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梅兰芳是谁谈起 -- 四处张望

共:💬42 🌺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梅兰芳是谁谈起

国庆前在公司吃饭,从断背山扯到同性恋的问题,我举个例子说不能看梅兰芳做女性打扮就说他是同性恋,怎么知道公司的小出纳迷惑的问道:“谁是梅兰芳?”

大惊!解释之,顺便鄙视了一下,她不服气的叫我问问公司新来的几个小年青,说不知道是正常的。一问,果然,三个都不知道是谁,还好没人问和梅艳芳是什么关系,只是告诉他们梅兰芳是唱戏的,有人问是不是唱粤剧的。与之相反,公司和我年纪类似30岁上下的无人不知梅兰芳是谁。

想到这里,不禁感叹,我现在还经常上网,对当下年轻人的流行还有了解,虽然未必喜欢,但是理解还是可以的。过多几年,恐怕年轻人的玩意都不知道了,这就是代沟吧。

关键词(Tags): #代沟#梅兰芳
家园 欣赏戏曲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的

我自己的体会,京剧最精华的部分在唱词,而欣赏唱词则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修养,这些都需要时间。现在生活节奏太快了,所以年轻人中听戏曲的少,文革断层也是一个原因。其实在我这这个年纪的人中听戏的就少,我28岁。

家园 其实我和其他同事都不听或者看京剧的

只是梅兰芳鼎鼎大名,好歹知道他是干嘛的。我真要听戏,粤剧较多。

家园 部分同意!

我也是您这个年纪的,我听戏就很少!我身边的同龄人也没有什么戏剧fans,反而有很多外国歌剧fans!

看来我们的文化修养的确不够!!! 不过,我们都还是知道梅兰芳的,正所谓没有吃过猪肉好歹也见过猪在跑嘛!这,也许就是您说的文化修养了吧。

在我看来,不喜欢京剧可能跟其表达方式有关!世界在变,很多艺术形式也应该相应而变,不然,被历史抛弃也不是不可能的。

家园 比浮萍大几岁,

我姥爷是个戏迷,小时候跟着他京剧昆曲都听了不少。虽然没听出些门道,当时还是能哼哼几句的。现在对戏曲多少还有点兴趣,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出国后听得少了。

在日本去唱卡拉OK,《夫妻双双把家还》我基本上是必唱的。记得有一年成功邀请到一位MM一起厂,当唱到“顺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的时候我抄起一张纸条就放她头发上了。大家哄堂大笑,不过以后我再也没能邀请到女士一起唱。

家园 知道梅兰芳并不需要喜欢京戏

我觉得这说明媒体有些问题,小青年们接触到的这些媒体看来很少涉及传统文化。

去年,你个老师的女儿来玩,大约8-9岁的样子,我对她爸爸说:您····,她居然问我“您”是什么,是不是和“你”差不多。唉

家园 林语堂承认,到30岁时才知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事情。
家园 也没那么严重了

我觉得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娱乐方式太多了

我比MM你稍微大着那么几岁

小时候电视还不普及

听广播的机会就比较多

于是

就算不想听

也少不了听很多二人转啊,京剧啊,黄梅戏之类

绝对不是'欣赏戏曲'

不过也还是听说过梅兰芳先生的

虽然对他的艺术绝对谈不上喜欢

家园 一定是林同学从小小人书看得少

可悲啊。。。

被摧残了的花骨朵儿

家园 这个理由有道理

不过我感慨的倒不是他们不知道梅兰芳,是才差了几年,好像就有代沟了。知道梅兰芳的同事大概是30岁上下,不知道的是22-25。才几年的年龄差距就带来明显的知识范围不同,这说明这二三十年中国社会变化之迅速。我时时在想,身处如此剧烈变化的时代,对个人而言是幸福还是不幸呢?

家园 活该

谁让狗官不用真花

家园 我10岁左右就知道梅兰芳了

虽然一开始和梅艳芳混在了一起,不过人小脑子还没发育好,不算。

我80后的

家园 读过林语堂的书,好像没看到这一点,可否指点一下

想知道林语堂的理解

家园 有一次啊,我批评人

说他(她)们是小布尔乔亚,居然没有一个人明白是什么意思。

家园 这个'典故'是稍微老了些

有些年轻的朋友

能知道修正主义就已经很不错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