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纪念莫扎特 -- 雪个

共:💬87 🌺12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纪念莫扎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奥地利人,著名古典音乐作曲家。传统以来都将他作为维也纳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不过也有音乐史家指出他的一些晚期作品,如《唐璜》、《魔笛》等已经具有浪漫主义倾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出生於奥地利,父亲是萨尔斯堡的宫廷乐师。莫扎特的音乐天分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莫扎特名字中的“Amadeus”,意为“上帝的宠儿”。

他父亲的朋友沙赫特纳保留了莫扎特幼年的许多神奇故事,最著名的当数莫扎特四岁时写钢琴协奏曲以及五岁时在事前完全没有学过的情况下拉第二小提琴的事。莫扎特的父亲也认识到了儿子的音乐天赋,并在儿子五岁时指导他作曲。六岁的莫扎特就完成了人生中第一部小步舞曲,已经在父亲的安排下在欧洲各国游历巡演,被视为“音乐神童”,16岁之前一直是这样。

后接任父亲成为萨尔斯堡宫廷乐师的他,因为不满于其雇主萨尔斯堡的大主教对其艺术的干涉,终于决裂。独立后的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是在维也纳度过的,靠教授学生、创作歌剧、接受委托为生。也是当时极少数不依附于某一个王宫贵族,独立进行艺术创作的音乐家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莫扎特先是作为一名音乐神童闻名欧洲,再是作为一位伟大的音乐大师被全世界所铭记。他一生创作了20多部歌剧、40多部交响乐、29部室内重奏曲、20部弥撒曲,以及为数众多的奏鸣曲和协奏曲,在短暂的35年中留下了625部作品。

莫扎特在维也纳这个浮华的城市过得十分艰苦,但当时那里毕竟是一个世界音乐之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支持文化尤其是音乐的发展,在这种文化繁荣的世界里,莫扎特接触到巴赫的复调音乐,亨德尔的清唱剧,并结识了海顿。

1791年12月,莫扎特在创作的《安魂曲》的过程中逝世。他的妻子康斯坦斯当时不在身边,而且当时他也已经相当贫困。一代神童的葬礼十分简陋,又在瓢泼大雨中草草了事,以至于人们一直以来都无法辨认他的墓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莫扎特的死亡之迷

莫扎特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雨夜病故。但他死后不久就出现了神秘传言,说他死之前有一位“黑衣人”到访,托付他写《安魂曲》。而这个黑衣人就是他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萨列里。德国作家弗伦伯格的小说《莫扎特的故事》、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剧《莫扎特和萨列里》都强化了这一传说。甚至到了20世纪,英国当代剧作家彼德·谢弗的著名舞台剧本《上帝的宠儿》(Amadeus)将莫扎特描写为一个天性放纵,奢侈挥霍,满地乱爬的顽童天才,而更对萨列里如何一步步厌恨莫扎特,直至假扮“黑衣人”将其杀死做了惊心动魄的描写。此剧后来由美国导演福尔曼翻排成同名电影,一举夺得了1985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学家指出,萨列里年纪较莫扎特长,当时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老乐师,如著名的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落成揭幕歌剧,就上演了他的作品。这样一位作曲家完全没有必要加害莫扎特。而这种谣传的形成,可能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作曲家和奥地利作曲家之间的集体矛盾。

至少以下史实是清楚的:

《安魂曲》并非“无名氏”或“黑衣人”所委托,而是瓦尔塞根伯爵委托莫扎特为悼念伯爵的亡妻所写,当时他刚刚完成《魔笛》的创作不久。

莫扎特在给父亲的书信中倒屡次提到他对死亡的预感。如他在1787年4月4日给父亲的信中写道:“严格说来,死亡是人生的真正的终结目的,死亡是人类的忠实的、最好的朋友,这几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他的形象不仅不再使我害怕,而且能使我感到安宁,获得安慰。感谢上帝使我认识到死亡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我虽年轻,可是我每天上床都会想到也许我活不到明天;认识我的人谁也不能说我流露出过抑郁、忧伤的心情。”可见莫扎特对于死亡的态度甚至是相当达观的。

