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一) -- northeast

共:💬62 🌺19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四)

后来35军主力在新保安被消灭,郭景云自杀。35军的其他军官对郭景云抱怨很多,也许有推卸责任的因素在里面,但总的来说,郭景云肯定问题多多,因为不光35军的认为抱怨他,其他部队也对郭景云有意见。

从张家口撤退的时候,傅作义命令郭景云把104军的一个师也带走。原来,当初增援张家口的时候,傅作义派了两支部队:35军的两个师(35军的另一个师被傅作义留在北平当警卫部队用了)、104军的一个师。35军的两个师是坐汽车来的,104军的一个师不是同35军一起来的。傅作义原计划让35军回北平的时候把104军的一个师也带走。104军的那个师没汽车,要是35军发扬一下风格,两个人坐的车三个人挤一挤就没问题了。可郭景云这时候却没把心思放在兄弟部队上,原来郭景云知道这次离开张家口就回不来了,所以要把35军以前在张家口的“家当”要全带走(很多与35军有点关系的军民也想顺便托35军带点东西),汽车上挤得满满的,怎么算计,也不够104军的那个师挤的。磨蹭了几个小时,最后报请北平方面同意,还是没带上104军的那个师,本来早晨就该出发的车队中午才走。这件事上,说郭景云“本位主义”一点不冤枉他,结果是既耽误了时间也少带了支生力军走。

35军刚离开张家口的时候很顺利。事后毛泽东对杨成武兵团把35军放跑了非常不满,要不是最后把35军堵在新保安了,杨成武兵团上下一群领导很可能要有麻烦。事后总结,杨成武兵团主要防备敌人西撤绥远,对敌人东撤北平有点估计不足;另外当时前线部队没想到敌人是突围,还以为是平常的攻防,因为杨成武兵团主要目的是牵制张家口一带的敌人,有点不在乎个别阵地的得失,没想到一有空隙,35军大部队就跑了;当时天气还不好,能见度差一点,敌情掌握的也不及时。

35军东撤可以说是傅作义在平津战役中一次比较出乎中共方面意料的行动,假如35军后来真的撤回北平,历史进程将大大不同:我估计傅作义以后的行动将更加偏向往东撤退,虽然不敢说能全部成功突围,但撤走的部队肯定能更多一些,解放军方面的伤亡代价也要大一些。在当时看来,35军回北平的路上能阻击他的解放军兵力不足,坐着卡车的35军行军速度很快,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35军回北平了。解放军方面,杨得志武兵团火速前去阻击35军,但恐怕没有人有把握杨得志武兵团能撵上35军的汽车。

事后35军的人都非常埋怨郭景云,郭景云一路上似乎并没感到情况有多么紧急,甚至还总想下车与阻击的解放军小部队“练练手”,其他军官一个劲劝郭景云:“现在多消灭点敌人也没什么功劳,要是耽误了时间就麻烦了……”郭景云才“恋恋不舍”地继续前进。阻击部队大概也知道单靠自己是挡不住35军,使出了一“绝招”:破路,有的公路甚至挖的象悬崖似的……郭景云命令紧急抢修公路,有军官建议干脆绕道走,郭景云怕绕道走道路情况不一定怎么样,搞不好汽车通不过的话就只能弃车跑了(事后证明,放弃汽车也比全军覆没强呀)。好不容易走到新保安,郭景云说大家太累了,晚上休息休息……结果,杨得志武兵团的两条腿硬是撵上了35军的汽车,把35军堵在了新保安。

郭景云的失误不仅葬送了35军的两个师,而且还拖了其他国军的后腿。为了救自己的嫡系35军,傅作义急忙派104军的两个师、16军的两个师去救援,而且还把天津的部分部队西调增援北平,延误了整个国军东撤的进程。(看来壮士断腕的决心不好下呀)

104军的两个师一度很接近新保安,可这时候郭景云好象从“大大咧咧”又变得“胆小慎微”,不敢轻易离开新保安,一个劲叫104军靠近新保安,而104军军长安春山希望35军往外突围与之会合,结果两位军长在步话机里互相骂起来了……最后的结果是104军的两个师、16军的两个师大部分赔进去了,安春山等少数人突围跑回北平(解放后安春山自己说其实他也被解放军俘虏过,但找空子跑了)。为了让傅作义一时无法下东逃的决心,解放军暂时对新保安“围而不打”,等对傅作义的“一字长蛇阵”分割的差不多了,新保安也被攻克了,郭景云自杀。

