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共:💬213 🌺52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曹植文学才能高政治才能低

“若是选举才能之士,那曹操必然会选择曹植”应该说是

“若是选举文学第一之士,那曹操必然会选择曹植”;

曹植的政治头脑之差,在历次测试中暴露无疑,这样的人

怎么能内制群臣外服天下?

家园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结果子孙都被人灭了。

家园 杀了司马懿,天下就是刘孙的了

不杀司马懿,起码也坐了几十年天下

家园 俺做小板凳

一花双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杀了也没用

曹氏后来衰落,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人取而代之的。曹操曹丕曹睿时,哪在乎过谁,难道说司马懿那个时候就是笨蛋,之后突然变得聪明野心了?还不是因为曹氏自己堕落了,给人以可乘之机,被取代也是理所当然。

个人感觉,其实这是讨论历史常见的一个误区。项羽死在刘邦手里,就说为什么当初不杀刘邦;司马取代了曹魏,就说为什么留着司马,却不考虑考虑就凭项羽曹魏后来的表现,有没有坐稳天下的道理。英布当年是项羽手下悍将,陈平鸿门宴时还给项羽看门,后来都反叛了项羽,是不是也早就应该杀掉呢?曹爽那种人,在曹操手下早就给砍了。非要护短的结果,不就是司马代劳,连带着天下也被代劳了。

家园 杀人总要有理由啊,再说,都杀了,谁干活?

所以老朱也要在定了天下之后才开杀戒。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章 酒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章 酒

  

  (演义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张飞在巴西胜张郃一战乃是汉中大战的前哨战,刘备亲自率领的汉中一战与关羽在荆襄发动的荆襄一战是刘备集团在养精蓄锐多年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这两次战役虽在相距千里的两地发动,但是究其战略态势,相辅相成,我们在后几章便会提到。

  

  这两次战役是刘备集团的辉煌时期,诸多名将便是在这两次战役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汉中一战,张飞黄忠赵云都是光芒万丈,战功赫赫。不过在本章到是没有准备说这些名将的事迹,而是想说说酒。

  

  本回中张飞使用醉酒一计骗得张郃一战,而其中说到诸葛亮识得张飞之计,更派魏延送去了“军前公用美酒”,那酒是否真的为军用公用之物呢?我们先回顾一下酒的历史。

  

  酒在中国之起源有以下几种:1.上天造酒说:这种说法多是说上天降下酒星造就人间之酒,不过这多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夸张附会之说,自然并非事实。2.猿猴造酒说:古代颇多典籍中记载了猿猴采集水果百花酿酒的故事。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归于自然造酒,自然中许多水果蜂蜜等物受到发酵微生物的影响而产生酒,这种酒早期人类在饮用后不知其来源,往往会归咎于上天或者猿猴。而另外还有两种造酒说法:3. 仪狄造酒说:仪狄是夏禹时代的人物,《吕氏春秋》和《战国策》都记载了仪狄造酒一说,也有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者,或者是夏禹时代的酒匠和政府负责酿酒的官员;4.杜康造酒说:杜康造酒可说是造酒说中名气最大的了,杜康又说少康,传说杜康将一些剩饭,放在树洞中,不久发酵有芳香的酒味传出,因而得酒,但是杜康造酒流传甚广的其主要原因只怕还是曹操那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流传吧。这两种说法包括上皇造酒说等等大抵是可以说是人类造酒的起源。

  

  人类所造之酒第一代多为果酒和兽乳酒,但是在粮食酒诞生之后,便很快奠定了主要酒的地位,尽管在张骞通西域后葡萄酒的制造方式也传入中国,而啤酒的制作方式更是早就被发现,但是在中国一谈到酒,还是主要指粮食酒,尤其是蒸馏酒的出现,(一般认为在北宋年间蒸馏酒已经出现,但是也有认为早在唐朝便有了蒸馏酒。)更是使得粮食酒的地位稳固无比。

  

  酒,一方面可以活血,促进血液循环,御寒,还可以刺激神经,起到部分兴奋剂的作用,一些人往往在饮酒后有惊人之作,便是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在文人的词句中常有赞美酒的字眼;另一方面,酒多饮会导致多种疾病,神智不清,发狂,所谓的“酒能乱性”,“多饮伤身”,在仪狄造酒的故事中,便有仪狄献酒于夏禹后,夏禹在饮用后一方面称赞其酿的酒甘美,另一方面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疏仪狄,绝旨酒。而后各代亡国之君也多有和嗜酒连上关系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朝历代古今中外都不乏禁酒令之类的东西,即便到了20世纪的美国,还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颁布了禁酒令,但是其结局却是走私盛行,黑帮泛滥。而前苏联也同样禁过酒,但是不久后就不了了之。

