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蒋百里——《速决与持久》 -- 大洋芋
我给你补充全。
也算你赢
从胡斯起义开始,捷克人就很调皮的。
他十来天关在窑洞里写的。据吴玉章回忆,论持久战一发表,让延安的同志们看到了希望,毛本人在同志们的心目中的威信顿时高了很多。
整风前,毛身边没什么笔杆子,像理论宣传这些部门不是毛管。后来的东西即便是集体创作,毛还是主导作用。
毛一直强调高级领导人亲笔写东西的。
《国防论》读到现在(第四篇),尚未见何处提到“(战略上的)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不敢乱说。不过如果拿了国府的所谓“持久战”、“以空间换时间”观念(萨语:《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国军吧?)的战略指导依据。那么就把此蒋战略当彼蒋的,也未尝不可,但为保险计,还是等看完再下结论),以为可与共产党的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主席的《论持久战》有拾人牙慧之嫌,不过如此,云云。窃以为大谬不然。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他们的不同:一是被动的消极的等待(如果有力的外援没有及时出现,按蒋公自己的话,“等”字下面除了“死”还能有什么呢?);一是自强而努力求生(有外援?很好,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没有?困难增加,牺牲更大,然仍有信心,有办法战而胜之。详见《论持久战》)。
一般都说国府的战略是以空间换时间,却少有人问两个问题:一、空间能否真正换来时间?二、换来的是什么样的时间?或者说,换来时间做什么用?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因为空间换时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的目的在于战胜敌人。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换来的时间等于没有。
表面上看,空间当然可以换来时间,中国万里江山,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一趟,那就得一年半载的。可要是没法有效地消耗敌人,只是奉行“他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胜也好,败也好,只是不要与他讲和”的死挺政策,换来的时间仅仅是拿来苟延残喘,多活一两年而已。而丢掉的空间,适足以资敌。只是日本人不能好好利用而已:一是他自己蠢,一味残暴;二是后方总有人捣乱。不过两者恐怕也有一定的相互联系,要是日本不那么残暴(也不需要有一颗仁慈的心,比遭殃军好一点就行),能被号召起来捣乱的就不会那么多;而如果捣乱的人不是那么多,日本就能以比较和缓的手段获得它所需的物资,甚至还可以演演戏,借几颗人头来邀买人心。所谓死结,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吧。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家都应该感谢日本人的暴行。
解放战争后期,蔡文治在上海说“……前无出路,后有大海,我们到这里来是准备跳海的吗?……”日军攻来,老蒋退到重庆,再攻,又想退到云贵以至缅甸,难道他是准备去跳山的吗?
日军很强大,有如秦末的项羽,当者披靡,所过残灭,无论国共,正面对敌都少有胜算。但是所谓刚不可久,日本的国力,又无法支撑这样一支部队的长期作战,因此,以战养战是他的基本政策,同时为减弱抵抗心理计,大力培植傀儡政权,由他们出面,掠夺占领区财富,征集伪军,替他们作战。这个政策在朝鲜、台湾、东北都实行得很好。
因此要想对抗日军,唯有设法打断这个占领——巩固——继续占领的以战养战的过程,才能够成功。步步为营、节节抵抗的战法,听来英勇,其实不可取,徒然消耗我方实力。然屡战屡败,于人心士气,唯有连续不断的打击,而无一计恢复。长此以往,人人麻木,唯一选择,为逆来顺受而已。(史蒂芬·周语:一个人在受了太大的打击以后,就会进入精神官能的休克状态,不会再有反应了。何况是长期不断的打击。平型关的意义就在于鼓舞人心士气,“使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
