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学校?香港高校激发"鲶鱼效应" -- 烛影摇红

共:💬9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学校?香港高校激发"鲶鱼效应"

2006年07月12日 07:46

罗德宏

香港高校在内地激发“鲶鱼效应”。记者 李木易/摄

关注内地名校“二流说”

本周五左右,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将公布今年内地招生录取名单。除了“争夺”本市高考文理头名考生外,还可能“撬走”多名北大清华录取的高分考生。携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港校火爆的招生阵势引起部分社会人士和学者的担忧。“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学者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日前记者采访两地高校、考生家长以及部分学者,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和潜在意义。

记者调查

香港高校“高奖”抢“高分”

■提档线与北大接近

毕业于人大附中的考生王悦(化名)这两天正焦急地等待北大和港大的录取通知。今年高考她拿到685分的实考分,能顺利拿到北大数学系的通知书。但她更在意港大的消息——“只给半奖,她也想上港大”,她的父亲王先生表示。

类似王悦,在北大清华和香港高校之间徘徊的北京考生不在少数。记者近日从港大和港科大面试现场获悉,近1000名北京高分考生角逐两所高校的面试,多数学生来自人大附中、四中、汇文中学等知名中学。由于参加香港科技大学的面试分数线不计加分,要求理科657分,文科625分,和北大今年提档线相差无几。

■最高奖13万港元/年

“香港高校很国际化,给奖学金的话我会选择。”北京161中高三学生小邵的观点代表不少考生的心声。据香港大学中国办事处负责人透露,今年该校为内地入学新生提供了5000万港元的奖学金,为历年来最高,其中个人全奖每年最高13万港元。

■录取率400人选一

今年香港高校内地招生的热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港大计划内地招生不会超过300人,但前来申请的考生接近1.2万人,为去年的一倍。港科大内地招生负责人曾表示,去年招去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后,该校在内地的知名度直线上升,今年招生的目标是内地最好的考生。

■是头名就能拿高奖

7月初,本市高考文理头名考生同时面试港科大,其中文科第一还参加港大面试。北大表示已正式录取这两名考生,港大和港科大预计14日公布名单。届时,文科头名何旋很可能手拿三份名校录取通知书。

据了解,港科大内地招生负责人曾表示,今年不管哪个地区的第一名向港科大抛出橄榄枝,港科大都会以高额奖学金予以鼓励。港大在面试何旋时,曾把她留下来单独面谈近半个小时,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焦点话题

北大清华是否变“二流”?

■学者观点引发激烈争论

香港高校“高调出击”争抢高分考生,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国内名校一直表现低调。但今年内地招生的火爆阵势逐渐引起内地学界和社会部分人士的担忧。日前关于“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的激烈争论便是明证。

日前有学者撰文称“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文章指出,香港在硬件、师资以及就业和出国深造等教育优势,以及丰厚的奖学金,将吸引大陆最优秀的学生;今后大陆一流学生将争相竞争香港的大学,“北大清华将不再是中国的一流大学。”

“二流说”一经出炉,便在媒体上引发强烈的反响。几大门户网站长时间将表达类似观点的文章摆放在首页。有报纸评论,“一流师资的缺失,固有校园精神或者说学术氛围的削弱,正让内地高校面临一场危机。”

■北大:“二流说”是无稽之谈

这一论调也把北大清华摆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日前北大和清华新闻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没有直接表态。不过进入本科一批录取后,北大招办负责人则表示,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远高于香港的高校。从招生上说,北大、清华等内地高校“沦为二流”纯属无稽之谈,“北大、清华仍是中国高校中最优秀的”。

■港科大:“二流说”“完全错误”

“二流说”让前些日子表现高调的香港高校突然“变调”。前天,之前十分活跃的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负责人朱力径表示,因为前段时间港校内地招生太热,“对政府和内地高校造成一定困扰”,因此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不过他仍表示,所谓北大清华“二流说”的说法“完全错误”,不仅北大清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学科“都非常突出”。

■港大:三家都是一流大学

“港大和北大清华一样,都是一流的大学。”香港大学中国事务总监黄依倩日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就像中餐和西餐的区别一样,不同的学校特点并不一样。“我们来,不是来抢北大清华的学生,只是招适合港大的学生。”

黄依倩甚至表示,自己“很羡慕清华北大”,因为清华北大是许多内地学子从小梦寐以求的大学。在她看来,港校内地招生的热度是“炒”出来的,因为招生名额少,以前内地考生不太了解,考生“突然”发现一些可以匹敌北大清华的学校,肯定感到新奇。

