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周易江湖 (目录和卦象示意图) 作者:好熊熊逸 -- mynoodles

共:💬73 🌺4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系列贴还是建议转待整理。作者只想说明他比老祖宗们都聪明。

作者意思是祖宗们都是骗子,包括文王与孔子。

家园 说得好。
家园 好像没这么说吧

有关文王的记载也不是就是它的史官写的吧。

家园 写的太好了!!!
家园 首先,作者没这么说,其次

我个人的意见,觉得后人本来就应该超过祖宗。假如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笨,那么这个国家就算是完了。语迟兄凭什么就认定这个作者肯定不如老祖宗们聪明呢?

家园 我也不知这个作者看了多少书,但是

既然你没有看懂易经,那么恐怕你也无法知道这个作者有没有看懂了。当然我也没法评判他有没有看懂,但至少我觉得他讲解的很好。

家园 【文摘】14 降龙十八掌详解

  

   降龙十八掌详解

  

   《周易》六十四卦第一卦,乾卦,这是全部《周易》系统的重中之重。只要多花些心思搞明白乾卦的内容,再多了解一下坤卦,整个六十四卦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代专家们常说乾、坤两卦是整个《周易》的门户,所以,我就重点来讲讲乾卦和坤卦。

  

   图-21 乾卦

  

   两个三爻卦构成一个六爻卦,两个八卦系统中的乾卦构成一个六十四卦系统中的乾卦。这是一个规矩:两个乾卦一摞,还叫乾卦;两个坤卦一摞,也还叫坤卦;其他八卦里的六个卦的变化也是同理。

   《周易》乾、坤两卦之下的文字比其他各卦都多,也正说明了这两卦的重要。乾卦内容如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原文太长了,省略)

  

   我们先要分清楚,从“乾:元,亨,利,贞”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是《易经》部分,后面的《彖》、《象》、《文言》那么长的大段落都属于《易传》。

   《易经》这部分是不是觉得眼熟?什么“潜龙勿用”、“亢龙有悔”、“飞龙在天”,这不都是降龙十八掌的招数么?不错,降龙十八掌就是从这儿来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先保持缄默,大家先看看一些历代专家的一些解释。我随机拿来几套古书,按朝代顺序展示一下,实在因为《周易》这东西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先对这点有个体会较好。

   这乾卦还算是分歧小的,我就拿这些专家讲解乾卦的内容出来吧。主要讲讲乾卦的卦辞,乾卦的卦辞很简单,一共就只有四个字:“元,亨,利,贞”,可历代专家们围绕着这四个字的解释却汗牛充栋。

  

   图-22《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释文》 廖名春释文 影印写本

  

    这就是著名的《马王堆帛书周易》,是出土的古物,和通行本《周易》内容上有不少的出入,比如大名鼎鼎的乾卦和坤卦在这个本子里却写作“键”和“川”。评书 里的英雄制止坏蛋恶行的时候常有一段套话:“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你竟敢私闯民宅,调戏良家妇女,该当何罪!”如果按帛书版本把两个重要文字换一下,这句 话改成:“光天化日,朗朗键川,你竟敢私闯民宅,调戏良家妇女,该当何罪!”——这是不是感觉怪怪的?英雄可能自己说着就没底气了,没准儿还能把坏蛋给逗 乐了。

   我们仔细看看这个《马王堆帛书周易》:凡是“乾”的地方都写作“键”,今本《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到它那里居然成了“君子终日键键”,真让人想不明 白。还有,坤卦如果是“川”,那象征的就应该是大河而不是大地了。这个怀疑不是没有道理,要知道,《易经》的卦爻辞里很多处都有“利涉大川”的话,意思是 说算到这卦或这爻,表示你能顺利渡过大河。

   如果当真如此,就又产生一个问题:《尚书·武成》虽然被认定为假冒伪劣,但毕竟在历史上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里边出了个成语叫“名山大川”,现代人用这个 成语都是泛指,可联系《尚书·武成》的上下文,再看看一些古人的注释,你会发现所谓“名山”很可能就是特指华山,所谓“大川”很可能就是特指黄河。那么, 《易经》里的“大川”难道就不可能是实指吗?难道就不是《易经》的作者家乡附近的一条大河吗?也许就是黄河呢?也许就是长江呢?

   这也很符合逻辑,因为,只有交通发达了,人的活动范围广了,见的山山水水多了,才有必要起名字区分这山和那山,这河和那河,可上古时代,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一直面对着那山、那河、那人、那狗。

   当然,我们尽可以大胆假设,但未必就有能力去小心求证,那就存疑好了。

  

   图-23 《周易新讲义》 [宋]龚原撰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1

   图-24 《周易新讲义》 [宋]龚原撰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活字印佚存丛书本-2

  

   这是宋朝龚原的《周易新讲义》,看看,“讲义”这个词可不是什么新词,至少在宋朝就有了。

    龚原说:易的大道分为“形而上”和“形而下”两部分,“形而上”的是阴阳,“形而下”的是乾坤。如果单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那么阴阳就是道的物质体现。 (这句原文是“阴阳者道之物也”,这些虚头八脑的概念很难翻译。)所以说阴和阳一起使劲,这就形成了天。如果单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那么乾坤就是阴阳的物 质体现,所以说乾是阳物,坤是阴物。天地又是乾坤的物质体现,乾为天,坤为地。易之道在于阴阳,阴阳之道体现在乾坤之中,阴阳一起使劲于是有了刚柔之体和 九六之数,爻分为奇数和偶数,爻的位置分为上下高低贵贱。乾是阳物,所以用奇数爻来表示;坤是阴物,所以用偶数爻来表示。三根爻构成一卦,这三爻代表了三 才;两个三爻卦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六爻卦。

   乾为天道,象征物是天,也象征着圣人的行事;坤为地道,象征物是地,也象征着贤者的行事。……

    龚原的讲解是典型的“天人合一”风格,很有代表性。有人可能会想:宋朝人就已经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了?其实不是,“天人 合一”这个概念的环保意义是被现代人赋予的,这就是古人常用的一招,叫“托古改制”,其实古人哪有多高的环保意识啊!古人是发现了人和天似乎有种神秘的联 系,不是吗,你看宇宙分为天和地,人也分为男和女,数字也分奇和偶……龚原在下文还讲:一年有春夏秋冬,人也有仁义礼智。这不是很奇妙吗?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的明确表述大概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简单来说,人就是宇宙的一个 微缩模型,人和天可以互相感应,我们可以靠观察天来了解人。比如天上出现个臭氧空洞了,这就说明我们的皇帝太缺心眼了;首都刮起沙尘暴了,这就说明有人要 谋反了;首都一带经常下毛毛雨,一阵一阵的,一两分钟就停,你要是有心计,就趁这时候赶紧向皇帝贡上些人参、鹿茸——为什么呢?理论依据是:毛毛雨表示老 天爷尿频量少,肾亏,那么,既然“天人合一”,所以咱们万岁爷肯定也这样。

   “天人合一”在古代还有其他意思,这里就不多讲了。咱们看看龚原是怎么解释乾卦的卦辞的。乾卦的卦辞很简单,一共只有四个字:“乾:元,亨,利,贞。”可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还真不容易让人明白。

   龚原说: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

    一个道,一个德,合在一起就是道德。但要注意哦,古代的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谓的道德并不一样,以前道和德是单独的词:道是指真理、原理、宇宙最根本的真理; 德是指属性,就是你在电脑上用鼠标点中一个文件,然后单击鼠标右键,在右键的弹出菜单里最下边的那个“属性(R)”。

   龚原接着就要“天人合一”了。他说:元亨利贞在天上的体现就是春夏秋冬,在人事上的体现就是仁义礼智。

   这书的下文缺了不少字,所以“亨,利,贞”就解释不清了,不过也没关系,咱们先记住一点:乾是道,元亨利贞是德,所以,元亨利贞也被叫做“四德”,这个说法是相当主流的。而这个“四德”之说,最早是《易传·文言》里说的,后边会讲到。

  

   图-25《易经训解》 [宋]熊禾训解 影印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六年刻本

  

   宋人熊禾解释“元亨利贞”,说元是指大,这好理解,我们说“元首”,直译过来就是“大脑袋”,国家元首就是一个国家的大脑袋,脑袋指挥身体,让抬胳膊就抬胳膊,让踢腿就踢腿。

    亨的意思是通畅、通顺,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看来一个人的身体里血管呀、神经呀、消化道啊,这些都通畅了,身体感觉就是舒服的。另外,记得我刚 学会吸烟的时候常买的一个牌子就叫“亨通”,把这两个字连起来用,一口烟吸进去,进口腔、走气管、进肺页和支气管,再从口腔或者鼻腔里喷出来,果然很亨 通。

   利的意思是适宜、适合。

   贞的意思是坚贞、坚定。

   熊禾认为,皇帝如果效法乾卦,就可以百事通、万事达,可以“大亨”——这个词本来不是大富豪的意思,而是说“大大的畅通无阻”。

  

   图-26《周易通义》 [元]黄超然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

  