  

  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也都前后颁布过禁酒令,为此,曹操受到了号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的非难,身为建安七子的他甚至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来表达自己对禁酒令的不满,在列举了诸多酒的好处之后,又称“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用这样的方式来反对禁酒。而在刘备那边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刘备颁布禁酒令,之中一条是规定凡家中有酿酒器具者,皆按私酿论罪,有一日他与自己的老下属简雍在路上看到一男一女,简雍指着两人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刘备纳闷,莫非这老下属相面之术进步到如此程度?便问“何以知之?”简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此令的不满,而刘备在听得此话后也大笑,废除了此条款。

  

  其实曹操与刘备的禁酒令都是缘于经济问题,因为酿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在平时尚可,但是在变乱年代,粮食尚不够人吃的时刻,消耗大量粮食的酿酒就成了大问题,这也是中国历代颁布禁酒令的最关键因素。而其实上三国时期的诸多人物并不讨厌酒相反沉迷其中者甚多。其中以曹魏中人最多,上文提到为禁酒令上书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其实曹操也是好酒之人,而其子曹植更是以善饮著称,我们在前几章便说到他因酒误事而失去了曹操的信任。至于那出名的“竹林七贤”也多的是好酒之徒,有“八斗方醉”的山涛,(当时蒸馏酒还没出现,酒的度数偏低。)有边喝边哭的阮籍,都把喝酒当吃饭一样。

  

  酒毕竟是一种奢侈品,要耗费大量粮食,而因为好酒者众多,这也成了一桩庞大的生意,所以除了时不时出现禁酒令之外,收征高额的贩酒税甚至将酒列为专卖品也是常有的情况,朝廷设立酒库作为酿造和批发酒的市场,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宋代甚至军队都拥有自己专门的酒库以酬资用。

  

  而另一方面,酒有时也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尽管酒会耗费大量粮食,军队中也往往禁止饮酒,但是实际上在饮酒已经成风的时代,这往往不成事实,尤其是将领更是不受禁令的限制,关东诸侯在面对董卓时便日日置酒高会,即便是士卒,在非作战的状况下,比如驻防地方,更是不受禁酒限制,相反,在一些北方地区为了抵御寒冷,甚至会将酒作为战略物资提供给士兵,二战中苏联便向自己的士兵提供定量的伏特加。作为犒劳士兵的物资中,酒必然也成了一种,在作战胜利的宴会之上,更是少不了酒。军用酒的状况其实也与军队所处的状况有关,军人时常处于生死边缘,精神处于极大的紧张状态,做的不好便会崩溃,在这种情况下,酒这种相对轻微的麻醉品便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有限度的饮酒甚至可以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自然了,演义中的张飞那种饮酒则不是让自己的战斗力发挥出来而是麻醉别人,这又是酒的另一种妙用了。

元宝推荐:铁手,
家园 【原创】第七十一章 汉中战役

  第七十一章 汉中战役

  

  (演义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在赤壁大战后,刘备集团组织了四次大规模战役,前后是入蜀战役,汉中战役,荆襄战役和猇亭战役。这四次战役除了第一次入蜀战役是为了获取刘璋之益州,最后一次猇亭战役是对东吴背盟偷袭荆州的报复性战役外,汉中战役和荆襄战役都是对曹操所发动的。而这两次战役,先后在东西两端进行,汉中战役获大胜,斩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获得汉中,而荆襄一战初期关羽俘曹军数万并曹军名将于禁,关羽威镇华夏,如不是被吕蒙偷袭,也可说是战果赫赫。这两次战役,并非是毫无关系,而是相当的密切,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刘备集团有意策划东西策应的两次大规模战役。

  