莫扎特效應 (Mozart effect)

莫札特效應於1993年表於權威的NATURE科學期刊,論文中實驗證明聆聽十分鐘莫札特奏鳴曲,有增長智力效果。1998年,佛羅里達州甚至通過立法,要求托兒所每天播放半個小時古典音樂。

代表作品一览

协奏曲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1775年)

《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1778年)

《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1786年)

《d小調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K466(1785年)

《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K467(1785年)

《G大調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K216(1775年)

《G大調第一號長笛協奏曲》K313(1772年)

《D大調第二號長笛協奏曲》K314(1778年)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1791年)   

交响乐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1788年)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1788年)

《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 (朱庇特) K551(1788年)

奏鳴曲

《A小調第八號鋼琴奏鳴曲》 K310 (2005年)

《C大調第十號鋼琴奏鳴曲》 K330 (1798年) 

《A大調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 K331(1772年或1783年)

《C大調第十五號鋼琴奏鳴曲》 K545(1799年)

小夜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

《G大調第十三號小夜曲》 K525 (1787年) 

宗教音乐

《安魂曲》(未完成)

歌剧(莫扎特的歌剧大致分为三类)

以意大利正歌剧形式写的《狄托的仁慈》、《伊多美诺》;

以意大利喜歌剧形式写的《费加罗的婚礼》、《瑭璜》、《女人心》等;

而《后宫诱逃》及《魔笛》则属于歌唱剧。

一般认为,其中最杰出的三部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瑭璜》和《魔笛》。

目前预计2006年在维也纳将会有多达130个纪念活动和3200场各类演出纪念莫扎特,其中一些重要活动如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06维也纳莫扎特年的纪念活动的亮点

维也纳剧院—曾于1805年举办了贝多芬歌剧“费戴里奥”的世界首演,而近几十年来在此举办的已大多是各类音乐会。但在2006年,维也纳剧院将恢复其最初的传统—将由多部莫扎特歌剧作品在此上演。莫扎特迷们全年将会有幸欣赏到多达80多场的演出。届时,一些著名的指挥家将会登台献艺,如小泽征尔、尼克拉斯·哈农库特和西蒙·拉图等, 12月他们将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共同演绎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乐曲。此外,其它一些重要演出活动还有将于1月8号举行的由普拉西多·多明戈和朱利安·拉赫林参与演出的音乐会;由著名男高音内尔·席可夫和指挥家小泽征尔以及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共同合作演出的“伊多梅纽”。将于4月举办的维也纳奥斯特克朗节上(即复活节飨宴)将会演出莫扎特的圣乐“责任是首要的请求”,而在维也纳夏季音乐节上将会上演莫扎特的“唐璜”和一部由艾文·舒尔诺夫演出的德语现代歌剧“火焰”。

