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奔向复苏或者奔向危机的2007 -- 葡萄
建议葡萄到印度吧看看,最近(今天)突然来了很多高手,留学的,对中国印度经济分析的相当到位。例如:印度现在是打肿脸重胖子,想利用这一轮世界的经济景气再努力延长些自己国内的繁荣周期。但是已经到了相当瓶颈的阶段,例如:通货膨胀达到了7%!资本市场膨胀到已经很大的泡沫,(股市,楼市涨了N倍)、而工业生产出现急度紧张的情况,资源、电力、交通都到了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转的程度!就像长跑,如果跑得过快一段时间后就会不适,再不慢下来就有可能猝死——这同样适合中国,不过中国增张潜力(长跑潜力)通过不断加大各行各业的投入、制度的改革、教育投入等达到了10.5%——所以第二季度11.3%的增张被中央降下来了——而印度却只有6%左右,很难保证其持续的高速运转。
现在的印度和80年代的中国很像,就是处于短缺经济的阶段,即总物质供给少于总需求(中国96年以后转入到需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就是:一旦供给跟上来,就会爆发巨大的需求,就像中国80年代的的抢购风,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使本来就短缺的供应更加的困难,从而导至生产、运输、能源的全面紧张,从而导至物价飞速上涨和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劳动力成本急速上升。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直至不能承受的地步,最后就是经济硬着陆。不过比起中国80年代动着15%以上的增张率,印度还嫩了点。
呵何看导别人重走了我们以前的路而没有吸取教训,心理真的是偷着乐,当然这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印度想与中国进行的对抗。但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管理国家而不是斤斤计较眼前的一点小利益。
我们中国在这点就做的较好,如果国家不管制,最近几年经济增张可能在3-5年内就轻易的达到15%,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反而是拼命的调控,力图使增张保持在潜在增张区间之中。 (222.66.188,他是留学生,非常动经济,从他的文章看出)
---------------------------
楼上,哲学是哲学。
但是社会是社会,社会是有正确和错误看法之分的,是有进步和保守之分的,而这是我们治理这个社会的前提和最终目的。
社会的问题要从实际情况太解读,理想的方法是绝对不存在的,所以社会不可能像诗人想象的那般完美的实现,就这个例子来说,社会不可能如此浪漫:把搞金牌的钱投入医疗、教育、住房——因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群的聚集体,人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换言之体育或金牌同样是很大一部分人幸福的源泉之一(注意我说的是之一),就目前我国社会来看是绝大部分人幸福的源泉之一,即绝大部分人会因为这方面成绩的提高或优秀而感到幸福和块乐,所以我相信你说的原话:“中国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为了争金牌第一投入如此巨大,值得吗?我只想问:拿到了又怎样?中国男足进了世界杯,除了换来"进过世界杯"这样的虚名外,你得到了什么? ”——我认为出发点没有错,就是太偏激,带有非常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当然一个善意的提醒对社会是有好处的,但是有时候是行不通的!
