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六章 蜀汉的最后一战(上) -- 沉睡的天空

共:💬76 🌺1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六章 蜀汉的最后一战(上)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六章 蜀汉的最后一战(上)

(演义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公元262年,司马昭力排众议,决定征伐蜀汉。在当时,诸多朝臣多反对冒然攻打蜀汉,即便征西将军,与蜀汉多年征战的邓艾,也屡次上表提出异议,反对此时攻打蜀汉。邓艾乃当时名将,多年统领西线曹魏之军与姜维作战,为天下之名将,司马昭攻打蜀汉一定得依赖他不可,而他的倾向对于这次战役举足轻重。

邓艾的反对除了他上表中已经提到的内容确实反对攻打蜀汉外,很可能与他并非此次战役的主将有关,当时,司马昭是选择了他的亲信,支持他此次攻伐计划的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若是如此,邓艾便要在钟会指挥之下。然而从日后邓艾在战役中的表现看,他很不愿意在钟会麾下作战,试图自己带军。为此,司马昭派遣主簿师纂为邓艾司马,并解释司马昭的意图,这其中便有可能说明了日后攻打蜀汉的战役部署,并对邓艾进行拉拢,(日后攻打蜀汉一战,邓艾自领一路,有着极大的自主权。)此外,师纂此行很可能不单有拉拢解释的意思,更有若邓艾再行劝阻,就剥夺其兵权,令其回京的意思。所谓恩威并施。邓艾随后便表示支持司马昭的征伐计划,邓艾的转变对于这次战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司马昭这次攻打蜀汉并非纯粹是以蜀汉为目的,而是统一天下的第一步而已,在司马昭一次对于群臣的解释中便可以看出。

“自定寿春已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略计取吴,作战船,通水道,当用千余万功,此十万人百数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湿,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在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很显然,司马昭最终的目的是消灭东吴和蜀汉,统一天下,然而,东吴屡伐不克,不如先消灭蜀汉,三年之后,再由蜀汉顺流而下,进攻东吴,这也是日后北方南征的常用战略,便是迂回作战。

司马昭选择蜀汉为第一个目标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他看来,东吴疆域广大,而且地处南方,曹魏之军多是北地之人,要破东吴水军,攻克长江天险,取东吴并非易事,而且东吴蜀汉同为盟友,尤其蜀汉每每乘东面有事,屡次出击,不若先平定蜀汉,一来若得蜀汉,长江天险可同为其有,再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夺东吴事半功倍,二来蜀汉虽小,但是屡屡出征牵制曹魏兵力,不如先灭之解决后顾之忧。(司马昭对于姜维的屡屡兴兵也是很头疼的,一度要招募刺客暗杀之,后来被劝阻。)

而且正如他所说的,蜀汉战士不过九万,(这和日后蜀汉灭亡后所献户口军吏统计中军士十万相差无几。)在成都,南中,防御东吴,各处总和至少要四万上下,真正能在前线应对曹魏军队的五万人至多。而曹魏兴兵十多万,以多战少,胜算是很大的。

确实,司马昭所说的很有道理,但是若真是那么简单,蜀汉早就在多年之前便灭亡了,然而蜀汉却没有灭亡,反而曹真曹爽当年两次出征,十多万大军劳师不克,惨败而回。尤其曹爽一次,司马昭跟随出征,对于那次出征的结果自然清楚。蜀汉虽然兵少,但是拥有天险,大军出征,不说蜀道难行,就说大军的后勤保障,就很成问题,这也是那些大臣反对出征的主要原因。司马昭故意忽略了难处,自然是为了那句话,战略上藐视敌人,就好象荀彧说袁绍的四胜四败说一样,胜败本是常事,但是若只是只说败,不谈胜,只说不做,那永远也不会胜利。

