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山东的馍馍 -- 水风
吹嘘完了山东的饼以后,接着吹山东的馍馍。我们那里不叫馍馍,叫饽饽。包括了所有的没有馅的蒸制的面食。这里面,包括了两大类,发面的和烫面的。死面的没人蒸的,说出来要被人笑话的。
说来说去,还是从戗面馒头开始吧。戗面,是指当发面发好,或者醒好之后,重新加入干面,让发面返回没完全醒好的状态下做的馒头。因为一般人家和面的时候,不会很硬。当醒好后,面就会更加软一点。这个时候加入额外的干面,可以让馒头看起来光泽更好,形状也好,也更加韧,更加有咬头。所以呢,广大的卖馒头为生的人,都以这个为噱头,来招揽顾客。实际上,真正的卖馒头的,才不会花那么多力气去做戗面馒头呢。
真正的好馒头,可以来上供的,不是这么做的。那是用硬面,一点点的揉出来的。做成了之后,是晶莹透亮,白玉无暇,真正的大半球形。卖相比戗面馒头强了不知多少倍去。现在的某些农村里面,在结婚的时候,偶然还可以看到某些巧手的人家做一些。我以前也做过。一年不过一次,只为了上供。这个活,是胶东大老爷们唯一动手的几个面食之一。因为面太硬了,女子们揉不动。一锅馒头做出来,累的是满头大汗,不比下田割麦子轻松。诀窍就三句话,新麦子,硬面,大火蒸。
这种馒头我们老家那边就叫饽饽。上供的就是小饽饽,只有一个巴掌那么大,不加任何的修饰。再作大一点,直径10厘米左右的,上面就要加修饰了,最简单的是顶上插一半枣,或者一个金丝小枣。这个插法,也有讲究,是把饽饽顶尖的部分挖出一个圈来,把枣子放进去。要是挖得过大或者过小,或者枣子太大或者太小,让制成的勃勃显得不美观了,就要贻笑大方了。枣子的加法,是顶上一个,然后随着饽饽的增大,在下部加四个,六个,八个。四个得最常见,碗口大小的饽饽,一般都要加四个。六个的就少见了。八个枣子的饽饽我只见过一次,直径盈尺,一个就有好几斤重,非是农村的八印子大锅蒸不出来。
另外的修饰方法是用面做成各种花饰,所以外婆做的时候,手边常备一个小擀面杖,一把剪刀。所有的花饰都有自己的讲究,什么用在什么样的场合,多大的饽饽加几种,每样几个,都有自己的规定。感觉规则之多不下于京剧的脸谱和服饰,或者欧洲的族徽。我是彻底的被搞晕了,所以对此没有任何的研究,只能在这里提一下,希望诸位高人能够注意到,将来给我们一个良好的解释。
除了半球形的饽饽,还有一种常见的我们叫做卡子。使用模具,将面放进去,压出需要的纹样,然后将多余的面给去掉,就成了。这种模具在红楼梦里面也有提到,不过贾宝玉吃的是荷叶汤里面的小东东,我们则是大个儿的蒸出来。
这个需要的主要是模具。
外婆家的模具分为几大类。头一大类是水果,我记得有橘子、苹果、梨、菠萝(稀罕吧)和龙眼(我不确定,也许是枇杷或者荔枝)等,所有的这些模具都是木质的,用深浮雕和民间常见的修饰夸张地显示出各种基本特征。
第二大类是带字的,福禄寿喜,春夏秋冬,每类都有两三套的样子。比方说寿字模,大多是桃子形状,我外婆家最多,有五种不同的模子,大多数是一个桃子的,还有一个罕见的双桃模子。喜字的也比较多,单喜,双喜都有三四个。背景图案或者是花朵,或者是鱼,或者是荷叶荷花。春夏秋冬的也是好几套。
第三大类是动物的,主要是鱼,单鱼,双鱼的也有四五个。小时候好像还有过一个仙鹤的,一个是麒麟还是什么东东,后来也找不到了。值得一提的是一个双鱼模具,不是单面的,而是双面的。就是需要将面正好的放进去,然后作出一个立体的双鱼来。
做卡子也有讲究,什么场合用哪一个。不过后来外公外婆同辈人逐渐凋零,大家的来往也很少用到这些了,这些东西就是做来自己吃而已。规矩也就少了许多。
胶东地区还流行一种做法,就是用面做出各种动物的形象来。我不知道这是外婆在哄着我玩呢,还是就是由这个传统。但是一把剪刀在手,外婆可以做出鱼、猪、狗、鸡、鸭、牛、羊等好多种形象来。对了,还有生虫,这个东西是家家过年必做得。据说有聚宝盆之功效,放在面缸米缸里面,可以保证米面永远吃不少。形象呢,基本上是一条长虫(就是蛇了)的形象,用绿豆做眼,头上剪一刀,算是口,里面加上蛇信子,通常是一片枣。再加上两条前腿,要盘三圈。每次一做就是一对,一个左盘的,一个右盘的。大小要一致。外婆高兴了,还会剪出满身的鳞来。要不然,就是一条光光的小面蛇。
最后的一大类面食叫做卷子。是将发好的面擀成饼,加以处理,然后再卷起来,或者整条切,我们叫笨花卷,或者从中间切开,翻开来后捏起来,我们叫花卷。有人把一层面,一层玉米面卷起来,切笨花卷,叫做金银卷。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擀好后,洒上油盐,喜欢的可以加葱花,或者五香粉,或者花椒粉,然后做成花卷。这个技术含量就很低了,我外婆一般让我自行处理。
发面的最后一种,不是纯面的,而是玉米面或者其他的面跟小麦面粉掺在一起发出来的。我们统称为发糕。可以有玉米发糕,甜薯发糕、高粱面发糕,豆面发糕(这个东西不是一般的难吃,只尝试了一次,但是有人喜欢吃)等等,做法可见戗面馒头。
山东的面食都喜欢发一下,就是纯玉米面的窝窝头、菜团子也不例外。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特例,就是烫面的东西。烫面,是在和面的时候,用滚开的水来和,这个需要有人现场指点。大家就不要自己尝试了。烫面有种特殊的风味。因此就很受某些人的欢迎。只不过烫面的东西不太好消化,所以用来做饽饽的,只能做很小的饽饽,救急用的。烫面的优点是因为没发,所以可以擀得比较薄,因此烫面的包子就大行其道。我就很喜欢,但是小时候肠胃不好,家里人一直限制我吃。长大了之后,很少再见到了。现在大家都出去买着吃了,谁还费这个力气阿。
最后列一个面食上供的清单,
小饽饽两盘 四个
卡子三盘 福七个 春七个 鱼七个
大饽饽 一个
圆包子 素的 一盘
每到过年的时候外婆都会做饽饽,枣饽饽,用卡子做的鱼花,小刺猬,小兔子,还有可以生米的生虫.
