
今天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
这本书最初是从《连线》杂志上听说的,是本不太严肃的杂志。并且这种书面向读者是外国人,这种书很多,所以我可能不会细读。
不过这本书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书籍,那肯定有点道理,想必在同类书籍中算是好的。这种书,写得好了,里面会有很多吸引人的小故事。
看看怎么样吧。
我很快发现了这本书有一般经济报道所不具有的意义。他有第一手的叙事性的描写,有历史纪录的意义。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作者虽然是经济记者,文笔却极好。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和地点描绘得呼之欲出。所以我可能会改变计划,会很轻松地把这本书读完。
但是文笔好可能就有扭曲事实的嫌疑。文字是魔鬼。这本书把中国描述像是一百年前的美国和一百年后的未来世界的结合体,非常魔幻,感觉像是《银翼杀手》创造出来的世界。
在作者描绘了重庆的夜生活之后,出现了非常诡异的情节。我来翻译一下。
“我正在餐馆外的路边做着笔记,一个高中学生向我走过来。她的妈妈在几步之外。她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对我说,她想让我把她带走。这里的污染是致命的,她说,人都中毒了。眼泪无声的流下来。她的妈妈拽着她的胳膊,为她的举止而感到窘迫,但是这个女孩非要让眼泪更畅快地流出来。我有点糊涂了,我当然知道空气很糟,但不明白为什么这会让她这么悲痛。她告诉我,她的父亲最近因喉癌而病逝。在巨大的圣诞老人像旁边,这个少女学着他爸爸以前沙哑的嗓音。”
请原谅我拙劣的翻译,但是……这真的是个超级匪夷所思的场面。这不是一个正常人的举止,但也不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的举止。如果说这个两个骗子,我也看不出这套鬼把戏有什么效果。
好了,不管这个奇怪的情节了。来简单看看书的内容。
在前言里,作者说,大国的崛起可能会在最让人意料不到的地方留下深刻的印记。多年之后人们回忆中国的崛起,会想起他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无穷无尽的需求。芝加哥一个月丢失了150个马路井盖,苏格兰在几天内就丢掉了一百多个,这都源于中国造成的金属价格的上涨。作者久居北京,报道的都是世界怎么影响中国,但是从2004年,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怎么影响世界。作者访问了很多国家,走遍了中国的每个省,就是要了解和记录中国对所有人生活的影响。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巨人的崛起和麻烦的未来——以及对美国的挑战》。从目录上看,这本书后面会讲到关于美国如何应对中国的思考。第一,中国毕竟在一定意义上是美国的对手。第二,中国崛起的事实和美国对人类发展规律的理解不相吻合。简单说就是,应该落后的制度发展起来了。
第一章讲的是中国从赤贫走出的一批企业家。故事是从遥远的德国的钢铁小镇开始的。中国的钢铁公司把一个钢铁厂整体打包运走了——27万吨的设备和44吨的技术材料。中国工人的工作令当地人瞠目结舌。这个关于沙钢的新闻我以前读过,很多细节都一样,所以可能就是这个作者写的。当然这本书里的叙述更加详细,内容更丰富。
作者还面访了沈文荣。虽然采访很短,着墨不多,但是精炼的塑造了沈文荣老派的粗犷的精明的充满斗志的实干家的形象。
像《经济学人》《金融时报》这些媒体,都是英美经济理论的重地,也就是说,非常经典正统的自由经济学说。那么作者在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他作出的解释就和中国人自己的《大国崛起》电视片的论调不一样了。他首先要调低和否定政府的作用。所以作者否定了邓小平的总设计师的历史评价,虽然他承认了南巡的意义。
太夸张了··· ···
估计还没有中文版,很喜欢二位的介绍,请继续。
过去也看过一些老外的畅销论述,比如《世界是平的》什么的。感觉“论”太多,“述”很少。都是在宣传他的观点,翻来覆去的,看不下去。
即便他说得例子匪夷所思,也是可以让我们自己有所思考。
我在网上看到的中文翻译经常不忠实原文。所以能看原文还是看原文比较好。这本书里提到的天安门和毛泽东等等,可能会被改动。
第二章。就像所有介绍中国的文章一样,作者开始用数字震撼读者。讲了很多中国的史无前例的发展,正在建设的大工程,还有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和科技成就。这些对中国人来说没有太多可关注的。
第三章,人口矛盾。作者发表了一些对中国文化的议论。他说中国有数字崇拜。比如两个凡是,三字经,四个现代化,五行,六欲,七情,八仙,臭老九。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当无产阶级专政从四项基本原则中删除的时候,政府用其他的东西替代这一条,而不愿意改变这种数字上的对称。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但我认为数字美是其次,更美妙的是这是一种偷梁换柱。依然是四项基本原则,大家以为一直如此,其实内容早就变了。
作者又用国家统计局李德水为例。“目视前方没有任何明显的提示,他抛出上百个数字,每一个都精确到一个小数点,应对着纷纷而至的临时的提问。后来,当官方统计的打印稿出来的时候,我把我所纪录的李德水演出的笔记与之对照。他百分之百的精确。”
令人敬畏。
但是中国人真得有数字崇拜吗?或者说,中国人真的对数字的精确很讲究吗?很遗憾,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作者的观点。实际上,参看中国历史纪录,中央政府往往对国家的真实状况不甚了解,数字往往是模糊的大概的。当然这有囿于历史条件。现代的统计技术和能力使得中国真得能数字治国。而这时,我们往往又要面对可耻假造的统计数字。
