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工程队故事(N)信号弹 -- njyd
河友提到那时候信号弹很多,我相信当时会有真的信号弹,但应该是在边境地区,在内地发信号弹确实没什么用。
当时人钱少,也没什么烟花,所以放烟花的可能性也不大。
大部分应该是我下面说的现象。
这应该是《工程队故事》中的一篇。
71年11月离开牧区,我和我们队的“家长”被抽调到呼和浩特铁路局工程处下面的一个工程队当工人。我们工程队基地(我们叫队部)在海勃湾市,现在与乌达合并叫乌海市。主要在从噔口黄河大桥到内蒙与宁夏交界处之间铁路线上施工。工地都要有名字,如果有地名就叫某某工地,如果在前不巴村后不巴店的地方就以铁路从包头起算的公里数命名,比如305工地等,平是简称305,就象抗美援朝时的1211高地。
应该是75或76年的春夏时节,我在305工地工作,这里已经快到宁夏地界。那天晚上正在打牌,突然进来一位工友报告:“有人放信号弹!”。
工班长带了几个人冲出去,我也在其中,出门就看见南方的地平线上有信号弹飞出来。
铁路线是南北走向,工班长领头沿铁路线两边向南搜索。信号弹刚刚飞出地平线,看来距离不近。
走着走着,其他人都不知去哪了,周围只有我一个人。信号弹还在不时地飞起来,一打就是七八发一串。这特务胆子真不小,打起来还没完了。
越往前走,看见信号弹飞的越高,亮点却变小了。
再往前走,快到另一个工地312时,(这个工地较大,工程队有个指挥部在这里)亮点变成亮线,飞的也很高,不是信号弹,是曳光弹。这时也能听见枪声了,估算一下距离,大约三公里左右。
其他人不知在哪里,曳光弹是从两个地点对发的,看来至少有两个特务,我一个人不行,就到312工地去找帮手。
到了312,被告知指挥部已经派人去了,还带着枪,带队的是民兵排长。既然有人带枪去了,我就在312等消息,直到他们回来。
特务抓到没有?抓到了,但是差点被他们反抓回去。
先喝口水,不要走,马上回来。
我们的民兵排长,带队到了地方,发现不光有人在对天打曳光弹,旁边还有个电台在滴滴答答发报。他们几个人上去一围,民兵排长冲上去把电台抱在怀中,不要被特务销毁了证据,不过他忘了缴密电码。
这时才看清楚,对方都穿着军装,查看证件后才知道,是解放军在训练。
这种训练前部队都要通知地方以免造成误会,他们是宁夏石嘴山市的驻军,也已经通知了石嘴山地方。内蒙这边离乌达还很远(乌达在海勃湾南面),中间只有很少几户牧民,也就没必要通知了,没想到会出现一支警惕性贼高的民兵部队。
搞清了是误会,双方自然互相道歉一番,民兵们撤回,以后当做笑谈,部队继续操作。
第二天,石嘴山驻军还派了人到321工地,又是道歉又嘉奖民兵们警惕性高。
看起来石嘴山驻军经常搞这种夜间训练,后来我们转进到312工地时还时不时地有军车在夜里从工地旁经过,有一次电台就设在我住的帐篷外。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从中间挖起,让你跳坑都找不着口 !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跟俺遇到的不一样。俺们那嘎的后来推断,是飞机空投的定时信号弹,到时间就发射。民兵也曾经包围了若干次,一个特务也没围着。
!
后来我们转进到312工地时
蒋家老店的人用这个词用得多了,大家也跟着用起来了~~~~
Google Earth是个好东西,犹其是地图更新后。可惜我插队过地方的分辨率还不够高,可以找到鄂托克旗,尔格图公社(不确定),但找水利队的位置时是一片大沙漠。能看到附近的小碱湖,水利队的踪迹就无法找到,不知是位置不对还是被明沙压了。
我工作过8年的海勃湾就很清楚,(google上的标注是Wuhai,下面的截图就是海勃湾火车站附近,方框中就是我们工程队部所在地。当然已经是人非物也非,里面只能看到三幢小平房好象还是当年的建筑,红顶的房子90年时还没有。
队部北面的宿舍楼,90年前还是象右边的一片平房一样,我的一位姓李的师傅就住在这里。
海勃湾市区局部
在海勃湾的8年中,有六年半是在瓦工和线路(铁路线路,不是电线路)班干“苦力”。77年左右知识分子开始上台,一位工程师当了队长。他对有点文化、爱学技术的人比较欣赏,把我调到机修班,脱离了“苦力”生涯。机修班基本包括了队上的所有技术工种,大约十几个人,需要时各工种都要互相帮忙,先进来的都是我师傅,这位李师傅就是一位电工。
李师傅当时四十岁左右,生活的压力使他看起来象五十多的人。他的爱人有神精病,经常发作,有一次把家里的户口本和粮票一把火烧了。户口本还可以补领,粮票就只好靠工友们帮助了。
大约是七九年二三月间的一天早上,李师傅找到班长,老婆不见了。从昨天中午就没见到,他自己已经在市里找了一下午。
班长马上停止所有工作,全班人马分头出城去找,有自行车的顺公路,我和李师傅没车,计划到南面的沙漠中去找。
下面是乌海市的部分卫星照片,上面标着Wuhui处当时叫海勃湾市,最下面偏左一点就是乌达市(Wnda)现在是乌海市的一个区。