维也纳莫扎特故居--为维也纳莫扎特年最重要的纪念活动之一,维也纳莫扎特故居将于2006年1月27日正式重新对公众开放。届时,一个全新的莫扎特展览将在这所莫扎特曾居住过的旧公寓内举行。展览厅共六层楼,约1000平米,将为公众更全面、更深入的展示这位200年前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丰富的一生。参观者除了能亲耳聆听部分莫扎特的作品以外,还能通过展览了解莫扎特在当时巴洛克晚期的维也纳的家庭生活与社会活动以及他的朋友和对手的情况。展馆位于多姆街5号,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后面。由于莫扎特在这所公寓里经历了他一生中最快乐和最成功的时光,并创作了著名的“费加罗的婚礼”,所以这所公寓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举办莫扎特展览的最理想的场所。此展览的目的是借助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对这位艺术大师本人进行多方面的介绍。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坐落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旁边。博物馆将举办有关莫扎特这位艺术大师的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展览。此展览由杰出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着重展出了这位伟大作曲家的思想及其本人持久的影响。展览展示了莫扎特的一些珍贵的作品并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莫扎特从一个六岁的神童成长为一名世界著名艺术家的过程。同时,展览同样介绍了许多这位对世界文化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奥地利人所为人所熟知的事迹。展览的其它内容还包括了展示这位反传统的自由斗士的精神和思想世界。此外,此次展出中的一个与众不同的部分是热气球表演,而热气球也是莫扎特所热衷的活动之一。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由小泽征尔担任艺术总监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将和维也纳人民歌剧院共同合作演出一些莫扎特最伟大的作品,如“魔笛”、“唐璜”、“费加罗的婚礼”、“帝托皇帝的慈悲”和“女人心”。此外,由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城堡剧院合作演出的“后宫诱逃”将是众多演出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在莫扎特逝世的日子,即12月5日,克里斯蒂安·提勒曼将在国家歌剧院指挥演奏莫扎特后期作品中未完成的安魂曲。另外,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也会在人民歌剧院以德语为主进行演出。这个有着1400个座位的剧院早已因经常举办莫扎特的杰出作品的演出而闻名。

音乐协会大楼—其金色大厅由于每年一度的由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而闻名遐迩。曾被卡拉扬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的安妮·索菲穆特将在这里演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尼克拉斯·哈农库特也将在此指挥演奏莫扎特的C小调弥撒曲以及音乐剧“剧院经理”、“柴伊德”和“解放了的贝图利亚”。此外,具有500年历史的著名的维也纳男童合唱团也将于2006年在音乐协会大楼举办名为“莫扎特及更多”的音乐会。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将会是维也纳音乐节的演出重点,同时也是维也纳莫扎特年的亮点之一。演出将在金色大厅举办4晚,届时会有另外一位古典音乐的神童鲁道夫·布赫宾德和维也纳爱乐合作演奏12首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维也纳艺术节—艺术节上将演出莫扎特的作品。和以往一样,艺术节开幕式将在市政厅广场举办,这次的时间定在5月12日。艺术节期间,曾师从西蒙·拉图和克劳迪·阿巴的丹尼尔·哈丁将在维也纳剧院指挥演奏“魔笛”,另外上演的还有由帕特里斯·夏洛尔担任指导的“女人心”。而由彼得·谢勒执导的“柴伊德”将会在青春剧院上演。

音乐电影节—每年7月至8月间,维也纳市政厅广场上都会举办音乐电影节,免费观看的户外大屏幕成为一大特色。众多的莫扎特歌剧和曾在世界一些著名场所举办的莫扎特作品音乐会将会通过大屏幕播放,再加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相伴,从而使得每个夜晚都将充满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被加冕的希望”—2006年年底,由美国著名导演彼得·谢勒策划的名为“被加冕的希望”的莫扎特艺术节将突破传统为人们带来一次听觉上的全新革命。此次活动是以莫扎特在1791年帮助建立的共济会自由派小屋的名称而命名的。此次艺术节将汇聚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对莫扎特的作品和性格进行广泛的研究级探讨。谢勒选取了“魔笛”、“帝托皇帝的慈悲”和安魂曲的主旋律作为新作品的创作基础,而新作品本身却丝毫不具有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人类史博物馆和维也纳艺术中心也将会是艺术节一些活动的举办场地。另外,此艺术节的活动并不只局限于音乐范畴,还涉及了建筑、电影和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

试听选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P=204,20]http://www.teatee.cn/hello/music/mzt_Feijaro_marry.mp3[/MP]

家园 莫扎特第七号夜曲,《哈夫纳小夜曲》,KV.250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P=374,20]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3976/4693976.mp3[/MP]

片名:莫扎特管弦乐奏鸣曲

出品:PHILIPS

演奏:圣马丁乐团

指挥:马里纳

第七号 D大调K.250“哈夫纳小夜曲”