这一章涉及了颇多方面,主要讲的是人口问题,还有盗版和对知识产权的广泛侵犯,举了立帆和义乌的例子。
这种肆无忌惮的盗取技术,给了中国公司显著的竞争力,让他们能够迅速的在技术层面上赶上来,然后用价格优势把市场领先者逐出去。
在义乌,作者看到这些产品,包括假货,价格只有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但是可怕的不只是他们便宜,而是他们的质量和真货不相上下。有时候,就是同样的产品。作者感慨道:“在(义乌的)庞大深邃的展览大厅里逛半个小时,就能击碎所有关于美国商业提供价廉商品的神话。实际上,他们打折的能力没什么,我倒是开始深深震惊于他们能敛取暴利而不引起消费者的暴乱。”
第四章,绑紧的领带:中国走向欧洲。
作者来到意大利的纺织小镇Prato,探访中国对欧洲的影响。当地有18万人口,其中中国人占了2万,合法的和非法的移民。
作者成功的采访了一个非法移民。他来自福建,他的父亲养殖海龟,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破产了。他父亲最初向半政府半黑帮的地下钱庄借的钱,这样麻烦就大了。政府就直接把他父亲抓起来扔进了政府大楼的地下室关押起来。案件也不予审理——反正你最初的贷款就是非法的嘛。
等一下。这个故事是不是太恐怖了?我对中国现实无知到这种程度吗?关于地下钱庄,很多西方媒体都有报道。这是一种很独特的经济。一般以宗族和当地人际关系为纽带。借贷也纯粹以个人信誉。根据一篇报道的描述,如果不能还钱,讨债的可能会直接到欠债人家里,要求提供住宿和饮食,直到还清。这种近似泼皮无赖的行为,在我读来非常可信。可是这本书里所说的地方政府和黑帮的混合体有多大的可信度呢?我认为很低。可以从其他地方再了解。
但是无需质疑的是,非法移民的过程凄凉和恐怖。交给蛇头15000美元,但是五年之后他已经无债一身轻了。
在了解这个个体之后,把眼光放在整个意大利,这些移民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他们吃苦耐劳。但是意大利人不知道他们在和谁打交道。他们很多来自温州,一个私营经济最活跃的地方。这些移民太精明了,太有创业精神了。
在这个城市,当地注册的中国公司从1992年的212家突飞猛进的发展到2003年的1753家。意大利开始得益于中国的贡献,但是中国的公司开始发展,获取技术,排挤掉当地的公司。在读了上一章中国国内市场的严酷和竞争对手间的倾轧,很容易理解这些中国商业在欧洲会如何如鱼得水。产业外移一旦开始就无法阻挡,越来越多的工厂搬到了中国。
这种变化来得快得令人难以接受。仿佛就在昨天,克林顿还带着意大利的丝绸领带宣布就职,现在,当地的产业已经垮掉了。
作者在火车上偶遇两个到欧洲谈生意的中国商人。作者平和地记录了中国人对欧洲的议论,他们太懒惰了太悠闲了,他们只关心政治却只认钱。这些话,在我们耳里,非常的自然。在欧美人耳里,辛辣得刺耳。
但是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意这些批评的。中国人没有错,他们工作努力。但是欧洲的出路在哪里呢?福利高昂,工会势力强大。最自然的选择当然是升级产业,做研发设计。但是作者认为这是不够的。但是作者也没有答案。可能一个严酷的现实就是,从长期看欧洲已经竞争不过中国了。
到底怎样的是好的?中国人这种勤力不好吗?欧洲那些保护工人利益的工会和高福利不好吗?
当然,中国人的勤力可能来源于众多人口的竞争与资源匮乏造成的压力,就像日本人的情况.起因可以说是有点无奈的.但结果呢?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这种勤力带到全世界,会对其他的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可是人生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工作不是为了让生活更滋润自在一点吗?如果中国人的勤力造成欧洲的工人无法再过悠闲自在的生活,那么...?
数字游戏。中国人最懂。。。。。并不模糊。
消费者实惠着呢,为什么要乱?感觉作者有些幼。。。。。。。。。
没有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各种手段廉价搞来的世界资源,他们如何“懒”得下来
如果说空中客车,西门子的工程师们还对得起他们的手艺,那意大利缝领带的,凭什么比中国工人挣得多呢?
在义乌,作者看到这些产品,包括假货,价格只有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但是可怕的不只是他们便宜,而是他们的质量和真货不相上下。有时候,就是同样的产品。作者感慨道:“在(义乌的)庞大深邃的展览大厅里逛半个小时,就能击碎所有关于美国商业提供价廉商品的神话。实际上,他们打折的能力没什么,我倒是开始深深震惊于他们能敛取暴利而不引起消费者的暴乱。”
仿造的东西没有知识产权,不需要承担市场风险,当然便宜。一个厂商推出一个成功产品的时候,大家都会看到他们的成功,但是背后有多少失败?他们自己不会说,仿造的人也不在乎,顾客也不在乎。
但是如果造假的东西把原厂商击溃以后,我们在市场上还能看到什么呢?难道国人只会玩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吗?
可能在几十年以前已经对全人类的需求都已经过剩了。
只是消灭贫穷到底是不是好事?对统治者来说。
作者说欧美同类产品比起中国货太贵了,所以消费者应该暴乱
为什么质量相差无几真货比假货贵几倍?凭什么,消费者又不是傻子
都做假货,市场上很快就没有新的真货了。
艺术类的产品都有这部分成本,而且价格不菲。
而且越是太平盛世价格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