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白登之围略考 -- 张四维

共:💬47 🌺2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白登之围略考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白登意外遭遇匈奴冒顿单于的围困。最终双方并未交战,但匈奴却显示了压倒汉帝国的强大军事力量,迫使刘邦在此后采取和亲的外交措施。这一重大事件开启了汉胡外交史的新篇章,其影响直至明朝未曾断绝。然而,就这场实际上并未流很多血的白登战役来说,却隐藏着许多疑问。故此,笔者试图通过《史记》与《汉书》两部原始史料,对其真实情况作一粗略的探讨。限于篇幅和能力,笔者仅关注战役本身,并不涉及下列有关此战爆发原因的问题,即:刘邦的早期北方国防政策、韩王信的立场反复原因、匈奴人南下的动机和过程、以及其它各方政治势力在此战中起的作用,等等。

一、史料

有关白登战役的所有原始史料均在《史记》与《汉书》内,故在此将其主要内容全部引出,以便读者参考。

《史记》:

《高祖本纪》: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朔州定襄县,本汉平城县。县东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汉书匈奴传云顿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也。服虔曰‘白登,台名,去平城七里’。李穆叔《赵记》云‘平城东七里有土山,高百余尺,方十余里。’亦谓此也。”

《陈丞相世家》: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史记集解》引桓谭《新论》:“或云:‘陈平为高帝解平城之围,则言其事祕,世莫得而闻也。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隐不传焉。子能权知斯事否?’吾应之曰:‘此策乃反薄陋拙恶,故隐而不泄。高帝见围七日,而陈平往说阏氏,阏氏言於单于而出之,以是知其所用说之事矣。彼陈平必言汉有好丽美女,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归迎取,欲进与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之,爱之则阏氏日以远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去,亦不持女来矣。阏氏妇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恶而事去之。此说简而要,及得其用,则欲使神怪,故隐匿不泄也。’刘子骏闻吾言,乃立称善焉。”

《韩信卢绾列传》: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斩其将王喜。信亡走匈奴。其与白土人曼丘臣、王黄等立赵苗裔赵利为王,复收信败散兵,而与信及冒顿谋攻汉。匈奴仗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汉亦罢兵归。

《樊郦滕灌列传》:(樊哙)以将军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夏侯婴)因从击韩信军胡骑晋阳旁,大破之。追北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季布栾布列传》: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原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匈奴列传》: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匈奴大攻围马邑,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于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关于白登之战,《汉书》各纪传的内容与《史记》大同小异,惟独两处有较大差异:

《季布栾布田叔传》:布曰:“樊哙可斩也!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谩!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今疮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匈奴传》:布曰:“哙可斩也!前陈豨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且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

有关白登战役的主要史料,可以认为,已尽于此了。

二、史料真伪辩

毋庸讳言,在上述有限的史料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相矛盾之处。真相只能有一个,那么这些记载孰真孰伪呢?对此,我的意见如下:

有关历史人物的个人情况,以其本传记载为准,因为本传必定比他人的传记记载得严谨。如:陈平的计谋,以《陈丞相世家》为准;季布的言论,以《季布栾布列传》或《季布栾布田叔传》为准;

相互矛盾的记载,以《史记》为准,盖司马迁去白登之战不过百年,史料齐备,证人或其子孙尚在,记忆未失。《汉书》改《史记》,虽然可能有其它资料佐证,但并不可能超过司马迁所见的史料范围,司马迁为何不取此史料,当有原因;而班固之时,也已经不可能找到任何可靠证人了。

不合日常逻辑或时代背景的记载,不予采信。

三、矛盾和疑问

疑问一:冒顿在何处包围了刘邦?

《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樊郦滕灌列传》、《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栾布田叔传》均说是在平城,似乎冒顿把刘邦包围在平城的城内;《匈奴传》说是在“平城之下”;《韩信卢绾列传》说是“上出白登”,然后被围,即应不在白登山之上,而是在白登山下,或白登山以北的地区;《括地志》明言是在白登山上,《刘敬叔孙通列传》与《匈奴列传》都说是在白登。

疑问二:刘邦被围时的军队有多少?

《刘敬叔孙通列传》说是“二十余万兵已业行”,然后刘邦才动身;《季布栾布列传》说是“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匈奴列传》说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季布栾布田叔传》说:“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汉书·匈奴传》则说:“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也就是说,“三十二万”不是刘邦所部,而全部在樊哙的统帅之下。各说之间的差异惊人。

疑问三:冒顿当时的军队究竟有多少?

