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共:💬1694 🌺196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印度平原城市出现比中国早1000年,千年前印度有今日中国的

城市建设成就?

这种比较没有道理,忽略了所有东西仅仅用一个时间来简单量化,套用用烂了的话,世界是平的。仅仅用某某时间的某某的某某方面和某某时间的某某的某某方面类似,就以此作年份加减法,非常片面而不科学。老兄以十三年前中国不如今日的印度来论证印度经济好于中国,犯的就是这个的错误。老兄满篇的观点,就这么一个论据,还如此的不科学,窃以为实在该多看实例,少谈空想。

家园 【文摘】印度货币升值GDP达万亿美元 成为第12大经济体

http://news.sohu.com/20070430/n249807712.shtml

  据当地《巴林论坛报》4月28日消息,瑞士信贷银行权威人士透露,随着印度卢比对美元比价持续坚挺,4月25日创下了40.94卢比兑1美元的历史新高,按此汇率,该国的GDP总值41万亿卢比,折算为1万亿多美元,从而印度成为世界第12大经济体。

家园 上个月印度GDP 是9000亿美圆

印度的卢比升值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印度今年的纺织品出口已经从120亿美圆的预期调整到了100亿美圆.再有一个与中国明显的差异就是,印度的卢比升值始终是在入超之下形成的.简单的说,印度的卢比升值依赖的是外部资金不断的进入.但是前面我也提到过,印度去年新增加外汇储备部分里有3/4是进入股票与金融市场的短期资金.而且,在现在印度通涨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印度监管部门不是逐渐加强货币流通的管制而是放宽管制.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家园 印度不能自由兑换货币,为什么不控制升值幅度?

仅仅是为了吸引资金流入?

家园 也许印度人是这么想的

反正西方是要印度牵制中国,在中国没垮台前西方人是不会打死印度的,乘这机会捞好处。

家园 问题在于

中国投资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尽管泡沫很明显,但是中国金融市场及时出现日本金融市场出现过那样的泡沫破灭,那么中国的出口与储蓄结构依旧支撑中国的经济增长.反过来,从最近几次中国的股票震荡对世界股票市场的影响来看.中国出现金融泡沫的破灭,不但会波及世界发达国家的市场也一定会使在印度股票市场的短期资本撤离.那么,以来资本经常性项目来填补贸易逆差的印度经济将出现的不是资金短缺项目下马的问题,那直接的后果就是印度维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物资将会出现短缺.这样的短缺会拉高印度的通货膨胀率,从而使金融危机演变成为全面的经济危机.所以印度无论怎么赌,即使中国经济注定要出现危机,那么印度人也是垮在中国前面的.印度由于自己的结果是从农业经济一步跨进后信息社会那样的撑竿跳式的发展,自身经济结构承受不起任何经济震荡.而且印度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使他们做出使经济过热减速的实质的强制努力,就象狂奔的火车头拖着没有刹车的列车一路高歌.

家园 摘一段今天参考消息的内容

美联社29日报道说,从薪水大幅增长和出国度假,到低首付购买新房,印度中产阶级的生活从未如此优越过,这主要得益于过去四年来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

报道称,2003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长率年均高达8.5%,这不仅刺激了需求,也导致物价飞涨。随着房价与股价创下历史新高,人们越来越担心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可能招致一场金融危机。

两年来,印度银行贷款每年的增幅接近30%,商业房贷去年增长了80%。如果资产价格暴跌,借款人可能无法履行还款合同,这将触发连锁反应,最终可能令银行系统陷入危机。

为冷却这种增长,印度中央银行去年多次提高利率,迫使商业银行增加贷款利率,获得可调整利率贷款的消费者每月的还款额因此猛增。印度一些最大的银行已开始对可能转变为风险资产的抵押贷款进行评估。同时,政府高级官员也不再谈论加速经济增长。

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最近表示,印度已呈现出“经济过热的典型征兆”。

.............

经管房地产价格飙升,新德里的苏希尔.阿伦还是在去年夏天买了一套公寓,由于现在每月按揭换款额已经上升了20%

.............

过去三年里食用油和蔬菜等基本食品的价格几乎翻了一番.

............

印度中央银行去年11月首次发现它所谓的印度经济的"过热现象".

............

印度两年来银行贷款每年的增幅接近30%,商业房贷去年增长了80%.

............

同时高级官员也不再谈论加速经济增长,尽管在此前政府还认为印度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向中国的10%靠拢.