   这是元朝人的解说了。

   黄超然老师说:“乾就是健。”

   健这个字我们可以照字面理解,健康,精力充沛,充满活力。黄老师说:“乾就是健,两个三爻的乾卦组成一个六爻的乾卦,这就是——”

   应该很好猜吧?一个健已经很健了,再加一个健,这就是“健之至也”,健康到家了,比健康更健康,比精力充沛更精力充沛。

   那“元亨利贞”又怎么解呢?黄老师说:这四个字是周文王用天道来阐明乾卦的深刻涵义的。黄超然对这四个字的具体解释和熊禾一样,最后还说,你要是算卦得出了这个乾卦,那就意味着你会事事顺遂,稳稳当当。

  

   图-27《周易订疑》[元]董养性撰 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清正谊堂刻本

  

   元人董养性这书的说法渊源于程子之学,说我们抬头看见的天是天的形体,而乾是天的性情。天是精力非常充沛的,怎么都不会累,所以我们说它很“健”,这就是乾卦的特性。

  

   图-28《周易》 [元]董中行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分馆藏清孔氏岳雪楼抄本

  

    元人董中行说:乾卦的六爻都是奇数爻,都是阳爻,在所有的六十四卦里,只有这个乾卦纯粹都是阳爻,这就叫“阳之纯,健之至”,所以才叫乾。周文王认为国家 领导人的才能和道德品质都是最拔尖的,所以政令才会畅行无阻,做事圆融无碍,这就是所谓“元亨”,而领导人只有一直端正思想态度,全心全意做好事,不要腐 化堕落了,“元亨”才能保持下去。也就是说,领导人如果心术不“贞”,也就做事不“利”,也就达不到“元亨”之境。

   换句话说,“元亨”是外,是说王道畅行四海;“利贞”是内,是说心里正直无私。

    ——这个解释很儒家吧?我们如果换用儒家术语来说,“元亨”就是“外王”,“利贞”就是“内圣”。这是儒家两千多年的一贯主张:领导人首先应该是道德品质 完美无缺的圣人。这种传统让中国人普遍认为最高领导人除了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之外,同时还是我们的伟大导师,我们在接受他的伟大领导的同时还要积极学习他的 伟大思想。在我引的这几本古书里已经出现两次周文王了,这位周文王不但据说是《易经》的作者,而且还正是内圣外王的一位模范,是儒家知识分子最爱树的典 型。这一点是和西方文化大相径庭的,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人家首先就要把政府官员当作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人,认为它们的道德品 质并不比我们更高,也和我们一样满脑子小算盘和一肚子花花肠子,所以,要靠制度的完善设计来制约和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

家园 【文摘】14 降龙十八掌详解(续1)

   事实上,这种思想在西方出现得非常早,但中国从来不是。西方传统是“依法治国”,中国传统是“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政府处于宪法之下,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而“以法治国”别看只差了一个字,意思却完全相反,它的涵义是政府位于宪法之上,法律只 是统治者统治国民的工具,而不具备丝毫的对统治者本人的约束力。这也就是说,法律是随他玩的,统治者拥有对所有法律的最终解释权。——这很可怕是吧?有人 可能会问:“这样的统治者又怎么能有正当性呢?”

   答案是:这要结合“以德治国”来看,最高领导人就是道德品质最高的圣人,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的智慧与道德既然无人可及,那么,大家把自己的命运交托给他岂不是比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更能迎来美好的明天么?

  

   图-29《八卦余生》 [明]邓梦文撰 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二年文会堂刻本

  

    这是明朝人讲《周易》了。邓老师说:“六十四卦里的这个乾卦蕴涵着所有的天之大德。我心里觉得,元亨是阳德,利贞是阴德,乾卦里这不就阴阳全有了么,把坤 卦的意思也包括进去了。别的卦的卦辞也有这个‘元亨利贞’,但我觉得那些个‘元亨利贞’和乾卦的‘元亨利贞’没法比,因为那些‘元亨利贞’都只不过是就一 时一事而言,而乾卦的‘元亨利贞’却是至高无上、包罗一切的。”

   我们注意一下邓老师这话里蕴涵的一条重要信息:“元亨利贞”不是乾卦的专利,其他卦的卦辞也有的,而且还不少呢。这点我们后文再论。

  

   图-30《生生篇》 [明]苏浚撰 影印浙江省图书馆藏明万历二十五年刻本

  

   苏老师说:“乾是天德,天就是一股气,这一股气生长万物、养育万物,所以分为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一样,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天以四德赋予人,人以四德效法天,天人合一之妙全在乾卦里体现着呢。”

   苏老师这里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这四个字,看看,和环保没关系吧?

  

   图-31《易筌》 [明]焦竑撰 影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年刻本

  

    焦老师说:“乾卦蕴涵了‘元亨利贞’这四德,大概是因为这一卦全是阳爻,是纯阳之体,只有老天和圣人才配得上这一卦,所以,虽然别的卦里一般都会有些告诫 之辞,比如让你留心小人陷害什么的,可这个乾卦却只说了‘元亨利贞’而没有任何告诫的话,这大概是因为这卦实在太牛了,算出这卦就会无往而不利,百无禁 忌,所以没什么可告诫的吧。

   “元的意思是至善;亨字通‘享’,是指大party上的好吃好喝;利的意思是顺利,好比镰刀割麦子,很顺手;贞就好比大树的树干,坚定挺拔。”

   这里要注意的是,焦老师对“亨”的解释和别人不大一样。不过他这种解释其实也很主流。

  

   图-32《新刻易测》 [明]曾朝节撰 影印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曾老师说:“阳气在一开始的时候,动静不大,慢慢的、很温和的样子,所以它的属性是‘元’,意思是‘刚开始’;之后,阳气促动生机盎然,蓬勃发展,所以叫 ‘亨’;之后,阳气略微收敛了,万物也都成熟了,人就又收粮食又摘果子的,大大获利,所以这就是‘利’;之后,阳气就不动了,这就是‘贞’;之后,阳气又 蠢蠢欲动了,又开始‘元’了,然后又‘亨’了,又‘利’了,又‘贞’了,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所以,‘元亨利贞’体现在季节上就是‘春夏秋冬’,体现 在万物的孕育上就是‘生长收藏’。”

   这也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解释,“元亨利贞”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图-33《周易禅解》 [明]释智旭撰 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刻本及释通瑞刻本

  

   冯友兰曾经对《周易》有过一个相当有趣的评价,大意是:“《周易》是个筐,啥都往你装。”现在看看,和尚也来讲《周易》了,书名叫得响亮,叫《周易禅解》,看来那么早的时候就有跨学科研究了。

    古时候有一种三教合一的风潮,是说儒家、佛家、道家其实讲的都是一回事,学者也喜欢作个通家——我们来看宋人的半阕《行香子》:“野叟长年。一室萧然。都 齐收、万轴牙签。只留三件,三教都全。时看《周易》,读《庄子》,诵《楞严》。”说老头最后就看三部书:《周易》,这是儒家经典;《庄子》,这是道家经 典;《楞严经》,这是佛家经典,三教一网打尽。

   所以,儒者谈佛、道士读孔孟、和尚解《周易》,这也没什么太稀奇的。

   这位释智旭大师把佛门观念引入了《周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周易》的新的读法,他倒是也说乾就是健,但他接着说:“健于上品十恶的人一定会下地狱。”

    所谓“上品十恶”就是最坏的十种行为,那么,全句就可以解释为“孜孜不倦地去做最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下地狱”。他接着说:“孜孜不倦地去做中等坏的 十类坏事的家伙一定会堕入畜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不太坏的十类坏事的家伙会堕入鬼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小小善事的人会进修罗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中等 善事的人会投生人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的人会升到天界。”——你以为这就完了吧?不是,还有好多呢:“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禅 定的人一定会转生于色无色界,孜孜不倦地去做十类上等善事同时还修持四谛十二因缘的人一定会获得二乘果证……”我就不再多讲了,反正举一反三即可,后边还 一大堆佛门专业术语呢,对于“元亨利贞”也完全是佛教化的解释。

  

   这么多的版本,好像谁说的都有道理哦。看来《周易》首当其冲的这个乾卦卦辞“乾:元,亨,利,贞”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包容宇宙,囊括万象啊!