傅作义听说35军主力覆灭的消息后,下令张家口的部队突围。可傅作义没想到,倒霉事一件接着一件,张家口部队突围的密电又被共军破译了……

土鳖扛铁牛

家园 【外一篇】华北战场的“暗战”:破译国军密码的故事

这篇故事严格说来与傅作义的直接关系不大,所以单独列出来算“外一篇”吧。

这事要从解放战争初期说起,当时在晋察冀解放区,经常有国民党的运输机在天上飞来飞去。(这也容易理解,飞机飞直线走近道,反正当时共军也没飞机,国民党的运输机在天上也没有对手。)有时候,天上会掉下来一些东西,估计是国民党的飞机遇到了恶劣天气,为了减轻重量往下仍的。晋察冀解放区的军民收集了一些“天外来物”。一次,晋察冀军区作战科的唐永健同志无意中去查看这些“天外来物”,发现其中有些书,就看了起来。说实话,开始没看明白是什么书,大概是好奇心的缘故,唐永健继续仔细查看……突然,唐永健看明白这些“书”是什么了,是密码本,国民党军队的密码本。(谁说天上不能掉xx ?)

唐永健在这些“天外来物”中仔细找了找,发现居然有好几十本密码本,前后一对照,明显是一套(不过中间缺了几本)。唐永健高高兴兴地拿这这几十本“书”去找负责通信的同志去了……

负责通信的同志看过之后,说了句:“暂时没用……”唐永健很奇怪:“怎么用不着?”负责通信的同志解释了一下,原来要想破译这些密码,需要破译者有相关的知识,现在晋察冀军区没这方面的人才,就算有这方面的人才,破译起来也要花很长时间。唐永健觉得很可惜,手中有国民党军队的密码本却一时用不上……负责通信的同志说,干脆送延安去吧,那里的人才肯定比我们这多,而且还比较安全。于是,这批密码本就送延安去了。

大约一年以后,这批密码本又被送回来了,原来西北战场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延安被共产党主动放弃了,中共中央在转移的时候当然要清理各种资料,大概这批密码本携带不太方便,就被送回了晋察冀军区。在此期间,延安方面对这批密码本进行了研究,有所进展,这次送回密码本的时候把有关的研究结果也带过来了。根据延安方面的成果,晋察冀军区开始对国民党军队的电报进行破译。当然,开始的时候只能破译部分密码(因为还没有完全破译成功),但时间长了,有关人员越来越有经验(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来验证或推测当初电报的内容),破译的成果也越来越多。当然,这期间国民党军队的密码也有所改变,但每次改动总是改动不大(也就是说不是完全放弃以前的密码),所以晋察冀军区方面也就有条件“与时俱进”,因为国民党军队始终没发现密码泄密,所以这场“暗战”成了一边倒的局面,有时候国民党军队的命令还没传达下去,而共军已经根据情报进行相应的调动了。

不过,这种“暗战”的情况比较复杂,很多情况并不象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比如说,首先要截获敌人的密电,如果没有及时截获,破译也就无从说起了;有的时候敌人的部署变动或者部队并没有按照密电的指示行动,而共军如果按照已破译的敌人密电行动,反而会误事,比如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并没有按照国防部的指示行动,幸亏粟裕判断正确,没迷信情报;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领导人的指导思想有问题,即使知道敌人的情报往往也避免不了失败,红军时期五次反“围剿”失败、西路军失败的时候,其实也是红军破译敌人密电的“黄金时期”;还有破译的早晚问题,傅作义1949年3月24、26日与南京方面通电报(内容是先计划、后取消了出逃绥远的计划)华北军区司令部六处是1949年4月初破译了这两封密电,并不是当时就破译的……在平津战役期间,华北军区部队主要打了张家口、新保安两次大仗,我听说张家口之战国军突围前共军已经破译了敌人的密电,但没听说新保安之战有什么情报方面的功劳(35军的东撤非常出乎共军的意料,如果实现有情报,根本不会出现一度很被动的局面)。

