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重庆大旱。 -- 我不知道

共:💬76 🌺5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拍卖帝禹山河图等作品,自费考察空中南水北调(1)

http://www.kxsj.com/bbs/Announce/Announce2.asp?BoardID=102&ID=72697

拍卖帝禹山河图等作品,自费考察空中南水北调

今年9月初,笔者将踏上自费考察空中南水北调之路,走214国道,转318国道,经玛多县看黄河源,穿巴颜喀拉山口实地观察空中南水北调的可能性,途径横断山脉、路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体验水汽通道。显然,目前笔者所能够使用的费用,距离全面科学地进行空中南水北调可行性立项研究,相距甚远。为此,笔者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支持,通过拍卖帝禹山河图等绘画作品的方式,筹集相关科研经费。有必要指出的是,帝禹山河图等山海经艺术绘画作品,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参阅《深研山海经,精绘山河图》、《帝禹山河图在绘画吉尼斯的几个第一》、《从清明上河图到帝禹山河图》等文章)。

与此同时,由于笔者已在海内外出版二十余部专著,涉及领域非常宽,对社会已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发现并提出了有望超越达尔文进化论的“基因自主设计论(智因自主设计论)”,以及足以挑战物理学决定论的“万有智力论”;因此,笔者参与创意和考证的帝禹山河图等山海经艺术绘画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和有魅力的升值空间。2005年8月重构补注

为筹集空中南水北调科研立项资金

向国内外公开拍卖千古巨画《帝禹山河图》

一、空中南水北调的科学原理

在世界各国中,中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由于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我国除东三省以外的广大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成为干旱半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在上述区域里的许多城市严重缺水,许多农村甚至连人畜饮水也非常困难。事实上,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北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主要因素,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主要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政府和科研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大量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并逐步认识到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水污染、发展节水型工商业、退耕还林还牧、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以及寻找开发新的水资源,乃是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正确途径。

目前,开发新的水资源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一是寻找开发利用新的地下水资源,由于地下水资源储量有限,而且深层地下水属于一次性资源(具有战略价值,不应用于一般目的),因此这种方法是极其有限的。二是开发使用能够把空中水汽转化为有效降水的技术,比较常见的有人工降雨增雨技术;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技术,但是它能否发挥重要作用则取决于到达北方地区的空中水汽资源总量的多少。三是进行陆路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即从水资源充裕地区经陆路人工渠道调水到水资源贫乏地区,已经提出的方案主要有南水北调(把长江的水经由东线、中线、西线调到黄河流域),其中东线和中线方案只能部分缓解华北缺水问题,西线方案虽然能够部分解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浩大而困难重重。此外还有东水西调设想(将渤海咸水调到西部地区的低凹地,经自然蒸发改善当地水汽环境)、北水南调设想(将东三省水资源调到华北和西北地区)等等。由于陆路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存在着调水成本高、维修管理费用高、水分配复杂、系统脆弱、国防难度大、影响自然水汽通道等等一系列问题,它们虽然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在目前的行政管理模式下也能够硬性实施,但它们决不是一种好的方案,因为它们存在着事与愿违的危险,并可能转变为国民经济的长期沉重负担。

第四种途径被笔者称为空中南水北调,所谓“空中”是指自然水汽的人工引导,所谓“南水北调”泛指跨区域水资源调配,而不仅仅指南方的水向北调。实际上,这是一种气象水利工程,也可以称为大气环流导向工程,乃是将人类古老的“呼风唤雨”愿望变成科学的现实的“引风送雨”工程技术。众所周知,决定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有太阳幅射、地球公转和自转、地球引力、空气和水汽的自然性质,以及海陆的分布、陆地的地形和地性(涉及到地表岩石、土壤、地貌、植被等等物质的成分、结构、颜色、物理和化学性能,在气象学上称为下垫面),此外还有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既然自然的地形和地性可以决定一个地区降水量的多少,那麽如果人工改变某个地方的地形或地性,也同样有可能增加某个地区的降水量。事实上,退耕还林还牧措施,其实质就是通过改变地性(植被)来达到改善当地水汽环境的作用。对于空中南水北调方案来说,其科学依据则是通过人工改变某个地方的地形,也可以实现增加某个地区降水量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地形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