   这些专家们的讲解都很出色,但是,就这“元亨利贞”四个字,我们还是再回过头来,看看最早的解释版本——《易传》。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先解释一下《彖》。不好意思,到现在才解释这个家伙。“彖”读“团”的四声,大意是“判断”,“从卦像判断吉凶”。《彖》是《易传》中的一传,本来是独立成章的,后来被汉朝人把它和《易经》的卦爻辞混排了。

   再来解释几个词。

   “品物流形”是说万物变化,生长成形,文天祥《正气歌》里有一句“杂然赋流形”就是出自这里。

   “大明”是指太阳,现在有家大明眼镜店很有名,看,别以为这个名字俗,其实大有来头呢。

    “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说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按照古代礼制规定,天子的座驾由六匹马拉,诸侯以下等而下之,拉车的马越来越少。所以 “礼仪之邦”和讲文明、懂礼貌关系不大,而是很严格的官本位的社会,够什么级别才能坐什么车,不能乱了。这种六匹马拉的车考古发现还真出土过,看来文献记 载不差。

   “性命”,这么简单一个词其实也有些个讲头,有谁较过真没有,这个“性”字在这儿当什么讲啊?——答案是:这个“性”其实就是“生”,所以“性命”也就是“生命”。不少版本把“性”解释成性质、属性、特性,恐怕不确。

   “大和”,这和日本没关系,“大和”就是“太和”,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就是俗称的金銮宝殿,名字就是从这儿来的。“太和”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是阴阳调和,有人说是冲和之气,有人说是最最和谐的境界,还有人说……你自己挑吧。

   “万国”,如果按现代标准,一万个国家那得什么规模啊!可上古时代不是这样,那时候一个所谓的“国”可能也就有现在一个村子大,小部落而已。

   好了,整段翻译一下:

  

    啊!乾元之气太酷了!它萌生了万物,主宰着宇宙。它行云降雨,生养无数。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于是确立了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按时驾着由六条龙拉的 车子在天空驰骋。天道变化,给万物以生命,保持阴阳和谐,使万物走上正轨。元气稍稍一动,万物便蓬勃生长,万国人民都有好日子过。

  

    这是已知最早的对“乾:元,亨,利,贞”的阐释。因为《易传》和《易经》都被混编在一起了,所以不少人总以为它们都是一个东西,我一再提醒大家,千万得把 《易经》和《易传》分清楚。现在这个解释只不过是《易传》里边《彖》的观点,它虽然从时代上距离《易经》最近,可它当真就是对《易经》卦爻辞的一五一十的 解说吗?不要轻信哦。

   《彖》后边是《象》,内容是阐释爻辞的,先略过不表,直接看下边的《文言》。

   《文言》是《易传》当中专门阐释乾、坤两卦的,文字很多,我们先只看它有关“元亨利贞”的部分: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里就已经把“元亨利贞”称作“四德”了。咱们前边看过的历代专家对“四德”的阐述都是源自这一段的。翻译一下:

  

   “元”,是善的首位;“亨”,是美的集合;“利”,是义的和谐;“贞”,是事的主干。君子履行仁德就足以作领导,集合美善就足以合乎礼,施利于万物就足以合乎义,坚守正道就足以治事。君子能够履行这四种美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这一段主要在“‘亨’者,嘉之会也”一句上后来的专家们有些分歧,前边焦竑的《易筌》不就认为“亨”字其实就是“享”么,所以,“嘉之会”应该就指大 party了。古人的大party是很正式的,前文讲过的竖牛陷害孟丙的故事里,不就是在一个大party上搞的么?在这种正式而隆重的场合,会摆满很多 好吃好喝好东西,很可能所谓“嘉之会”说的就是这个呢。

  

   “乾:元,亨,利,贞”,就这么几个字,我们从《易传》到历代专家的解说看了这么半天了,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到底哪个解释才是正解呢?

   想一想啊,他们每个人都把“元亨利贞”解释得那么精彩,那么涵义深刻,那么饱含古老东方的神秘智慧,但惟一的遗憾是: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是的,我郑重地告诉大家:以上这些解释全是错的。

家园 在目录贴里有一些啊
家园 【文摘】14 降龙十八掌详解(续2)

   近现代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我们获得了大量的商代占卜用过的乌龟壳,专家们从这里解读出了不少的甲骨文,对甲骨占卜的语言有了不少的了解。咱们从前边那 几个案例也看出来了,《周易》算卦和甲骨占卜是很有渊源的,所以,近现代的甲骨文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周易》也多了几分了解。

   几乎确凿无疑的解释是:“元亨利贞”的那个“贞”字其实就是“占卜”的“占”——单这一个字的新解就把从《易传》以来历代的“四德”说全给击破了。“元亨 利贞”根本就没那么深刻的涵义,其实就相当于:“大吉大利,你求的这根签是根上上签!”这就是说,如果你算卦算出的结果是乾卦,那么这四个字的卦辞就会告 诉你:“这是个好卦,大吉大利!”

   你再读《周易》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我不是一再提醒要把书里的《易经》和《易传》分清楚吗,这个“贞”字在《易经》里全当“占”讲,而在《易传》里却当“坚 定”讲。看看,《易传》的作者没弄清《易经》的字句,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一句“大吉大利”阐发成了无比深刻的哲学道理。

   《易传》的作者真的误读了《易经》了吗?——这事还有后文,暂且按下不表。

  

   “乾:元亨利贞”,这句是乾卦的卦辞,我们可算是看完了,下面再看看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初九”,这是坐标。“初”,表示这根爻是初爻,也就是从下数起的第一爻;“九”表示这根爻的属性——阳爻。

   如果你算了一卦,最后得出的是一个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你知道该怎么判断吉凶吗?

   ——前边从方法到案例已经讲过好多遍了,这时候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也就是这句“潜龙,勿用”来判断吉凶。

   有人可能案例看得仔细,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难道不是吗?”

   ——如果你真能问出这个问题,那我会相当欣慰的。不错,你说的一点儿都不错,前边的所有案例在算法上都是这么讲的。

   但是,难道你一直就没有发觉有什么可疑之处吗?

  

   疑点之一:

   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应该把这根阳爻变成阴爻,再和上边五根阳爻组成一个新卦,嗯,这个新卦是姤卦,所以,这次算卦结果应该就叫‘乾之姤’,然后用乾卦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然后,请再仔细看一遍这句话:“如果乾卦在六根阳爻中只有初九爻是老阳,那就该以这根初九爻的爻辞来定吉凶。”

   这两个方法,一个复杂,一个简单,可结果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疑点之二:

   《周易》爻辞里不是都有什么“初九”、“九三”、“六二”的吗,可前文那几个《左传》案例里为什么完全不见这些名词呢?

   ——这和“疑点一”是有关联的:如果用“乾卦初九爻”就足以表达清楚,为什么要说什么“乾之姤”呢?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疑点之三:

   前文讲过朱熹和蔡元定归纳出来的占断的“七种情况”,讲到有一根变爻怎么办,有两根变爻怎么办,一直到六根爻全是变爻的时候怎么办,可是,从《左传》的这些案例来看,除了有一次是看卦辞定吉凶之外,为什么从来都是只有一个变爻的情况呢?

  

   如果你早就产生了这种怀疑,那你可实在太聪明了。

    先说“疑点一”和“疑点二”。通观《左传》所有算卦的记载,没有一处出现过“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而全是“某卦之某卦”,最典型的例子 是,有一次晋国绛城的郊区出现了龙,魏献子就龙的问题请教蔡墨,蔡墨的解释当中引用了不少乾卦的爻辞:“《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 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这段记载我在《孟子他说》第三册详细介绍过,当时我讲的重点是龙,现在我讲的重点是卦。蔡墨这里可不是算卦,而是直接引用爻辞,向魏献子说明在以前的时代 里龙是相当常见的,要不怎么《周易》乾卦的爻辞里全是用龙来打比方呢,还把龙的生活习性讲得这么活灵活现的?——在我们看来,蔡墨如果要举乾卦爻辞作例 子,直接说“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这不就完了么,为什么还非要自找麻烦地去用那种“乾之姤”、“乾之同人”、“乾之大有”的说法呢?表 达的意思不都是一样的么?

   所以,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初九”、“九三”、“六二”之类的说法都是后来才有的,至少在春秋时代还没有,从这点推测,历代流传到今天的这部《周易》恐怕并不能反映《易经》的原貌。那么,《易经》的原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只有等待未来的考古新发现了。

    再说“疑点三”。不错,我这里讲的《左传》案例虽然不多,可通观《左传》,情况全都如此,从没见有两个、三个、乃至更多变爻的例子。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 春秋时代的算卦方法早已失传了,而所谓变卦呀,变爻呀,老少阴阳呀这些东西都是后人的推测,恐怕做不得准。后世出了很多算卦大师,各自研究出了很多算卦方 法,但问题是,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从《周易》那四十九根蓍草的玩法上发展出来的,具体说,源头都在《易传·系辞》,而《系辞》又不那么可靠,所以,后世所有 那些被渲染地神乎其神的算命法门其实都是在沙滩上建城堡,用永动机作一套复杂机械装置的核心动力。

   脑子里有了这根弦,我们再来捉摸乾卦的这些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你也可以在“潜龙”和“勿用”之间点个逗号。一般的解释是:这根爻位于全卦的最下边,好比龙处于潜伏状态,所以,这就是在建议你如果占到了这一爻,最好在近期不要轻举妄动。

    比如你刚从黄世仁那儿借了一笔高利贷,准备开家公司做做买卖,这么大的事自然要事先算上一卦,你就先支了十万块钱请我熊大师出马。我虽然是位世外高人,看 不上钱财这种俗物,但可怜你一片诚心,就破例排个卦吧。四十九个围棋子排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该以乾卦初九爻的爻辞定吉凶。”我一查书,这 句爻辞是“潜龙勿用”,我就会建议你:“最近不能开公司,这段时间一定要夹起尾巴做人。”

   如果你听了我的,这段时间就会平安度过;可如果你不听我的,过不了多久你就得拿喜儿去抵债了。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有谁注意到没有,就是那句“我一查书……”

   有人会问了:“你不是大师么,大师算卦怎么还得查书啊?”