以前我对华北战场的“暗战”只是听说,但前些日子得知傅作义1949年3月24、26日与南京方面通电报被华北军区司令部六处是1949年4月初破译的准确消息,证实“暗战”确实存在呀……对于张家口之战中“情报战”的细节,我还真不了解,不过我有兴看见当时当时在张家口的国民党军105军军长袁庆荣的回忆文章,通过袁庆荣的叙述可以推测一些有关的内容。

本来张家口的最高级将领是兵团司令孙兰峰,但实际具体指挥是105军军长袁庆荣,袁庆荣说是因为当时张家口只有105军一个完整的军,所以傅作义也让他指挥105军以外的部队(几个师、两个骑兵旅以及一些地方保安团),也有人说傅作义过分信任袁庆荣而冷落了老部下孙兰峰(104军军长安春山就这么说过)。不管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反正35军主力在新保安被消灭后,傅作义确实发电报命令袁庆荣统一指挥张家口的部队突围。袁庆荣收到密电后,先回电傅作义说马上组织突围,然后袁庆荣又给骑兵12旅旅长鄂友三发了封密电。袁庆荣突围给鄂友三发密电干什么?原来骑兵12旅也是孙兰峰兵团建制下的部队,原来驻守在张家口北面的张北县城,张北失守的时候,鄂友三的骑兵跑的快,损失不算大,之后鄂友三率骑兵就在察哈尔、绥远交界地带徘徊,随时准备策应张家口的主力。袁庆荣给鄂友三发密电的意思就是通知鄂友三策应张家口方面的突围行动。也就是说,有关张家口突围的密电总共就三封:傅作义发给袁庆荣的、袁庆荣回复傅作义的、袁庆荣发给鄂友三的。如果华北军区真的破译了张家口突围行动的密电,破译的只能是这三封密电中的一封或几封。袁庆荣说他在密电中没说突围的具体时间、步骤,因为当时他还没计划好,而且后来在实际指挥中也是“随机应变”(有点临场发挥的意思,可他的部下后来普遍认为突围时指挥混乱)。其实共军方面即使不知道突围的具体计划也没什么,多调些部队来(东北野战军的四纵就被派来支援了),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看你怎么跑,还怕你飞了不成?

等到袁庆荣组织部队突围的时候,还来个“声南击北”,派两个骑兵旅向南突围,主力向北突围。袁庆荣的想法是最好是两个骑兵旅能在南面吸引共军、掩护北面的主力,反正骑兵跑的快。可真到了突围的时候,主力在北面被堵住,而南面的两个骑兵旅不知从哪里听说北面突围成功了,也往北面跑,拥挤在一起,一片混乱……最后,袁庆荣以下大部分官兵被俘,孙兰峰等少数人突围,孙兰峰等残余部队与鄂友三部会合后逃回绥远。傅作义的又一支嫡系部队就这样完结了,傅作义的处境更难了……

家园 那封对杨成武等人的电报措辞之严厉很是少见

主席那次真是火了

家园 安春山确实被解放军抓到过

化装成老伙夫蒙混过关。

说到本位主义,当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曾经东征。红十五军团伤亡较大,毛泽东电问红一军团能不能抽调部分兵力补充。林彪聂荣臻因为红一军团也兵力不足拒绝了。后来尽管东征胜利,回来后还是被毛泽东批评为本位主义,聂荣臻代表红一军团进行了自我批评。到了辽沈,打下锦州后毛泽东最初要求派一个纵队先行入关,结果派了一个兵团;平津时要求东野入关时的要求是全军或者最少7个纵队,结果是全军。共军改正错误如此彻底,国军还在重蹈共军的覆辙,哪能不败。

家园 对于这种不能领会上级意图、可能影响全局的严重失误,主席从不姑息…

某些人先打密云同样受到了申斥……

说实话老猫的作用太大了,确实不是一般的好领导。

家园 说得好,不象现在,一个问题反反复复解决不了
家园 那些老人可都是经过血淋淋的教训了的
家园 好文,花
家园 49年3月底傅作义还在和南京暗通电报?

