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推荐大家去读读<<平凡的世界>>,作者是路遥, -- 老成都

共:💬129 🌺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事将近?恭喜先。

到时候一定要寄几张照片看看啊。:)

时间隔得太久,都不记得三妹是谁了?

的确,这本书总体基调确实是有些浪漫主义的风格在里面,基本都是光明战胜黑暗,呵呵。

家园 当时四川的李井泉的女儿就嫁了个农民(我是听说,

可不认识他女儿).老李当过西南王,还不止是个省委书记.这种事情当时是可能的.路遥在这一点上是没问题的.

问题可能是大家说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成分多了一些.这个和路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受的教育有关,没法强求的.

书名是我搞错了,我当时只是看过连载还没看完,连有个省委书记都不知道.俺再这里再检讨一次.

家园 就是老三啊。

记不得她叫什么了。我觉得这个人物完全是多余的。

家园 嘿嘿,俺是那边过来的,现在还有亲戚在那边

在这片土地,没法拿自己的事情做普遍描述

比如塔城那边国界改动后前几年可以买地,其他地方有这条件吗?我那亲戚日子和你没法比,在他那,领导还是领导

家园 <<白鹿原>>最后5%草草结尾?

前面人物描写很精彩.

家园 内蒙只是相对好些

内蒙在大跃进期间相对好些,可能是因为当年内蒙是以畜牧业为主吧,因此工农业损失对整体影响不大,不过缺粮的情况也是比较严重的。父母当年是呼和浩特的城市居民,父母和亲戚们回忆起1960年,感觉就是一个字——饿。一顿能吃到一个窝头算是好的了,经常是酱油兑水来充饥,所以普遍患有浮肿。母亲和很多人经常步行十几里到糖厂附近捡甜菜加工后倾倒掉的甜菜渣子,父亲则翻墙到皮革厂偷吃皮革加工后熬出来的油渣子。

作为城市居民,周围没听说有饿死的,但农村情况不了解了,牧区情况应该好些。当年收养上海孤儿的绝大多数是牧民。这比起安徽、河南等重灾区算是强多了。

家园 每月五六十不算出奇

首先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就可以达到50元左右,而一般中专毕业的则为30多元。

其次,内蒙属于边疆,有各种补助。比如呼和浩特和包头,相隔不过150公里,但同样的职务包头的工资要比呼和浩特高十几元,因为包头有风沙补助。如果是包钢或一机等大企业,加上各种行业和企业补助、福利,收入还会更高。70年代包钢的一线工人挣100多的也不算稀奇。除了政治地位高,经济收入高也是为什么当年大家争当工人的原因之一。

家园 1970年本溪当地3级力工每天1.68元
家园 平凡不平凡

一直很喜欢的一本书 里面有些东西很熟悉 虽然时间背景比我的时代早 内有些东西很让人鼓舞

家园 有没有那么一部书,能让我泪流满面?

如今还有人能提起这部书,看一些兄弟的回复,多半没看过或认真看全过,田晓霞的父亲不是省委书记, 他认识孙少平的时候, 她父亲只是黄原县革委会副主任 .

田晓霞死的那场大水,是安康汉江大水,死了很多人,可惜官方没有公开 .

路遥还有一篇好像叫"太阳从正午生起 " , 是平凡的世界的创作纪实,也很感人的 .

家园 我是15年前看的这本书,细节可能模糊了点。

路遥的那本书应该是“早晨从中午开始”吧?

谢谢老兄提供的安康大水的信息,这是在哪个省?陕西吗?

能否改一下标题?“泪流满面”这四个字现在给我的净是不好的联想,都是网络标题党和民运害的。

家园 安康是陕西的一个地级市

安康是陕西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在汉江边上, 据说路遥当年次书因为披露大水,还遇到麻烦,后来改成" 南部某市" 才勉强通过,

家园 极其感人。当时看的是稀里哗啦的

“太阳从正午生起“,不知道是不是我在青年文摘上看到过的。记得里面描述的是路遥找旧报纸查资料等等。但是,最让我心酸的一段,是描述他的养母(眼睛已经瞎了,我应该没记错吧),想念他来看望的时候。

真是很抱歉,具体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可是当时看着那些写这位老人的文字,眼泪是不断的打转。

家园 读我估计都大家都是读过的,

读我估计都大家都是读过的,但估计读完过的比较少。这本书出来很早,估计跟贴的人那时候都还在学校里,都没有把这大部头买回宿舍放起来的经济能力。很多人是读过部分连载(我就是)或听过一段中央台的中午的连播,甚至找同学东一本西一本的借,都不容易看完全书。我估计最后的文本和大家当年读过的还有些差异,因为我昨天去重读网上的,发现不少情节和映像中不一样。我是90年三月离开学校的,以后再没看过这书,但我发现这书92年才定稿,路遥随即去世,好像和写这书太用心有关。

另外一个原因是跟贴的一大半在国外(我也是),即使在国内是个文学爱好者,出国后头五年一般都在为生活奔波,不容易有谈论这些问题的环境,对那些书中细节忘得相当快。我是看了嘎嘎和人的争论才想起这书的,我的本意是读过这书的人对七十年代的生活会有个基本的概念。

刚回国去呆了几周,国内变化也很大,估计国内也不会再出路遥这样的人和书了。

家园 读我估计都大家都是读过的,

读我估计都大家都是读过的,但估计读完过的比较少。这本书出来很早,估计跟贴的人那时候都还在学校里,都没有把这大部头买回宿舍放起来的经济能力。很多人是读过部分连载(我就是)或听过一段中央台的中午的连播,甚至找同学东一本西一本的借,都不容易看完全书。我估计最后的文本和大家当年读过的还有些差异,因为我昨天去重读网上的,发现不少情节和映像中不一样。我是90年三月离开学校的,以后再没看过这书,但我发现这书92年才定稿,路遥随即去世,好像和写这书太用心有关。

另外一个原因是跟贴的一大半在国外(我也是),即使在国内是个文学爱好者,出国后头五年一般都在为生活奔波,不容易有谈论这些问题的环境,对那些书中细节忘得相当快。我是看了嘎嘎和人的争论才想起这书的,我的本意是读过这书的人对七十年代的生活会有个基本的概念。

刚回国去呆了几周,国内变化也很大,估计国内也不会再出路遥这样的人和书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