    这你就不知道了,大师算卦一样得查书的。六十四卦的卦爻辞都加起来足有好几百,如果你愿意背得滚瓜烂熟,那我会一挑大指,夸你有毅力,但这其实根本没有必 要——你最好把《周易》当成一本大字典,不必把字典里的所有字都认识了,把所有解释条目都背下来,只要能知道查字典的方法,能读懂词条释文的意思,这就够 了。

  

   再看第二爻的爻辞:“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先说说“田”。有人可能会想:这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田地么!

   ——有可能是田地,但也有可能是猎场,别忘了古文有个词叫“田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打猎”,“田”不一定就是种地的那个田。还曾有人研究商代的生产方式,认为那时候基本都搞畜牧业,没什么农业,而那时候的“田”字全是在说猎场。

   虽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大靠得住了,但是,“田”的困惑却依然还在。从《易经》所有的卦爻辞里看,除了这句“见龙在田”不容易搞清楚之外,其他带“田”字的句子全是在说打猎的事,和种田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所以,如果我们非要把“见龙在田”的“田”解释成农田,虽然也不是不可以,但在上下文里确实是一个旁证都找不到的。

   好在这点小疑惑并不影响大意,总之,龙是从初九爻的潜伏状态进步了一些,不再继续潜伏了,露出地面了。

   再说说“见”。“见龙在田”不是说“看见田里有条龙”,这个“见”其实是“现”,是“出现”的意思。“利见大人”常有人解释成“会遇到贵人相助”,算命先生不是常说这句话么。其实这个“见”字也还是“现”,而“大人”也并不是你会遇到的哪位贵人,而是指你自己。

    《周易》里边常说“君子”如何如何,“大人”如何如何,其实“君子”和“大人”基本上是一回事,都是指当时的贵族。《易传》往往把“君子”作为第三人称来 作哲学阐释,而《易经》讲“君子”其实就是说“你”。比如说,你来请我给你算算事业卦,我算完之后,卦爻辞上的“君子”也好,“大人”也好,其实说的就是 你。

   你可能会问:“我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主人翁,不是封建社会的贵族,我怎么会是‘君子’呢?”

   这话问得好。按照当时的标准,你并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家园 【文摘】14 降龙十八掌详解(续完)

    别生气,“君子”和“小人”在最初并没有褒贬的色彩,而是分指两个不同的阶级。“君子”是住在城里的,是贵族阶级,他们一般都是国君的同姓,虽然他们也从 高到低分为若干等级,但好歹都算贵族;而“小人”一般都是乡下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国君不是同姓,是被征服、被奴役的劳动者。占卜和算卦早先都是贵族的 事情,就算向草民放开,可草民们一来没文化,二来负担不起高昂的成本。再说了,算命这事是非常神圣的,关乎政治稳定。我们想想,如果有几个草民心怀不轨, 请来一位算命大师问道:“我们想造反,麻烦您给算算这事能不能干!”大师鼓捣了一阵,最后神秘兮兮地说:“卦辞是:‘不畏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你们放手去干吧!”——呵呵,统治者哪能容许这种情况出现呢!

   《周易》里边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内容有不少,看得出他们之间的阶级界限非常分明。回到我们这句乾卦的九二爻辞,这里的“大人”就是指你——求卦者本人,因为 你的身份在当时只可能是贵族。当然,《周易》里也有些卦爻辞的“君子”、“大人”是泛指,还有专门针对女人的卦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话说回来,“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个九二爻在位置上比初九爻高了一层,爻辞里的龙也相应地高了一层,本来是潜伏状态,现在露出地面了,这就意味着:君子的出头之日到了。但要注意,这还仅仅是刚冒出个小头而已,并没有多大的作为。

  

   再看看第三爻的爻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这句话历来对标点应该怎么点大有分歧。有人说应该点成:“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人说应该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也有人说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不管怎么点吧,大致意思是说:“君子整天都很努力上进,晚上非常谨慎小心。形势很紧张,但也没太大害处。”

    这个九三爻比九二爻在位置上又高了一层,爻辞的内容好像紧承着九二爻似的,而九二爻的爻辞内容又紧承着初九爻。所以,如果说初九爻表现的是一个人正在大学 念书,窝在校园里不能在社会上大展拳脚,那九二爻表现的就是这个家伙已经毕业了,开始去招聘会上投简历了,到了九三爻,这家伙进入了一家公司成为一名新 丁,对公司环境还不熟悉,既摸不透老板的脾气,对手头的工作又毫无经验,同一个办公室的张三、李四可能还看他很不顺眼,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工作,夹紧了尾 巴做人,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堪称任劳任怨的模范。如果能坚持下去,可能就会在不久之后在公司站稳脚跟,甚至得到提拔,如果稍有善失,可能就面 临下岗再就业的问题了。

   这句爻辞里有一个词值得讲讲:“惕若”。

   “惕若”的意思就是“惕”,表示警惕,“若”是虚词,没有实际意义。这种加“若”字作为后缀的词在《周易》里还真不少,但在其他古代文献里却不多见。

   这种构词法有个重要的实用功能,那就是:起名字。

   话说张三丰带着少年张无忌去少林寺求医,归途中在一只民船上见到一个船家贫女,看上去十岁左右,破衣烂衫的,赤着脚。张三丰见她楚楚可怜,问道:“姑娘,你叫什么名字?”那女孩道:“我姓周,名叫周芷若。”张三丰心想:“船家女孩,起的名字倒好。”

   ——周芷若,这个名气确实好啊,可到底怎么好呢?好处之一就是:很古雅。以“若”字为后缀,这是《周易》的风格。

   这就是高人起的名字,你看上去用字很简单,一个“若”罢了,其实却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像现代不少父母给孩子起名字,不是算笔画,就是用模样漂亮的生僻字。

   周芷若,这个美丽的名字使小说增色不少,如果将来和张无忌搞三角恋的大美女是叫周翠花,还很爱吃酸菜,这感觉可就古怪了。

   在《周易》里和“若”的构词类似的还有个“如”,比如“屯如邅如,乘马班如”,这一样适合被用在起名字上,《仙剑》的女主角林月如,你觉得“月如”是很俗气的字眼吗?看看,其实它很古雅。

  

   第四爻的爻辞:“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有机会在一片大水面里翻腾翻腾,不会有害。

    对这句爻辞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这是一支好签,到底如龙得水了,能跳跳脚、伸伸腰了。好比九三爻里的那个公司里的新丁,任劳任怨了那么长时间 了,如今终于被主管派了个富有挑战性的差使,有机会展展拳脚了。爻辞的忠告是:放手去干吧,年轻人,不会对你有害处的!

  

   第五爻的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龙可算飞上天了,你露脸的时候来啦!

    分析一下九五爻的特点:第五爻处在外卦的中间位置,还记得吧,这叫“得中”;第五爻是阳位,而乾卦九五爻恰恰就是阳爻,阳爻搁在阳位,还记得吧,这叫“得 位”。所以,乾卦九五爻既得中又得位,处在乾卦最重要的位置,而乾卦又是所有六十四卦中最重要的一卦,于是乎,乾卦九五爻便堪称吉中之吉,贵中之贵,“九 五之尊”这个说法就是从这儿来的。好比还是公司的那个年轻人,这时候一路摸爬滚打,坐到公司老总的位子上了,如果这是国企,那他还会一分钱不花就通过 MBO把价值多少亿的国有资产一夜之间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了,真真正正地在这家公司里当家作主了。

   有人可能会问:“从第一爻到第五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步更比一步好,可第五爻上边还有个第六爻呢,第五爻都已经吉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第六爻还能怎么更好呢?”

   是呀,第五爻已经perfect了,可perfect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第六爻又该怎么办呢?

  

   第六爻的爻辞是:“上九:亢龙,有悔。”

    “悔”字有人解释为“悔恨”,也有人说其实是“晦”。但总体意思都差不多,正所谓物极必反,龙飞得太高了,就有危险了。好比那位公司的新东家,玩得太大 了,按说把国家变成自家这手玩得够漂亮了,可他还不知足,又萌生了更大的野心,这可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一些谁都不敢得罪的人了,前途也就步步危机了。

  

   ——从第一爻到第六爻,仔细捉摸捉摸这几句爻辞,饱含着一些人生哲理。九四爻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上九爻又警告我们该收手时就收手。

   乾卦和坤卦都有个特殊的地方,在第六爻之上还有一句爻辞,在乾卦叫做“用九”,在坤卦叫做“用六”。这在前文讲过一些,是那个“七种情况”中的第六种情况。如果乾卦的六根爻全都是老阳,也就是说,全都是变爻,这时候就要用“用九”的爻辞来定吉凶。

   这句爻辞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就是“群龙无首”这个成语的出处。

   咱们如果平时看见“群龙无首”这个词,谁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实在是个太普通的成语了,小学生写作文都会用。可是,“群龙无首”在《周易》里原本到底是什么意思,谁也说不清楚。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我们只是知道,出现了“群龙无首”这种景象或者局面,是“吉”。

   不好理解是吧?好比一个国家里皇帝刚刚被暗杀了,全国上下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这怎么说也不可能是“吉”吧?