是不是敲错了?距离渡江都不到一个月了。

家园 傅作义与南京暗通款曲、曾设法逃离北平,具体可看--

河里也贴过这篇文章,傅作义政治转型过程中的双重性

外链出处

家园 多谢,还真有点意思。
家园 抗战前GMD用明码呼叫,抗战后知道用密码了,可译电员多是地下党
家园 国军的教训也是血淋淋的

仍然狗改不了吃那啥,美军在这方面有优点。

家园 【原创】平津战役前后的傅作义(五)

张家口失守后,除了西边的绥远、以及随时可以从海路逃跑的塘沽守军,在华北大地上,傅作义只有北平、天津两座被团团包围的城市了。这时候,傅作义不可能不知道守孤城意味着什么,就是他自己当年守琢州,虽然一战成名,但最后不也失守了吗?只能是坐下来谈了。当时傅作义应该是认为共军打北平、天津也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可以借此与中共讲些条件。

可傅作义没想到天津守军只坚持了29个小时。说实在的,天津这一仗打得这么快一方面说明东北野战军战斗力雄厚,另一方面也是守军力量薄弱了点。而天津守军力量薄弱也与傅作义前一阶段的指挥有关,为了救35军,傅作义从天津调了不少兵去北平:比如62军的主力师157师被留在北平,而62军虽然在天津还有三个师,但只有151师是主力;94军四个师,被调动成两个师在北平、两个师在天津。天津表面上兵力有11万,可新兵多,新编部队多;而且东北野战军攻击的时候还专打弱敌,来了个主力东西对进、南北分割,被分割在北部的主力师151师、被分割在南部的94军43师最后也不怎么抵抗就降了。(其中43师就驻扎在耀华中学,离萨苏在《天津围城记事》中提到的萨娘家就几百米远)

只剩北平一座孤城了,傅作义怎么选择?坚持打到底是一种选择,而且也不是没人这么干过,山西太原不就一直打到最后吗?山西的“土皇帝”阎锡山自己跑了,却让太原守军坚持到最后,还搞出了个“五百完人”的“英雄事迹”。傅作义自己的家属和财产实际上已经转移了,要是完全从个人角度考虑,大可不必关心部下和老百姓的命运。可同样是军阀,傅作义与阎锡山还是不一样的,傅作义还不是那种完全不顾部下和百姓死活的人。我个人认为,从本质上说,傅作义不是那种自私的人,在很多时候还是很考虑部下和百姓的利益的。举个例子,当年傅作义系统的军官们“集资”作生意,每年分红,本金掌握在傅作义手里;解放后,傅作义认为这笔钱自己留着不合适,而当初的部下有的已死、有的解放后有了固定的工作,大家分钱也不太合适,傅作义总表示要捐献给国家(但有关部门开始不同意),直到傅作义去世后,钱才捐献给国家。(要是台湾的阿扁夫妇手里有一笔连假发票都用不着开的钱,那将会……)

什么事情光有想法,没有实力也不行。北平城内大多数部队不是傅作义的嫡系,说服他们走“和平道路”,城外的解放军是一种威慑力量,傅作义自己的力量也不能太弱了。本来傅作义在北平有嫡系两个军:35军和104军,可35军两个师覆灭在新保安;为了救35军,104军的两个师也搭进去了;104军的另一个师被郭景云耽误在张家口了。等到104军军长安春山惊慌失措地跑回北平,傅作义的嫡系在北平只剩两个师:35军的一个师和骑兵第4师。幸亏傅作义好歹也是领导,领导的好处就是有权,赶快给35军和104军进行补充。估计重建的35军和104军肯定比“原装”的差点,很可能还缺编,但好歹也是两个军呀。北平的部队有的虽然不是傅作义的嫡系,但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比如101军是孙连仲的老部下、62军157师是广东部队),大概没心思为党国效忠到底。有可能有点麻烦的是李文、石觉两个兵团,不过石觉名义上是兵团司令,实际只下辖一个13军,13军原来有5个师,在密云被消灭了一个师,进北平的有4个师。石觉手下的兵还闹了次兵变,具体细节我不了解,不知道石觉手下的4个师的兵有多少参与了,就是都参与了(我估计可能没到那个程度),与傅作义手下的两个军和一个骑兵师相比也不占什么优势。手下有嫡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听话,傅作义就让骑兵第4师首先出城,做个表率。其实让骑兵第4师先出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北平城虽大,草料难找,骑兵要是在城里再多待些日子,马就要挨饿了,所以骑兵第4师对于出城,那是“相当”积极的……

土鳖扛铁牛

家园 啊,这个沙发又是我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