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悟道与机缘 -- 猫元帅

共:💬12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悟道与机缘

范迪安

艺术批评中常有一种奇怪现象,面对一件艺术作品,往往难以在同一领域中找到恰切的评语,然而隔山有知音,在相邻的领域中可掂出更能说明问题的参照对象。

  唐张怀瑾在《书议》中评"小王"王献之书法时道曰:"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于其中间,无籍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弛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这一段文字说的是王献之的行草,但将此移评范扬的画,颇有几分确当。范扬在两个世纪之交的这几年里似乎得到神助,以爆发出来的强劲之力将自己的画境大大地作了提升。在他的作品面前,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作画之际"情弛神纵,超逸优游"的状态。就笔墨的意态而言,他浓笔酣墨,落在幅上皆成"文章",呈示出解衣盘礴的畅快,达到了通权达变的火候。就描绘的内容而言,他打通了山水、人物、花鸟原有的门类界限,只要面对自然,便能"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信手拈来皆得理法,在散乱的节脉中荡漾起形象的生机。范扬人到中年即达此大手笔境界,堪称在画坛上占了一席"风流"。

  范扬的画看上去满幅轻松,但却埋伏了雄强之骨和深厚学殖,他对传统中雄浑一体的画风显然是体悟颇深的,从宋元绘画到黄宾虹,都是他直接吸收的对象。他胸臆开敞,喜读群书,研读画史画论及文化论著,养成腹中经纶和思中识度。他也注重生活蒙养,投身于自然怀抱,采集养分,荡涤心灵。这些学养、才情、能力都是构成范扬绘画风格的基础,使他落笔便生墨韵,笔笔相连,连成景致不绝如缕的大千世界。 但是,范扬的智慧系统似乎还有一个玄机未得披露。他何以能够将极平凡自然景致画得生机顿出,如同天造而成,"自然"得完全没有法度的痕迹。这大概只能归于结于他将禅宗的"顿悟"化解于心,将禅机渗透在笔墨形象之中。禅宗的理论认为,"顿悟"是包含有感知又超越感知的认识瞬间。悟道之际,个体生命与外部世界形成了如火光闪耀般的感性直接联系,倏忽之间触及到自然世界神秘的精神本体,体悟到用逻辑思维百思不得其解的生命之谜。可以揣想,范扬在作画之际的状态就是一种"顿悟"的状态,而且是持续地保持了这种"悟"的状态。他画中那些流畅的线条就是"悟"的附体,不受理性支配,一任感觉流发,在画面上成为欢悦的精灵。因此,他每一幅画的感觉是完全不可复得。禅宗悟道离不开"机"的触动或引发,常常是受到某一机缘的启拨而"顿然晓悟","悟到刹那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其解脱在于一瞬"。在范扬那里,机缘的"机"就是他面对的自然与视线中的事物。他山水中的丘壑形象不是造理性选择来的,他甚至摒弃传统历史中那些经典格式,也放弃自己经验中的"先验图式",谋求一种"即兴"状态下与物相接的因缘。只要能触及到眼前的自然生命,他的笔下就生发出自然的意态。所以,他的画看上去在景物选择上极随意,作品却拥有极高的境界。他的"悟"与自然的"机"相碰撞的瞬间,便如同一股清风拂去眼前尘埃,使画面顿时清沏透亮起来。

  "悟"与"机"的关系就是创造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中国的哲智中,这二者既二分又合一,二分是现象,合一是本质,是可能达到的境界。这是中国特有的心与物、自我与世界、创造论与本体论智慧图式。这与西方传统很不一样,以至于现代西文哲学家如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大哲都借"东风"以明拭"西洋镜"。在绘画上,他们也曾想达到一种令人惊讶的生动性,但往往不能奏效。80年代出现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了打破绘画的静止状态,就用一种外部力量"介入"的手法造成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在中国画家这里,只要学养和性情达到一定高度,就会有一双扰动世界的慧眼。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家园 呵呵

用色大胆,线条怪异,很有奇趣。

书法就差了一些。

乱说......

