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越之间――从永乐到嘉靖的“安南平叛” -- MP4

共:💬13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中越之间――从永乐到嘉靖的“安南平叛”

越南,远古谓之交趾,泛指五岭以南。史载“帝尧之地,南至交趾。”秦始皇平南疆后,称象郡,后汉武帝又设交趾等三郡,并封刺史管辖。东汉未年改名为支州,唐高宗时又将支州改名为安南,设安南都尉府。五代时安南独立,国号大越,并向宋称臣受封为附属国。清嘉庆七年改称越南,国名直到今天。(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呵呵呵!)

这里要说的是明时的情况。

洪武初年,朝廷下诏,安南国王陈日喹遣使朝贡,被朱元璋正式加封为安南国王,并将其列为“不征之国”。十几年后,安南内乱,陈氏家族被黎氏家族取代,立国号为大虞。黎氏向明继续进贡,并谎称其为陈氏后人,永乐元年成祖朱棣加封黎苍为安南国王。

安南国崇尚武力,多年来一直与周边打个不停,甚至公然骚扰明境,劫掠人畜。永乐二年八月,老挝派遣使臣护送已故安南王的孙子陈天平来到朝廷,状告黎氏篡夺王位,欺骗天朝。朱棣遣使前往查问,并让陈天平同行前往即位,但黎苍在鸡陵关(即友谊关)设伏杀了陈天平。朱棣闻讯大怒,令成国公朱能为大将军,统兵七万五千出征安南。

安南全民动员,抵抗侵略,军民设置障碍陷阱,据险死守,不久朱能病故,新城侯张辅继任大将军,当时朱棣的军队才经历了靖难之役大战的考验,战斗力很强,大军一路披靡,五个月平定了安南,俘敌竟达二百余万,国王黎苍及其将相王侯均被捉拿。于是朱棣将安南划为中国郡县,设交趾布政三司,辖安南17府,157县。

朱棣吞并安南,尤令陈氏的拥护者大为失望,陈氏旧臣简氏率先发难,由于明主力军已撤离,局面很快就一发不可收拾,于是调军再征。但和上一次出征的性质不同,安南人民已经把中国视为异邦了,不甘心作“亡国奴”,奋起抗击,由黔国公沐冕统帅的“侵略军”遭到重创。永乐七年五月,简定自封为太上皇,拥立陈季扩为大越皇帝,改年号为重光。安南百姓相率归顺陈季扩。上次平定了安南的张辅(已封英国公)重新受命,统军二十万征伐。永乐八年春,张辅大破叛军,活捉了简定,陈氏投降。成祖本以为大局已定,但刚招回张辅,黎氏一党不久却死灰复燃,于是又战。明军虽然势大,却束手于“人民战争”,从永乐六年开始的平叛,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始终无法完全消灭抵抗,平定安南。安南军民抵抗持续不衰,越战越强,明军反而逐渐被动,只能固守战略要地。遭遇同20世纪的美军很相似。

仁宗即位之后,对是否继续对安南用兵出现了争论。仁宗感到国力消耗很大,希望回复到旧时状况,即只要安南答应称臣就不再打了,但也有不少大臣反对,他们不情愿多年的努力就此终结。到宣宗时,战况急转直下,黎利为统帅的安南军队在镇彝关取得决定性的大捷,明七万大军全军覆灭。这样,议和达成了,安南遣使受封,黎利称陈氏已绝后,要求封自己为安南国王,宣宗虽知其说谎,也无可奈何。这样,安南进贡称臣,明撤回文武官吏及其家眷近八万余人,一切重新回复到朱元璋时代的情形。在朱棣将安南并为中国之郡县大约三十年后,又被迫放弃了。

连个小小的安南蛮夷都制服不了,对于天朝的士大夫们而言,这实在是一个耻辱。所以,后来讨伐安南的建议一直有人在提。到了嘉靖年间,安南内乱,黎氏与莫氏争斗,莫氏夺取了政权,黎氏向天朝求助。于是讨伐再上议事日程,嘉靖十七年四月,世宗任命咸宁侯仇鸾为征彝副将军,兵部尚书毛伯温参赞军务,征讨安南。

毛伯温,宇汝厉,吉水人。为人意宁沉毅,临事决机,不动声色,“未尝张皇变幻,淆听改观”。作为为处理安南事务的最高决策人,其思虑周全,谋动而后定,他采纳了名将翁万达的建议:"揖让而告成功,上策也;慑之以不敢不从,中策也;芟夷绝灭终为下策。"又吸取了永乐后期急于求成的教训,也深悉安南好斗排外的民族性,采用分化瓦解策略,远交近功,或安抚,或利用,或施压,以坚壁清野战术,步步为营,先将莫氏所设的陷阱毒药清除,并严惩通敌者,再施以强大的宣传攻势,张告安南臣民,让他们知道朝廷出兵安南所要征讨的不过是莫氏父子二人,若有人能率郡县的军民前来归顺,即将整个郡县授与他,能生擒或杀掉莫氏父子来归降的,赏黄金二万两,同时赐官封爵。又告知莫氏父子,若能自缚前来投降,尽献安南百姓户籍并归服听候处罚,也可赦免不死并授予官职。莫氏无计可施,渐入绝境,最后只得无条件投降。