虽然战略上藐视敌人,但是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为了麻痹蜀汉,也是为了防止东吴乘机出兵,司马昭下令“青、徐、兗、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吸引东吴的注意力,而实际上征集四方之兵,由钟会在关中训练军事。

此计被姜维看穿了,他便建议由廖化张翼带兵率军分守阳安关口与阴平桥头,以防备之,然而刘禅宠信黄皓,而黄皓相信鬼巫之说,认为曹魏不可能进攻。(好象好几次国家亡国时总有几个巫师或者文人站出来信誓旦旦的说不可能,比如这次,再比如陈后主那次,真不知他们的信心从哪里来的。)这次姜维的上表群臣都不知晓,这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来的兵败。

另一方面,司马昭定下了三路进军的战略部署,其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主力由各处征集而来的十多万军队,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其二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军三万多众,由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而第三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馀人,出祁山进军武街桥头,断绝姜维归路。

虽然为三路进军,但是实际上称之为二路更为确切,钟会这一路十多万兵力进军汉中,而邓艾和诸葛绪两路合起来六万多人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限制姜维军的行动,让其不能回援并寻机消灭。

曹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夏,曹魏下令攻打蜀汉。

也就是此时,蜀汉得到了曹唯进犯的消息后开始回应,刘禅拿起姜维当初提议的计策,派遣廖化带兵增援姜维,而张翼董厥带领到阳安关驻守,然则,两军都未及时赶上。

我们先说东路,钟会部分三路进军,令许仪在前修道,结果修出的道路可说是豆腐渣工程,桥穿,马足陷,钟会下令斩首许仪,许仪为曹魏功臣许褚之子,他的被杀立刻震惊了整个魏军,一方面对于进军修路再也不敢松懈,另一方面钟会也树立了自己在大军中的威信。

此时汉军的计划部署是借外围,守汉乐两城与关头,这是当初姜维制订的计划,所以钟会大军迅速进入汉中,开始攻打汉乐两城,并派遣护军胡济进攻阳安关。

应当说,在这个时候,曹魏和蜀汉的计划都顺利实施了,曹魏进入了汉中,而蜀汉则只要据险防守,等待魏军粮尽退兵就可以了。

但是,战争的天平开始向曹魏或者说司马家这边倾斜了,钟会进入汉中,令部将围汉乐两城,而率军攻打阳安关,阳安关为天险,易守难攻,即便钟会大军亲到也未必能克,可此时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一切。

阳安关守将蒋舒开城投降,主将傅佥力战而死。(演义中把故事倒过来了,变成了傅佥出击,其实是相反。)本来阳安关乃天险,易守难攻,钟会主力到了也未必能短时拿下,(钟会攻打乐城就失败了。)但是蒋舒的行为使魏军前锋胡济就将阳安关拿下了,尤其重要的是,若是防守不济被攻破,阳安关守军可以将那些粮草烧尽,可此时阳安关的粮草补给尽数落入魏军手中。阳安关的粮草是为了防备魏军围攻而为大军长期准备的,收藏颇丰,这一收获使得钟会大军在日后可以坚持的更长一些,对最终的结局也起了极其关键性的作用。

以钟会日后在剑阁与姜维对峙时还发生粮草危机这一情况看来,若是阳安关未破,钟会大军的粮草危机会出现的更早,那这对另一路魏军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攻破阳安关,钟会得以补充,而再进一步进军时,钟会却发现本是由另两路军队牵制的姜维却出现在剑阁阻挡住自己的去路,这是怎么回事?