有这么多爱国人士在想着国家,在为国家谋划着治理方法,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但是历史一次一次的反复证明着,治理国家需要的政治人才而不是哲人(孔子、柏拉图……),而政治人物需要的是务实的态度和灵活的手法——这正是目前所做的。
很民众不了解中国的改革,但是改革无处不在,首先要了解目前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这要求青年们要大量的阅历生活和社会而不是在网络上获得的第二手的资料防止出现不能“知己”的情况。比如,现在汹涌澎湃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点也不输与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政府非常低调,公众多不知情。比如,公众有人了解WTO吗?知道为什么政府要默默接受了很多中国特别条款(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没有这样的条款),而委屈也要进入wto吗?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但是如果阅读了wto原文就知道了:这哪里是一个经济条款啊,几千条条款几乎99.9%都是在讲怎么约束政府怎么去改革你的政治体制的东西!!!那么这么一看就豁然开朗了,任何改革必然遇到无数阻力,特别是既得利益者,怎么办?内力不够,就借助于外力,改革开发就是这样,但是98年后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再不改革就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就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了,怎么办?所以有了WTO的第二此改革开放,结果就是这5年飞速的发展,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政治体制的大改革(注意不是政治制度),这5年的改革比以往20年的总和还要大!仔细作模作模就可以体察。但是改革还没有完成,还要多久呢?根据WTO条款是2016年,而我们自己的保守估计2020年(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达到了WTO后的政府会到什么的一个情况呢?应该说是非常的像美国(当然了,WTO对政府的规范就是以美国为模版,美国起草的嘛!),即服务型政府,而您现在遇到的很多疑惑和疑虑,到时候就不会再存在了(当然新的会出现)
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的一大优势就是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和研究(注意是研究而不是模仿),而后发优势就是很多先发的国家的弯路我们可以避免。
那我们究竟做得怎样?以世界发展中国家得水平来看,应该是一个奇迹!非常得了不起(不是自吹,仔细研究亚非拉可以看到这点)。但是以欧美标准来看还做得不够。而以我们中国得标准来看,那是远远的不够,因为以中国曾经在世界上得地位来看(汉代的军力;唐代的富裕和清廉--农民穿丝绸耕地、全国没有一个贪官,好几个大官甚至饿死;宋代的科技和经济)。所以,以上得这些都是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写了这么多字的动力
222.66.188
---------------------
to 郊外蜜蜂 :
你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认为国际资本流动性泛滥只是其中次要的因素。因为全球流动资本泛滥同样影响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大国。但是比较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还是很低的,尤其是中国几乎是零通胀。印度的通胀关键还是应当从供不应求这个基本面来分析。尤其是中国向世界输出通缩实现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考虑。
印度对外资和外贸有着非常多的限制,其保守的政策导致了人民潜在的消费无法满足,而自身的生产能力相对落后加之巨额实物外贸逆差的才出现泛滥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产生的通货膨胀。本来印度可以通过与中国的国际贸易来减小通胀,但是印度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限制政策使解决通胀无能为力!
印度向中国开放的商品目录不过几百个,在印度举办的中国商品展几乎成了抢购展说明了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但是贸易壁垒更多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商品无法销售到印度,而世界其它国家无力向印度这样大的市场提供比中国更有价格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日用商品的。而印度经济增长激发的乐观消费欲望注定困扰着印度的工业生产,其制造业受到的发展瓶颈短期内难以解决,同时也无力与中国进行竞争。可以这样说,印度经济愈发展,其通货膨胀率就愈飘高。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困扰着印度,封闭发展本国企业无竞争优势,曾经的拉美模式已经是个教训,拉美的进口替代政策在面临产业升级时缺少技术储备和国际竞争力一败涂地,印度的封闭发展照样造就不了世界级的工业企业。同时深度压抑的消费需求一旦解放,印度财富外流更加打击民族市场。中国的发展是踩在前辈勒紧裤腰带死干出来的,印度的技术工人储备和基础设施完全无法比拟中国。全球化需求欧美会竭力撞开壁垒要求印度开放市场,中国届时只要跟进就能事半功倍!
印度玩高端金融服务业来提升经济增长实在是万不得以的做法,因为印度从国有经济的萎缩和私有经济的全球扩张上来看,其财富在世界资本循环体系中处于逆输出的局面国家已经无力扭转,以金融自由出卖国家命脉换取短暂的辉煌注定是不能持久的!( 蓝眼圈baba变)
http://post.baidu.com/f?kz=151810417(原帖)
http://post.baidu.com/f?kz=151703079(原帖)
而且很多公司超过其经济产能,估计短期CPI还会进一步上升吧。
而且存在这些问题物质保障基础尤其是支持继续增长的基础设施底子是不一样的.