我最喜欢的是小刺猬,外婆用面捏出刺猬的形状,用花椒种子做成小眼睛,用剪子把枣剪下一条做小舌头,再在刺猬背上剪出刺儿来,蒸好后,那刺儿还真是有点扎手,很可爱,总是舍不得吃,呵呵.
我以为就我外婆喜欢呢。原来是个传统阿。刺猬和兔子也做过,不过是我妈做得,我估计是哄儿子的成分比较多(那时是我弟弟,我小时候肯定也玩过),就没敢说出来。
您外婆肯定是胶东人,因为其他地方没听说过生虫的。她老人家还好么?
我外婆去世已经5年了,明天家中上坟,万里迢迢,无以为念,故发文以纪之。
老人家身体很好,怪想她的,谢谢.
漂亮吧!
陕西某些地方的乡间以前做馒头也讲究做那种酥得咬一口掉渣子的有嚼头的“杠子馍”。顾名思义,做这种馍的面硬得用手揉不动,必须用一端固定在墙上的木杠子来反复压揉。现在能买到的也就是机器做的了。
这次回国还带回来卡花馒头的模子。公公婆婆现在住在青岛,他们知道我喜欢这些东西,在青岛李村的集市上看到以后就买了一堆。
我出国五年竟然没想起要带个卡子过来,晕.
李村集,天啊,太熟悉了,我家的猫就是在那集上买的.
外婆老家好像做馍也有上颜色的,但是外婆不喜欢,觉得各路(这个词搞不好也是从陕西传过来的)。对了,外公外婆的祖上都是从陕西过来的。到他们也没几代。估计很多做饽饽的习俗是从陕西带过来的。
你说的杠子馍是怎么成型的呢?锅盔有模子,小饽饽虽然比较硬,但是也没硬到那个程度,还可以用手做得。
现在还有卖模子的阿?外婆家的模子用了太长时间,很多的花纹已经给磨没了。可以告诉家里一声,留神买一些。
我用google搜来的。
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寄养在姨姥姥家,见过老人做这种花馍。工具就是一把剪刀和一把梳子。我印象颇深,在这里替朋友照顾孩子的时候也曾经按着记忆做过面刺猬面蝴蝶逗孩子多吃几口饭。
青岛李村的集市上有好几家卖模子的,大小卡花馒头的卡子,寿桃饽饽模子,还有月饼模子呢!这个集市好像是逢五逢十便开。卖模子的几家集中在一个公路桥下。很好找的。东西也很便宜,一个只要三两块钱。
我公公婆婆怕我们回国时间短,赶不上有集的日子,于是就把各种样子都拍照发来让我挑,然后提前买好搁在家里。卖模子的大娘看到有人这么喜欢她的模子真是好高兴,赶快把自己打扮整齐准备和模子一起入镜头呢。
这东西要是失传了不知道该多可惜!
只不过我家现在不在青岛,只能看着眼馋。
我说的那些模子,是外婆攒了一辈子的家当。她喜欢买这些东西,看见有好的,就顺手买来。有些样子是流行过一阵子,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另外她和外公为人大方,人家来借,就借出去了。好多东西就这么没了。还有一些是时间久了,用坏了,或者木头不行了,裂开了,也毁掉了一些。外公外婆去世后,那些东西都被舅妈收走了。现在也不知道能够留下几个来。
那些花样和模子,本来都是日常生活中用的。后来大家渐渐懒了,用的也越来越少。这几年估计家里都没有做过饽饽了。就像外公的那套补瓷器的家伙事儿,当年可是拯救了外婆最喜欢的青花瓷盆若干次,但是现在谁还补碗呢?还有外婆的小棒槌们,据说年轻时候一天可以扔出一幅图样来。(民间工艺品的一种,具体什么样子我说不出来,因为外婆当时记忆力已经不行了),也再没见过由谁提起过。
话扯远了,也是一种无奈阿。
馍馍必须是硬面的,才好吃!
如今俺能买到的都是“稀面馒头”,不好吃啊。正如俗话所说的,“懒老婆和稀面”呀!
水风兄的帖子,是越回越饿,呵呵,把压在肚子里面的虫子都勾出来了。
呀,好了不起的外婆。
我外婆都不做饭的,我印象中她做的虾米冬瓜汤比较好喝以外,对她做的吃的基本没什么印象。 倒是我外公做的卤味那是天下第一,呵呵。
只可惜,再也吃不到了。。
富贵有余
吉祥如意
一团和气
这还都是比较粗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