这就要说到西路战事,西路邓艾由狄道进攻姜维,此时姜维已得知钟会主力进攻汉中一事,于是无心与邓艾纠缠,且战且退,准备到关口阻敌。然而诸葛绪率军由祁山到阴平桥头,挡住了姜维的退路,这一切似乎已在曹魏掌握之中,姜维或者被两军夹击,或者来不及赶赴救援,那之后钟会可以长驱直入了。

为了对付诸葛绪的挡路魏军,姜维带军从孔函关绕北,准备出诸葛绪之后,而诸葛绪闻知,担心后路被截断,赶紧后退三十里,此时姜维已经由北道进军三十里,得知诸葛绪的行动后,马上回军再度由桥头进军,而诸葛绪此时再试图拦截,已经来不及了。

从这次机动作战的情况看,姜维这一招声东击西,实北实南的计策远在诸葛绪之上,尤其是姜维军的情报与机动能力远远超过了诸葛绪,这才使其摆脱了两路围攻的被动局面,就好象围棋中的一条大龙,眼看就要被全歼,却冲出重围,走活了。

姜维军的这次突围,使得曹魏三路进军的其中二路的主要目的:围歼牵制姜维军的目标没有完全达到,这也是前期或者说全部战役中汉军最大的亮点。

不过,曹魏主力冲破阳安关,使得这一路的目的基本达到,这也就是多路进军的好处。

姜维率军到阴平,合集士众,准备赶赴关城,却得到了已经被破城的消息,只好退军,与廖化,张翼,董厥合兵守卫剑阁。(张翼廖化两路的行军有些奇怪,从记载上看,廖化很可能是在阴平附近和姜维回师,而张翼所部和姜维会师应该是汉寿附近,但是这是赶往阳安关的途中呢,还是赴援阳安关得知已经被破而回师的途中呢?也有张翼军曾经在阴平等待防御诸葛绪的说法,不过最终的结局是一样的,三部汉军回师守卫剑阁)

至此,前期作战中,魏军夺得大片领土,捷报频传,但是,这次作战最终的目的是消灭蜀汉,这一目标要实现,前面还有一个拦路虎,汉大将军姜维率领汉军守卫剑阁,而姜维本应该被西部两路魏军限制才对。也就是说,尽管魏军总体大胜,但是西路魏军的战果不及东路主力辉煌,目标没有达到。

而现在的局面便是,三路大军是否要会合作战呢,这取决于三路魏军统帅的意见,而这意见决定了整个战役的结果。

这就是下一章的故事了。

(若有看三国随章侃全部文章者,请移步在下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483020065。)

沉睡老公公:五

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抢啊抢,抢沙发!
家园 沙发腿

不许长灵芝!!

家园 有宝! 搞到老公公家的板凳!
家园 555,三国快完了~
家园 俺来补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好东西

不过我就找地图还有文字记载,就是搞不清楚张翼那一军怎么行动的...

家园 是啊,快完了
家园 :)
家园 哈哈
家园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七章 蜀汉的最后一战(下)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一十七章 蜀汉的最后一战(下)

(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曹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分三路大军攻打蜀汉,钟会一路主力十余万人入汉中后,分兵围住汉乐两城,又因蒋舒之降,破阳安关。其第一阶段作战已经基本完成,但是作为战役总体的目的:灭汉一事还未达到,于是钟会举大军向前,到剑阁,而汉军主力由姜维率领已经在此据险防守了。

除钟会之外,曹魏另两路大军则没有钟会那般的好运,邓艾和诸葛绪率领的两路大军其目的主要为围困姜维军,令其不能回军防守。但是,姜维突破了包围圈,若不是蒋舒投降,阳安关失陷,姜维已经率军赶赴阳安关,那样的话,钟会主力也要受到影响,而虽然钟会夺取了阳安关,姜维的突围也使其可以回到剑阁防守。可以说,邓艾和诸葛绪两路大军的作战相对其目的是失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邓艾与诸葛绪面临着下一步的战略选择。原先的命令是邓艾与诸葛绪围困姜维,让其不能东归,并寻机歼灭。而此时战略态势发生了变化,姜维突围东归,而与钟会主力大军对峙,这时邓艾和诸葛绪一时找不到了对手。此时邓艾和诸葛绪有两种做法,一种便是按照原来的战略布置,继续进攻姜维,并可与钟会合军。另一种则是独立带军,以其他方式进攻蜀汉。诸葛绪选了前者,邓艾选了后者。