家园 非也

印度的经济规模达7750亿美元,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没人会认为今天印度的经济好于中国,事实上2006年印度的经济规模只不过大体相当于我国1997年的水平,所以我更多的是关注印度的经济潜力,毕竟没有人希望10年之后,在亚洲的南端出现一个类似今日中国一样的经济怪物,凭借无限制供给的劳动力资源来重塑世界的经济版图。

印度的优劣比较《印度“象”能否变成印度“虎”?》

外链出处

印度崛起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外链出处

家园 因为可以多换一些年货

这个在老广的文章里论述过的。不过说白了还是目光短浅,也可能不是不明白,而是对自己的长期未来没有信心。

家园 【文摘】中国股民在牛市中赚得盆满 “五一”出境游热爆

感觉不太对劲

http://business.sohu.com/20070501/n249820016.shtml

……

  去年3月入市的股民刘军表示,虽然自己股龄不长,但运气比较好。去年的一波大牛市行情,让他的6万元成本转眼变成了14万元。家境本来就不错的他在去年“五一”花8,000元和朋友去了趟西藏后,今年“五一”更是选择了瑞士游。他还悄悄透露,今年以来的收益已经超过40%。

  相比刘军,在北京某高校当教师的老股民黄先生打了个比方,“今年,股市火的时候,我是经常两天赚一辆桑塔纳。当然也有割肉的时候。不过,总体而言,今年的收益率已经超过80%。”一向不喜欢张扬的黄先生做了一个决定:“五一”期间,由自己出资邀请湖南老家的亲戚们来北京玩几天,“也要让家人品尝一下资产增值的快乐。”

家园 【文摘】第二代改革为什么难

2007年两会的召开,意味着又将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出台。物权法、两税合一、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医保改革……和邓公开启的改革开放历史相比,现在所有的方向都是那么琐碎,却又是那么艰难!

-文/何帆

作者简介:何帆,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坏学生”的试错法

中国在过去20年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么快、经济体制改革如此成功?

新古典经济学家给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开出的药方通常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价格自由化、私有化、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等等。

如果说“华盛顿共识”是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那么中国就像一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但每次考试时都比别的学生考得好。那些听话的学生,比如俄罗斯、拉美的一些国家,增长绩效远远不如中国,甚至还经历了严重的倒退。

更让经济学家迷惑的是,中国的经验是“摸着石头过河”。换言之,中国的改革根本就没有清晰的战略和方案,完全是“混出来”的。改革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试验”是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比如对外开放是从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的。当时深圳无非是紧靠香港的小渔村。政府的想法是,如果成功就推广,如果失败,就是关掉也无大碍。这种“试错法”可以将改革的政治风险最小化,而且可以“从干中学”,慢慢摸索。但是,“试错法”也有局限;只有在封闭的经济体系中,我们才可以从容试验。而在开放的条件下,国际规则及日益密切的国际贸易金融联系,可能使我们根本无法再“试验”。

中国改革成功的另一个经验是:高速增长有助于改革成功。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出现了新增的财富,这部分新增财富可以逐渐稀释掉过去遗留的历史包袱。所以,没有非国有企业的崛起,国有企业改革根本不可能成功。我喜欢的一个比喻是《生死时速》。这是好莱坞的一部大,电影中有个恐怖分子将炸弹放在公共汽车下边,如果汽车的行驶速度过快,炸弹会爆炸;行驶速度太慢,炸弹也会爆炸。中国的情形也是如此。金融体系的不良债权、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亏空、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泛滥成灾的腐败问题……这些都是绑在中国列车下的定时炸弹。但是,我们无法把车子停下来,拆掉炸弹再轻装出发,我们必须维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才能在增长中解决问题。

批发型改革与零售型改革

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改革还能像过去20年那样有惊无险、顺利过关吗?我们希望如此,但是,也必须承认,第二代改革要比第一代改革困难得多。

第一代改革是由一些具有超凡魅力的政治领导人推动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勇气和胆识。他们可以依赖一个相信权威而且比较齐心协力的官僚体系。支持改革的官员大多是少壮派,血气方刚,敢于冒险,而且没有可以失去的既得利益。第二代改革的领导人是从科层制的梯子上逐级攀登上来的,没有老一代领导人那样具有超凡魅力,只能靠实干和团结赢得支持。到了第二代改革的时候,曾经站在改革前线的少壮派大多已经主政一方,他们会比年轻时候更加成熟,但是也缺少了锐气。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所说的,在边界稳定的社会中,利益集团逐渐滋生。利益集团在体制内和体制外都开始繁衍,慢慢侵蚀着经济的活力。