《匈奴列传》说是“精兵四十万骑”,这样大的数字可信吗?

疑问四:刘邦被围时,樊哙在哪里?

《史记》中全然不涉及此事,只说樊哙“以将军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即参加了这次远征。问题全出在《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与《匈奴传》之两次引用季布指责樊哙的言论,但内容居然相去甚远。《季布栾布田叔传》与《史记》中《季布栾布列传》的引文几乎全同,就多了关键的一句:“哙时亦在其中。”也就是说,樊哙和刘邦一起被包围了。而《匈奴传》则说:“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也就是说,樊哙当时率领着“汉兵三十二万”在包围圈外活动,观望匈奴人攻击刘邦,而自己却无所作为。

疑问五:当时包围圈外有无汉朝援军?

《汉书·匈奴传》说,当时樊哙率领着三十二万汉兵在包围圈外,但是不能解围。《韩信卢绾列传》说,在刘邦从白登逃回平城之后,“汉救兵亦到”,即刚刚抵达。《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也就是说,当时包围圈外有汉军,但是无力解围。

疑问六:匈奴人为何解围?

所有资料都认为,陈平向刘邦献计,派使者去找单于阏氏,在阏氏的说服下,冒顿解除了包围。《陈丞相世家》记载:“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也就是说,陈平的计谋无人知晓。《韩信卢绾列传》与《匈奴列传》都记载:刘邦派使者“厚遗阏氏”,也就是行贿。桓谭《新论》又说“彼陈平必言汉有好丽美女,为道其容貌天下无有,今困急,已驰使归迎取,欲进与单于,单于见此人必大好爱之,爱之则阏氏日以远疏,不如及其未到,令汉得脱去,去,亦不持女来矣。阏氏妇女,有妒媔之性,必憎恶而事去之。”此外,《匈奴列传》还说:“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

疑问七:汉军是怎样撤离包围圈的?

按照《韩信卢绾列传》记载,“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按照《樊郦滕灌列传》记载,“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匈奴列传》则说:“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汉军“持满傅矢外乡”、“徐行出围”的史实没有争议,但这一行动到底是谁策划的呢?陈平?夏侯婴?还是刘邦本人?按照《汉书·匈奴传》的说法,汉军当时已经“七日不食,不能彀弩”,长期“持满傅矢外乡”则需要惊人的能量,连弩弦都拉不开的汉兵,是如何做到长期持满不发的呢?

四、过程分析

第一个问题:平城在西汉时期属并州雁门郡管辖,城东北约5公里处有白登山,此地在行政上亦属平城管辖,故刘邦在白登被围,也可以说是在平城被围,两者并不矛盾。联系当地实际地形,此处应依《括地志》的说法,刘邦被匈奴人包围在白登山上,《韩信卢绾列传》所谓“上出白登”,当是太史公语焉不详之处。

第二个问题:《刘敬叔孙通列传》说“二十余万兵已业行”,然后刘邦才动身,但刘邦所将当是骑兵和车兵,运动速度比步兵快,故有可能赶上或超越大部队;《匈奴列传》与《季布栾布田叔传》一说“三十二万……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一说“三十余万”,矛盾不大。《季布栾布列传》所谓“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似有过度夸张之嫌。至于《汉书·匈奴传》中季布指责樊哙的言论,与其它史料的记载矛盾之处甚多、甚大,且不合逻辑(将在下文中探讨),所以不可轻信。总之,至少从纸面上看,刘邦被包围时,身边应当拥有“三十二万”军队的大部分,估计不下二十万。我们对战场的情况了解甚少,假若所有汉军都聚集在“高百余尺(约合30~40米),方十余里(约合4~5公里)”的白登山上,那么其总占地面积当不会超过1.2平方公里,至多相当于伊苏斯战场的两倍。当年大流士三世以十万之众投入仅仅0.6平方公里的伊苏斯战场,结果拥挤不堪,影响作战;想来,刘邦在白登山上也会不胜其扰吧。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汉军的兵力被夸大了一些,以西汉初期的动员能力,刘邦的兵力不可能超过汉武帝时期的水平,但是准确的推算已无可能了。