>>>>>>>>>>>>>>>>>>>>
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马里克表示,印度经济目前最大的风险是银行放款速度过快,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收紧。
印度11月第二周的基准通胀率为5.29%,超过政府所能“容忍”的4%上限。制造业通货膨胀率升至4.59%,是一年半来最高水平。
印度央行此前已三次加息,市场普遍预计,在通胀趋于抬头的情况下,央行可能在1月30日的下次货币政策会议商再度加息,为一年内第四次。
专家指出,在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增长势头可谓直逼中国,但在保持强势增长的同时,印度经济也存在一些隐忧。
上海社科院APEC研究中心主任蔡鹏鸿对记者说,中国增长率尽管在10%以上,但经济过热控制得较好。相比之下,印度物价指数达到7%,高于中国,亚洲平均通胀率也不过2.5%。
一家印度经济研究机构最近发表的报告称,到2007年3月的财政年度结束之际,投资额将在印度GDP总量的38%到42%之间。这一增长速度将使印度经济增长可能维持在9%到10%的水平上。
蔡鹏鸿表示,除了投资拉动外,印度的产能利用率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据印度全国应用经济研究委员最近对全国600家公司所作的调研,现在是印度企业产能利用率最高的时期。由于开工率高,出现了熟练劳动力短缺、工资飙升现象。
http://mboard.rediff.com/board/board.php?boardid=money2005jun29india1
其实.对比中日战后的历史.很多人讲的问题也就是中日之间大大拉开距离的一面,的确是事实的一面,但是他们又实际忽略了问题的另一面.实际上直到上时机50年代末中国和日本的人均GDP值不是拉大了而是逐步缩小的.我这里说的差距是使用<世界经济一千年>中以PPP为估算标准来计算的中日人均值在50年代差距是7倍到50年代末期差距是6倍.(相关数据是逐年统计的).但是60年代开始无论是中国还是整个资本主义价值体系都在发生着很本质的变化.尽管很多人可以批评中国那段历史,但是实际上当时中国发生又于这个资本主义体系尤其是日本当时的变化息息相关.
但是从6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从本国开始实现向次发达地区的产业分工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的垂直分工.到70年代,从石油危机开始诱发的全球化雏形并开始催化了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发展实际从实体化增长向虚拟化具体就是货币化发展转变.到80年代,美国开放垃圾债券交易和美国最终在90年代打破金融混业经营后.以货币实际就是以美圆为计算基础的价值体系.这里我们以美国和日本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大国来比较.1980年,GDP总量达到2.7万亿美元;日本的GDP总量在1978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其后的10年中GDP总量达到2.4万亿美元,这个时候美国的GDP1990年,美国GDP 53 922 亿美元 .但是到,2005年,美国的GDP是近13万亿美圆而日本则为4.6万亿美圆.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截取从80年代开始到今天的美国与日本的实体经济增长上,不仅两者大致的增长幅度相当而且一直都有个日本不断进入美国强势领域而美国不断把人力物力资源集中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并不断强化.(晕,才发觉美国人对付日本实际是八路的那套.而今天中国对付日本就是美国那套美国八路的的手法加日本进入美国的套路,更黑 )而实际这些变化不仅仅建立在两国在实体经济和虚体经济在GDP比重上.还体现在了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的起始点与终结点上.
1980年前世界游荡的资本的交易不过为2600-2800亿美圆,而今天在世界上每天交易的流动资本已经高达几万亿甚至几十万亿的规模.引用有国际金融背景的网友E=mc^2的话来说:今天这个世界上,金融资本的规模是产业资本规模的2600倍.而这期间,美圆是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而日圆是在不断的向上攀升.
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呵呵,而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成立资本市场.并且,从中国的崛起到现在的印度经济全面追赶中国.这里我们不难看见一个问题,日本外汇储备从0到世界第一用了40年,而中国用了20年.2000年中国GDP是1万亿美圆,2005年是2.2万亿美圆.我这里不评价包括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发展模式的优劣,我这里想说的是无论什么国家的发展也好以美圆估算为参照系比较方式实际所带来的问题,但是起码在现实中还有没有更好的参照系可以替代现在的,呵呵复杂而又矛盾.
