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服饰与文化 -- z250
从传统生活方式下的传统价值观念到所谓后工业时代文化的价值观念,使人们的服饰趋向变化不断变化.
看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沿袭多年的头饰的材料/式样/工艺的经年保留,再看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时尚潮流的季节发布,说明人们的审美价值变化的频率的差别.在传统文化地区的民歌流行可以传代,在美国的孩子们当中隔一两年的流行歌曲几乎已经是古典歌曲!
时尚的频繁更新自然由于不断改变的客户要求而便宜了服饰商店.
对于什么是"酷"(COOL)同一时代的大社会环境内同一年龄层的不同文化族群有不同的认识, 而服务于这些不同文化群族的服饰商店也分别专门供应自己的客户.黑人孩子有自己推崇的名牌,白人孩子中有比较反文化类的名牌,和娇娃类文化的名牌.彼此几乎是互不相干.各个文化群组外部的人几乎对那些不同的文化时尚流行常有雾里看花的感觉.
相形之下,所谓上流社会的服饰似乎相对保守得多,变化频率远没有那么频繁.品位的变化在相对时间内几乎难以是革命性的.
有趣的问题是: 中国的所谓"小资"一代中的时尚究竟代表了哪个文化族群的品位呢?欧洲时尚季节发布的简单抄袭?
有答案吗?
首先涉及对于"中国的所谓'小资'一代"的定义或者说界定问题。 其本身就是一个相当模糊和众说纷纭的概念, 何来文化族群代表性呢?
个人看法:那是人云亦云的一群.所以一切以时尚为准:追随别人发布的审美品位和标准......品牌的奴隶.
我对小资一族的定义是:属于现代而非后工业当代社会的意识:因为其对生活的基本追求依然还在商品的基本水准.追求被广告商惊心后描绘出的"当代都市生活方式",挣扎在房供和车供以及各种品牌商品造成的债务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和生活的本来意义,坐在星巴克里就自我感觉很好的那种突然觉得自己终于见了世面,进入了什么圈子的小职员.典型的准工业化到工业化社会产物......
但回国看服装时,感觉有很多有天分的设计,
只是材料还有待提高。还是很有信心的。
没有一棍子打死的意思
国内有些品牌设计还是有特色的,价格也从来不减.估计您是女性.如果下次去北京的时候留心一下所谓"藤氏"不但专卖,而且从不随其它品牌一起季节性降价.但这是少数.
但这与我说的没有相关性.我指的是市场里的主要消费层的消费心理.
谢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