  在汉中战役之前,刘备军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荆州的经营和对益州的讨伐之上,对曹军并没有太大的攻势,这一方面是实力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刘备集团所处的位置关系,刘备军与曹军的接壤主要在荆北地区,曹军与刘备军来回的拉锯作战,尽管都有所斩获,但是规模有限,因为无论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大集团的首脑人物都没有在此用兵,参与的兵力,战役的规模自然都受到了限制,(三国的大规模战役往往发生在首脑人物至少有一方出征的情况下,如官渡曹操与袁绍,赤壁有曹操,关中征伐马超和汉中征伐张鲁都是曹操领军,后期三国时代因为早期乱世杀出来的诸侯大都逝去,新皇帝不善用兵而不得不依赖手下大将,但是在大规模战役中也常常是由实际掌权者如蜀汉一方诸葛亮亲自带兵。在乱世下,各路诸侯都是杀戮场中存活下来的,在乱世中存活下来的诸侯自己带兵都有一套,如曹操刘备都是如此,用兵之上远过于手下诸将,这也是历代开国皇帝的写照,刘秀,刘裕,朱元璋,都是一代名将,只是因为做了皇帝而被人自动遗忘了,还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不善用兵只善于用人就能取得天下的,不善带兵者却能获得天下那只能出于演义评书中了。而且,在乱世之中,将大军交付他人之手也不可能放心,,在攻打蜀汉的一战中,司马昭虽然以钟会统大军,还要率军跟随其后,所以首脑人物亲自出征所带必然是大军,而一般性的将领所带大军都有限制,当然,前期三国中有一次是一个例外,便是荆襄大战,这也和关羽独镇荆州的身份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期间刘备入蜀,曹操攻伐关中汉中,双方在除荆北外没有大的交锋。

  

  但是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获取汉中后局势发生了变化,刘备在前一年已经获得了益州。于是在荆州之外的第二战场便开辟了,上一回演义中的张飞与张郃在巴西一战便是其中的小插曲。

  

  刘备在攻取益州之后,实力大涨,已经有实力与曹操正面交锋,而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又使其必须获得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众将进兵汉中,汉中战役开始。

  

  在说汉中战役之前,我们先由汉中向东,关注一下荆州,在上文我们提到在刘备入蜀曹操得汉中前,刘曹两军的交战主要集中在荆北,而其指挥作战的主将便是被刘备封为襄阳太守的关羽,在三国志文聘传乐进传中便可以看到关羽与两人在这时期作战的描述,而在刘备入蜀之后,将荆州交由关羽董督,而关羽在这段时期做的十分出色,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在建安二十二年在许都起事,便是因为此时关羽强盛,准备获天子百官后南投关羽。(所以说刘备任免关羽镇守荆州确实有他的道理,在被吕蒙偷袭荆州前,关羽经营荆州可说得上有声有色。)

  

  而在曹操方面,在为魏公后曹操建安二十一年又称魏王,其篡汉之心已经昭然,不满曹操心怀汉室的属下纷纷谋划作乱,而因为曹操连年用兵,徭役过重,民间作乱者纷起,其中多与关羽沟通之,曹操内部并不稳定,拿不出太大的力量以应对益州的刘备,在如此状况之下,对汉中进行攻伐便更加顺理成章。

  

  汉中之战分三阶段,其一:建安二十三年前,刘军与曹军进行一系列的前哨战,其中张飞在巴西击退张郃,而后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人屯兵下辨,与曹洪相持,吴兰被曹洪所杀,张飞马超退兵,这是一系列的前哨战,双方各有胜负,张飞在巴西一战中占得上风,而曹洪据守也斩杀吴兰,汉中局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这只是大战之前的开胃菜而已。

  

  其二: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统领众将入汉中,与夏侯渊徐晃张郃等人相持,夏侯渊等人据守不能下,刘备令在成都的诸葛亮增兵,和演义中汉中之战一直在刘备身边谋划军事的诸葛亮不同,史实中诸葛亮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并无参与汉中之战,在刘备身边参谋的是法正。当然在汉中之战中诸葛亮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保证前方足兵足食,这为汉中之战的获胜奠定了基础,其作用不下于演义中的诸葛亮。在曹军方面,曹操得知消息,率兵西征。

  

  其三:建安二十四年初,刘备攻打夏侯渊,在定军山黄忠奋勇向前,一战而斩夏侯渊,刘备在汉中一战获得了主动,曹军残部退兵与曹操率领的大军会合,然此时汉中各要地已被刘备占据,曹操大军前来,刘备据守,不与交锋,曹军中多有死者。几十日后,曹操退兵,刘备乘势遣刘封等人攻取上庸,至此,汉中战役结束,刘备获得汉中。

  

  在汉中战役中,后勤和距离成为了关键性要素,在夏侯渊据守的情况下,前方的刘备军便需要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诸葛亮在后方的足兵足食为刘备的最终获胜提供了保障。而曹操方面,汉中距离中原太远,在夏侯渊战死,刘备获得地利之后,曹操也无法以汉中为资,在这种情况下,曹军进退维谷,尤其曹操屡次远征,使得民众怨恨,纷纷起事,荆州关羽又虎视眈眈,这使得曹操大本营中原受到了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汉中便如曹操所说成为了一个鸡肋,在没有胜利的希望下,回军保障自己在中原的利益成为了曹操的选择。

  