同样创作于1776年的这首D大调小夜曲,编号为K.250(K.248b),在莫扎特所有小夜曲作品中排序第七首。之所以称之为“哈夫纳小夜曲”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当时专为自己故乡萨尔兹堡市市长西格蒙特·哈夫纳特别创作的——哈夫纳市长的女儿在当年7月22日举行婚礼,莫扎特的这部小夜曲就是为这场婚典准备的。然而这部作品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绝非因为这个曲名由来的典故。更重要的是,这部D大调K.250小夜曲是莫扎特一生创作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器乐作品,全曲总共有八个乐章,如果演奏全部的反复段落,需要将近一个小时左右,比他后期的交响曲更长!当然,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上源自哈夫纳对作品时间的要求。除了篇幅巨大之外,这部作品还被后人称为“优雅风格时期的巅峰之作”。

虽然没有定音鼓参加,但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在莫扎特独特的构思下,依然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气势,带有强烈的交响奏鸣曲风格。听起来既是婚宴庆典充满欢快气息的开场,同时也透出对主人深深的敬意,讨好气氛却又不显肤浅是这个乐章颇显功力的所在。第二乐章到第四乐章可以被单独视为一组由慢板开始的“小提琴协奏曲”。很显然在当天的婚宴上,这部分乐曲的小提琴独奏是由莫扎特亲自来完成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第四乐章,这首充满着欢快气氛的回旋奏鸣曲充满着喜剧色彩。第五和第七乐章都是舞曲段落,很显然是为了婚宴这一特殊环境和场景而设计的。第六乐章的行板是整部作品中旋律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乐章,但可能是由于太过刻意追求大篇幅,所以在结构上显得有些单调、拖沓和松散,与莫扎特同期甚至更早时期创作过的类似风格乐章相比,不够简洁明快。最后的第八乐章由一个充满深情的柔板开始,随后转入很快的快板,这预示着庆典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这部作品将在充满和谐、欢快和激情的气氛中结束。

K.250小夜曲本质上只是一部为庆典而特别创作的作品,自身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正如一些评论家所言,这部作品充分体现出小夜曲这一形式的迷人之处和鲜明弱点。为了整部作品的篇幅能够达到委约人的要求,莫扎特寻找了许多属于自己的创意和方法,其中有令听众惊喜之处,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作曲家所有的小夜曲作品中,这部K.250无论在音乐表现力上还是思想内涵上都属于颇具深度的——其不仅提供了娱乐和庆典的氛围,同时也是对哈夫纳家族最得体的致意;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听众在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依然会被其中优美的旋律和和谐的气氛所打动。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3857/4693857.mp3

1、非常快的快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3893/4693893.mp3

2、行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3917/4693917.mp3

3、小步舞曲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3949/4693949.mp3

4、回旋曲,快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3976/4693976.mp3

5、优雅的小步舞曲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4009/4694009.mp3

6、行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4047/4694047.mp3

7、小步舞曲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94100/4694100.mp3

8、慢板-快板

感谢花瓣雨论坛a贵上传。

家园 莫扎特第六号夜曲:《月下小夜曲》,k.239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P=321,20]http://grm.cdn.hinet.net/xuite/47/1c/13926656/blog_135666/dv/4656298/4656298.mp3[/MP]

片名:莫扎特小夜曲

出品:DECCA

演奏:伦敦交响乐团

指挥:Peter Maag

莫扎特的第六号夜曲,D大调,K.239,作于1776年,当时莫扎特20岁。这部作品又称为《月下小夜曲》,这部作品由加入了定音鼓的四重奏和弦乐奏何而成,因此澄清而没有杂质,古人称《月下小夜曲》,它包括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庄严的进行曲

http://grm.cdn.hinet.net/xuite/47/1c/13926656/blog_135666/dv/4656284/4656284.mp3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

http://grm.cdn.hinet.net/xuite/47/1c/13926656/blog_135666/dv/4656298/4656298.mp3

第三乐章:浪漫曲,小快板,柔板,快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47/1c/13926656/blog_135666/dv/4656320/4656320.mp3