第一种方式比较保守,与钟会合部攻打姜维,成功率就大了很多,而且姜维本就是其战略目标,如此做也不违背原先的布置,一旦成功,之前让姜维逃脱的罪过自可以抵消,便是失败,自有钟会友军一同承担。应该说,无论成败,功劳自然远不比上钟会,但是风险也小了许多。

第二种方式比较冒险,失败的话可说死无葬身之地,便是没死,损兵折将,又加自作主张,不从号令等因素,回去也是罪无可赦,降职甚至死罪都是常事。但是一旦成功的话,则可说功劳比众人都大多了。而邓艾选择的目标更是将风险和功劳推到了顶峰。攻取成都:失败了身死,成功了便就是第一大功臣。

这是一场疯狂的赌博,邓艾选择了赌博,他也邀请诸葛绪加入这场豪赌,诸葛绪则选择了保守。最后的结局到底是谁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呢?等到蜀汉战争结束时,似乎邓艾是正确的,他夺取成都,为第一功臣,进位太尉,增邑二万户,曹魏开国以来,无有功劳过其者,而诸葛绪则被钟会告了一状,获罪回都了。但是再过了几日一看,邓艾与其子身死,还长期背着叛臣之名,而诸葛绪还是好好的活着,依然做着高官。

世事的变迁我们先不说了,我们先把目光转移到蜀汉这边,在遭到了曹魏的进攻后,蜀汉还是做出了自己的反应,除了派军增援姜维之外,朝廷还送信给东吴这个盟友,希望其能做出援助。东吴也很快做出了回应:

“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

这是老套路了,三国时期,蜀汉和东吴一方受到进攻或是进攻曹魏,另一方便会协同出兵牵制,这次东吴发兵曹魏必然要作出反应,大军多在西方,若是被东吴乘虚在东部搞出什么事来,可就得不偿失了。曹魏希望西部战事速战速决,而后勤补给也希望战事能速战速决,虽然曹魏夺取大片土地,但是战线拉的越来越长,后勤补给也越来越困难。虽然得阳安关粮草,但是拖延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钟会想从速攻破剑阁,可是姜维据险防守,就是打不下来,时间一长,魏军已心生退意。就是此时,邓艾那一路大军传来了好消息。

之前在谈到隆中对时,曾经说过分兵多路进攻的问题,对于该一路进攻还是多路进攻实在很难说出好坏,不过司马家率领的两次进攻蜀汉和东吴两战却都是多路进军胜利,而且邓艾这路偏师还立下了头功。(偏师立功。许多战役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或许是因为战役的焦点集中在主力上,不断的为之加筹码,想一举定江山,反而让偏军得了便宜的关系吧,不过这也要看进攻一方的实力和偏师领军人物之魄力了。)

我们继续说邓艾这路,邓艾邀请诸葛绪合军由阴平道进攻,被诸葛绪拒绝,这自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条路实在太难走了,根本不是军队可以用来进军的路。由此进军,很可能走到一半粮草用尽不得不退兵,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灭的可能,这样的风险太大了。当然,要不是这样的路太难走。蜀汉也不会对这路放松警惕了。(其实诸葛绪真的加入邓艾的计划反而成功可能性小了,人多了,粮食补给也更加困难,而且两军想法不一,很容易分裂。)

不管怎么说,邓艾率军走了这条路,冒了很大的风险,失败了命就没了,而阴平道果然难走。三国志中记载: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从这段记载中可知邓艾此路的难行,即便在现代工具的帮助下,要在西部群山中开辟道路也是难事,更不用说当时了,尤其是粮食补给的问题,最为可怕。此时邓艾做了一件让我长期以来都莫名其妙的事。