  汉中一战与之前的入蜀战役是演义中刘备手下五虎将事迹的集中点,五虎将除了关羽一人在荆州没有参与外,其他四人都参与了战役中,除了马超只是在入蜀战役的最后和汉中战役的初始有所表现外,其他三人,张飞入蜀收服严颜,巴中一战击败张郃,赵云救援黄忠,开营大战曹军,被刘备称为“子龙一身都是胆”。而其中表现最佳者当为黄忠,黄忠入蜀一战多为前锋,而在汉中更是斩杀夏侯渊,立下首功,刘备任其为后将军,与关张马同列,当可为识人也,可惜早死。(黄忠在受封为后将军的第二年便死了,所以他和关羽一样,都没有活到刘备称帝的时候,更不用说是被东吴所杀了。)

  

  五虎上将其他四人已经建功,而身居其首的关羽自然不会寂寞,他马上便要开始一次对三国影响甚大的战役,便是建安二十四年的荆襄战役了。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二章 领袖与下属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二章 领袖与下属

  

  (演义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本回演义的前半章说到曹操被诸葛亮的计谋弄的焦头烂额,此事在上一章便已经解释过了,绝无可能,汉中战役中诸葛亮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根本不可能来到前方指挥战事,这只是演义为了神话诸葛亮的又一做法而已。演义的后半章则有一件事颇引人注目,便是杨修之死。

  

  杨修,汉太尉杨彪之子,以才思敏捷著称,与曹植交好,为其出谋划策以夺取世子之位,不过史书中说起他的功绩则远不如曹魏中的诸多大臣,然而在诸多小说笔记中谈到了他与曹操斗智的诸多事,而他与曹操的关系则颇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有一部京剧《曹操与杨修》便是戏说此事。

  

  演义中在谈到杨修之死提到了两点曹操要置于杨修死地的原因,其一是杨修是曹植心腹,曹操在定下曹丕为世子后,惟恐他日后生事而将其处死,以断绝曹植羽翼;而其二则是杨修才思敏捷,在斗智上屡屡超出曹操,并能猜出其心思,曹操厌恶之,而借机将其处死,这一点也是后人最为关注的,因为这一点关系一个问题,便是领袖与其部属应当如何相处。

  

  杨修的死之所以能引起后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便是因为历史上的诸多文人将自己代入杨修的角色,深哀自己才高八斗,却被君王所忌,这一事例不单只是杨修而已,韩信,文种诸多等人都是如此,那么,领袖是否真的忌惮其部属呢?

  

  说到这点,我们不能不先说一下领袖的能力。在评书中,在演义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君主无善战之本领,无谋划之能力,只靠举着一张“仁义”大旗便引得众人来归,为其所用,其中之典型莫过于三国之刘备,水浒之宋江,说唐之李世民。好似领袖人物只需仁义和会用人便可成就霸业,而无须自己有能力一般。当真如此吗?

  

  “仁义”是历代文人对主公的要求,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谈,那用人说呢?用人是不是那么神奇,只需要会识人用人,即便自己能力一般也可以成就霸业呢?假如真如此的话,那历代皇帝便肯定多是相士了。

  

  事实上,历代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能从群雄之中脱颖而出,其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乱世之中,以强者为先,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带兵不会打仗的人却能统御远超自己能力之上的人,而那些人都甘愿为其下而不动反心。且不说李世民朱元璋刘裕刘秀这一些用兵如神的开国帝王,我们只说这三国时期,曹操刘备这两人便都是一等一的沙场高手,每奉大战便亲率其部出征。曹操就不说了,自起兵起,可说每年都率领大军出征,可说是无战不欢,而刘备自起兵起,实力从弱到强,所有大战都是自己亲历亲为。(刘备实力比曹操确实是略显不足,但是与曹操和自己的那一干手下相比,就显得高超许多了。)而其他诸侯也都是自己亲征,少有自己不打仗却委任于部下者。(真是委任于部下时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力已经雄厚无比,剩下的地区只需要一偏师足以,如刘秀讨蜀,朱元璋北伐;还有一种是继承长辈之位,江山不是自己打下来的,没有经历过大战的考验,如孙权,在作战上便明显有缺陷,自己亲征的效果远不如委任于部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依赖别人,所谓只需用人便能成事,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就说那常被用人说作为一大证据的刘邦吧,刘邦将自己成就天下归咎于自己能用汉初三杰,并盛赞萧何张良韩信,但是这并非是说刘邦便需依赖这三杰了,就以韩信来说,其军事才能确实无人可及,刘邦也认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虽不如韩信和项羽,比之他人来说,刘邦之军事才能又远过之了,韩信说刘邦不善将兵,只善将将,可他说的不善只是相对于自己而言,相对他人来说,刘邦之才足以,何况,世间岂有不善将兵却善将将之人,不知兵又何以知将?其他也是如此,对一个行业一窍不通的外行又何以知道选拔和使用内行呢?