从美国吹响全球化的号角以来,世界贸易中美圆交易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上升到今天的80%.从本质上说,只存在3种经济增长方式。一种是依靠投入更多劳动力,一种是依靠投入更多资金,第三种是将劳动力要素和资金要素以更好的方式结合起来,这种方式可以使任何水平的物质投入都能取得更理想的经济增长。最后一种方式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即促进总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还从未见证过类似于亚洲在20 世纪后半段的经济发展速度。1950至1980年期间,日本的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接近8%,是其他工业化国家在此期间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多。实际上,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该国这段时间折合成美元的经济规模每隔6到7年就会翻一番,以任何标准来衡量这都是相当惊人的。而这还只是亚洲经济增长大戏的序幕。几年之后,其他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始以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齐头并进。1960至1995年期间,香港经济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为7.7%,韩国的年均实际增长率8.1% ,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为8.4%,台湾的经济增长率甚至达到了8.6%。在东南亚,泰国和马来西亚这些“准小龙”们的经济增长率也不逊色多少。事实上,倒退回50年看,中国大陆目前的现象可能一点也不特别;经济史家们将会把中国视为一个巨大增长链上相当普通的一环,这一增长链始于日本,成型于亚洲各“小龙”,其后又延伸到印度次大陆。
不过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世界现在还有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目前这样或者那样的模式的增长.尤其是当中国崛起之后的物质补充.我们的身边实际如网友生活象一把锁兄说的那样(他反映今年上海海狮大豆油批发价格已经从10月的109元4桶上升到11月196元4桶.注:海狮是上海精致油主流品牌可以作为上海精致油相关价格的参照物),中国现在已经在为明年的危机开始做消化和准备工作了.这个就是中国模式的一种特征,悄悄的干不争论.到时候见分晓.
而我的2007一文所预测的变故对于中国对于日本对于美国来说所带来的这样的剧变绝对不亚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发生的那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尽管不能说可以解决目前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困境,但是起码可以使大家可以从现在继续走下去,无论是从政治层面还是从经济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可以继续走下去而不会突然出现大规模蹦坏.我们需要的步子是可以驾御良马的节奏,不是盛装舞步式的幽雅,更不是脱缰的受惊奔马.
这不是明明日本占优势吗?怎么就美国用了八路手法把差距还拉开了?而且据我所知,日本产业资本基本上不归美国控制,这个和一战后的德国有本质的区别。还有以前有朋友说的,日本是美国的金融奶牛场,是怎么回事呢?能不能细说一下?
今天起晚了,来不及赶到公司吃早饭,于是在路边摊买三只油炸猪肉包,我递过去一只硬币,老板抱歉地说,“一块二了,涨了啊。”
哦哦,涨价啊,其实今年的涨价俺早就知道,一双中档品牌的靴子,去年大约800多,今年都在1000出头,(导致俺的靴子采购计划破产!!)其它的衣服也都在涨价之列。但这可是涨价风首次动摇猪肉包,三角一只,如果油炸,一块钱三只,价格已经维持了至少有七八年了。中午回家,妈妈说,超市副食品已经大面积涨价,比哪年都狠!妈妈还说,照这样下去,涨的那点退休金会全填在这里了。
话说1998年的时候,俺正好手头有了一小小小小笔外财,于是交给俺一个成天研究股票据说不无成就的朋友,为了怕她说俺财迷心窍,俺这么多年一句没提过这股票的事。现在俺不是要买房子了嘛,钱凑不够,于是厚颜问朋友,俺的股票帐户上是否还有钱剩?朋友把股票的卡还给俺了,俺一查,当年给她的钱,现在还剩40%!
昨天我就想对此发言感叹一下的,但是没有勇气。还是你老兄强,哈哈!花你了。
正在看日本的崛起(日本版叫<昭和经济史>) ,对比中国今天还有中国现在的发展思路,发现,当年日本经济发展有很相似的地方 ,尤其是新农村.