专家观点 有利于名校自强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将改变目前高校的竞争格局。”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郑晓齐所长表示,过去北大清华以“老大”自居,“高高在上”,现在因为香港知名高校的进入,有了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将是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的办学者和教师需要考虑的新问题。

“这不是‘狼来了’,而是‘鲶鱼效应’。”郑晓齐认为,一两所高校“永为老大”的格局并不利于北大清华的发展,相反,“百花齐放、齐头并进”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郑所长表示,“所谓‘一流’和‘二流’只是民间说法,不能说抢走部分生源就变成‘二流’。”不过优秀学生被招走还是令北大清华感到“有点痛,但不太厉害”。根据介绍,内地高校这两年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本科生经费投入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北大清华尽管历史上人才辈出,港校的冲击当促使北大清华反思和调整,“重视之前忽视的问题”。

应纳入统招计划

部分接受采访的教育专家指出,目前的招生制度为香港高校招生提供太多便利,因为不少港校在内地名校录取后招生,“精中选精”,减少内地考生报考港校的风险,而且客观上造成内地名校录取考生不报到、浪费招生计划的问题。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就此表示,去年北大因此浪费了10余个招生名额,呼吁今后把香港高校的招生纳入统招计划,既保证港校内地生源的稳定,又能最大限度提高内地大学招生的录取率。

新闻背景 港校招生分两类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参照内地高校的招生方式,列入本科一批录取,其填报志愿的时间、方式与其他内地本科一批院校相同,考生可以在填报志愿时选报这2所院校的志愿,如被这2所高校录取,不能再被其他院校录取。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6所高校采取考生自行选报、高校自主录取的办法。

链接新闻 8所港校内地招1300余人

经教育部批准,今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香港高校,将继续在内地20个省市共招收1300多名应届高中毕业生。

●高考分须过重点线

去年北京共有170多名高考生去香港读大学。他们的平均高考成绩为520多分,高出当年北京市的内地高校重点线50多分。

香港科技大学内地招生负责人介绍,去年报读该大学的内地考生的高考分数甚至都远远超过了清华、北大等高校的录取线。而在香港高校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去年的报名和录取比例则达到了20比1,今年有望达到40比1。

●英语分得过110

据了解,香港的所有高校都采用全英语授课的方式,内地考生去香港读大学,除了高考成绩要出类拔萃外,英语成绩也不能低于110分,否则很难适应以美籍、英籍教师为主的导师群体。其中,如果是报考香港中文大学的商科类专业,考生的英语成绩必须在120分以上。

除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外,其余6所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在考查学生的高考和英语成绩的同时,还要加上面试的分数。

在京招生港校今年新增三所

从今年起,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珠海学院等3所高等学校从2006年起在内地招收自费生,赴香港修读全日制经香港学术评审局评审的学士学位课程。

新增高等学校的招生录取方式与香港6所单独招生的高等学校相同。其中香港公开大学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招生,总计划30人。香港演艺学院在北京、上海、广东招生,总计划30人。珠海学院在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招生,总计划30人。

港校招生带火澳门高校

澳门特区院校今年在内地计划录取1200多人,虽然名额不多,但报名情况却非常火。北京地区报名上澳门四所高校的人数超过250人,但录取名额只有20个。

据介绍,澳门四所院校几年前便开始在内地招生,但直到去年香港院校大规模进入内地招生后,澳门院校才跟着火了起来。澳门高校录取的分数线以二类本科线为基础,但也有不少高分考生报考。

澳门地区院校的收费要比香港地区院校便宜很多。香港高校的学费每年在6万元到8万元左右,而澳门高校的学费标准一般在2万到4万元。

家园 【文摘】学者批名校缺乏人文情怀 网友称北大清华该倒掉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大洋网 点击数:183 更新时间:2006-7-13

  名博主再次炮轰内地高校缺乏人文情怀 “北大清华早该倒掉了”

  时报综合报道 自《信息时报》7月5日报道《名人博客抛出惊人帖:北大清华将成“二流”》的消息之后,旅美学者薛涌的“北大清华二流说”在网上至今仍然是热门话题,学者、网友们争论的焦点直指北大清华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的缺失,甚至说北大清华早该“倒掉了”。

  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

  其实,“北大清华二流说”遭到网友抨击时,旅美学者薛涌就接连在博客中抛出《北大清华要甘当二流》、《香港的大学招生为何偏爱穷人》等文章加以回应,声称如果北大清华不放下“一流”的架子,以平常心为学生服务,那么北大清华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领导地位即将被香港的大学所取代,香港高校取代北大清华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势头已经很难阻挡。薛涌说,6月30日,香港几所大学向内地3000名学生发出面试通知书,比去年增加一倍,香港立法会正在讨论让香港成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方案,明确提出香港的大学可以培养未来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大学要超越内地顶尖高校,靠的并不仅仅是丰厚的奖学金、美国名校毕业的教授、英语教学等,更是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天下为己任的气度。

