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深有同感。文章的结尾的确提出一个大问题。西方成熟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占有绝对多数的市民阶层(90%以上、有产、受过高等教育、有社会参与意识等),然而我国的市民阶层的人数比例占绝对人口的数量还偏低。加上所谓的农村流动人口,也不会超过全部人口总量的一半儿,而且这一半儿还要掺水。记得曾于一位同学老爸(父辈为农民,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政府官员)曾感慨,说他们家从农民要过渡到一个市民阶层可能需要三代的时间,他的儿子(北京出生长大,大学毕业)也不能算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市民。然而他的孙辈则可成为完整意义的市民。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建立有广泛基础的“市民社会”的确是个漫长的过程。如何处理农民问题、城市化、教育等,的确是国家战略问题。
但我还是坚持认为制造业会向印度转移,原因是
印度确实存在发展制造业的优势,人口,足够知识工人,英语基础。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崛起已经让西方世界感到了威胁,中国庞大的市场,快速的制造业标准化速度,影响了西方对工业经济的控制。
跨国资本家们为了继续保持对全球经济的控制,不会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必定会培养另一个具有同样潜力的制造业基地来和中国竞争,降低制造业整体利润,而西方诸国则经济金融化,通过金融手段,牢牢的把握世界经济命脉,把利润从制造业向金融业转移。
我的基本思想是卖掉国企,培养民营。
老外进入中国最难的就是语言关,不会说中文,吃不透中国文化,无法实行有效管理,根本经营不好,最终结果将会是亏一大笔钱,然后灰溜溜的回去。
其实把国企卖给民营也行,可是民营资本实力不够雄厚,吃不动国企,2来 国内媒体社会主义情绪高涨,说什么国有资产贱卖,其实大部分的国企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房地产而已,所以该卖的还是卖了吧。
首先,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中国,印度没有什么优势。所谓的足够的知识技术工人,在一个工业高度不发达,国内基本工业体系都没有建立的发展中国家里,究竟藏在哪里了呢??这样的论断,不是很好笑?
所谓英语好或许会在外贸中发挥作用吧。不过,印度的英语也已经好了几百年了。
其实,你的核心意思就是西方国家会分散投资。
这个事情有两个问题,第一,工业产业绝对不是你一个企业或者某个集团可以轻易建立的。中国的产业优势,是国家意志,长期政治稳定,高额固定投资以及人民大众的劳动积累起来的。这几样,印度有什么??中国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聚,在低端领域对所有国家形成了很大的优势。印度凭什么进入低端市场??西方国家会开放高端?或者印度难道从高段开始??
第二,西方转移投资未必就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这几年反思外国投资的声音很多,为什么??就是民族资本自己已经强大起来了,他要有更多的空间。他要向上发展。这样一来,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两个趋势,海外并购和重化工业的中国转移。这样的实力还少么??
总之,实在是看不到,印度这种发展方法在制造业上能有什么前途。之于西方国家的金融化,我倒是很赞同。
英国不就是在放弃了实物生产之后被美国赶上的吗?
不说别的,你想想在国内要开一个新的制造企业并且发展起来,没有点特别的条件是很难的。
无他,生产集中和成本竞争而已。
这就是东欧的做法。行不通。
这就需要买办了。很多海龟其实还是想做买办,舒服又体面。
国有资产贱卖主要说的是低价盗取国有资产。
上市,把国有资产变成全民资产。政府不应该把精力浪费在企业经营,而应当把精力花在规则制定上。
你所应知的印度
个人认为,印度虽然建立了多党普选制度,但是其政治现状实际很向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封建势力没有被消灭,反而摇身一变成了政治精英.所以印度迫切需要一场革命,革命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扫除种姓制度,而是土地改革.现政府虽然也想完成这些任务,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与民国政府难以实行土地改革有着相同的原因.
印度进入富豪榜者在亚洲最多,其贫富差距可见一斑,实在不能成为印度的骄傲.这也提醒我们,中国的改革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如果将来的政府成为经济精英的政府,中国将完全拉美化,印度化,反之,政府能采取有效措施调节收入分配,则是中国之幸.
资本家也可能为了消除竞争把对方企业买下来,然后把东西一卖,人员辞退,简简单单消除一个竞争对手,绕过垄断法的法子多了去了。
拿上海来说,小市民是最狭隘排外刁钻无理的一群人,尤其是那些原住民(在弄堂里挤了三代的)
盖达尔之友
文科出来的学者总喜欢用浪漫的角度看印度的前景.他们喜欢强调英语,强调国际化,强调法制,印度的大学尤其是强调印度的民主制度等今天中国正在逐步摸索中的软力量.
不过印度的另一面我看很多研究者不是说的少了,而是说的多了.比如印度东部财团和西部南部财团之间的矛盾就很大程度影响到今天的印度政策尤其是对外经济政策的反复.很多人都说印度如何有优势,但是印度的现在最需要的企业投资在印度企业家群体表现在大规模的海外并购里.印度有的是白手起家的出色企业家,印度甚至在80年代时期就有三个财团挤进世界500强而且都是出色的制造业企业.也许有人不知道,在80年代前甚至到80年代中期,亚洲出口汽车最多的国家除了日本就是印度.但是,到去年中国作为改革中最失败的汽车制造在出口上一举超过了印度.而且,印度在汽车出口上70%是外资企业在起作用.我们的学者很奇怪,为什么在说印度企业与印度制造的时候不提下印度早在80年代前就占领了美国民用市场的很大份额.比如美国现在的咖啡用糖就是塔塔在垄断.就算是在军工系统上,印度早在1954年就已经完成了核设施的安装与调试,可是直到1976年才完成第一次核装置实验.
但是,为什么印度那些优势对比中国一直都在甚至早在印度和中国建国时候一直都在.而且在1949年的时候印度的人均GDP是中国的一倍,在1932的时候印度开始有了大型钢铁(当时的标准)\化工\机械制造,甚至是汽车.成为当时发展中国家可以建立完备军工体系的有限的四个国家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巴西\南非和土耳其).甚至,在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就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8大工业国家之一,在亚洲排第二仅跟日本之后.我希望我们有的学者,在放眼看世界的时候不妨用同样开放的心态看看中国.
社会上层的建筑的发展要随社会的基础尤其是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脱离了这些基础的空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就是一种带着美好愿望的枷锁与禁锢.
意思. 可以参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