“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

一般这句话都解释为邓艾用毛毯包裹自己,滚到山下。起初想想有可能,但是仔细一想也不太可能啊?假如是悬崖这样成九十度的,那不用说了,别说毛毯,就连用气垫包裹也肯定死。用毛毯包裹自己,再滚下去,应该是坡度尚可的山地,但是这样的山地也用不着滚吧,后面就记载“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那说明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下去,其实就算悬崖也该是用绳子绑住放下去而不是滚下去吧。邓艾这样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手脚没力,只好用滚的,当然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邓艾长期征战,虽然年老,但是也从未记载他老成这样了,何况也完全可以用绳子绑住放下去。另一种就是邓艾这样做更是为了表达决心。尤其结合上文处“粮运将匮,频於危殆”,紧接着就是“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可见是邓艾为了坚定将士之心,以身作则,才如此做的。

邓艾经过长期艰苦的跋涉,终于到了江油,但是此时的魏军处境应该不会很好,根据前面的记载,马匹是不太可能有了,大型工具也不太可能带来太多,应该只有随身兵器和部分干粮,可以说是疲军,要是蜀汉此时坚壁清野,那邓艾军得不到粮草补给,就会全军覆灭。而此时蜀汉江油守将马邈的投降,使得邓艾军获得了及时的补给,休息和器械,更为邓艾军的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

应该说,蜀汉对于战事的发展完全没有料到,虽然阳安关失陷实在出人意料,但是姜维回师,坚守剑阁,魏军不能进,让蜀汉上下安心了许多,在内部基本上没做太多的警惕,安南将军霍弋提出到成都增援的要求也未被许可,因为当时蜀汉完全没有想到事态会进展到那一步,于是,等到邓艾军来到时,蜀汉此时只有调遣所有的军队,令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迎战邓艾。

尽管汉军此前已经多路增援前线,但是考虑到一般朝廷多有后备,外加存亡之际,蜀汉此次能迎战邓艾的军队不会很强,但是也不至于很弱。可此次领军人物却大有问题。这次领军的人物是谁呢?

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长子,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

倒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自然,是说他们的父辈和祖辈,这其中,张遵黄崇不用说了,他们不是领军者,真正的领军之人为诸葛瞻。

诸葛亮的才能不用说了,但是诸葛瞻嘛,陈寿对其颇有微词,据说是因为受到诸葛瞻责罚的关系,记载中也未说诸葛瞻才能如何,虽然有说他工书画,强识念,才思敏捷,但是政绩不知,只是当时蜀汉人因为他父亲的关系,对他的评价不错。诸葛瞻在当时已经做到了行都护卫将军。不管诸葛瞻才能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没怎么打过仗,蜀汉虽小,但是战事频繁,不说姜维的北面,南面也有战事,但是在之前的记载中,没有看到有诸葛瞻指挥或者参与任何一次战役的记载,从官位变迁看,应该都在成都就职。

这点之上诸葛瞻还与诸葛亮蒋琬费祎不同,他们虽然以文吏见长,但是一个个都是长期经历战事的,诸葛亮不用说,不说后期,就说前期,他也是领军增援过入蜀一战的,蒋琬长期负责后勤,费祎更是在前方跟随诸葛亮,他们对带兵都有经验,而且他们都是经历过战事,一步步由底层升迁上来。而诸葛瞻不同,不管他才能如何,他的升迁多得以父辈,而且多没有经历战事考验,甚至在后方负责后勤的经验也少。(也并非这些功臣子嗣就无能,很多人还是有才能的,如霍戈,但是之前没有经验,一开始就要打这种存亡之战也太难为了点,假如诸葛亮从诸葛谨那里过继来的儿子诸葛乔活着就好多了,他到是有过带兵的经验,尽管只是负责后勤运输而已。)

然而,当时那些能战之辈如张翼廖化跟姜维在前线防御,如霍戈在南方还没回来,这样的情况下,也只有叫诸葛瞻上阵了。正是叫“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不在了,就上诸葛瞻”。