   但《周易》告诉你说:群龙无首就是吉。

   那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群龙无首”这个词原本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这个意思。

    在这个问题上,历代专家们给了我们纷纷纭纭的解释。有人说“群龙无首”的意思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有人说它的意思是“一大群龙,没有头领”——这又有 两种解释,一是:可能龙的习性和狼一类的动物不一样,虽然群居,但没有领头的;二是:龙的习性也和狼一样,群居,有个领头的,但现在爻辞里的这群龙却没有 领头的,很奇怪。

   你如果愿意动脑子细抠,还能捉摸出一大堆引申解释,比如接着上一段里的“二”来说,正因为现在群龙没有领头的,所以该换届选举了,德才兼备的新的龙中领袖 就要出现了,所以是“吉”;你还可以说:正因为现在群龙没有领头的,所以每条龙都有机会成为新的头领,这是一个攀登权力宝座的好机会,所以是“吉”。不知 道你怎么样,反正如果让我坐在这儿想,我能捉摸出一百个理由,每个理由都能把这句爻辞给解释圆了。——你别以为这很可笑,其实你好好看看历代汗牛充栋的易 学类著作,有不少都是我这种风格的。要知道,中国人一向都有“唯上不唯实”的传统,研究问题偏重感悟而缺乏实证精神。

   有人可能会说:偏重感悟这正是东方文化优秀于西方文化之处。

  嗯,这话很有道理,那么,就这句“群龙无首”的爻辞,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家园 【原创】15 群龙无首谁为首?

   群龙无首谁为首?

  

   乾卦九五爻“九五之尊”,历代通常都把它解释为帝王之位,是君德。那么,九五爻往上一步,变成了“亢龙有悔”,看来帝王也有走到头的一天,在“亢龙有悔”之上,又凭空出来一个“用九”,告诉人们“群龙无首,吉”,这看上去似乎真有什么隐秘的涵义在里边的。

   这个隐秘的涵义,国外倒有专家研究过呢。

    这个研究是从一个二战时期的问题开始的,关注点在于纳粹德国这个由流氓和杀人犯的集团建立起来的政权。这个政权近乎于帝制,而且一度势力鼎盛,用《周易》 的话说就是正处在乾卦九五爻“飞龙在天”这个“九五之尊”的位子上。但是,这位子上的家伙以及他身边的伙伴们,都是些大大小小的坏蛋,那么,问题是:坏蛋 们爬到最高的权力中心,这到底是极权主义在历史上的一次偶然巧合,还是极权主义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当初是一些是正派的人来作最高领导,同 样在极权体制之下,难道就不可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福音吗?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想想,中国历史上的乾隆时代如果不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最鼎盛的时代,至少也是屈指可数的最鼎盛的几个时代之一,但这既是一个皇 权专制的时代,同时还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腐败时代——别忘了和珅可就是这时候的第一权臣,他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很奇怪吧,超级盛世居然和超级腐败并存?!

   也许你的解释是:“这多亏了乾隆皇帝是个好样的,是个圣明君主。”不错,在专制体制里,独裁者如果是个大好人、大能人,老百姓们简直想不到有什么能比这更值得烧高香了。同样,这也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们普遍梦寐以求的。

   所以,从知识分子到普通百姓,大家全都呼唤圣主独裁。

    但圣主独裁的问题是,当独裁者是乾隆皇帝的时候,总体上国富民强,贪官们也贪得舒服,大家都满意,可你很难保下一位独裁者一定就不会是隋炀帝。——古代知 识分子们对这个问题很伤脑筋,所以经常会有大儒劝皇帝要“正心诚意”,也就是说,希望独裁者通过自律,通过接受儒家的道德准则,来作一位圣主,一位好人皇 帝。

   ——你知道吗,我就是一个大好人,而且儒家经典我也读过不少,所以,有时候我会就这个问题扪心自问:如果我看见地上有个大钱包,里边有十万块钱,并且我还知道当我把这十万块钱揣在自己口袋里以后不会受到任何惩罚,那,我会这样做吗?

   内心经过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战,最终良知占了上风,我终于把大钱包交给警察叔叔了。

   可是,如果钱包里不是十万,而是一百万呢?

    这真是个要命的问题啊!我得赶紧复习一下孔孟之道,想想什么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可是,这可是一、一、一百万啊!虽然道理上说交给警察叔叔光荣,揣进自己 腰包可耻,可是,无论我怎么做,没人任何人能制裁得了我啊!那,那,那……又一番激烈的天人交战,良知流着眼泪占了上风,我终于用一双颤抖的双手把大钱包 交给警察叔叔了。

   可是,如果钱包里不是一百万,而是一千万呢?

   …… …… ……我终于出卖了自己的良知!

   看,我已经很能够“正心诚意”了,可如果给我无限的权力,我一点儿也没有信心认为自己不会胡作非为。如果我真是皇帝,一旦“正心诚意”没守住,一大片人就得跟着倒霉了。

   但是,紧接着出现的问题是:我承认我做不到,可我既是个好人,又熟读过儒家经典,所以呢,如果我这样一个熟读儒家经典的大好人都做不到的,别人就一定能做到吗?

   或者,即便刚开始的时候还做得到,时间一长还能做到吗?

   ——这问题在历史上到处都是答案。所以,回到我们的《周易》,如果从君权角度来看乾卦的爻辞,那么“飞龙在天”之后必然会是“亢龙有悔”。

    外国专家的解释是,虽然专制的效果会因为最高统治者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有较大的区别,但“我们很有理由相信,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构成了现存的极权主义制度的最 坏特点的那些东西,并不是偶然的副产品,而是极权主义迟早一定会产生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虽然圣主独裁会创造出一个繁荣富强的局面,但专制体制在权力 领域里可以说是一架劣币驱逐良币、坏蛋淘汰好人的永动机,是坏蛋和无耻小人的投机天堂。

   有人可能会不以为然,毕竟很多人都相当迷恋汉武大帝和康熙大帝的时代,这可都是伟大的专制帝国啊,文治武功都很不得了,版图也空前辽阔。

   这种情绪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伟大的萧伯纳就曾经主张过:“世界注定属于强大的国家,小国必须并入大国的版图,否则就一定要被消灭。”

   ——如果“强大的国家”是由圣主明君领导着,开疆拓土至少乍看上去并不像什么不可饶恕的坏事。

   是啊,一个全国范围内最伟大的圣人,最大的大好人,会做什么坏事呢?

    ——他不但只会做好事,还很会教给人民好的道理。一般来说,圣主明君除了政治上的最高地位之外,同时还是所有国民的伟大导师,他会把自己所认可的道德标准 强加在所有人身上,想当官的人需要认真学习帝王圣训,以便通过必要的考试。其结果就是,在圣主明君之下形成了一个思想上整齐划一(至少是貌似整齐划一)的 统治集团。

   外国专家说:“这样一个人数众多、有力量而又相当志同道合的集团,似乎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最好的分子,而只能由最坏的分子来建立,这其中有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一般说来,各个人的教育和知识越高,他们的见解和趣味就越不相同……”这很好理解,比如我们提出一个议题:“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 制度就是好制度。”把这个议题交给十个文盲讨论,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这十个人一致举手赞成。可要是把同样这个议题交给十个哲学家或者社会学家讨论,十个人 至少得有七种意见。

   再比如说,第二个议题:“施琅是不是民族英雄?”如果交给十个对历史毫无兴趣的官僚来讨论,答案很可能还是一致的:“爱是不是,根本没听说过这人。”可要是交给十个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讨论,结果可能就得打起来。

   第二个原因是:社会上还有着很多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懵懵懂懂的人,他们是非常懒于思考的,只要高声地、喋喋不休地向他们鼓吹一套什么,他们很容易就会接受。

   第三个原因是:塑造出一个强大的敌人形象,这有助于团结和吸纳更多的“我们自己人”。——因为我们受到强大敌人的威胁,所以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所以一个聪明的独裁者是非常善于制造敌人的。

   嗯,这样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外国专家接着说:如果社会或者国家比个人更重要,那么,这就会导致只有那些为社会共同目标而奋斗的人才会被认为是这个社会的成员,进而,个人的存在意义仅 仅在于成为团体的一分子,而不在于个人的特质。而“把从前许多人独立行使的权力集中在某个单个集团的手里,会使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影响极为深 广,几乎使它变成了另外一样东西。”

   下面我们还是直接看看一段原文摘要好了:

   Advancement within a totalitarian group or party depends largely on a willingness to do immoral things. The principle that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which in individualist ethics is regarded as the denial of all morals, in collectivist ethics becomes necessarily the supreme rule. There is literally nothing which the consistent collectivist must not be prepared to do if it serves ‘the good of the whole’, because that is to him the only criterion of what ought to be done. Once you admit that the individual is merely a means to serve the ends of the higher entity called society or the nation, most of those features of totalitarianism which horrify us follow of necessity.