第二代改革的议题也和第一代改革不同。第一代改革主要需要做的是框架构建,其中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价格体系改革和所有制改革是最重要的,这些改革较少有争议,而且效果非常明显。第二代改革要繁琐得多。畅销书《世界是平的》把第一代改革称为“批发型改革”,第二代改革称为“零售型改革”。想象一下,在90年代初期,中国的改革出现了停滞的危险的时候,邓小平需要做的就是到深圳等地“南巡”,把静止的皮球踢动,然后这个球就会自己欢快跳跃前进。第二代改革的任务比“踢球”复杂多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研究开发、收入差距……这些都是第二代改革不可回避的任务。但是,完成这些任务之后,成绩是很难看出来的,而稍微有所松懈,出现的问题却是灾难性的。

第二代改革要完成的使命更加重要。这些改革将为中国的未来增长创造扎实的基础。如果我们不在今天抓紧这些改革,那么中国将失去经济增长的动力。举例来说,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能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很多在出口企业工作的打工妹,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在印度,农村妇女的识字率却大约只有40%。然而,这种人力资本的优势是我们过去重视基础教育的结果。第一代改革对公民福利的提高其实是间接的,因为增长率提高未必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加,也不一定会带来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比如高污染带来的高增长反而会带来居民福利水平的恶化。相反,第二代改革的目标是直接为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为环境的可持续性投资,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居民的福利水平。

第二代改革之难

但是,第二代改革所能赢得的社会支持却明显不如第一代改革,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这可能是因为:

有的改革,成本会过分集中,但收益却相当分散,贸易自由化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进口更多的农产品(行情论坛),对中国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不仅土地资源稀缺,而且水资源更加稀缺,进口农产品,等于进口了土地和水资源。但是,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却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事实上,我们在财政政策上“支农”,在贸易政策上“伤农”,最后农民的净福利可能会下降。当改革的受损者是弱势群体时,这样的政策格外不得人心。这种情况下,对受损者进行直接补贴是最优的,可是这在政治上却是最困难的。说到农民的处境困难,人人都会同情,但是要额外征税补贴农民,你试试看?

有的改革,成本近在眼前,但收益却在遥远的未来。比如,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马上会影响到当地的GDP和就业,地方政府首先就不愿意,当地的居民可能也会有意见。可是,环境保护是惠及子孙的政策,而对环境的破坏有时候是不可恢复的。对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投资也有同样的问题。对非熟练劳动力的培训,怎么看都不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但是其影响是深远的。对非熟练劳动力是否和如何培训,会影响到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会影响到这两个社会集团的政治动员形式,如果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被远远拉在熟练劳动力的后面,如果非熟练劳动力缺乏工会将其组织起来并提供一个表达其利益的渠道,他们就会变得绝望而动荡,到那时,一根小小的火柴都可以点燃社会不满的烈焰。

有的政府部门已经和特定利益集团紧密联系,第二代改革比第一代改革更依赖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团结。然而,政府部门的利益出现分化和硬化,各个部门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和协调。主管部门和所管理的行业间容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于是,政府就会被特殊利益集团“俘虏”。建设部可能会更同情房地产商,卫生部可能会更反对医药改革。

有时候,政府部门自己就是特殊利益集团。过多的管制带来了寻租的机会。寻租就是有意制造稀缺。山西公路上繁忙而“超载”的货车是一个壮观的现象,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货车呢?因为铁路的投资不足。为什么铁路的投资不足呢?因为铁道部不仅负责对铁路的监管,而且它直接决定对铁路的投资和运营。铁路投资不足使得货运紧张,但是铁路工作人员却从中获得了寻租机会。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不能说不果断。1998年的机构改革将40个部级单位缩减到29个,政府雇员缩减了50%,但是,规模的缩减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也可能是不正确的。重要的是对政府部门职能的重新设计和修正。

中国有句古话,“行百里路半九十”。中国的改革还没有走到九十里,可能刚刚走完五十里。忘记曾经有过的成绩,警惕仍然熟悉的“经验”,从头开始吧。第二代改革是新的长征

来源: 《中国商业评论》杂志

家园 这个不多说

父亲前几天经过证券公司门口,一个老人对新开户的年轻人说注意风险,那些人骂老人是神经病.有的看着吧,争取空闲的时候结束这个文字.

家园 不错的文章

貌似所谓第二代改革的特征就是内容细化了。第一代的改革围绕着的是那么一两个重大方向性问题;如今则是一堆具体难题。既然是一堆,那么就不可能靠一两个领导人解决。对此,可能只有一句空话正确,那就是相信人民,相信党。不过,作者还是有夸大危险之嫌。

家园 葡萄兄牛,研究这么深,献花!!
家园 这是一个相当标准的扯淡

10年前这个论调算合理,经过10年10%的增长,现在还是先看看前面的铁轨还剩多长再说话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