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显然不可行。付出大与所得太多了。跨过半个地球的旅费得多少啊?旅游的过程中能交几句英语?只聊天能提高多少英语水平?这都是值得怀疑的。
另外中国要研究世界这我同意。但我不知道研究现状.
你怎知日本人看英语书就跟玩似的?如果是那样的话你凭什么说中国人看英语书就不跟玩一样呢?
福贵的那一小撮人已经和欧美富人过着同样的生活,做着同样的事情。而贫贱的那些人几乎永远无法踏入这个圈子,他们甚至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
富贵的人们太骄傲了,骄傲得只要国家稍有进步他们就满足了,他们觉得印度的阳光真温暖啊,到处都那么光明而有前途,以致于自己根本不用费力去改变什么。贫贱的人们大自卑了,自卑得只要在贫民窟装上个电灯泡就觉得满足了,他们同样觉得印度的天空真蓝啊,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且有希望,以致于自己根本不用努力去改变什么。
当然了,事情在改变,印度有着一批精英人士在努力改变着社会。但是我看他们需要的时间可能和印度的历史一样长,前景像印度的史诗一样模糊。
在大学教育中必须采用原版教材,为了太高听说能力,就必须多和外国人接触,多说多使用英语。为什么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比印度人更困难,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的英语人才储备不足,缺乏即精通业务又精通英语的高级管理人才,英语人才尚且如此,就不要说其他语种了,走向非洲需要法语,打入拉美需要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级别的翻译,更多的是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
倒也是。不过我本科用的大多是原版或者影印教材。不过我还是怀疑日本这方面的能力,另外你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日本大学全面采用原版教材。
再说了,兴一利必有一弊,你怎知在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没有削弱学生对应掌握内容的理解呢?国际交流固然重要,自己肚里的货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
我看那是因为当前的高级管理人才大多四五十岁,他们上大学之前很多压根就学不到英语(主要是俄语),大学之后虽然恶补了一番,也好不到哪里去。再过些年,我看这个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不知道兄台
是从合得来的结论。您不会是仅指专业人士吧。
另外说个事,老板最近想拒一篇国人文章因为著者的英语确实有很多问题,以至于研究结果的表述不是很清。可是最后还是建议大修,然后再发。因为他担心如果仅因为英语的原因而拒发,可能导致以后老中的科研结果用中文发。这样他们(老英)在将来就看不到很多的新的结果。所以英语是重要的,但中国的发展是中文的重要性显著提高了。
天纵英才要有天纵英才的体制。
如果说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就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8大工业国家之一,为什么现在还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制造的蒸汽机车在印度使用。当时衡量工业的标准是什么?
阅读能力还可以。今天调查了一下,并非普遍现象。2002年前日本人还不怎么重视英语,2002日本政府才开始要求学校加强英语教学。
国家正在努力提高软实力,全世界设立孔子学院,为了提高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外交流,不过让老外说汉语实在太难,还是改变自己容易些。
ps:一些资料:
日本人学英语压力不大
实在没有说服力。
个人生活体验也比这个强。
由于一战的原因,英国给了印度民族资本家一次松绑的机会,所以印度民族工业第一次有了飞跃的发展.实际上在苏伊士以东英国殖民地在一战后到殖民地统治结束时,80%的铁轨就是由印度提供的.我看塔塔的传记里说,塔塔钢铁的创办人原本是在英国读的律师.但是,在一次听演讲的时候(演讲者是张伯伦),他听到:钢铁就是工业的全部,这使贾南得拉.塔塔终于下定决心换专业,从而走上实业之路.但是,制造业不仅仅是钢铁就可以成就的.如果把制造业比做一座大厦的话,那么钢铁就是建造大厦材料,能源是运送材料的流水线,而只有工人一点一滴从地基开始不计代价持之以恒的累积才可以向上再向上构筑大厦的新制高点.不过英国当时控制印度仅仅是把自己分工的一部分给了印度,如何构建一座大厦的蓝图印度始终没有获得.而且,印度的主流对制造业的心态始终还是甘于自己处于分工下游的地位,等待分工的到来.因为,分工来了援助也来了.
塔塔家族出身是帕西人,人口总数不到500万的帕西人控制着印度40%的资本.这个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印度政府一直挤兑塔塔的根本原因.实际控制在印度教教徒手里的印度民族资本一直不满40%,而控制在印度斯坦族手里的民族资本更少.实际印度前十大财团里至少前五位既不是印度斯坦族出身.而来自印度斯坦族的婆罗门一直是占有政府公务员职务75%以上的比例.出于政治考虑,印度走的工业化路子往往是来来回回的反复.印度实际要走的路还很长,很多问题在殖民地时代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尤其是和工业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习俗甚至是封建习惯与法律严重禁锢着印度人的智慧和印度人的力量.套句俗话,印度人是沉睡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