   From the collectivist standpoint intolerance and brutal suppression of dissent, deception and spying, the complete disregard of the life and happiness of the individual are essential and unavoidable. Acts which revolt all our feelings, such as the shooting of hostages or the killing of the old or sick, are treated as mere matters of expediency; the compulsory uproot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becomes an instrument of policy approved by almost everybody except the victims.

    To be a useful assistant in the running of a totalitarian state, therefore, a man must be prepared to break every moral rule he has ever known if this seems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end set for him. In the totalitarian machine there will be speci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ruthless and unscrupulous. Neither the Gestapo n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 concentration camp, neither the Ministry of Propaganda nor the SA or SS (or their Russian counterparts) are suitable places for the exercise of humanitarian feelings. Yet it is through such positions that the road to the highest positions in the totalitarian state leads.

    A distinguished American economist, Professor Frank H.Knight, correctly notes that the authorities of a collectivist state ‘would have to do these things whether they wanted to or not: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people in power being individuals who would dislike the possession and exercise of power is on a level with the probability that an extremely tender-hearted person would get the job of whipping master in a slave plantation’.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如果抛开世袭的权力不谈,那么,弗兰克·奈特的话确实是值得认真体会的:“倘若一个人对权力并没有太大的欲望,那么,如果这个人居然能够当权,包惜弱就也能投靠到奴隶主手下做一名挥着皮鞭的严厉监工了。”

   ——不会告诉我你不知道包惜弱是谁吧?她可是杨康的妈!

   不会告诉我你还没想到这位外国专家是谁吧?他是哈耶克。

家园 【文摘】15 群龙无首谁为首?(续完)

   参考一下他山之石还是有必要的。好了,我们回头再看《周易》,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再到“群龙无首”,是不是有了些新的体会呢?

   “群龙无首”被捧到最高位置,是不是暗含着对“飞龙在天”的反动呢?

   有人可能会一撇嘴:“感悟归感悟,可也不能悟得太离谱了吧?两千多年前的人能有这么前卫的思想么?”

   哎,这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我这么说,当然是有依据的。这依据暂且不谈,先请大家欣赏两首诗:

  

   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

   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

   还有精生白骨,自比则天武后,铁帚扫而光。

   篡党夺权者,一枕梦黄梁。

  

   野心大,阴谋毒,诡计狂。

   真是罪该万死,迫害红太阳。

   接班人是俊杰,遗志继承果断,功绩何辉煌。

   拥护华主席,拥护党中央。

   ——《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

  

   再来一首新诗: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

   在一万公尺的高空,

   在图—104的飞机之上,

   难怪阳光是加倍地明亮,

   机内和机外有着两个太阳!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

   象静穆的丛山峻岭,

   也象浩渺无际的重洋!

  

   这两首诗,想来许多人都会觉得眼熟。不错,这都是郭沫若写的。很肉麻是吧?很恶心是吧?但请少安毋躁,静下心来,听我说上两句。

   郭沫若同时代的史学大家们的著作,我或多或少也读过一些,有个感觉是:要论扎实,都够扎实的;可要论聪明,恐怕郭老得名列前茅。

    郭老的书,不但观点强、学问深,而且到处都透着那股子聪明,他老人家又出入于文史之间,把文采带入史笔,每每读来,常让我佩服到五体投地。后来我就奇怪, 这么一位人物,怎么就能写出上边那种诗呢?都说他谄媚无耻、文人无行,这些烂诗谁看谁说恶心,可是,当真像大家说的那样吗?

   我怎么想怎么觉得不会,以郭老的才学,如果认真来写歌功颂德的诗歌,绝对能写得够水准,绝对能写得又让被捧的人觉得舒服,又让大家不觉得腻味。所以我觉得,他老人家这很可能是故意的。

   就看那个《水调歌头》,内容不说,平仄就不讲究,出律,按说这是写诗填词的基本功,郭老这般身手哪能出错呢。毛主席在世的时候,郭老写的认错诗就没这样,够工整的,想来因为主席本人就是诗词高手,不好轻易糊弄。

   这倒让我联想起我以前的写作经历。——嗯,可能有人觉得我写书不怎么样,有这可能,因为写这类东西不是我的长项,我的长项是写检查。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很讲“代表”:你熊逸可不是你自己哦,在学校你代表着你们班级体,出了学校你就代表着学校,等等等等。(大家正好可以联系一下上文里哈耶克那些观点。)

    在我表现不好的时候,就被要求写检查,我心里不服气,可又没有反抗的力量,那么,既然要写检查认错,我就“使劲”认!这种检查我写过很多,所以还有些印 象。——我基本上是把“代表”的逻辑不断放大:我检讨,我错了,我的错误如果被外班同学看见,他们会说某某班的学生怎么这么差劲,我这是给班级体抹黑了; 如果被外校的同学看见,他们会认为某校的学生很差劲,我这是给学校抹黑了;如果被外国人看见,他们会认为中国人很差劲,我这是给中国抹黑了;如果被外星人 看见,他们会认为地球人很差劲,我这是给地球抹黑了;如果外星人因此轻视地球人,挑起了星际大战,导致了银河系的毁灭……这,这都是因为我今天早晨没交作 业啊!

   呵呵,所以我觉得郭老写烂诗的心态和我写检查是一样的。

   为什么我现在要出来给郭老说几句公道话呢,因为我前边提到的那个“依据”主要就是郭老的研究。可郭老现在的名声实在太臭,我一引他的观点,怕不少人马上就 会生出抵触情绪。虽然郭老研究《周易》的一些结论现在基本被推翻了,但在没被推翻的那些内容当中,确实有着一些非常有力的见解。

   场面上交代过了,下边就该接着开讲了:难道《周易》真的藏有反对独裁专制的观念吗?那年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的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吗?

  ——这就需要好好查查《周易》的来历了。

家园 【文摘】16 显赫的出身,隐蔽的思想

   显赫的出身,隐蔽的思想

  

   《周易》的作者是谁?传统的说法是:伏羲创作了八卦,周文王把八卦两两重叠,发展出了六十四卦,这就完成了《周易》当中的《易经》部分;后来孔子为《易 经》编写学习辅导材料,一共写了十篇,这就是《易传》,也称“十翼”。《易经》和《易传》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周易》。

   所以说,一部《周易》是经由三个时代的三位圣人才创作完成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样一来,所有的经典再没有比《周易》时间更早、出身更显赫的了。

    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常识:凡是伏羲时候的事,三皇五帝什么的,没多少是靠得住的,只要没拿出扎实的考古证据,任何上古时代的言之凿凿你都大可不必当 真;周文王虽然时代晚了不少,可情况其实也是一样。所以,虽然说“人更三圣”,就好比“昆仑三圣何足道”,其实只是一个人。这个惟一可靠的人,就是“三 圣”的最后一圣——孔子。

   那咱们就先从最可靠的部分说起吧。

   孔子对《易经》的研究是极深的,对它的评价也很高。在《论语》里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 说:“再让我多活几年,五十岁的时候学学《易经》,就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另一种解释是:“让我再多活几年,花上五年、十年的工夫好好学学《易经》,就 不会再犯什么大错了。”

   谁让孔子时代没有标点符号呢,所以,这两种解释全能讲得通。

   无论取哪种解释,这段话都能告诉几点重要信息。第一:《易经》不是孔子作的,要不他怎么自己还要学呢,虽然伏羲和周文王的故事很不可靠,但孔子看来确像是 只作了《易传》;第二:《易经》很难学,儒家其他学问在本科就可以学,唯独这个《易经》,博士生恐怕都不能轻易去碰,简直就是歌德巴赫猜想;第三:《易 经》很神,虽然难学,可你一旦真学会了它,就可以用它来指导生活,避免犯错。(是不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就不知道了。)

   孔子的时代是个乱世,虽然接踵而来的战国时代更是乱得不行,但孔子这会儿就已经够乱的了。孔子悲凉地旁观着身边的这个世界,觉得越来越看不懂了:为什么有 那么多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的事情呢?每天的报纸不用仔细看,只浏览一下头版的大标题,就觉得世界末日快要临头了。孔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大声疾呼 着:“我们周朝是个礼仪之邦啊,礼仪之邦是最讲究官本位的啊,每个阶级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不能乱来啊!”

   要让世界由乱到治,这可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如果你是孔子,你想改良春秋乱世,你会从哪里开始入手呢?

   嗯,一定要先找到病根,从根子上入手。

   那么,根子又在哪里呢?