第三个问题:《匈奴列传》所谓的“精兵四十万骑”无疑是一个极其荒诞的数字。如果这个数字是真的,那么它将是人类历史上在一场战役中投入的最大骑兵规模,因为它至少两倍于成吉思汗的全部兵力,四倍于多尔衮的全部兵力,十倍于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全中国的骑兵兵力,更何况他们全部是“精兵”。一名骑兵在战场上至少要占地20平方米,否则无法快速移动;40万骑兵需要占地至少8平方公里,这大大超过了人类生理器官所能感受的范围,所以在古代难以指挥调度。《刘敬叔孙通列传》和《匈奴列传》又都说,冒顿极盛时,举国兵力“控弦三十万”。按照《匈奴列传》的记载,匈奴人“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也就是说,大约15岁至60岁的匈奴男子都算作“控弦”之列。在“控弦三十万”中所能出的“精兵”,充其量不过10万而已,何来“精兵四十万骑”?班固可能察觉了矛盾的存在,于是在《郦陆硃刘叔孙传》中将《刘敬叔孙通列传》里的“三十万”改为“四十万”,但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匈奴虽然已经击溃东胡,开地至大兴安岭,并且重占了河套平原,但在西方还面临着月氏人的强大威胁。冒顿本人早年就在月氏作人质,匈奴人将“遣子为质”看得很重,终西汉之世,都未曾遣王子为质于汉,可见月氏的实力本来远在匈奴之上。冒顿“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并通知汉政府的时间是公元前174年,也就是白登之战后的26年。当白登战役之时,冒顿岂敢,又岂能不顾月氏、乌孙等国的威胁,出动全国兵力南侵?他在白登战场上投入的真实兵力,充其量不过所谓“精兵四十万骑”的十分之一而已。要知道,白登战役之后,匈奴出动过的最大兵力不过14万,通常都在10万以下。汉人之所以要大大夸张白登战役中匈奴的兵力,应该主要是为了给带领“三十二万”军队的刘邦挣些面子回来——看,当时匈奴人比我们还要多一点!

另外,《匈奴列传》所谓“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的记载,其荒诞程度,更不在“精兵四十万骑”之下。以蒙古人的经验,“精兵四十万骑”至少需要八十万匹战马,换算之,则冒顿需要在白登战场上至少投入20万匹白马、20万匹青駹马、20万匹乌骊马、20万匹骍马,这样庞大的纯种畜群甚至不是现代的蒙古人民共和国所能提供的,更何况当时的匈奴。其实,把骑兵按照“白马、青駹马、乌骊马、骍马”等颜色划分本身,就不符合马匹育种的规律,更不可能在战场上出现。要知道,青駹马和骍马出现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在蒙古高原上,杂色马、白马和黑马的数量总是比较多。

第四个问题:之所以说《汉书·匈奴传》中季布指责樊哙的言论不可信,主要在于它在逻辑上的荒诞。对于同样一篇言论,《季布栾布列传》与《季布栾布田叔传》只差“哙时亦在其中”一句,可能是后来注解窜入造成的。而《汉书·匈奴传》的相关记载则完全是一篇全新的故事,有谁会相信,刘邦在亲率一支30~40万人的军队北征的同时,还派樊哙率领一支32万人的军队来呼应呢?这样大的兵力,在代地山区里根本无从施展,更不要说刘邦当时并不具备这样的动员能力了。如果樊哙真的以32万大军不能解围,那么刘邦为何不惩罚他,反而在战后将他“迁为左丞相”?白登战役之际,樊哙作为刘邦长年的贴身保镖和心腹爱将,只能、也必须和皇帝在一起,《季布栾布田叔传》中“哙时亦在其中”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又及:《汉书·匈奴传》中说:“前陈豨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不合史实。“陈豨反于代”是在公元前197年,即白登之战后3年,当时刘邦正在关中,“葬太上皇于万年,”何来被匈奴人包围在平城之说?故此可以肯定,这篇文章必定是后人对樊哙的诬蔑,因为他属于吕后一党。