具体到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来说,其主要原因正在于青藏高原和秦岭阻挡了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水汽的输送,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太行山阻挡了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阴山山脉阻挡了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输送。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并不是铁板一块,其间存在着众多峡谷,它们为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水汽的北上提供了天然通道;例如,经由雅鲁藏布大峡谷输送的水汽构成了雅鲁藏布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经由横断山脉大峡谷输送的水汽构成了长江上游和澜沧江、怒江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高大山脉通常都是气候与降水的分界线,例如秦岭是我国南方与北方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汉水与渭水的分水岭,巴颜客拉山则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分水岭。尽管如此,高大山脉中的风口、峡谷仍然承担着水汽通道的重要作用,水资源充裕地区的水汽仍然有一部分可以穿越这些地方输送、渗透到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这是因为,一般来说海拔越低的空气中(这里的温度要高一些),水汽含量也就越丰富的缘故。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大山脉峡谷中修建的水库大坝或多或少都会阻挡并减少水汽向上游地区的输送量,反之在高大山脉的适当地点人工开辟新的风口或峡谷则可以形成新的水汽通道。例如,人工加大巴颜客拉山某些山口、峡谷的宽度和深度,完全有可能引导更多的来自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水汽穿越巴颜客拉山抵达黄河上游地区;这些水汽一部分会形成自然降雨,一部分可以经由人工降雨增雨技术形成降水,其余部分则有助于改善黄河上游地区以及北方广大地区的水汽环境(增加空气湿度、减少蒸发量、补充高山积雪、提高降水机会等等),应当说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空中南水北调方案是把地形视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并认为地形资源与水资源存在着高度相关性。事实上,横断山脉大峡谷乃是中国水资源的命脉,在北极与赤道的温差作用下,来自印度洋(经由孟加拉湾喇叭口)、南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断从这里输送到长江上游地区,部分输送到黄河上游地区,并形成降水;其余的水汽则在西风(其主要动力是地球自转)的吹动下又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并增加了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因此,采用工程手段提高横断山脉的水汽通道功能、在巴颜客拉山开辟新的人工水汽通道,完全有可能较大增加中国的水资源总量,特别是北方的水资源总量。当然,其他山脉也同样存在着可以开发利用的地形资源,例如天山山脉,通过适当的工程手段可以把更多的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转化为能够利用的水资源。应当说明的是地形资源不仅是开辟水汽通道,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加某些山脉的高度(使其达到雪线以上),或者改变某些山脉的外表结构(其原理与水汽凝结在某些树叶上或电线上类似)而获得更多的水资源。

二、空中南水北调方案需要科研立项资金

由于空中南水北调是一种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措施,它具有一劳永逸的性质,不需要任何维修管理费用,也不怕空中打击,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小,没有移民问题,因此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设想,完全有可能据此而形成一系列非常好的可供实施的工程技术方案。与此同时,空中南水北调也是一种高科技创新,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许多方面甚至也没有现成的数据可供分析,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对空中南水北调持怀疑态度,应当说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目前对空中南水北调的研究,仅有很少的人在进行,而且基本上均属于个人行为。笔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注意到地形(包括水库大坝、城市高层建筑等人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80年代注意到高山峡谷的水汽通道作用,90年代正式提出大气环流人工导向技术和空中南水北调的具体方案,并逐渐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笔者的有关论文和文章已在一些报刊公开发表。但是,由于空中南水北调是一个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高难度全新课题,这种个人的研究毕竟是极其有限的,或者说是不可能胜任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空中南水北调方案的研究,已经到了需要正式科研立项的时候了。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对空中南水北调所作的研究工作,还不足以说服政府及其官员同意进行正式的科研立项并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而不进行科研立项并获得相应的科研经费,则又不可能对空中南水北调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因此,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方法,只能是通过民间途径筹集科研立项资金,以推动空中南水北调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家园 看贴不仔细

后来又有好事的人,在百叶箱里也测到40的温度了,预报还是说35。解释说,老百姓自己测的不准,而且哪个40也只维持了几个小时,全天的平均气温还是不高的,云云。。。

家园 既然这么叫真

仔细查了查。记得那年不仅高温,上海还闹甲肝。放狗看了看,是1988年。

挺有趣的,预报是35度,等晚上看新闻,又说哪里哪里的气象站测得38还是39,是多少多少年的最高等等。等新闻完了,再看明天的预报,还是35。

家园 【文摘】三峡水库导致重庆高温?错怪了科学家

三峡水库导致重庆高温?错怪了科学家

陶世龙

四川出现罕见特大旱情,8月16日,重庆市的綦江以44.5℃成为全国最热的地方。

同时也打破了由彭水在1953年8月19日(最高气温44.1℃)一直保持至今的历史纪

录。在温度创纪录的两天中,重庆已有两万人中暑。

一篇2002年的旧闻《中科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在网上流

传,只因重庆酷热的现实已使它成为嘲讽对象,这篇三年多前的报道说:

中新网重庆6月25日消息:据重庆晚报报道,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

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

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

该项目属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并于日前通过评审。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南

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虞孝感昨日说,1997年项目启动后,中科院便派出6个学科

的专家,对三峡库区的气象、地理、地质、生物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范围上至

重庆,下到湖北宜昌。

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将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库容39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原有河流的水文特性、水化学性质、沉积物类型等都将发

生变化。届时,三峡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海”,周围的空气湿度明

显增加,库区形成湿润多雨的气候,水生动植物、鸟类亦会增加。他举例说,以

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生活在湖泊地区的鸟类几乎无立足之地,水库形成

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成为鸟儿们生活的“天堂”。同时,水库的建立

把各条河流的食物“拦截”,使库里的鱼儿们生活得更富足。

“其实受益最大的是重庆市民。”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说,理论研究表明,三

峡水库形成后, 393 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

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

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

在重新发出的这些报道之后,可以看到网民愤怒的批评:“所谓中科院专家说话

象放屁一样” “现在他们是没话说了。哪个还敢说三峡会使重庆冬暖夏凉。把

他拖来丢在大街上站3个小时,让他体会下44.5度下的所谓冬暖夏凉”

然而人们错怪了科学家,因为三峡水库不可能使重庆冬暖夏凉,这是记者不实的

报道。主持三峡工程的科学家在看到后,当即做了纠正。 记录在《中国三峡工

程报》记者陈宗清所写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湖? 》一文中,发表的时间是2002

年7月22日。

但一直在网上流传的,是重庆晚报记者岳志明写的《中科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

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一直收存在中国科学院的网站中,无疑增加了它的影响

力,被许多网站转发,或据以报道,而广为流传。其中《中新网》发出的《三峡

水库蓄水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 更是引人注目。

而陈宗清纠正错误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湖?》则受到冷遇,除中国三峡工程报自

身的网站外,仅《三峡探索》和《国际河网》(繁体) 上有,而这两个网很可

能国内看不见,另有新华网的《 改地不换天截流不截雨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极

小》比较简略,也未引起注意。

我在海外,很容易地在《三峡探索》中找到陈宗清的这篇文章,现将其有关内容

摘录如下: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郭涛教授读了《冬暖夏凉》一文之后,当即向本报

明确指出,三峡水库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内陆海”;三峡水库对

重庆库区的气候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的范围、幅度并不很大。郭涛同时还出示

了相关数据。三峡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史振寰随后也向记

者提供了三峡工程生态影响及世界大坝库容方面的权威研究资料。”

资料表明“1992年,由中科院环境评价部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

完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经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权威文

件。《报告书》采用多种方法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温进行了测算,其基本结论

是: “三峡水库建库后对气温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垂直方向不超

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大气稳定层结构更接近中性,逆温天

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变化很小,不超过0.2摄氏度;日较差平均缩小1摄氏

度左右,年较差缩小0.6至1.0摄氏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

2摄氏度。如考虑到夏季水库在低水位下运行时,水面展宽较高水位少,月平均

气温也可降低0.7至1.0摄氏度。”

7月5日上午,为了求证中科院是否立项了关于三峡水库对库区气候影响方

面的新的研究项目,记者电话采访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虞孝感

先生。

虞孝感先生听到记者的查询后,先是吃惊,后是气愤。虞先生告诉记者,6

月24日,他本人正在南京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会,既没有到过重庆,也没有接

受过任何记者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据他所知,中科院并没有“三峡水库形

成监测研究”项目,他本人根本不知道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效应是多少,也没

有从事过此方面的专门研究。

虞孝感先生随后立即向《重庆晚报》和三峡总公司发出书面声明。声明称:

《冬暖夏凉》这篇报道,严重影响到他本人的声誉,不少单位直接来电责问,也

严重损害了中科院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可靠性。虞先生还要求《重庆晚报》采取

措施及时予以更正,澄清事实、以正视听,消除不良影响。

为了查清这一消息的来源,7月6日11时,记者分别与重庆晚报社会部主

任黄小平(音)、《冬暖夏凉》一文作者岳先生取得了联系。岳先生告诉记者,

前几天,他与另一位记者在采访三峡文物考古时,听别人谈起,三峡水库形成后,

重庆的气温可能会变得冬暖夏凉。于是电话采访了有关专家,但专家没说那么细。

夏季气温降低5摄氏度、冬天气温会上升3到4摄氏度也是他本人估计的,并没

有原始依据。至于三峡水库是世界最大“人工湖”、“内陆海”等说法,他表示,

由于自己手头资料有限,并未认真查考。

《重庆晚报》社会部黄小平主任在向记者核实有关情况后表示,重庆晚报社

愿意配合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部门作好工作,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该报道产生的

不利影响。

《中国三峡工程报》编辑部认为,作为三峡工程的权威媒体,对这样的稿件

没有核实而盲目转发,也应吸取教训。

所以有关的科学家早已把事情讲清楚了,应该受到批评的不是这些科学家,而是

《中科的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炮制者和传播者。《重庆

晚报》曾表示“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该报道产生的不利影响。”不知作了没有?

而从网上的状况来看,如前所述,错误的报道一直在广为传播,纠正错误的文章

难以看到。犹如人咬狗的消息,转发很快,而证实是狗咬人的消息,则没有发表

的积极性了。对待所谓“地外文明光临泰山”就是如此。

这位作者是重庆晚报的记者,从他炮制这条新闻的过程可以看到,确如竺可桢所

言,中国的诗人与文豪为了自己的方便,如何不顾事实,虽然记者未必是诗人或

文豪,但有些记者缺乏或者没有经过的基本的科学训练,思维习惯是一样的。岳

志明当时也许是为了宣传三峡工程而写出,但管理三峡工程的科学家是老实人,

没有因这条新闻可以使人们增加对自己所主持的工程的好感而欣然接受或打马虎

眼,而是按科学的态度及时于以纠正。应该突出宣传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事情,他是要受到实践的检验的,任何文人的秒笔生花,在实

践的检验下都无济于事。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缺少这样认真的态度。

读者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我是拥护建三峡工程的,只要这个说法对建水库有利就

相信;也不能因为我是反对建三峡工程的,只要这个说法对建水库不利就相信。

归根到底还得根据客观事实,用科学来判断。

家园 呵呵,一样,今年英国南部也是头一回缺水,也是三峡造的孽!!!呵呵
家园 重庆大旱和三峡水库没什么关系

三峡水库的作用主要是防洪,而不是抗旱。作为防洪水库,受益区主要是水库下游地区。上游地区如果发生旱灾或涝灾,水库就无能为力了。

要是重庆发了大水,难道也要怪三峡水库?

家园 大型水库对于周围方圆几百公里水文地质的改变影响巨大

这种影响到底有多深远,谁都说不清楚...

把眼睛蒙上,拿着把螺丝刀,在钟表里捅来捅去,然后再拍着胸脯保证钟表走得不准了跟用螺丝刀乱捅没啥关系?

家园 三峡气候的影响似乎不是一两年就看得出来的吧

再等几年

如果每年或者是很经常性地都出现类似的情况

再下结论不迟

只有一个点

很难说明什么大问题

家园 那倒是

等吧...

家园 我倒是觉得

既然已经建了

投了那么多的钱

各方面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

至少在工程质量上管理上不要出什么大的问题

估计这也是要十几年几十年才看得出来的

家园 很喜欢你后面用的比喻

可能今后会有机会引用的说。。。

家园 今年夏天雨水太大,入秋之后必然要旱。

虽然讲不出什么道理,但是中国一直就是这样:北涝南旱,南涝北旱。春涝夏旱,夏涝秋旱。

九八年大洪水的时候,照样有地方旱灾。

家园 我猜会不会和这个有关系

水库把本来在流动途中该蒸发的水给蓄了,改变了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和分布区域,然后一些地方就木有雨下了。

家园 nod,天气系统是个复杂系统

有很多非线性现象,不能简单的认为三峡工程相对小就造不成显著影响。当然,也不能不经过调查就武断的说”一定是三峡工程造成的“,就算是,那怎么造成的,也得详细的弄明白

家园 地形,风带,气团,要考虑的东西多了

不是那么简单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