   ——两千多年之后,胡适在讲解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引用了孔子在《易传·文言》里的一段名言: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臣子杀国君,儿子杀老爸,这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易经》上说:“出门踩到霜了,预示着天寒地冻的日子就不远了。”

    所以说,别等到天寒地冻了再去找破冰船清理航道去,最好在地面刚刚结霜的时候就早做准备——举个极端的例子,别等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了再去跟他兵戎相见, 如果一开始就把一战之后的德国重建工作搞好,如果法国和它的欧洲盟友们在那时候就有了清楚的欧盟概念,那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二战了。

   孔子就决定从根子上入手,胡适说:“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在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经》。”

    ——胡博士这话让人不大容易马上理解。其实孔子抓的根子主要是重新明确周朝初年的等级制度,让作老板的好好作老板,作员工踏实作员工,员工别想翻身当老 板,工农也别想当家作主人,人生观和世界观都要全国统一,移风易俗要自上而下。胡适认为,这些内容全都蕴涵在《易传》之中。

   可郭沫若倒不认为《易传》真有孔子的手笔,也就是说,前边胡适认为是孔子说的那段话(也是历代基本公认是孔子说的话)不是孔子说的,他说这《系辞》什么的 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们搞的。但若干年之后,郭沫若又把自己的说法给推翻了(推翻原论并不就意味着倒向胡适和历代公论),原因是新证据的出现使得《论语》里 的那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变得靠不住了。

   要知道,所有先秦文献里明确提到孔子和《周易》的亲密关系的只有这么一句,如果这句话出了问题,那可真是出了大问题了。

   问题在哪儿呢?原来,这句话里的那个“易”字其实应当是“亦”,逗号也应该点在“亦”字的前边,这就变成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看,这就变得和《易经》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了。

   郭沫若接着又有一段论证,最后的总结有两点,第一:孔子和《周易》并没有什么关系;第二,在孔子的时代《易经》还没有成形。

  

   这观点好像太大胆了一些吧?就算孔子和《周易》无关,可《易经》卦爻辞的文字那么古朴,难道还会是孔子以后的文辞吗?

   我在前边已经介绍过了卦爻辞里的“若”字和“如”字,其实还有一些明显特征,有人专门从文字风格来分析过,认为《易经》的卦爻辞确实非常古老。

   哦,如果非常古老,那就早于孔子;如果晚于孔子,那就不很古老。到底谁说的对呢?

   ——可能都对。

    这可不是和稀泥,因为卦爻辞虽然有不少文字可能非常古老,但也有一些不太古老,所以,《易经》不像是由“某某著”,倒更像是由“某某编著”,也就是说,这 书是由什么人,或许是晚于孔子的什么人,把一大堆新的和旧的卦爻辞收集起来,再组织组织,再编辑编辑,再校订校订,一番拷贝粘贴的功夫,最后完成了这部 《易经》。

   那么,这位编著者能不能查到呢?

   郭沫若说他查到了,这个人就是馯臂子弓。

   馯臂子弓,这个名字很古怪吧?不过他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复姓。他姓“馯”(这个字既读“千”,也读“汉”),名“臂”,字“子弓”。

    《汉书》里叫他馯臂子弓,《史记》里叫他馯臂子弘,郭沫若认为“弘”是“肱”的笔误,姓“馯”,名“臂”,字“子肱”,名和字的意思是呼应的,这很合乎古 人的习惯。大家都该记得郭靖给杨过起的名字吧,姓杨,名过,字改之,“过”和“改之”就是意思的呼应,表示“过而能改”。不过我总怀疑郭靖那个老粗起不出 这么有水平的名字。

  

   图34-《今文周易演义》 [明]徐师曾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1

   图35-《今文周易演义》 [明]徐师曾撰 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明隆庆二年董汉策刻本-2

  

   传统上认为,《周易》的学问从孔子完成《易传》之后就一代一代往下传,有说馯臂子弓是第三代传人的,也有说他是第四代。可是郭沫若却说,馯臂子弓既不是第三代传人,也不是第四代传人,《周易》里的《易经》部分根本就是这小子编著的,他才是货真价实的第一代!

   奇怪吧,创始人怎么倒成了传人了?

   这不难理解。好比我去推销一种包治百病的新药,如果老实介绍:“这药是我们内蒙某某旗卫生所的大夫精心研制的”,你听着可能就会眉头一皱:“哦,蒙古大夫?!”

   我还是改口的好,我会说这药的研制者是纽约医疗中心爱德华·李博士的专利,而这位爱德华·李博士是位华裔科学家,他爷爷是李时珍,他外公是孙思邈。

   ——馯臂子弓的遭遇正是如此这般,虽然他确实就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研究生的成果最后变成了导师的,这也是很多人都能理解的吧?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易经》的创始人是孔子的再传弟子馯臂子弓,那《易传》的作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孔子了。

    郭沫若的意见是:《易传》的作者以南方的楚国学者为主,主要都是荀子的学生。《易传》里不是有那么多的“子曰”吗?方才胡适不是还引了《系辞》里孔子的话 吗?郭沫若说:这都是《易传》作者为了掩人耳目,其实“子曰”难道一定就是“孔子曰”吗?不一定的,很可能不是“自己曰”就是“荀子曰”呢。

   荀子是先秦时代最后的一位儒家大师,此人学养深厚,思辨能力极强,还教出了李斯和韩非这两个很不儒家的著名学生。

   荀子是赵国人,后来到南方的楚国发展,老板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上海有个简称“申”,就是从春申君这儿来的)。荀子没赶上好时候,他的时代正是秦灭六国如火如荼的当口,而且,很可能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他老人家仍然健在。

    荀子如果遥想当年,儒门之中,祖师爷孔子虽然一生都无法施展政治理想,但好歹也能周游列国,讲学授课,传播自己的主张和学说,一般也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 遇;孔子的后学们,子夏讲学西河,作了魏文侯的老师,声誉极隆;曾子在鲁国的时候,鲁缪公简直拿他当爹当妈似的伺候,可人家曾子还挺挑理;孟子也不得了, 一开路就带着一大帮研究生一起,浩浩荡荡一个车队,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整个儿一群蝗虫,最可恨的是,他拿着韦尔奇的薪水还不知足,一辈子到处跑,就是要推 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唉,唉,唉,可到了荀子这里,前辈们的所谓苦难都变得比蜜还甜了——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讲,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专制时代更加不幸了。荀 子悲凉地看了看四周,全国上下忽然变得只有一个秦始皇思想了,人民群众至少在表面上取得了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团结一致向前看,而为了维护秦始皇思想的权威 性、绝对性和惟一性,开始出现了无所不在的秘密警察。

   中国人都知道“焚书坑儒”,“焚书”消灭了出版自由,“坑儒”消灭了——

   得为秦始皇说句公道话,其实“坑儒”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坑杀儒家知识分子,是对全国的知识分子们起到杀一儆百作用的残酷大屠杀。“坑儒”所坑的 “儒”其实并非儒家人物,而都是些方士,也就是神棍一类的人,而且秦始皇是具体针对这批神棍来“坑”的,并没有要扩大打击面或者剿灭一切反动知识分子的意 图。

   所以,虽然“焚书坑儒”是一直连在一起说的,但性质大不一样,“焚书”是全国性的政治行为,意在愚民,而“坑儒”则是一个小范围的具体行动,端掉了一个以神棍为主要成分的反动团伙。

   天下一统了,秦帝国需要稳定。对老百姓来讲,国家让你往东,你就别想往西;国家让你打狗,你就别去骂鸡。每个老百姓都不是有独立思想的独立个人,而是秦帝国国家大机器里的一个小小零件。

   对于零件来讲,最好多干活儿,少读书,手脚要勤,大脑要懒,这才是好零件,好国民。

   在焚书令之后,好国民只有三种书可看:医书、算命书、种树书。

    大家先想想南宋大英雄、大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词,词中有很著名的一句是:“且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这里的“种树书”是个很高明的修辞,如果你不 知道它另有出处,单从字面上理解,也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意思,但如果你知道了“种树书”可能是藏着用典的意思的,那你就更能体会到辛弃疾当时愤懑的心境 了。

   恰恰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荀子难道不会比辛弃疾更加愤懑吗?

家园 【文摘】16 显赫的出身,隐蔽的思想(续1)

   那些荀门学者,那些怀着亡国之痛的楚国知识分子,难道不会比辛弃疾更加愤懑吗?

早在周厉王时代,大贵族召公就能说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的至理名言,而其实,钳制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言论倒并不是一定就钳制不住的,只是技术难度比较大罢了,而且需要统治者具有极大的权力。

    在周代,政治体制主要还是封建制,封建制表现为贵族民主政治和贵族寡头专制,一国之君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们对国君不满意的时候甚至可以联合起来赶走 国君,赶走周厉王的那场“国人暴动”就属于这种性质。所以,对于那时候的一般统治者来说,“防民之口”确实“甚于防川”。

   可历史一进入秦朝,封建体制就转变为专制体制了,诸侯自治也变为中央集权了,皇权开始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了,所以“防民之口”也就相应地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了。

   于是,秦政府以重法钳制出版著述,更严厉的是,还不许大家交头接耳——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喜欢扎堆聊天的,如果有的话,放在秦朝,这个习惯会害你掉脑袋。

   这些政策对普通百姓倒也没什么,反正吃饭睡觉呗,就算让读书还不识字呢,可对知识分子来说,这简直就如同阻挠西门庆去勾引潘金莲,是可忍孰不可忍!