感谢花瓣雨论坛a贵上传。

家园 莫扎特第十三号夜曲《小小夜曲》kv.525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P=374,20]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66703/4666703.mp3[/MP]

片名:莫扎特管弦乐奏鸣曲全集

出品:philips

演奏:圣马丁乐团

指挥:马里纳

莫扎特一生写了13首夜曲,这是其中最后一首,也是人们最喜欢的一首,也是音乐会上演奏最多的莫扎特的音乐。这首夜曲原创作时是5个乐章,因手稿遗失,现在保存的只有4个乐章。因篇幅相对变小,所以这首夜曲也叫做“小小夜曲”。这首夜曲原创的演奏编制是弦乐5重奏,但现在人们经常听到是一个扩大了编制形式。这首作品作于1787年,莫扎特风华正茂,乐思如泉,曲风华丽优雅,变幻莫测,本曲即是莫扎特的代表作。

现在你听到的是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演奏的版本。

第一乐章:快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66703/4666703.mp3

第二乐章:浪漫曲,行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66743/4666743.mp3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66764/4666764.mp3

第四乐章:回旋曲,快板

http://grm.cdn.hinet.net/xuite/fa/f2/14088196/blog_156925/dv/4666804/4666804.mp3

家园 Mozart 莫扎特 -《钢琴作品集》傅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MP=353,20]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1770/4541770.mp3[/MP]

中文名称:钢琴作品集

英文名称:Piano Works

版本:Fou Ts'ong 傅聪

发行时间:1998年

专辑歌手:Mozart 莫扎特

语言:英语

傅聪:我在外头常常跟人家争论,欧洲的基督教精神常常有信仰和智慧的争论。我有时跑到信仰这边,有时又跑到智慧这边,争来争去,不可开交,其实两者是不可分的。

中国人是个具有最高智慧的民族,到现在为止,也很少有欧洲基督教精神那种信仰。中国人其实是有很高度的怀疑精神的民族,只是不科学,是一种直觉的怀疑精神, 凭一股灵性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和知识是两回事,有时一个最大的学究什么智慧也没有,一个普通的农民什么书都没念过却有很高的智慧。我说要看中国文化就看中国的文字,从中国的文字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字完全是莫扎特式的,如“明”吧,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三岁孩子就知道,看来很天真很稚气,可也是最高的诗意,最富象征性的东西。我所以称它为莫扎特式的,就是最朴素、最天真、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不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老早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而艺术史上只有几个高峰才达到,就象莫扎特。

我的父亲傅雷讲莫扎特的那篇文章有两句话我觉得非常精辟。“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 ,那末莫扎特给我们是无限的信心”。为什么说这句话呢?这一段可以单独拿出来大书特书:“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生不断地创作。贫穷、疾并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 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最后这句我不完全同意,他有的地方还是有这种气息的,但他总是竭力保持平衡,他那大慈大悲的心理,即使反抗,也永远带着那种irony,这词很难翻,就是哭里带笑,笑里带哭的状态。“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音乐史家说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

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最可欣慰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精神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不就是以光明消灭黑暗的具体实践吗?”这太精彩了!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然后就是上面那两句话:“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么莫扎特给我们是无限的信心”。

我觉得中国人传统文化最多的就是这个,不过我们也需要贝多芬。但中国人在灵魂里头本来就是莫扎特。

我为什么这样爱莫扎特,我之所以回来遇到每一件小事都会使我马上乐观起来,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人就是这样,我的心也是这样。所以我总是要强调精神作用,对物质现代化不感兴趣,因为我住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实在感到很多现代化的东西很有问题。欧洲社会有很多精神苦闷,所以有许多嬉皮士运动啊,天体运动啊,就是对于这种物质上现代化的一种反抗。摘自《与傅聪谈音乐》

叶明媚评述:《与傅聪谈音乐》一书中,傅聪曾说过:“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人的民族性、中国文化扯得上关系吗?扯得上怎么样的关系?

