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推荐大家去读读<<平凡的世界>>,作者是路遥, -- 老成都
路遥自述写作平凡的世界的经过的一篇长文,九二年读大学的时候在<<女友>>上看到的文章.当时路遥已经去世了(?记不清了)。
七十年代生的人对这部小说都会有深刻的印象和认同感,那就是我们所经历过或者从父辈那里听说过的生活啊.
文笔也许不是最好,但他是用心和生命去写的.
算起来我已经买了三本平凡的世界了,最后一本是盗版的,有点对不起路遥先生了。
加一个对晓霞的死的看法:很多人是痛恨路遥把晓霞给弄死的.但不死的话又如何?
从孙少平一直对生活的不安到最后他安于呆在煤矿,拒绝了进省城的安排来看,少平的心理轨迹也许就是路遥的心理轨迹.他们都没有做好在都市生活的准备,以至于本能地离开都市.
那么晓霞就只有死了,否则的话分手是一个更不可接受的结局.
[FLASH][/FLASH]
平凡的世界写的真好,就是有点太理想化了,大哥发横财,二哥泡省委副书记的女儿,三妹又是跟另一个省委副书记的儿子,还成了太空人,他们一家人运气也太好点了。好像路遥写到这本书的后半段的时候就已经快不行了,这也许是后半部不如前半部的原因吧。不过瑕不掩瑜,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里最名副其实的。
最早接触这部小说是在初中,语文老师用了一个晚自习给我们朗读了第一章,我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关于白馒头黑馒头那一段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孙少平对郝红梅显而易见的、朦胧的情愫也令我们大感兴趣,不过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一章。我的语文老师很有才气,发表过一些散文,很有些怀才不遇和生不逢时的感慨,从年龄来看与小说中的孙少平差不多同龄人,猜想当年很可能因为家境原因放弃进一步深造。
后来进高中时从同学那里借来看完了前2册,现在忘了那是哪个出版社的出版的,分为4册。此后一直没有等到后2册,直到上大学后才终于看完这本小说。
小说的背景尽管是黄土地,但是我相信这本小说对于我们认识那个时代的农村具有普遍意义,其与我从我的父辈那里零星听来的那个时代的我的家乡就很相似。我的家乡在江汉平原,长江边上。孙少平强烈的求知欲望、坚强独立的人格也带给我个人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鼓舞。
高中时的语文老师曾向我们强烈推荐过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为此还招致很负责任的班主任的非议,可惜我一直看不下去,尽管篇幅比《平凡的世界》短很多很多...
平凡的世界
曾国藩
红楼梦
但是有一点很不喜欢,作者总喜欢自己对人物或事件加评论,我觉得是画蛇添足,读者完全可以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
讲的可能就是你说的这个大水的故事。
作者文笔实在一般,
少时看报纸《讽刺与幽默》,一直记得里面有漫画讽刺相声演员,逗哏的在台上继续说,捧哏的到台下胳肢听众的胳肢窝,逼观众笑。
看《平凡的世界》就是这个感觉,每到要“动情”处,耳边似乎响起作者的声音,
“该感动了,你怎么能不感动呢?你一定要感动阿,你倒是给我快感动阿!!!”
实在不是很能接受。
总觉得真正的佳作,作者无需发表大段的抒情,议论,高明的自会不动声色的把你引入一种境地,在那里,读者自会与书中的人物一起感悟,一起体验,一起思考。
但我绝对承认,小说让我见到了一个并不熟知的世界,情节结构上也有独到之处,不然我当时也不会手不释卷,但确实很难再看第二遍。
当代作家里,窃以为功力超过作者的实在不在少数。
这是当代中青年(网络)作家的拿手好戏。
路遥给我的感觉很真诚,前面也有朋友说了,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这本书。
但是太急于得到读者的同意或者共鸣
非常不喜欢这本书,书中人物的生活我有所了解,不同意他对人的诠释,太简单
中国传统的腐儒的文化,与西方的“新文学”都是一个路子,作者要在小说中大发大段大段的微言大义,强奸读者的民意。。。
中国民间文学传统,评书一路的,图个热闹,作者不会在书中发癫。让人物,让故事本身说话,是上品。武侠小说,继承的也是评书的技法,所以好看,流行。
这种议论比比皆是.我个人也不是太喜欢这个. 这和作者的成长有关,路遥一生的轨迹大约与人生中的高加林相似,县文化馆或县广播电台的记者就是他青年时代的职业,估计这种文风是那时候养成的.那种作品不喊两声是不行的.
我个人觉得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时很多有才能的人都在写. 我最近翻了一下最新的十月啥的,感觉是差多了.
大作家一定要写长篇.阿Q正传几乎完美无缺,但鲁迅还是不能称为伟大的小说家.只有在长篇中,我们才能看到宏大的叙事,完整的人物性格,作者对世界和人性的看法,等等.也只有在长篇中,作者的各种缺陷才会暴露无遗.
平凡的世界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缺点很多,但其中的人物性格还是非常宣明的,对当时的农村生活的描写也相当到位.现在我们如果想了解那十年的农村生活是个啥状况,读这书就是一个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