南宋抵御蒙古入侵,不可谓不坚决,可是最后崖山一战,十余万人一齐跳海,说句没心没肺的话——场面何其壮观!当时南宋虽然在陆上不能与蒙古军队(主要是伪军啦)对抗,但是在海上未必没有一搏的实力。退一步讲,跑到南洋,占几个岛,以为恢复之计,也不是不可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集体自杀的惨剧?有人说那是彻底的绝望,是从上到下普遍蔓延的“累了,不打了,就这么结束吧。”这种心理的反映。我以为很有道理。所谓柔不可守,一味被动挨打,很快就会疲惫(生理、心理)厌倦而放弃的。至于妥协思想的蔓延,更不必说。
如果光靠地理因素来阻敌,是挨打不还手,等于把自己的命运,双手交到敌人手里。只要日本人稍微聪明一点,将战线稳住;加上日军稍微文明一点,多发糖果少杀人,好好地建设他们的皇道乐土,东亚共荣圈,中华半壁江山就算完了。要想恢复,等上三百年吧。
至于说死守待援,则是将性命操于“友人”之手,且为痴人说梦。要说其余列强会因为自己在华利益而交涉,那是必然的,但要指望他们为此死磕,那是做梦。所谓利益,那是拿来交换的,日本大块吃肉,他们能分点肉渣,喝上几口汤,也就会知足的。就算真有人想不开下手抢,抢到了也是算他的,跟日本人占去有什么分别?自己没有实力、或者没有表现出实力,却期望别人为你火中取栗,自己不出力而想摘桃子,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再说,如果只是一条线上的持久抗战,一是没有消耗敌人的可能——你几时见过国军主动出击的?每次都是守住了就算大捷。他要是不来打你呢?那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二是沦陷区内的自发抵抗不能发展,顺民会越来越多,也就等于敌人越来越强大。三是国统区内,有所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一旦日军放缓攻击,压力一减,那就更是变本加厉,在高层则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对百姓则加紧盘剥,上行下效,发明出种种千奇百怪的名目,来搜刮民脂民膏。(有个什么典故,专说这种外力稍减就会不顾一切的内斗的现象,忘了)百姓生活甚至还不如沦陷区。
到底日本是因为在中国陷得太深,看不到出路,才孤注一掷,去挑战庞然大物美利坚;还是因为自己野心太大,而利令智昏,相信大家有目共睹。现实中美国人打日本是出了大力气,而且是决定性的。不过如果日本人不去打美国人,美国人不去打日本,中国单挑日本能不能取胜?我认为是一定会胜利,看意思萨苏大概是认为不太可能,见仁见智吧。不过不要光看到日本投降时还占据大部分重要城市,还要看到广大农村和小城镇都已经在我手上,日本不过占了几条线,几个点,犹如秋后蚂蚱,蹦不了几天了。敌后根据地大力发展、日本得不到补充、日本挑战美国而受打击,之间互有联系,很难分开。题外话,日本盘踞东北十四年,却找不到一滴油,不知大庆油田发现之时,有没有日本人吐血、切腹的?想想都过瘾,哈哈。
至于拿抗联的失败和冀中根据地的丢失(没有丢失吧?是在历次扫荡中受到了极大损失,不过还是能在日本的铁壁合围、牢笼政策下坚持下来),来证明敌后抗战并非万能,实在是,怎么说呢,第一,这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天下没有万能的东西,著名的上帝同志也不是。我想抗联的失败主要原因,一是在人和上,没有根据地,没有兄弟部队的相互呼应、相互配合,最后被各个击破。二是在天时地利上,东北地广人稀,气候严寒(深有体会,全副武装,而且并没有风,还是觉得寒气从骨头里冒出来),也实在不太适合缺衣少食者的坚持斗争。第二,共产党的战略,从来不以争一城一地为目的,要是什么都要死守,那不正遂了敌人心愿吗?(那不跟蒋介石一个水平了?)最有代表性的是47年解放战争中放弃延安,胡宗南占领了一座空城,还没乐够呢,就陷入了一连串的打击,最终覆灭。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乱七八糟而没有条理,只是我的一点读后感。反正现在两本书都看得到,大家自己比较一下吧。
补充一点:萨兄以前说过
可是如果不先回答“中国怎样能打赢日本?”,如何能使人相信“中国能打赢日本”这个论断?在《论持久战》中不是已经指明了中国将来的战略战术么?相反,蒋先生的文章虽然开头说“中国是有办法的”,但是他的大作我越读越丧气,越读越觉得(照他的办法)“中国是木有办法的”
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文章都有毛的原稿,手迹可查证。
速决从来都不是夺取整个战争全面胜利的方法,拿破仑如此,毛奇如此,希特勒如此,有些人看明白了这一点,比如毛,比如斯大林,有人看到这一点却只能随波逐流,比如曼斯坦因,比如山本56,速决论者,一方面太相信自己的实力,一方面低估了敌人的实力和对可能会产生的突发情况。一句话,就是太相信战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