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戏说赵老师 -- 爱莲
先献一小段子,说说俺们大学里的赵老师。
赵姓是大姓,百家姓里是排前十名的。
赵家历史上曾显赫一时,他们建立过大宋王朝。要是大宋还在的话,那赵老师就是皇亲国戚。
“宋朝是赵家的,跟姓宋的没什么关系”, 这是赵老师的原话。
赵老师不喜欢北方人,因为北方一个什么小民族把大宋给灭了。听到北方口音他就烦。
赵老师也不喜欢姓秦的,说是秦木会吃里扒外,让大宋(确切地说是南宋)丢了大好河山。
赵老师喜欢姓岳的,说当年岳飞是尽了力了。
赵老师爱憎分明。
赵家的家谱垒起来半人高,文革中赵老师怕说不清楚,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
赵老师是江南才子,六四年考大学,清华北大愣没敢要他。后来,屈就在前东吴大学的一个分院。好在当年的东吴也是名校。
赵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问更没得说。赵老师这样的人才自然而然受到青睐。学校没让肥水外流,赵老师留校任教。
赵老师与他的同班同学兼校花姚老师结婚,生活幸福美满。
赵老师人缘好,文革中他没吃什么苦头。歇了几年没教书,改行搞文艺,宣传文化大革命,结果他把专业给荒了。
姚老师爱静,天天呆家里看书。
俺上大学时,姚老师教俺们专业课。姚老师人极好,耐心,善于倾听俺们同学的意见。
姚老师说一口吴语,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可俺北方的同学听不懂,向她提意见,于是姚老师就改讲普通话。
姚老师讲的普通话比她说的吴语还难懂,这一改, 不仅俺北方的同学听不懂,南方的同学也糊涂了。
同学们都体谅姚老师,建议她继续讲吴语。
那时的专业课的教科书还没来得及出版,上课用油印的教材。油印教材的字还好, 有图表就难了。姚老师下了苦工夫,逢图遇表必自备她的手工放大件。姚老师的图表常常是不转的罗盘找不着北。
有同学对姚老师有意见,在下面唧唧咕咕的。好在那时赵老师已升到了教务科,他下来带俺们的实习。同学里没人知道他们是俩口子,于是有人推荐俺到赵老师那儿提姚老师的意见。
赵老师听了俺的反应,沉默了一阵说,他要找姚老师谈谈。
后来有人知道了他们的秘密,话很快传到俺这里。俺那个后悔呀!俺狠时间为何不能倒流,那样俺好回到告状的那一刻把俺在赵老师那儿提的意见全改成美言美语。
这样俺担了一阵子心,可一切都很平静。人家俩口子大人不记小人过,愣没给俺小鞋穿。
俺毕业后分到了“国外XX学” 编辑部。那时赵老师要评中级职称,要有文章,于是想起俺这告状人来。
赵老师初学日文,进步神速。日文的阅读水平从一开始的仅仅认识汉字一下子提高到了可以分清楚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程度,借助词典能整个七不离八的。于是赵老师活学活用,下苦工夫从图书馆里的日文杂志上把日文的学术文章翻译成中文,每篇都很工整地抄在方格纸上给俺寄来。那稿件前还附有赵老师情深意切的问候信,末了还有姚老师的代问好。
俺好感动! 受人之托,必尽其力,于是去找头儿商量。头儿看了,眉头也没皱一下,说“在你来之前我们已收到很多他的译稿了,你给他传个话,教他要不翻现刊,要不翻古典”。
俺一细看,可不是,那原文是一年前的旧文章了。古典那条路也走不通阿,日本人的古文古诗可不就是中文么?头儿是寒惨人呐。
于是俺给赵老师回信,让他翻三个月以内的现刊。
赵老师得了俺的信恍然大悟,没俺这内线,他可不就给埋葬在那旧杂志堆里去了么。原来这学校图书馆里杂志虽多,可极大多数都是影印件。在影印社那里一到手,可不就一年半载的过去了么。
歇了数月,突然赵老师的稿件又接二连三地寄来。这回一半是现刊,一半是三月以内的过期文章。俺替赵老师高兴,这回可以发表好几篇了,俺寻思。可等俺把一哒稿子给头儿一看,这回他把眉毛皱了皱,“你给挑一篇短的吧”。
俺替赵老师据理力争,咋就不能多发两篇呢?头儿没理俺,办公室的前辈跟俺解释道“主任已经给了你天大的面子了,我们不能都发他一个人的东西吧?也不能期期给他发,那不成了他的连载了”。
俺太嫩!
提笔给赵老师回信,先祝贺他的大作发表,要他注意身体, 要他代向姚老师问好, 要他......。
赵老师很快就回了信,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评上了中级职称,并发誓不再翻译了。
链接出处 误会了。。。
!同地主恭喜.
悄悄的说,是央视那个说动物世界的.
我挺喜欢动物世界的,赵老师的声音抑扬顿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