接触过西洋音乐的人都知道,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时期的音乐家。他的音乐风格特色在于旋律纯朴优美、澄澈剔透,组织干净细致,结构完整。他的音乐和谐、简单、平衡,因此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但又时而有朴朔迷离之感,因为它纤细而又充满种种复杂的感情。

傅聪说:“中国的文字完全是莫扎特式的,如‘明’吧,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三岁孩子都懂,看来很天真很稚气,可也是最高的诗意,最富象征性的东西。我所以称它为莫扎特式的,是指最朴素,最天真,最富有想象力,最有诗意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老早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而欧洲艺术史上只有几个高峰才达到,就像莫扎特。”

这是傅聪认为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文化相似之处,天真、朴素而又富有诗意。莫扎特音乐之伟大不在于技巧艰深难弹,炫人耳目,而在于它单纯、返朴归真,其中又蕴涵着发掘不尽地的乐意。著名小提琴家 Issac Stern曾形容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为Artless ,即浑然天成,无斧凿痕的意思。这正是中国艺术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音乐所说的“大乐必易”,“大音希声”,中国画评的所谓神品、逸品的最高标准。中国书、画所追求的是拙而不是巧,拙所指的当然不是缺乏技巧或技巧不足,而是在技巧极度圆熟之后,恐防过于花巧流丽而特意追求的拙。不然,艺术就会流于匠气。齐白石、八大山人的画,弘一大师的字,陶渊明的诗都达到这种返朴归真的境界,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在跳动。他们的艺术正如Issac Stern 所说的Artless ,浑然天成,圆融无碍。

其实,莫扎特的音乐与中国文化的相通之处,远不止在于双方所追求的朴素、天真、诗意、平和的境界,还在于那种天生的,乐天知命的气质;那种永远以乐观、达观的态度来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和不幸;那种“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目之所遇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的旷达心境。

傅聪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莫扎特的作品有的地方偶或也带着挣扎苦痛的气息,但他竭力保持平衡,那颗敏感慈悲的心,即使反抗,也是带着那种哭里带笑、笑里带哭的Irony 。音乐史家说莫扎特反映的是他的灵魂,而不是他的生活。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当做苦难的见证,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最可欣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可以说他先天就得到这种灵气与福气。精神的健康,理智和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

傅聪的这一番话道出了莫扎特艺术的精髓,也为他的那句“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作了最好的诠释。莫扎特以乐观的态度、大慈大悲的心和天使般的温柔来包容生命中的扭曲和顿压,这是一种何等高贵的情操。他与贝多芬不同的地方在于后者“把艺术作为受难的见证人”。贝多芬的音乐中往往有一种抗衡性的张力,不管是与命运的搏斗,还是奋勇向上,试与天公比高的壮志。总之,贝多芬的音乐中充满着种种的挣扎、呐喊和不甘,并在这种奋斗的过程之中表现着人性的尊贵。人以他不屈不挠的坚忍战胜了命运,不受命运的作弄。而从某个角度而讲,莫扎特的境界比贝多芬的更高,他“视患难如无物”,天生就达到了贝多芬挣扎了一辈子才达到的境界。贝多芬的尊贵在其过程,而莫扎特的伟大在其结果。苦难的中国人、苦难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灾难和扭曲后仍屹立不倒,就因为“中国人灵魂里本来就是莫扎特”。

一位教音乐的友人来信告诉我他教授莫扎特音乐课的情形。他说:“给学生讲莫扎特音乐时,脱口出了这八个字: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没再解释什么,学生们都懂了。”这真是一个使人感动的场面,莫扎特的音乐反映的正是中国人“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心境。友人在信中继续说:“据说,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圆寂之前的一段日子里,很喜欢写作这八字偈。法师的深意,我不敢妄测。但我觉得这八个字是对艺术意境的高度概括:达到这一层的艺术,是属于锺嵘所谓神品一类,它脱去了一切人为的痕迹,清新、质朴、不骄作、不过火,浑然天成。”西方有位研究莫扎特的学者说:“贝多芬的成就完全是人与自然搏斗的结果,他倾毕生心血所得来的,对莫扎特来讲,却是与生具来的,是自然的赐予,他的音乐,得天地之锺。”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生命达此境界,夫复何求?此身生为中国人,也不知是何种福报了。