具体点说,新农村这个词汇还是日本人先开练的.当年日本在重工业化完成后,新一轮经济增长遇到瓶颈,于是当时的政府从农村入手.为了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劳动力不足问题,开始所谓农村人口减半计划.同时利用农产品尤其是大米丰收的时机,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同时也使物价从农产品开始倍增.用简单的话来说 ,就是从农产品价格开始调整社会再分配.同时利用资本市场调整投资结构 ,以此推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化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正是这个时期,日本开始全面吸收与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与科学技术, 并同时加大本身在技术领域的投资,同时利用各种对外援助与战争赔偿实现产业对外升级与分工与对外经济开疆拓土.
同样看我们今天的经济转型十字路口经济策略,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我就以身边的与最近的几条新闻来开始闲说一下.
1.我所居住的城市今年最低保障工资已经从2003年的400元增加到今年的750元 .
2.上海粮油及副食品开司全面涨价,根据网友生活象一把锁提供消息:其中10月海狮大豆精致油批发价格从4桶106元上杨到11月的196元
3.温总理说中国不分人种全面高薪引进高技术人才
4.中国今年在科研方面投入的资金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
5.中国今年大陆+ 香港融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二
下面我就根据上面几条随机收到的新闻来说点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好大家批评就是.
今年,中国经济新政一个新口号就是:新农村.相关措施首先从免除农业税着手,这个政策带来一个副产品:今年中移动在农村因为减免农业税新增了2600万新用户,连带利用这个利好使得中移动在今年市值超过沃达丰成为世界通信业最大上市公司.这个还只是中国农村变化的第一年.在我的2007一文里,我着眼的起点是在由于明年灾害性气候所带来的区域性经济震荡.从2003年到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从26亿吨下滑到了20亿吨,预计明年世界粮食产量依旧不容乐观.在此同时,一面是中国自2003年以来粮食连年增收确保即使在最坏的情况出现时我们的基本物资储备不虞或缺,一面是通过利用粮油与各种副食品价格的调整提前消弭明年可能的直接冲击.而且,以上海为例,已经提升近倍数的最低工资基数实际已经足以抵消粮油与各种副食品价格的倍数调整.相关可以获利的农民与农业企业,的利润也可以因此大幅度上升.这样,也就相对补贴了农业收入,实际是完成了一次再分配的调整.
网友生活象一把锁兄曾经这样担心食用精致油的大幅度价格调整,今年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扬到颠峰,国际运输价格节节攀升.这样,就使进口大豆中国口岸到岸价格实际在上半年就超过了中国大豆,这是中国大豆产业获得转机的机遇,为此国家还成立了专门指导小组.与此同时的是,世界各大产量区不仅纷纷减产甚至停止出口粮食.(中国在2006年粮食出口已经从顺差变为逆差)而且,由于石油价格长期的居高不下,美国巴西甚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产粮大国纷纷把有限的耕地从生产粮食转向生产乙醇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对燃料的需求.这里尤其是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转产乙醇的主要原料来源就是玉米.现在说,美国和中国这样的举措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不得而知,但是联系2007年可以预期的变化,这样的调整无疑将是问题的可能走向变的更加复杂.不过可以预期的是明年农民与农业是赢家.(目前中国乙醇汽油产量为100万吨,而目前上报待批生产能力到2010年前为2000万吨,到2020年为3000万吨,对比原来的限制扩产措施,原来的禁令在现在已经是半解除状态,很值得玩味)
同样,在今年中国股票获得了120%的增长幅度,同时中国今年大陆+ 香港融资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二 ,这样大规模的融资其出路只有一个:大规模的企业扩张.我判断中国不但不会减缓出口总量而且会通过企业海外投资转移消化贸易顺差 .而今年亚洲前10大企业中国一下进进去了3家,中石油,中电力,中移动(香港). 是几十年来第一次有非日本企业进入亚洲最大企业10强之列.联系今年中国骤然达到120%增幅的股市,中国企业做大的冲动已经不可遏止.