第五个问题:此处当从《韩信卢绾列传》,因为它的描述较为详尽。当时,包围圈外可能有少量汉军,但其实力远不足以解围。

第六个问题:此处当从陈平的本传《陈丞相世家》。桓谭《新论》的说法不过是桓谭个人的推测,绝不可以视为史实。刘邦必定曾经向阏氏和单于左右行过贿,但是要知道,为了夺取并巩固权力,冒顿曾经亲手射杀过一名爱妻,又把另一位阏氏白白送给东胡王,这位阏氏的言论就真的能够说服他吗?可能性极小。至于冒顿怀疑韩王信部下与刘邦有谋的记载,貌似有些道理,但是问题是:刘邦主力尚且不能突围,韩王信所部本是匈奴的手下败将,岂能给冒顿制造什么麻烦呢?匈奴人撤围的唯一可能的原因,当与次年刘邦派使者刘敬送伪“长公主”去匈奴,与冒顿和亲有关(参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但那里对和亲原因的解释十分牵强,司马光已经在《资治通鉴》中指出了其不合理之处)。总之,还是让这个迷永远属于冒顿、刘邦和陈平三个人吧。

第七个问题:此处也当依夏侯婴的本传《樊郦滕灌列传》的记载,即“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是撤退时正常的军事行动,不需要很多谋略,可能就是刘邦直接吩咐的。汉军士兵能够做到“持满”,正好说明《汉书·匈奴传》中“七日不食,不能彀弩”的记载过分夸大,不可信。

五、结论

公元200年,汉高祖刘邦率领一支号称30~40万,实际上可能不过20万,而且“士卒堕指者什二三”、“多步兵”的部队北上攻击反叛的韩王信,韩王信向匈奴冒顿单于求救。冒顿命其“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韩军联合,在战争初期伪装成屡战屡败的态势。刘邦被连续的胜利冲昏头脑,派去观察匈奴军的使者们也都说敌人不堪一击,于是急躁冒进,结果在抵达平城东北方的白登山后,被冒顿率领的数万匈奴骑兵包围。严寒和饥饿使得汉军丧失了突围的能力,包围圈外的少量汉军也无力解围。最终,在向单于的家人和左右行贿,施展秘密计谋,并许诺与匈奴单于和亲之后,冒顿下令放走了刘邦。次年,刘邦派使者刘敬送伪“长公主”去匈奴,两国首次缔结和亲。

(完)

关键词(Tags): #白登#汉高祖刘邦#匈奴#冒顿#樊哙元宝推荐:无斋主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比较赞同你的看法……沙发花!
家园 一些不同的看法

(1)高祖所带总兵力达到30余万是可能的,毕竟是皇帝亲征。但一个小小的平城是否容得下30万大军就值得怀疑了。从军事上分析,敌人全是骑兵,机动性很强,高祖考虑对敌人实施战略追击,不会将所有部队猬集在一个点上。所以很可能高祖由于轻敌,只带了少数近卫前出中伏被匈奴包围。最多数万人。

(2)樊哙不敢解围是投鼠忌器,怕匈奴把高祖消灭了。回去肯定被追究

家园 这不算不同看法,欢迎讨论

1、从夏侯婴、陈平等将佐在刘邦身边可以看出,刘邦被围困时是带着主力的;但是,从关中到平城前线,路上掉队的,战死的、伤病的、沿途驻守的,假设出发时32万人,此时最多20来万,且不可能都是战斗人员,其中又有约四分之一因严寒没有了战斗力;

2、从实用的角度讲,刘邦之死对樊哙有利,因为他是吕后的妹夫。但是,樊哙是始终跟随刘邦的老部下,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都不曾放弃,鸿门宴上的英勇表现令后人津津乐道,难道被匈奴围困几天,思想就起了这么大的变化?不大可能。另外,除了《汉书》里的那篇漏洞百出,毫无历史价值的演说词之外,没有人材料说樊哙当时在包围圈外,所以这种可能性完全没有。