  薛涌举例说,香港的高校刚开始到北京上海招生时,住在五星级饭店,然后面试学生。但是看到内地情况后,马上觉得面试不公平,想想那些能从四川跑到北京上海的五星级饭店来见你的学生家庭有能力吗?坚持面试等于剥夺一般学生的机会,所以他们取消面试。同时,他们招生还偏向云南、贵州等偏远穷困地区倾斜,因为他们觉得去北京上海招生虽然方便,就像在本地招生一样,费用省,效率高,人才也有的是。但是,把这些地方的学生招来,香港本地学生和他们接触后,从他们身上学不到太多东西,毕业后视野仍然狭小。但是,如果一个学生从连肚子都吃不饱的地方来,就会给香港学生带来一个新世界,他们的存在会提高教育水平。

  “北大清华早该倒掉了”

  同时,网友“易侠原”发表博客文章,从人文情怀的缺失、只认钱不认人、学术的禁锢和对自由的亵渎等三个方面论述“北大清华早该倒掉”。他说,蔡元培时期,20来岁的毛头小子胡适可以当北大教授,没有文凭的实干家梁漱溟可以上讲台。但是,现在的北大清华缺乏人文情怀,如刘海洋硫酸泼熊却被推卸责任的校方扫地出门;海南高考状元李洋被清华退回,反而被香港城市大学招至门下,充当“救英雄于困厄”的侠客形象。

  而且,现在许多高校收费太高,只知道收钱,仅有的一点付出——奖学金占收益的百分之又有多少?但是,为一个优秀的学生,香港科技大学愿意抛出39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吸引其就学,体现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学生的尊重。相反,北大有关负责人却认为北大清华的品牌是无价的,不可能采取香港科技大学赤裸裸的金钱攻势。“一方是只知道收钱,不知道为学生服务;另一方也收钱也给钱,能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知识的舞台。”

  网友呼吁高校应反思

  不出所料,两位学者的言论再次引发众多网友的激烈争论。有的网友说现在的内地高校缺乏先进办学理念;有的网友认为香港大学教育是在雄厚经济力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比而言,内地大学在刚刚经历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所积累的、面对新社会形势所需要的教育方针,仅仅是起步;更有网友希望香港教育进入内地招生,能让内地名牌大学不再自以为是,呼吁内地高校发扬香港大学的精神。

  但是,不管网友们如何争辩,内地教育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有人说,内地高等教育已经失去脊梁,泯灭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是否,中国内地的大学教育到了该反思之时?

  大学精神被“边缘化”

  其实,中国内地教育的“硬伤”,原因之一是高校大跃进式发展,造成内地高校畸形发展,过度追求利益,而急略了大学精神。现在,高校只是以课程教授知识,训练技能,文化活动只是偶尔出现的点缀,感受不到高雅文化的熏陶,高尚人格的感染,学校向外界几乎发不出任何积极的声音。平时关心的几乎只有吃喝、异性、赚钱、明星之类话题,什么专业最热,如何建立关系网等。

  对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教授黎津平说,扩招、合并虽然让高校历史性地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在“创收才是硬道理”的导向下,学生越来越被视为“创收之源”,而教师则被管理原则还原为“打工仔”。急功近利,缺少人文关怀,使大学丧失了其作为“精神家园”和“理想灯塔”的崇高定位。许多高校校长主要精力集中在盈利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不惜牺牲师生利益为代价,将学校绑上功利化的战车,大学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随着计划招生数、评估系数等“硬指标”被夸大,关乎大学灵魂的“软指标”反而忽略了,从而造成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缺失。

  网友酷评

  IP:218.72.34.

  中国很多高校传出许多丑闻是事实,不可否认,不过只能说明高校在教育制度上存在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完全否认内地高校,毕竟教育制度不断在改善,出现问题不是不能理解。但要说明的是,高校中存在这样的老师和那样的同学是可耻的,我鄙视那些唯利是图,一心为自己腰包的“老师或教授或导师或校长或……”,而同情那些家庭贫困,没有足够钱来上大学的同学。

  IP:218.76.139.

  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现在学校只管收钱,不管学生到底学到知识没有,充分说明内地教育体制改革的时候到了,不然人才是难以留住的,为什么人才外流,为什么有钱的、当官的子女去国外读书……我们的高层领导是不是要考虑其中的原因呢?