  

  归根究底,用人说是建立在领袖本身便拥有一定的能力之上,若是迷信所谓的用人而无视自己的能力,那更大的可能是被人所出卖欺骗。(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历代皇帝多有被大臣所蒙骗者,即便大事也被其推卸过去,非其宠信之,而是能力有限,不明其理,而大臣则有专门的知识来推脱责任。)

  

  而在这个问题上看领袖是否忌惮有能力部属这个问题之上,我们就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

  

  首先:大部分部属往往能力在领袖之下。开国领袖往往能力出类拔萃,绝大部分下属都非其对手而心甘情愿为其驱使,如朱元璋刘秀李世民,他们的能力远超越其下属,从他们个人来说,根本无须畏惧之。(杨修者,才思敏捷和文学才华或许出众,但是军事政治能力都非曹操敌手,这样的能力曹操无须畏惧。)

  

  其次:下属在一些能力之上超越领袖,但是他们无力对领袖产生威胁,或被其遏制,如直接限制其权力,手中无兵,能力再强也无用;或以制度方式分权,这往往是后世皇帝能以远不及开国皇帝能力经验的情况下却能统治的原因;或其能力不能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如宋朝文臣大都比武将宠信重用,便是文臣能力再强也不能象武将一样能产生直接的威胁。(这点上杨修自己也不搭边。)

  

  其三:下属能力过之,又有实权,能产生直接威胁;这便是最糟糕的。如韩信最终惨死便是因为这个缘故,其将才远超刘邦,又受封为王,有自己的独立武装,不将其处死如何能安心?(杨修自然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威胁。)

  

  其四:下属对自己的做法不赞同,而且是强烈反对,成了自己前进的绊脚石。假如是如此,则无关能力高低,都需除去之,而且能力越高则越要尽早解决,荀彧为曹操首席谋士,才能卓越,但是在受九锡为公一事上站在了曹操的反面,立刻受到冷遇。(这点上杨修是个问题,他是汉太尉杨彪之子,杨彪与曹操不善,而他又是袁氏之甥,虽然为曹操所用,但是在政治立场上更和被曹操所杀的孔融相近。在这点上,对于杨修被杀有部分关系。)

  

  其五:下属能力对自己毫无威胁,能被自己遏制,但是自己的继承人不能控制这些有能力的下属,所以要除去之。典型例子便是朱元璋,朱元璋晚年之所以杀戮功臣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自己虽能统御之,但是自己的儿子则未必能,而之后朱标死,皇孙即位,其担心又加上了几分。(杨修的死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对于曹操或许影响不大,但是若曹操死后,他支持曹植与曹丕抗之,则麻烦多多,这便是杨修被杀的一大原因。)

  

  其六:下属能知其心思,而领袖又多疑。对于能猜到自己心思的部下,领袖往往是且喜且忧,喜者,能知心思为其解忧,可谓之知音也,忧者,成了自己肚子的蛔虫,对自己的喜怒哀乐知晓的清清楚楚,便可以被之利用了,而多疑的领袖则更倾向于忧了,如勾践杀文种便是这个缘故。(杨修被杀在这方面吃亏很多,他一方面知晓曹操的心思,但是却不用在为其解忧上,总是给曹操难堪,如此一来,曹操不恨才怪呢。)

  

  

  想来日后大家做领袖者少,做下属者多,那可要注意这么几点,其一:若其能力在领袖之上者,要不乘早回家,要不自立门户,不然被其遏制便麻烦了;其二:若自己的能力对领袖来说只是增添光彩而非威胁者,则可以放心大胆的做下去;其三:若与领袖意见不同,或自立门户,或顺从之,若是不走又不从,那便要被放逐了;其四:能力不在领袖之上,这种情况想来最多,那要在换班的时候注意了,继承人的能力如何,与自己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现在的地位;其五:若是知晓领袖之心思,切不可随意说出,须知:闷声大发财最好了。

  

  领袖与下属之关系,实在太过微妙,又太过复杂,人心的难测又更加剧之,过一分便是不及。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刘关张,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才会被后人如此崇敬甚至神化吧。

家园 沙发无所谓,一定要第一花

可惜无宝

家园 再送第一花,呜呼哀哉,何日可得一宝

已经有n日未见宝了

家园 板凳~
家园 沙发~
家园 又是板凳
家园 兴奋啊,又有新的了

记得朱元璋也有禁酒令,还为此杀了人(胡大海的儿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