关键词(Tags): #陈平#樊哙#刘邦#匈奴
家园 继续讨论

夏侯婴我忘了,陈平是参谋,不是领兵将领。至少陈平在身边不能证明主力在刘邦身边。

关于樊哙是否愿意刘邦死,我想即使愿意,鉴于他是负有指挥责任的高级军官,拥刘派大臣肯定激烈弹劾他导致刘邦死掉的作为。刘邦死了,肯定得有替罪羊被杀承担责任。我觉得你所说汉书匈奴传所述不合逻辑是在你认定高祖已经率领主力被围的前提下的推论。如果前提不成立,则推论也不成立。后面讲道关于与陈豨反于代的时间问题,我想那时白登之围后3年不可能再有一次汉军出兵30万被围,所以指得肯定是平城之围。至于时间的问题,有可能是记错了,也可能是后来整理史料时误写。查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於代。自霍人以往与绛侯等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迁为左丞相。破得綦毋卬、尹潘军於无终、广昌。破豨别将胡人王黄军於代南,因击韩信军於参合。军所将卒斩韩信,破豨胡骑横谷,盖在代。斩将军赵既,虏代丞相冯梁、守孙奋、大将王黄、将军、太仆解福□正义人姓名。等十人。与诸将共定代乡邑七十三。其後燕王卢绾反,哙以相国击卢绾,破其丞相抵蓟南,
与高祖在十一年在后来的陈豨谋反记载矛盾,我还不知如何取舍。

家园 没那么简单

码字真累,如果说话,几分钟搞定:(

陈平不像张良,不是纯粹的参谋,而是经常带兵的,兄可以仔细看看《陈丞相世家》。刘邦死时,他正带着灌婴、周勃诸将和数十万军队在关东,是当时最重要的将军之一。

其它问题可以看《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这里的处理方式很精彩,见大家本色。至于刘邦北上攻击的诸侯王,当然是韩王信,陈豨的事迹见《韩信卢绾列传》:

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

说得非常清楚,陈豨在白登战后被封,而造反则是在高祖十年。大概陈豨当时和刘邦一起被匈奴包围在白登了,不然怎么刘邦在突围之后就立即在代地封他为赵相国呢?可见《汉书·匈奴传》里的说法荒谬,伪造者连当时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具备。好比我说,毛泽东死后,林彪造反,被华国锋打败,怎么可能呢?说刘邦因陈豨造反北伐而有白登之围,与此同样荒唐。若说刘邦曾经两次被匈奴包围在白登,就更加荒唐无稽了。

你引的《樊郦滕灌列传》是说从高祖七年到十二年事,高度浓缩了,《韩信卢绾列传》:汉十二年,东击黥布,豨常将兵居代,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於豨所。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

实际上卢绾没有真正反,只是由于误会而畏罪逃跑了。

至于樊哙,他根本不用担心被弹劾。刘邦死后,朝廷就是吕后的,刘邦晚年喜爱戚夫人,还要废太子,吕后可巴不得刘邦早死呢。只是樊哙本人与刘邦感情素来很深,又没有像韩信那样积累矛盾,所以不可能突然变卦,坐视刘邦去死。

家园 多谢赐教!再接着讨论

刚才查了一下,陈平时任护军中尉,确实是高级将领,但也肯定是在最高领袖身边,不是独当一面的将军。从后来几个平叛战例来看一直在高祖身边出谋划策。但我以为这并不构成高祖所带兵力很多的证明,倒是从《韩信卢绾列传》中读到

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彊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
如果是几十万人的大军,不必如此。看起来更像高祖在战前欲登白登山侦查敌情,结果中伏。樊哙是以将军从高祖击韩王信的,从秦汉军制而言,将军是领兵的,极有可能带领一军。只不过这一军是随高祖大营运动还是在其他地方驻扎就不得而知了。

樊哙是否对刘邦死亡有异心一事不可考,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有异心,表面上当光明正大。肯定是拚死攻击匈奴,以促成高祖死。无论樊哙是否对高祖真正忠诚,包围圈之外的汉军并不曾攻击匈奴,这不能证明樊哙在高祖身边被围。

家园 这就属于想象的范畴了

樊哙过去通常在刘邦身边,我并没有说他这次一定在刘邦身边,但这是最大的可能性,何况有《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记载“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的支持。

如果刘邦身边的部队少,那么冒顿似乎没有必要将他包围起来7天而不动手,肯定还是有实力方面的顾忌:即便他能够获胜,也会付出不小的损失。而当时匈奴刚刚兴起,经不起数万士卒的伤亡,何况月氏、乌孙尚强,北方丁零等国未平,东胡也还不是没有实力。

补充一点:

当时被匈奴围困的还有刘邦主要的骑兵将领灌婴:《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於代,至马邑……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至平城,为胡所围,从还军东垣。”既然陈平、灌婴、夏侯婴诸将均被围困,所以所以与刘邦被围的应该是北伐军主力,我以为这一点没有疑问。

家园 刚在清谈回了一贴,才发现这里你也谈了这个问题

抢先我一步

抢先我一步,我也正打算写白登之围的考证.