家园 他这书法倒是和笔势画意挺配套的。
呵呵
家园 正常。这个不是文人画。

不是以笔法入画。

而是以画法作书了。

现在的画家,都是科班出身,为画而画的了。

所有的修养都远远的不及前人了。

齐木匠当年也是苦学作旧体诗的,现在~ 梨花体也没几个作的

家园 用这个标准要求今天的画家有些偏颇

绘画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结合的体系必然也要改变。

传统的书法是不是还能和现代绘画完美结合?印章的形式和使用是不是需要改变?诗还有必要存在于画面上么?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家园 观念可能落伍了

个人觉得,中国的书法绘画及篆刻,都是围绕着书法展开的,脱离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可能总是差一截吧。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破和立的关系

离开书画已经有10余年了,好多新东西都没有接触。

这几年重操刻刀,对绘画真的没有关心。不过个人觉得,短短10年,现在的书法和篆刻已经有很大变化。

家园 步兵兄,陈传席的书你看了吗?

《画坛点将录》,我正在卓越网邮购中,书在路上。此书点评画坛名家,着力点与他人不同,还是有点意思的。不管对错,都开始在网上引起一些画坛人士的骚动和不满了,

我想,就凭这点,还是要买来看看的。

书评:

外链出处

陈传席:中国绘画在经史之中

嘉宾简介:陈传席

1950年9月生于徐州,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研究生班(美术史论专业),200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古典文学专业),1986-1987年任美国堪萨斯大学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贡献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曾写过《画坛点将录》,用游戏笔墨的形式,把一些现代名画家与水浒将帅相对应,嬉笑怒骂中恣意评点。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传席再次“点将”,历数名家故事,劝告爱好美术的青年人该多学经史,而不是仅仅学习绘画技术,因为文化才是中国画之根本。

兴趣是天赋的一部分

晶报:在您看来,绘画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传席:对我来说,画画是生活一部分,这样才能画好。绘画没有天赋就画不好,兴趣就是天赋的一部分。叔本华认为,天才只有三类:音乐、美术、诗歌,其他的都是干才。天才是学不来的,八大山人、徐渭的画都是天分所成。

在从事美术史研究之前,我是学煤矿机械的,后来考美术史研究生,看了一些美术史的书,总觉得不大准确。所以,我决定开始研究美术理论。至于画画,等到我五六十岁开始,也还是来得及的。

当画匠容易成画家难

晶报:您曾说,现在的中国只出作品不出画家,为何会有这样的断论?

陈传席:在经济大潮下,很多画家超脱不了,物欲膨胀了就影响了创作心境。另一个因素是中国的教育制度。很多孩子为了考学,而去学素描和色彩,其实这些是西方油画的基础。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都没有学过素描和色彩,他们很长时间在学文学和书法。书法和文学在青少年时学习是最具有优势的,有人称之为“童子功”,但现在画家很多没有这种“童子功”。晶报:所以说,当画匠容易,成为画家难。

陈传席:是的。现在好多孩子都不读诗了,也不学理论了,学点技术赶紧去画画。二十多岁就可以把画画得很好,这都只能是画匠。以前的画家是到60岁才见苗头,到了90岁就达到一定境界。而现在中国的画家从40岁开始,水平就下降了。这就是小画家升格,大画家降格的情况。

平常心看待名家

晶报:您在著作《画坛点将录》里评点文化界的时贤前辈,曾激怒了不少“大师”和他们的支持者,还被恐吓、告上法院,为何还要继续写?

陈传席:美术史笔要讲实话,这是史家的道德和责任心。我想告诉大家,不要盲目崇拜大师名家,该用平常心去看待。

晶报:所评点过的这些名家大师中,您最认同和欣赏的是谁?

陈传席:他们都是在美术领域有很高成就的人,在绘画创作的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画家必须具有开拓性,而不仅仅是继承和融合。论诗、书、画、印皆能,新文人画首推齐白石;谈到素描,用一根线条将人体画得相当准确,非徐悲鸿莫属;用传统方法作画,一根线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属黄宾虹第一;中西调和的革新创作,林凤眠第一;画强其骨,险绝为奇当属潘天寿;倾尽生命心血创作为傅抱石;利用山水画、油画、素描等而成功者,李可染第一。晶报:在最近举行的2006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傅抱石的《雨花台颂》拍出了4620万元的高价,刷新单幅现代中国画的拍卖纪录。而对这幅画的来源并没有准确的说法。来源可疑,但售价很高,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陈传席:我去看过这幅画,它不完全是傅抱石画的。其中的松树、下部的塔松和山是他画的,但是小人和梅花是别人帮忙画的,占了画很小的一部分,代笔的人也是个有名的画家。就这幅《雨花台颂》的高价而言,很出乎我意料之外,它并不算是傅抱石的精品画,只能属他的中下等水平的作品。