嘉靖十九年十一月初三,莫氏一族四十余人自缚受降,安南复平。因黎氏势衰,无法控制安南。经毛伯温建议,降安南为安南都统使司,仍任莫登庸为都统使,官二品,官职子孙世袭。责善待黎氏的后世子孙,令其岁岁称臣、规定每三年上京城朝贡一次。也就是说,名义上的正式关系是明的赐封臣子,实际权力仍等同于安南国王,明只享受统治者的待遇,却无意再度吞并安南。此后,到万历年,黎氏再度复兴,夺回了权利,但仍补贡,依然与中国保持相安无事的藩属关系,由明嘉靖及清咸丰,又延续了整整三百年。

一直到了咸丰七年(1857),越南阮氏王朝与法国签订了《顺化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咸丰八年(1858)中国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从那以后,越南对中国的藩属关系就此结束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好文章,请教两个秦汉之即的越南问题

1。听说越南把赵佗作为他们的祖先来祭拜,真有此事吗?另外当时赵佗在岭南的统治范围是否包括越南?

2。据说在东汉时越南有一对兄妹造反,结果被马援给平定了,但越南人现在仍然纪念他们(包括在咱们抗美援越时),有此事呼?

家园 个人之见

1、赵佗的南越国确实包括象郡,也就是今天的越南。那个说法我也听过,但有待去过越南者证实。

2、任爱杰兄有篇专文做过介绍,不过那时候广西、越南的少数民族或部落很难以现代的观点区分出民族性了。

家园 谢谢
家园 交趾的脱离与独立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源于五代军阀混战时期,完成于汉政权最弱的宋代初。和朝鲜不同,交趾郡自古是中国领土,交趾人本是中华人。我觉得,独立后交趾人很聪明,向北称臣,讨好强邻,向南不断征服比他们更落后的‘蛮族’,国土越来越大。

明代之所以没有重新收复交趾,也因为交趾成国时间太久,有3,4百年的历史,已经有了民族归属感了。

家园 中国自秦对越南北方拥有主权(包括河内),

但其它大部分领土是交趾人自己打下的。

家园 安南也可以说是一个文明的孓遗

实际上,它本来不应该叫做越南,而应该叫作南越。几千年以前,它们的祖先南越文明和华夏文明,三苗文明,东夷文明,西南夷文明共同存在于中国土地上,而且相当强盛,活跃于长江流域。但是在华夏和东夷融合后,三苗,西南夷和南越被新兴的汉文明所击退,被迫让出了中原大地。三苗本来在河北,逐渐退缩到中南的山区,三国时期的武陵蛮(那个打死甘宁的沙摩柯)就是他们的近祖,苗文明基本局守在湘南云贵的大山之中,直到近代。西南夷北限原来在甘肃,有过璀璨的巴蜀文明,后被赶进四川,又退往西南山地,在孟获时代大规模融入中土文明,它的残余部分发展为中南半岛西部和缅甸的文明形态。南越从长江流域开始南退,退缩到岭南,在秦汉战争中一度被征服,但也有长期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时期,比如南海尉赵陀,我们在广州给他建南越王墓,越南人则称当时的南越国是他们的祖先 -- 越军中“凡是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越南领土”之说法来自于此。岭南的开发造成南越被融合的部分以外,坚决维持其独立形态的部民继续南迁,在汉朝中叶定居于今越南南部,称为象林蛮,屡降屡叛,也就是今天越南国家的雏形。在和汉文明的激烈争夺中,南越不但损失惨重,而且在不断的失利中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我们不能不感谢蒙恬和霍去病,如果在中原文明没有发育成熟的时候被匈奴扼杀,今天我们还上哪里去奢谈中国文化呢?

家园 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的

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 之 征侧,征贰

链接出处

家园 谢谢,终于搞明白了
家园 补充几点

MP4 兄好文。

越南的确把南越国当作他们的直系祖先。越南人自己写的史书里都是这样记载的。

当时的交趾只是越南北部。中国从秦朝到唐末设立郡县的也就是这一片,不包括越南的南部。当时那里称为林邑。虽然也对中国称臣,但其实受印度文明的影响更大。

交趾脱离中国开始于唐末。明朝不能收复故土倒并不仅仅因为交趾立国已久。主要还是由于明朝在交趾实行高压政策所致。

其实交趾虽然脱离中国,但是文化上与中国完全相同。而其他东南亚国家,例如泰国,缅甸和老挝,柬埔寨受印度文明的影响更大。

越南一贯把东南亚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最有意思的是越南对中国称臣,但是对内和对东南亚诸国却自称皇帝,要求各国成为他的藩属,整个一个中央帝国的小型翻版。相当好笑。

家园 的确有点儿猴子称大王的意思

我个人认为受到印度文化影响大的交趾安南还称不上,被安南灭亡的占婆应该是最为典型的吧。是否也可以把这里称作中国和印度文明的交汇点呢?

家园 对,所以叫“印度支那”(indochina)
家园 ? 印度支那的名字从此而来? 哈哈,有趣

以前怎么没有想到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