不少是我想说的.

呵呵,不过视角不同.我打算从冒顿匈奴的发展以及秦,汉击匈奴,楚汉之争等大政治背景来考证白登之围.

暂时先不参与讨论了.

另补充,周勃,灌婴亦很大可能参与此战.估计也在文帝时代被隐讳了.

家园 我的一点看法

周勃也参加了此次作战。按《史记》的说法,“(周勃)後击韩信军於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

因此,我猜测,汉军可能采取的是多路同时进攻的战役部署,平城被围的是刘邦的中军,在战场附近还有相当规模的汉军部队。这些部队听说刘邦被围后,陆续赶来解围。冒顿一方面听信了老婆的说词,一方面鉴于汉军后续部队陆续赶来,再战未必有利,遂解围而去。

家园 历史研究不能不使用一定的想象

您的说法似乎也是想象,因为您自己也说史无记载嘛。

应该注意到平城之围和白登之围的细微差别,从军事上说,汉军几十万人被围困在一座小山上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是这座山距离平城只有7里路,匈奴是骑兵,我们知道胡骑到北魏时都没有很好的攻城手段。没有理由认为几十万汉军即便是中伏也不能突围撤退到平城据守。至少据守平城比守白登山容易得多。起码补给要充足。(按照您的说法,如果汉军主力已到达平城,没有理由认为汉军辎重给养在平城没有储备。)但是把给养运送到白登山上就是另一回事儿。

不要说几十万人,就是几万人,被围7天,仅仅缺水就会崩溃。但是一支侍从皇帝的精锐部队还是可能坚持下来的。

对于匈奴而言,将汉高祖斩首远远不如达成一个对匈奴有好处的合约有利。匈奴既然招降了韩王信,当然知道汉的虚实。以冒顿的雄才大略,不会不知道汉的实力不易欺凌。如您所言,匈奴后方并不稳固。所以与汉结下深怨战火连绵并不可取。所以匈奴需要制造一个有利的条件下与汉谈判。白登之围的结果妥协,也是符合双方利益的。

如您所言,如果匈奴认为经不起伤亡所以不愿进攻,试问如果谈判不成匈奴是否进攻?谈判期间汉军突围匈奴阻拦不阻拦?匈奴有无把握在伤亡数千人之内歼灭汉军?如果匈奴没有成算还采取包围汉皇帝的行动是不是太荒谬了?您是不是太轻视匈奴单于的思考能力了?

我认为,或者说我想象,匈奴采取示虚后退的策略是想给汉军一个重创。但是汉高祖的轻率前出也出乎匈奴的意料。匈奴对白登山的伏击很可能只是一个战术举措,避免登高侦察的汉军发现匈奴后退决战的真相。在匈奴包围了白登山上的汉军之后才知道网住了条大鱼,但正如一个人揪住狼耳朵,虽然形势占优但也十分凶险。所以苦思解套的办法。让汉军使者来来往往就是想谈判而不是想撕票。陈平出来谈判可谓正中吓下怀。

家园 赞同,楼主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张兄主要依据“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但自己也辨析了平城与白登的关系,道理很清楚。

家园 围七日不见得就没有动手

逮着刘邦这条大鱼比什么都强,那些政治想象也仅仅是臆测,不过这七天要留点休战的时间来谈判就属正常了。

匈奴之所以退兵,恐怕是围攻有点困难,加上汉军云集,真打起来可能两败俱伤,不如趁着刘邦粮道被断怕死,转而捞点战场上得不到的实惠,也就是割地、纳贡、和亲,所谓陈平之计恐怕是遮羞之语。

家园 是的

包括周勃等另外几名将领当时都在平城附近。

但是,刘邦军当时曾经前后几次来往于平城附近,如果没有准确的时间,不好说周勃在高祖被围困时到底在那里?

我也认为,当时包围圈外还有若干汉军,不是像高祖逃回平城之后才陆续赶到。但是,他们的力量明显不足以解围,所以“七日不得通”,周勃也只不过是“当驰道”而已,不敢攻。

否则,陈平等人的计谋就没有必要了,冒顿更不是在乎女人意见的人,双方是在达成和亲和约之后,好言好散的。

家园 对,这其实也就是我的意见!

这7天内,双方主要是在谈判,而不是作战

匈奴已经展示了实力,双方以前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韩王信不过是个棋子,捞些好处不就完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