收藏家该先学美术史

晶报:现在的中国拍卖市场有很多不正常的现象,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传席:现在的市场泡沫太多了,有些人在里面炒作,喜欢选画得快的画家来炒作。买画的人可能也不大懂,就听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是需要正直敢言的理论家去指导的。考证是最可靠的,把画放到时代背景里去考证,就明白其中的历史和价值了。所以,收藏家首先应该学习美术史,以及美术史家的评述和考证。

记者印象:飞机上仍不忘做研究

昨日的天气跟我们耍了个小性子,台风天影响到了航班的起落。晶报名人演讲周的压轴嘉宾陈传席老师走出北京的家门时,心里还在计划着来深圳后的行程安排。可不巧的是,却因为天气在北京机场滞留了近3个小时。

晚上8点,陈老师笑容可掬地走出了深圳机场,他手里提着一袋报纸,上面已经做满了笔记。陈老师看出了记者的疑惑,便说:“这是飞机上发的报纸,找到不少研究的资料。”原来,在飞机上的这几个小时时间,他全用来“做研究”了。他说,最大的癖好就是读书和写作。出门买书,常常要花费万元以上,要包一辆车运回家,而晚饭常常以一包方便面就打发了。

他从事过9年的煤矿机械,转而学风马牛不相及的美术史。虽然是搞美术理论研究的,可陈老师说话没有一点学术腔。他就喜欢讲故事,说典故。他的《画坛点将录》把一些绘画名家都“点拨”了一番,爆出不少“猛料”,还惹来一身官司。可他就是这样的直率性格,喜欢以史论史,无所顾忌。(记者 邓妍 贾玉川 实习生 高雷)

香港的推荐书新闻

外链出处

家园 相关链接

外链出处

陈传席:今天为什么培养不出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

——关于中国画的教育问题

  作者:陈传席

  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本是研究画史的

  有人告诉我:"北京学者总结:这几年,美术史搞不好,搞理论;理论搞不好,便去画画。"其实,不是"这几年"如此,早已如此。但"搞不好"不好听,不如改为"搞不下去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搞不下去了,一搞书画就出名,出名还大。还是以事实为根据吧。

  黄宾虹是研究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他已65岁了,请徐悲鸿为他找份工作。徐悲鸿介绍他到暨南大学任美术史教师。黄宾虹68岁时,人尚不知其画,只是画史和画论教师(讲师)。我有一年去鲁美,见到当年湖社分社社长宴少翔,他说:"黄宾虹80岁时,我们请他来演讲中国美术史,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会画画。"黄宾虹75岁前,主要精力用于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赵志钧编《画家黄宾虹年谱》记黄77岁时"购金石研究资料,专心著述"。77岁时"专心著述,而非专心作画"。79岁时他自言"贱目发生内障,以近视不甚自知,只觉昏眩不明……尚可握管也"。眼睛不行,不能著述,也就是美术史搞不下去了,但"尚可握管",于是改去画画,他一画,便成为一代大师,起山水画数百年之衰,开一代画风,树百代楷模,至今无人能过。

  傅抱石去日本学习美术史,回国后在中央大学及南京师大美术系任美术史教师25年,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当时叫师院)老是受打击,据他说写检讨比写书多。也是美术史搞不下去了,一画画便成为一代大师。

  潘天寿开始也是教绘画史的,他最早写出一本《中国绘画史》,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美术系教材,后来不搞画史了,去画画,也成为花鸟画一代大师。

  陈绶样是正宗研究美术史的硕士,从事近二十年中国美术史研究,取得很大成就(我不好意思说他搞不下去了),但他的美术史成就再大,地位还赶不上他的老师王朝闻,也就是说他尚不能称为一代领袖,但他画了几天画,便成为"新文人画"的领袖人物,而且出版了大画集……

  据我研究画史所知,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都没有真正意义的指导老师,但他们学文化或学画史都有老师。而我们现在的美术院系的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指导老师,为什么就培养不出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呢?而且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这就必须检讨我们的美术教育制度问题了。

  文化素质低的学生是学不好画的

  美术教育问题,我已写了很多文章,这一次专谈中国画教育问题。首先是招生问题,这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基础。考美术系的考生中有一部分确实出于对美术的爱好,但现在大部分考生是因为成绩不佳,考文科、理工科都考不上,改而学画,因为考美术系文化课要求很低,这就确定了美术系学生素质低下的基础。素质本来就低下,美术系又以学技术为主,素质教育又低,因此,美术系培养出的学生益见低下。素质低下者又怎么能画好画呢?

