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对一名志愿军战俘的调查 -- 西河泳者
孩子没有学会哭了以后就哭个不停吧?
高龙巴里的这个情节应该不是很确的,应是哥哥和妹妹吧?而且哥哥其实是有点三心二意地说。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小说。。。
小家伙现在不常哭,倒是经常嚎叫,只要有人抱就嬉皮笑脸。
你现在知道他是自己人,不然他怎么会是“省级研究员”?
当时不知道么,还不是和其他真正的特务放在一起。
不明白作者凭什么训斥这位老兵 1 chela 2006-10-28 10:48:20
因为他叔叔灵魂附体……当然这是个迷信的说法。但是此时何尝不是由于他叔叔的思想在他心中深植呢?
Upham 最后截住了大概有四五个德国士兵,但是只杀了一个,就是他们袭击雷达站时抓住的那个德军大个子,同时也是当着Upham的面将匕首插入自己战友胸膛的那个人,而当初正是由于Upham坚持要履行国际公约规定的义务,善待、释放战俘, 这个大个子才得以苟活。
而大部分的影评中都是如此评价这一行为的:
最后他只枪杀一人就是因为只有这一人看见了他的怕死行为。
如果此人未看见他可以说是:
但此人刺死他的战友后当着他的面下楼,只不过没把他当做真正的战士才不屑对他下手。
而且后来还有一个场景中他与包括此人在内的德兵只隔一个小土堆,眼睁睁看着德兵在对战友射击。这时他只要扔个手榴弹就能解决问题。
而且他只枪杀了这一名俘虏,为什么不枪杀其他同样也在杀自己战友的德兵?
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他是因仇恨而枪杀俘虏,只能说是他为了掩盖自己的怕死行为而枪杀俘虏。
许多新兵初上战场其表现不见得能比这个士兵好到哪里去,其后克服了恐惧心理后才能蜕变为一名真正的战斗英雄。从这个士兵在战俘营里的表现来看,当时若没有被俘,再多几场战斗的经历下来很可能会有同样的表现,只是他比较倒霉,在成为(很有可能的)英雄之前就被俘了。
无论怎么说该士兵回国后至今的遭遇来弥补当年一时的怯懦我认为也足够了,对比一下今天那些海归战俘所受到的待遇,以及这个贴子里的主流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可前面有人提到过的:想必这个人最大的后悔当是当年在战俘营怎么不选择去台湾。
另外,说一下这个“战场上无意义的送死”vs“下命令死战”,有时确实很难区分之间的差别,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讲也只能由实际的战地指挥官来把握了。常常可以见到为了整体战局的胜利某上级命令下级必须死守某地,摆明了要该下级去送死,但肯定不算什么“战场上无意义的送死”,下级若抗命不遵完全可以执行战场纪律。但很多时候也没那么清晰可辩,比如当年袁督师死守宁远城时一度情势危急,城内的百姓多抱怨袁的蛮劲导致将被屠城,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坐下来讨论孰是孰非的了,这时执行战场纪律对指挥官而言是必要的,当然,事后的监督以审视之前的“命令送死”是否合理也是同样有必要的。
最不满意的就是中国军队对外国战俘的待遇比本国士兵还要好。
不论是日军战俘,还是美军战俘。他们享受的待遇比国军/共军的王牌部队都要好。
自轻自贱。
(可能政治家们认为这样可以瓦解敌军的士气,鼓励敌人在绝境下不要殊死顽抗,可是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只要不虐俘就可以了,完全用不着过分优待。在朝鲜/抗日战场上,好像没见过优待敌军战俘就可以减少日/美军的抵抗。想想在朝鲜战场上,缺衣少粮没药的志愿军战士把仅存的给养留给美军战俘,或是用牛奶猪肉养美国人,自己啃炒面,心里才叫痛。难道我们的战士自己就不配享用这些营养品吗?)
然而,另一方面,却对自己人被俘后归来却极为残酷。
可能当政者认为如果对战俘待遇好的话,无异于鼓励大家不要死战而去做战俘。
可是为政者忘记了人是有尊严的,被俘本身对一个战士来说是精神上永远的伤痕,不论战俘营的待遇怎样,都不会有人愿意轻易去做俘虏的。
国民党的起义投诚人员也是一样。官大的有统战价值,可以受优待;官小的就没有这样的价值。
其实是很理性的决定,当然对于命运被决定的人来说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