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京城杂忆 -- 之十 -- 老五道口
京城杂忆 -- 之十
北京人礼多,多半儿是旗人留下来的风俗。前清那会儿打千儿问安,问高堂,问太
太,问下面小辈儿的。记得话剧茶馆里那个破落旗人打千问安一直问到自己不知道
问谁好了才罢休。自打我记事儿起,能记住的就是那句著名的“吃了吗”。小时候
在胡同儿里,夏天傍晚你出了院门儿,这句话就能听上十几遍。回答起来的第一句
只有两个选择:吃了,没呢。可接下来的对话就有不同内容了。这就象围棋,开始
有定式,大家都是这么走法儿,走了完了基本定式才有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即
便你说没吃,也没人接话碴儿请你去吃。所以礼貌这玩意儿给我的感觉就是假招子。
当然下棋也有不按定式走的,上来先点天元。在生活中碰上这样的也好,对方张嘴
就是:哥们儿没吃呐吧?得了,今儿我请客,咱外边儿撮去。这种情况这么多年里
我就碰上过两次,一次是碰上个大款朋友,人家要显摆,我得给人面子。再一次是
我回家,赶上我妈没做饭,当然我妈不能叫我哥们儿,可那声儿子倒是叫得挺响。
再后来听说京城的问候语越来越丰富了,更换地更频繁。什么“离了吗”,“换了
吗”,“上网了吗”等等问法儿已经让人觉得再问吃的事儿是太俗了。嘴上的问候
变了,行为装束也得变。小时候撒尿和泥的发小,在记忆中老有两串鼻涕挂着,如
今也穿起来了HUGO BOSS的西装,一张嘴就谈经济效益,他说了老半天我才明白他是
开包子铺的,还是没离开这吃字。但是行为上明显的改进是不再随地吐痰了,据他
自己说这毛病是从家里装上木地板以后才改的。我就相信这钱还是能让一个人往好
了变的。可是那身儿西装穿他身上总看着有点儿别扭,就象夏天在胡同里下棋的老
爷们儿,亮着板儿脊梁挥着大蒲扇就象回事儿,非给他们穿上和尚衫就差了意思。
大街上那么亮着是不雅,可在胡同里面儿还是让他们自在一点儿吧。
前几年有天晚上去胡同的院儿里看看过去的老人儿,发现老住户已经搬走了不少,
过去的院子里只有北屋的大爷还住那儿。门道和院子都是黑古咙咚的,进了屋好一
会儿才发现大爷的头发全白了。儿女们都走了,只有老两口守着几间空屋子不舍得
离开。习惯没变, 还是点着那种八瓦的小管儿灯。一座老钟立在墙边儿的八仙桌上,
钟摆的声儿也没变,给我的感觉是一切照旧。大爷当年练过武,过去说话底气倍儿
足,现在也是和别的老人没两样儿,倒是大妈显得更有精神气儿。沏茶还是那花茶,
茉莉还是自己院儿里种的,凉干闷在茶叶罐子里。虽说是一位客,人家还是沏上一
大壶。坐定之后递过来一把扇子,大爷和我隔桌而坐,大妈坐一边儿,也是他们家
的老样子。叙旧,喝茶,临走时大爷大妈起身要送,我就说外面这么黑就别出来了,
可大妈还是先走一步替我拉门儿。这就是老北京的礼数儿,我不能驳的面子。
又过了几天,我出门给朋友买结婚礼物,决定去京城里一家有名儿的商店看看。据
说好多有钱的主儿都夸着小妞儿去那儿挑名牌儿。在国外住了一阵子,学会了帮别
人拉门,特别是看见女士和老人要进出时,总要拉着门等几秒钟,人家进出之后也
都不免要说声儿谢谢。习惯了的事儿就习惯地做,我进商店门儿时看见有个带孩子
的正要出来,就赶忙上前拉开门儿,人家出来便低头跟孩子说话,根本没瞧我半眼。
我想人家是心在孩子身上,大概没注意这门原本不是光电控制的。我这儿还想呢,
就见从身后呲溜呲溜又闪进几只丽影,其中一个还说,瞧,这儿的服务就是比别处
好。
老五道口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要看不上我们这小店,到马鹿姐姐的酒店去也不错呀~~~
旗人的旧礼节
我们家隔壁住着杨大爷,年近六十, 上边还有一位年逾八十的老母亲,我们这个辈分的都得叫老祖奶奶。
那一年,有一天老祖奶奶像往常一样吃完早点, 不到中午竟然悄默无言,安安乐乐上了天堂。
邻居都出了点钱和力帮助杨家办了后事。
完事了,杨大爷来到我们家。 老爷子穿着那时节半旧灰色的中山服 ,已是满面皱纹,一头白发 。
我父母都不在,家里只有十几岁的我 。见他进来,我以为他要说点什么谢谢之类的客气话, 不是。
只见老爷两手轻轻掸掸两袖 ,单腿跪下,一手向前横摆,一手向后横摆,说了声:“替我妈给您还礼了”。
我一个小孩从没见过这个阵势,受这样的礼拜,十分惊讶和疑惑, 杨大爷再无二话,已经转身离开。
父母回来我跟他们一说 他们说:“老祖母是旗人,以前的讲究还多呢....”
---杨大爷这个姿势,我只是在今天的清宫戏的大礼请安时才又重新见到 。
或者在日本、韩国或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中,在某些方面还保留着中国过去的一些传统的礼仪,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也越来越没落了。
要论规矩套子,还就得说北方人。我小时候不懂事,把一双筷子直插在米饭碗里端上桌,被姥姥打手。大一点会给客人沏茶倒水了,爸爸就赶紧告知“酒满茶半”的道理。这两个道理我所认识的南方老少没有一位听说过。
我的一个山东朋友,到上海的远房亲戚家吃饭,盘子里只剩下一个包子时就声称饱了,不再动筷;而当对方又端上一盘时,即大吃;到剩最后一个时又停下了,及至人家又端上一盘,再吃。如此这般,被南方亲戚大大地耻笑了一番。其实这与虚伪无关,仅仅是一个自小家里有规矩的年轻人,永远不肯显出饭菜不够,从而让主人难堪而已。一方水土一方人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