  其次是招生时不论学什么画种,一律考素描和色彩,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学习。当然,考生考进美术系后的教育问题更大,限于篇幅,暂置而不论。先谈以上两个问题。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文化素质低的学生是学不好画的,学不好的学生,一是废品,二会"胡来",成为"害群之马",同时也扰乱社会。

  考美术的学生文化课不能低

  我的主张和现行规定相反,现在是考美术系的考生提前两个月考专业(美术),然后再参加全国统考,考文化课。基于此,考美术的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就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画,即使是应该文化素质好的学生,也必然降低了,何况提前两月考素描、色彩,考生又要提前五个月集中精力突击技巧等问题。本来文化素质就低于一般同年级学生,这样就更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本来还可以考取文科,结果也考不上了。

  我的主张,考美术的学生晚于全国统考两个月或一个月考专业(美术),让他们集中精力和一般考生一样学习文化课,其中一部分人有可能考上文科。在全国统考后,学生都轻松了,这时候,考美术的学生再去突击练画,因为没有考文化课的负担,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文化、美术两不误(两进步)。

  最重要的是:考美术的学生文化课不能低,或者只准许数学一课成绩略低于文科,甚至可以低一半。其他课都要达到和文科一样水准,考油画的学生可以考素描、色彩。考国画、设计的学生,只要能勾一些大概形体就行了。当然,考生愿意考素描、色彩的也行。

  如是,同时考上文科和国画的,可以自选一科,如果考不上文科,而只数学差一点的,就可以根据其绘画决定是否能录取为美术系学生。

  其次是中国画的专业考试问题。考试可灵活,"性尚分流",各人习性、知识结构不同,强求一律是错的。一种是可以继续考素描、色彩,但不提倡。一种是加试古典文学、旧诗词(任选一),同时考临摹、写生(任选一)、书法,拿一些线描或传统绘画的印刷品,考生只要能临摹其中之一便可以,有无才气,老师一看就知道了。但写生不要画苹果、盆罐之类,而是画一片树林,或人群、牛、马等。如是,考美术的学生就不必到处花钱找老师指导素描、色彩,这些东西也非性中所有,小孩子沉耽于此,对以后的发展大为不利,尤其影响其文化的提高。小孩子花一周时间读完《三国》,一周读完《水游》,一周读完《红楼梦》,他(她)一辈子都能讲讲《三国》、《水游》、《红楼梦》。可是这三周时间,他去画画,他一辈子不知道《三国》、《水游》、《红楼梦》。只三周时间,知识的悬殊就有天壤之别,何况是三年、六年,甚至十年呢?文化(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必须早,老了再学就难。但技巧学习晚一点不要紧,尤其是中国画,金冬心、吴昌硕等都是50岁才正规画画,皆一代大家。前面我举的黄宾虹、傅抱石等例子,他们皆学美术史,稍一动笔就成为一代大师,而自幼至老苦攻绘画技术者反而不能及,这还不发人深省吗?

  来源:《文汇报》

家园 这本书还没看过,应该没有发言权,不过还是忍不住

这部分引用里面的观点不是特别同意。等我找来这本书翻翻再细谈吧。

又没花出通宝,可恨!!!!!!

家园 我给元帅个花吧。庆祝重阳节。

中国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一定要作先导,

如果根本都被外来文化强奸了,我们还他妈的叫中国人吗!

家园 画强其骨,险绝为奇当属潘天寿

一根线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属黄宾虹第一;中西调和的革新创作,林凤眠第一;画强其骨,险绝为奇当属潘天寿;倾尽生命心血创作为傅抱石

说的精彩啊,一定要找这本书读读,谢磨刀石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