   那,不可忍,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有人可能会说:“嗯,遇到难题的时候不都是占个卜、算个卦么,现在也一样做呗。”

   可再灵的乌龟、再神的蓍草,也抗拒不了专制皇权啊。所以,办法就只剩一个了。

  

   还记得我在《孟子他说》里介绍过清代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知识分子都去搞考据学了么?高手即便在寻章摘句这样的枯燥工作中也能够发现机会传播思想,不动声色地颠覆着主流观念。

   秦帝国专制之下的学者们一看,不是还有三种书可以流通么,嗯,这个算命书有些搞头,咱们就研究算命好了。

   ——这是个非常合乎逻辑的解释。郭沫若给出了不少证据,认为尤其是楚国的荀门知识分子们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对《易经》的阐释当中,通过对卦爻辞的解说,阐发那些无法在秦帝国光明正大地表达出来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易传》就是这样成形的。

   我们一般所熟悉的《周易》思想,诸如阴阳的相互作用、事物的演进变化等等,其实都是《易传》里的思想。郭沫若认为,《易传》这分明就是针对秦始皇,就是在和秦帝国唱对台戏。

    秦始皇把自己叫做“始皇帝”,自己的子孙就“二世”、“三世”这么往下一直叫,直到“万世”。可《易传》传达的思想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阳极生 阴,阴极生阳,寒过后是暑,暑过后又是寒。荀门学者们唱着:“太阳落山明朝还会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会一样地开。”

   如果你负责秦帝国的宣传工作,你可能会和这些捣蛋分子对对歌:“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哈哈,世界是线性发展的,哪有什么轮回!”

   荀们学者会回答:“你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因为它飞到你儿子那儿去了。所以这世界依然是轮回变化的,历史不是线性的进程。”

    当然了,秦帝国不会给异见分子唱歌的机会,可人家会在《易传》里偷着唱,其中思想的隐蔽涵义是:别以为你们秦帝国就真能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嘿,风水轮流 转,明年还不知道会转到谁家呢。别以为你们秦帝国真能一万世不动摇,这个世界的真理是: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万事万物永远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在两千多年前的另一个东方世界上,释迦牟尼说:“事物都有成、住、坏、灭,生命都有生、老、病、死。一切全是因缘聚合,空幻不实。”——也在阐释变化之道,重点是在人生观。

   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世界上,赫拉克里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在阐释变化之道,重点是在宇宙观。

   而《易传》阐释变化之道,重点却在于政治思想。

   现在我们再回来看看最初的那个问题:难道《周易》真的藏有反对独裁专制的观念吗?那年头的人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前卫的思想呢?独裁专制不一直都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吗?

   现在再来想想,乾卦九五爻、上九爻和用九爻的关系,想想用九爻“群龙无首,吉”的爻辞,想想这一爻为什么能够高踞于通常认为象征帝王的九五爻之上,并且是“吉”,而不是像上九爻那样物极必反式的“有悔”?

    有了前文这些铺垫,这时候如果让我对这个问题推测一下的话,我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疑问:为什么六十四卦里只有乾卦和坤卦才有“用九”的爻辞,其他卦却全都没 有呢?而且,“用九”爻辞是有辞无爻——乾卦也和所有卦一样是由六根爻构成的啊,到第六爻“上九爻”就到头了,并没有一个第七爻呀?再有,乾卦六根爻的爻 辞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周期,阐明事物从萌生到发展,再到鼎盛,最后物极必反的一个过程,圆满无缺,并不需要再加入一 个“用九”啊?

   我对“用九”的这些疑问早有无数前辈研究过了,但结论都没什么太令人信服的。当然,我的推测更不足以让人信服,在没有新证据出现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桩无头公案。我对这桩无头公案的推测是:“用九”恐怕不是《易经》原来就有的,而是被荀门学者们篡改上去的。

    从人之常情上讲,“群龙无首”充分表达着亡国的遗老遗少们对旧制度的怀念。是呀,封建社会到此结束了,贵族民主制度到此结束了,除了皇帝没有人再对国事有 任何有保障的发言权了,分封诸侯变成了设立郡县,诸侯分治变成了中央集权,一个容得下国民制约君权、容得下百家争鸣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大家习惯于把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统称作封建社会,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从秦始皇变封建为郡县之后,中国就进入了专制社会、极权社会,而封建时代的贵族民主遗风便被专制社会的皇帝独裁所取代。(关于这一点的具体分析都在《孟子他说》第一册,谁要有兴趣可以到那里去找。)

   也别太当真,我这只是推测罢了,所依据的除了不充分的证据之外,还有人之常情和世之常态。就后者而言,从历史上看,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那么基本上说,不管把什么人搁进去,他们都会做出同样的表现。

    举个例子来说吧,都说我们中国农民是吃苦耐劳的,是任劳任怨的,是有着典型东方式的勤俭美德的,可你会看到,一旦制度和外部环境一变,嗯,比如在大锅饭时 期,农民们就不再吃苦耐劳了,不再任劳任怨了。我们再把眼光往前放放,往外放放,这种制度其实当年欧文早就搞过试点,列宁也搞过试点,全都是同样的收场。 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种,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一样,结果就一样。

   所以,别以为人的地域性啊、时代性啊就真有多重要,要知道,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都是一样的,只有这点才是最重要的,从这点出发来考虑问题,制度设计和外部 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再看上边的例子,大锅饭时期的懒汉们到了承包制实行以后,马上又变回具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的中国农民了。这可是全国范围的大事件啊, 太有说服力了。

   这可不仅仅是我的个人体会而已——我曾经这么以为过,后来发现早有很多人认清这个规律了,郭沫若在当年反动派大造舆论说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时候,就 写过这样的话:“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这种民 族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这观点可是出自一位历史学家之口哦!

    其实就往身边看看,这个逻辑在很多地方也都适用,比如,你看到甲城市的公交车查票很严,乙城市恰好相反,你不要以为乙城市就民风淳朴,司机和售票员更容易 信任乘客,要知道,如果在同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这两座城市同样是外来流动人口很多的大都会,如果这种情况是普遍情况而非个案,那么惟一的可能就是两 地公交公司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同,司乘人员的个人收入和车票销售额度的挂钩紧密程度不同。好习惯都是逼出来的,坏习惯都是惯出来的,这个道理,无论在社会、 国家、公司、家庭,全都适用。

   我讲这些是为了说明:我们很清楚清朝文字狱兴盛时期的那段历史,而那时是极权统治,秦帝国也是极权统治;那时是钳制思想,钳制出版,秦帝国也是钳制思想, 钳制出版;那时的学者们被迫退到了看似和政治毫无关系的考据领域,秦帝国的学者们难道不也会退到看似和政治无关的算命领域吗?文字狱那时的学者在考据当中 谨慎而隐蔽地提出了颠覆性的思想观念,难道秦帝国的学者们不也会在算命书的隐蔽之下表达自己的非主流见解吗?

   我方才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种,只要制度和外部环境一样,结果就一样。”如果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么,《易经》里的“用九”之谜和《易传》的政治哲学思想不也很容易被理解了吗?

  

   有人可能会问:“照这么说,这些个作者和编者都是些楚国的爱国学者了?可《易传》里看不出有爱国主义的成分在啊?”

   第一个理由是:真把话说那么明显,也就说不出话来了。

    第二个理由是:别以为爱国的观念很早就有,事实上,这个观念是出现得很晚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话是明朝末年才由大学者顾炎武提出来的,而且这句 话还不能就这么单独来看,而要和顾炎武的亡国和亡天下之辨一起读才行,因为顾老师这话的前后文是外族灭了汉人政权,这才是当时的正统知识分子最不能容忍 的。

   ——这个问题值得仔细说说。读历史千万要小心的是,不要拿现代观念去套古人。我们现在都认为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因为社会制度不一样了,我们新中国是人 民群众当家作主,通过人大行使政治权利,层层选举,我这片每到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时候都会挂出横幅,请大家投出神圣的一票。所以,国家是属于全体人民的,属 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我们用税款养活着政府,政府是被人民雇佣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话,我们爱我们的国家,这是天经地义的。可古代社会不是这样啊。

    从秦朝到清朝,是漫长的极权专制,无论是土地还是人民,整个国家都是皇帝一个人的私有财产,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候,从你一降生开始,你就是属于皇帝的,你 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只是一部分作为你自己、一部分作为皇帝的私有财产而存在着。如果皇朝鼎盛,你可能也会拔拔胸脯,遇到外国人欺负的时候会一瞪眼:“打狗 也不看主人?!”可如果你正赶上昏君统治的时候呢?如果皇帝不把你当人,你还会去“爱”他的其他私有财产吗?

   皇帝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一再宣传忠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