诸葛瞻的行军果然出了问题,邓艾军最大的弱点就是后勤补给,而蜀汉军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据险自守,这就好象姜维北伐时一样,只是局势倒过来,当时曹魏遇到不利局面,就据险自守,等姜维粮尽,而现在诸葛瞻也只要据险自守,那邓艾粮尽,大军就覆灭了,黄崇便劝说诸葛瞻如此。可是,诸葛瞻思虑很多,也没有如此做,不单如此,还在邓艾的战书诱使之下,与邓艾列阵大战。

当年司马懿无论诸葛亮怎么挑拨,就是不肯出战,而曹魏军在姜维北伐时,也采取这种龟缩战术,诸葛亮姜维一点办法也没。可是诸葛瞻一受挑拨,就要和邓艾决战,正中邓艾下怀,这就是一种没有经验的表现。(当然,邓艾那书也做的巧妙,说什么表诸葛瞻琅邪王,在当时蒋舒马邈投降的背景之下,诸葛瞻不做点表示确实会引起刘禅疑心,不过这完全可以采取其他的方式,决战未免也太过了。)

邓艾率领的乃是百战精兵,但是决战开始,居然被诸葛瞻率领的军队击退,在邓艾威逼之下,终于击败汉军。诸葛瞻,黄崇,张遵,诸葛瞻之子诸葛尚都战死。

(蜀汉其实和其他两国一样,对功臣子嗣颇为优待,但是蜀汉第二代在此时还未完全接班,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有年纪的关系,比如诸葛亮和关羽张飞三家,诸葛瞻生的就晚,关羽张飞两家长子都早夭,关羽尤其,关平战死,关兴和关兴长子关统都死的很早。当然也有一些如蒋斌霍戈傅佥这样的人物,已经得到了重用,身处重职。可是这些有阅历有经验的人物都在外地回不来了。只好由诸葛瞻等人上阵。)

诸葛瞻统领的是成都几乎全部的军队,他的战败,则意味着成都已经成为空城,从当时的记录便可以看出,群臣或者支持入吴,或者支持入南,但是并没有说依城防守的。便是刘谌,也只是提出背城一战,以死社稷,也未认为可以依城死战。可以说,当时局势很是头疼,当年刘璋在成都,成都有兵,但是外围基本被扫除了。而此时的刘禅面临相反的局面,成都没兵,外围倒是有兵,姜维自有数万大军,各郡县也在守御,南面东面也在蜀汉控制之中。邓艾偏偏就从中路来了一个中间开花。

确实,以当时的局势来说,诸葛瞻兵败,成都是很难保住,唯一的希望就是姜维回军,姜维回军倒是可以期待,但是邓艾被灭,钟会大军还在其后,这路大军比邓艾还要危险,这一来,成都到头来还是保不住。在成都建立的政权在历史上命运往往都是如此,一定要守住外围,一旦被兵临城下,基本上就失败了,以蜀汉来说,其军心民心都向汉。一旦兵临成都,则只能束手就擒。

蜀汉之亡,倒并非他的朝政腐败,刘禅明君算不上,昏君也不是,也并非他不得民心军心,蜀汉之民,军,臣多向汉者。蜀汉的灭亡,更大的因素还是实力的强弱和军事布置的失误。国家的兴亡,国与国的对抗,关键是实力,蜀汉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他的失败。

蜀已亡,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灭亡蜀汉的两大功臣,各怀其志,一场勾心斗角就要开始,而亡国的忠臣,在一边试图力挽狂澜,再做最后一把努力,即便用自己的性命做赌注。

:)
家园 只好再加个垫子叻

花花草草也是有生命滴,沙发腿上滴灵芝还是要保护滴

家园 不容易啊, 公公家的这个沙发! 无限欣喜看贴中。。。。
家园 不容易啊, 公公家的这个沙发! 无限欣喜看贴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