可以,说在明年颁布一系列新政策后,是政策层面的走向趋于明朗之后.中国企业的扩张尤其是以对内对外投资的扩张将成为一种趋势与潮流. 而且配合人民币升值与明年不可避免的区域性经济震荡,的确是手里保持有大把现金的中国企业抢购的好机会.而那些明年会发生区域性经济震荡的地区,许多是资源尤其中国需求极大各种资源的源生地今天仅仅以石油为例,即使以日本那种能耗为标准中国人均石油消费也只有日本的1/6,这里更不要说其他大量的矿物资源与植物资源.到现在这个阶段,仅仅靠在市场上按照即时价格购买我们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同时配合企业扩张的是,中国开始全面加速人才引进与技术引进并加大加快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输出中国的技术与标准.对比有过同样发展阶段的中国还有当时日本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大国的地位. 我们利用在联合国的地位,可以使自己的政治经济科技乃至军事资源更灵活的运用.这样就可以为中国在海外的一定区域内建立一种可以称为体系的利益共同体,简单的说就是中国的势力范围,届时跑马圈地.
呵呵,到时候就怕现在美圆储备不够用,远远不够用.
另附:日本战后初期困难与恢复比较
正在看日本的崛起(日本版叫<昭和经济史>) ,对比中国今天有点感触:日本到1979年结束战争赔款时,前后一共支付战争赔款10.1208亿美圆,无偿经济合作为4.9576亿美圆人均战争赔款总负担是5000多日圆 .其中1979年为日本对外赔偿前后21年中最多的年份,当年日本总支付赔偿金额约1亿美圆.(以上资料来源<日本的崛起>第631页),书中把对外赔偿作为为开拓日本市场的手段来评价,另提到每年日本对外战争赔偿金额约为当年出口2%不到水平不影响日本经济发展.此外日本在战后恢复的早期阶段既从1945到朝鲜战争爆发阶段,日本当时经济非常困难国家运转严重依赖美国援助.此期间日本由于1946年因当年粮食歉收1/3,爆发粮食危机,当时日本甚至传出了将饿死1000万的传闻.由食品开始的剧烈通货膨胀导致了日圆迅速贬值,这样从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9年3月底之间,日本总出口6.57亿美圆,总进口17.41亿美圆,中间10.84亿美圆全部由美国补贴.此期间美国还有一项隐性补贴帮助日本来渡过难关,即日本进口物资以240日圆:1美圆计算,出口物资以160日圆:1美圆计算.(以上资料来源<日本的崛起>第571-572页).这段时期就是日本经常说的从战后废墟开始崛起的原因,日本的困境直到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结束,也是在1952年美国结束对日本战后振兴的无偿援助.之后的对日援助主要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
其实要怎么看日本战败时的残留经济实力,我们不如看日本战后经济振兴第一阶段所全面扶持的厚重长大产业来比较.我这里选的参照系就是钢铁.日本在战败时盟军曾经制定严厉的日本战争赔偿计划,曾经制定过对日本当时所保留的重工业生产能力削减一半的计划,其中按照此一标准日本可保留的钢生产能力为250万吨.相当与1931年水平.(以上资料来源<日本的崛起>第528-529页)按照,南开大学<日本史>资料载,日本战后曾经有1100家企业被指令拆迁,但是最终丝毫没有被动的企业为850家,其余实际拆迁企业损失占指定拆迁企业总资产损失的10%.