Wuhai下方,黄河与山之间一条明显的黑线是海勃湾到乌达的公路,当时没有这么宽,已经是柏油路,公路右边淡淡的黑线是包兰线铁路。顺铁路向南过乌达直到离石嘴山不远的地方,可以看到我们当年修建铁路桥的地方:312工地。不过我们当年只修了一座桥,现在可以看到并排的两座,铁路已经改成复线。不过在我上传的这幅图上看不到,还在南面很远的地方。
铁路与山之间就是我们要去搜索的小沙漠,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1公里。
乌海市大部
当时海勃湾市区还没有这么大,沙漠的北端还没有那么多房子。照片中沙漠左上角的黑块连着一条伸到山下的黑线,放大看好象是在那开了个煤矿,那时还没有这个矿。看来在那儿是人进沙退。
快到沙漠时,我跟李师傅说:这片沙漠虽说不大也有几平方公里,里面有高高低低的沙丘,光靠我们两人搜索大概几天也搜不完。我在牧区学了点卜踪的本领,咱们沿着沙漠边缘走看看有没有进去的脚印。这两天没有刮风,如果有脚印一定还在。
我们就顺铁路到差不多那个黑块上缘的地方,然后沿沙漠边缘往东走,沿途见到几处脚印,都是男人的。
到沙漠上缘的白点处,见到一行女人脚印,脚印很清楚,是塑料底布鞋。我问李师傅这是不是你老婆的脚印,他说有点象,她有这么一双鞋。
先顺着查查看。
这行脚印与正常人的不同,正常人在沙漠中走路会挑较平好走的地方走,踪迹应该是曲折的。这行脚印不管路平不平,就是很不好爬的沙丘背风坡也直着穿过去,基本上成一条直线。我跟李师傅说:十有八九就是了。
跟着脚印向南偏西穿过沙漠直到铁路,这里是硬地面,脚印不见了。
前方公路那边有一小片房屋,这里是个奶牛场(就是照片中靠中间,公路与黄河之间的那个白点)。奶牛场的职工告诉我们,昨天夜里是来了个女神经病。他们给她吃了点东西,还想安排她睡觉的地方。但是领导来了,说不能收留来历不明的人,把她赶走了。
生气也没用,谢过奶牛场的职工,还是老办法,找脚印,这回已经可以确定脚印的特征了。
绕奶牛场走了大半圈,在奶牛场与黄河之间的田地里又见到了这个脚印。但这里人多脚印杂,无法找到去向,学艺不精啊。那时黄河还未开冻,冰上有人来来往往,是到河中间的草滩上打草的,问他们都说没见到过这么个人。
我们回到奶牛场给队里打了个电话,这时已经是下午,其他几路没找到线索都已回到队上,班长接到电话马上就带两个人骑车来了,听我们介绍情况后又骑车沿公路向南寻找,没多久回来说上午有人看见一个神经病人过了黄河,现在天色已晚,明天再找。
第二天又借了几辆自行车,七八个人从前一天最后得到消息的地方过了黄河。那时已经快开河,有的地方冰看上去很薄,这里不是过河人常走的地方,过河时真是提心吊胆。
对岸属于乌达市,过河不久又见到了熟悉的脚印,问过路人说他们生产队昨天收留了一个神经病人。马上赶到生产队,位置大概就在照片上细方框内,队上人说他们今天派了辆大车,把人送到区政府去了。
照例谢过老乡,再赶到区政府(大约在圆圈处),区政府的人说没见到送人来。什么地方搞错了?我们又赶回生产队,直到傍晚才等到赶大车的人回来,车把式说他上午到区政府时没找到人(看来是不按时上班),就直接送到市民政局去了。
人已有了明确下落我们就放心了,这时再赶去市民政局应该已经下班了,再说民政局就是干这个的,肯定会有妥善安排,班长决定第二天再去。
很可惜没记住生产队的名字。
晚上班长掏了二三十块钱,买了些菜请当地人烧了,与生产队的各家代表一起吃了一顿。喝的酒是生产队自己酿的高梁白酒,没要钱,给我的感觉比以后喝到过的茅台酒还醇香,真应该叫赛茅台。茅台酒厂不要找我啊,人家的酒没有商品化,不会影响你们的生意。
第二天,从开始找那天算已经是第三天了,我们铎铎定定赶到市民政局,(大概在下面的粗圆内)还是没找到人。
怎么了?市民政局的干部说,是送来了个人,他们把她安排在一个空房里,后来又跑掉了。
“为什么不看住?”
“我们不是公安机关,人家又没犯法,我们没权力扣押她,她有自己的权力。”
我们那个气啊,语言上自然会有不敬之处。对方大概自知理亏,也不好说什么。
没办法,在城里全是柏油路面没法卜踪,只好分散开在乌达各区到处打听,乌达市人不算太多,但几个矿区较分散。那时也没有什么手机、寻呼机,说好中午在一个地方会合。
中午,有一路报告说在乌达最西北的一个矿区有人见过。(就在照片上最左边的方框处)下午大家全集中到那个矿区,到处问了许多人都没有更新的消息,只好晚上先找了个招待所住下。
从这儿再往外就是无人的沙漠和秃山,李师傅说:没法找了,明天我们先回去,我一个人再来到山里去找遗体。大家心情都很郁闷,无话好说。
第二天(第四天)早上我们垂头丧气地起程回海勃湾,路上经过民政局,有人在楼上叫我们:
你们是不是昨天来找人的?
是。
快来,人在这儿。
原来她转啊转地又回到民政局附近给民政局的干部看见,被“扣押”起来,这回不敢说人权了。
最终结果是:我们用自行车把她带回家。
夏教授,这个故事是不是够曲折?简直象小说一样。
绝对真实!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另一方面是进城后的生活相对较平淡,而且越近的事越记得不清楚,只好乱挖。
祝老前辈长命百岁,福寿绵长,一帆风顺。
一点也不象小说,太真实了!
等以后GOOGLE EARTH有了实时高清晰度版本,干脆就在电脑上搜索算了……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