  IP:221.9.14.

  中国目前不仅仅是“孔雀东南非,连苍蝇都东南飞,没飞出去的同志连苍蝇都不如!”话很难听,但有一定道理。

  IP:221.204.234.

  感人、感天、感地!和内地大学相比,香港的大学偏爱穷学生的举动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这才是人民的福音、民族的福音、中华的福音。

  IP:219.148.133.

  其实没有这么严重,也许北大清华在有些方面确实做得不尽人意,但有长期以来的制度和历史原因,不要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他们身上。

  IP:222.161.69.

  合校之悲,中国的大学大而空,大而无知,以往有正义感、有学术精神的学者们无法面对凄凉之景纷纷离去,正所谓“斩梧桐而去凤凰”,情理之中!

  IP:221.9.14.

  中国从来不缺少有文化的哲人,但缺少有勇气的勇士,勇士兼哲人就更少。我们需要有勇气兼头脑的人,而不需要那些只会花前月下浪荡放纵的所谓文化名流,纵观人类历史,哪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亡不和那些假文人有关?

  IP:219.140.147.

  我认为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很不错的,我在清华时,确实感觉到那里的同学,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是才思敏捷,但毕业时,我觉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已经没有了。

  IP:221.227.112.

  为我是个穷孩子的家长而骄傲,为中国式的教育而可悲,期盼香港的大学招生而触动内地教育部门,改变有钱人上好学校的惯例。

  IP:123.49.173.

  北京的考生500分不到可以上北大清华,其他省份高分考生很多却上不了北大清华,严重的地方歧视性,在北京本地招收几千人,在其他省份只招收几十人而已,中国的教育制度,烂!

家园 最高奖13万港元/年!就是末流也有人挤破头都想上

他们的平均高考成绩为520多分,高出当年北京市的内地高校重点线50多分

北京上大学真TM容易。

家园 中国教育就是走极端

全年级一百多个人,有些校长老师的精力90%都投在第一名第二名上。为的就是出一个全区全市第一。说白了就是给自己升官涨工资积累材料,不是为了学生。结果就是那么几个人考100,少部分8,90,大部分7,80。现在对清华北大就是如此。几个所谓精英不可能带动整个社会。我感觉还不如把投资分下来,让大部分人能有机会考到90。

家园 不出尖子,老师的奖金没着落

另外一个就是该死的升学率

我当年高考前两月有一个学校的内部分流考,凡是达不到一定分数线的学生就会有老师去"做工作",劝这些学生不要参加高考以免影响学校的高考录取率.

有些遭遇"劝退"的同学回家气的直哭,还有的楞憋一口气考上大专线.......

家园 就出国预备学校这一主要职能来说,香港的大学比北大清华实在强太多
家园 【文摘】

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教育,不管是哪国的教育,都必须对下面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一,人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尽管谁都想要培养全才,但在“短暂的”学校教育中是不可能的,必须有所取舍。如何取舍,教些什么,是第一个问题。

  二,如何衡量教育的效果,是第一个问题。不要忘了,教师也是人,也要吃穿用住,他们的经济利益是要与教育的效果直接联系起来的。

  先让我们看看应试教育对这些问题是怎么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应试教育的回答是,教那些容易教的,教那些容易出效果的,教那些效果容易衡量的。那当然也就是书本知识。所以应试教育是专门提高学生的知识量,特别是书本知识的。第二个问题,应试教育的回答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

  在教育中,其实有三种活动主体:学生(既是受教者,又是被考者),教人者(一般的学校老师),考人者(教研室、命题组里的老师)。前面我们说过教师的经济利益是要与教育的效果直接联系起来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应试教育下,能培养出状元的老师就是名师,状元出的多的学校就是名校。对教人者(一般的学校老师)来说,其从事教育活动的眼前目标就很自然会变成培养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变成提高升学率,当然就要提高学生的知识量,特别是书本知识了。而对考人者(教研室、命题组里的老师)来说,则是要尽可能使具有不同知识量的学生在考试中拉开水平,也就是要让考试保持“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考试的书面性,考试就更加集中于对书本知识的考察了。这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加强的过程:一定难度的考试——详尽的备考和大量的练习——提高了的(平均)成绩水平和升学率——更高难度的考试和对知识量的更高要求——更详尽的备考和强度更大的练习……

家园 这就是传说中的...

精英教育啊~~~

家园 最缺德的就是这个

强迫您不参加高考。有些就想拚一把的,老师校长就来做工作。要不然就不让进教室。真是无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