到朝鲜战争期间之后不久,日本就依靠自有投资与技术以及生产积累已经开始完全恢复到战前生产最高峰阶段.依旧以钢铁为例子,日本到1954年超过战败前日本钢生产最高记录既1944年的粗钢765万吨生产量.(以上资料来源<日本的崛起>第608-609页)
以钢铁做比较,中国到1954年钢生产总量为254万吨(资料来源周总理1954年政府工作报告),到1957年中国钢生产总量为535万吨.(其生产能力除了259万吨为鞍山钢铁恢复外其余多为苏联援助设计).同样,在西德地区,虽然德国获得马歇尔计划中的援助份额仅仅占全计划的7%约13亿美圆,但是尽管德国(西德)恢复到战败前最高峰的钢产量规模与日本几乎同步也是1954年,不过德国这一时期仅美国对德国钢铁业贷款就达到了90亿美圆的规模.
由上可看,日本尽管在战争中遭受大量损失,但是对比德国的战争破坏程度,可以抓住朝鲜战争机遇依赖自身力量恢复的日本工业尤其对日本战后腾飞第一阶段起支柱作用的重工业的破坏程度不仅要比德国轻微的多.而且也要比当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依靠苏联的大力援助同样飞速发展的新中国的各种硬件与软件基础要扎实的多,起点要高的多.
苏联对中国援助估值与去台黄金关系
关于黄金与苏联援助,我这里就帮大家厘一下中间的关系.里面有人在故意混淆一些事情不要为其所惑.
在朝鲜战争中,苏联交付中国使用的装备合64个陆军师与22个空军师,其中22个陆军师装备与375架米格15为苏联无偿提供,其余为中国购买.这样到朝鲜战争结束时,中国欠苏联外债约和卢布6亿.由于中国在朝鲜战场的胜利才是苏联政府对中国政府政策从早期的猜疑观望到全面合作.可以说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首先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获得胜利赢得尊重的结果,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场的成就就不可能有苏联随后的态度转变更不要说什么全面援助了.
苏联对中国的全面援助实际开始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于1956年,中国在1955年前接受苏联援助主要为贷款共9笔12.74亿卢布以苏联官方汇率计算合3.242亿美圆.这些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苏联的技术\设备物资与各种其他物资(主要是军事物资),年利率是2%分2-10年偿还.1956中国和苏联续签诺干援助协定,一直到中苏关系破裂此一阶段中国接受苏联提供的设备\工程设计与其他援助总值为25亿卢布,约合6.36亿美圆.上述援助中全部用包括农产品与各种稀有金属浓缩物补偿.此外,根据西方统计苏联及东欧国家方面一共派遣11000名(周总理统计为10800名)各种专家来华援助,为安置这些专家中国政府不仅支付了这些专家总计1500万到2000万卢布的搬迁补偿费用,(约合381.6794万美圆-508.9059万美圆)而且至少为这些专家支付了不少在苏联国内5倍的工资.以上各项费用及其利息全部由中国政府承担,并无无偿援助.综上所述,苏联对中国援助总值约为:9.602亿美圆.
这里多补充说明一点台湾所带走的黄金问题,按照台湾公布,蒋介石带去台湾的黄金当时市值8亿美圆.但是问题不在于,这批黄金总价值多少,而在于当时黄金作为货币发行储备基础其重要性不是那些认为8亿美圆的黄金用途就是直接用来支付各种开支的人最好去补充下金融常识.要知道在1949年不久前的1945年,美国当时的黄金储备总价值为200亿美圆.而美国能够建立号称美金的美圆布雷顿森林体系依托的就是这价值200亿美圆的黄金。当时的黄金是一切纸币的基础.而正是由于,中国纸币新人民币是没有黄金担保的无信用货币.所以中国在接受苏联援助的时候不得不以苏联官方定价的美圆来计算卢布援助,而且还要接受苏联对人民币的估算价格来计算中国用来抵偿苏联援助的物资.这样中国就以比当时国际市场价格要多的价格接受苏联的各种援助,而又以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廉的多的价格向苏联提供所偿付各种物资.
我们在接受苏联大力援助的同时,我们必须看见这些援助本身不仅不是无偿的,而且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等价的.而造成中国在对苏联援助支付问题上的种种问题,其根源就是中国的货币没有黄金与美圆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