专辑曲目:

Fantasia in C Minor, K475 (试听)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1770/4541770.mp3

Piano sonata No.14 in C Minor, K457

Allegro molto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1673/4541673.mp3

Adagio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1828/4541828.mp3

Allegro assai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1900/4541900.mp3

Rondo in A Minor, K511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2020/4542020.mp3

Piano sonata No.15 in F, K533/494

Allegro, K533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2160/4542160.mp3

Andante, K533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2347/4542347.mp3

Rondo Allegretto, K494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2598/4542598.mp3

Adagio in B Minor, K540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3024/4543024.mp3

Minuet in D, K355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3097/4543097.mp3

Gigue in G, K574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3129/4543129.mp3

Andantino in E flat, K236

http://grm.cdn.hinet.net/xuite/6f/4b/14001455/blog_145593/dv/4543154/4543154.mp3

感谢乐韵悠悠上传

家园 【文摘】傅雷: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雷先生一九五六年莫扎特诞辰200周年时所作)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

  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

  四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五岁那年,一天下午,父亲雷沃博带了一个小提琴家和一个吹小号的朋友回来,预备练习六支三重奏。孩子挟着他儿童用的小提琴也要加入。父亲呵斥道:“学都没学过,怎么来胡闹!”孩子哭了。吹小号的朋友过意不去,替他求情,说让他在自己身边拉吧,好在他音响不大,听不见的。父亲还咕噜着说:“要是听见你的琴声,就得赶出去。”孩子坐下来拉了,吹小号的乐师慢慢地停止了吹奏,流着惊讶和赞叹的眼泪;孩子把六支三重奏从头至尾都很完整地拉完了。

  八岁,他写了第一支交响乐;十岁写了第一出歌剧。十四至十六岁之间,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别忘了他是奥地利人),写了三出意大利歌剧在米兰上演,按照当时的习惯,由他指挥乐队。十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作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有些听众还以为他神妙的演奏有魔术帮忙,要他脱下手上的戒指。

  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而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童年时代常在中欧西欧各地旅行,孩子的观摩与听的机会多于正规学习的机会:所以莫扎特的领悟与感受的能力,吸收与消化的迅速,是近乎不可思议的。我们古人有句话,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欧洲人也认为早慧的儿童长大了很少有真正伟大的成就。的确,古今中外,有的是神童;但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作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件未完成的遗作,总数是 754,举其大者而言,歌剧有22出,单独的歌曲、咏叹调与合唱曲67支,交响乐49支,钢琴协奏曲29支,小提琴协奏曲13支,其他乐器的协奏曲12 支,钢琴奏鸣曲及幻想曲22支,小提琴奏鸣曲及变体曲45支,大风琴曲17支,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47支。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象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和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作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划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①;又以《后宫诱逃》②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斐但丽奥》、韦柏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他在一七八三年的书信中说:“我更倾向于德国歌剧:虽然写德国歌剧需要我费更多气力,我还是更喜欢它。每个民族有它的歌剧;为什么我们德国人就没有呢?难道德文不象法文英文那么容易唱吗?” 一七八五年他又写道:“我们德国人应当有德国式的思想,德国式的说话,德国式的演奏,德国式的歌唱。“所谓德国式的歌唱,特别是在音乐方面的德国式的思想,究竟是指什么呢?据法国音乐学者加米叶.裴拉格的解释,在《后宫诱逃》中,男主角倍尔蒙唱的某些咏叹调,就是第一次充分运用了德国人谈情说爱的语言。同一歌剧中奥斯门的唱词,轻快的节奏与小调(mode mineure)的混合运用,富于幻梦情调而甚至带点凄凉的柔情,和笑盈盈的天真的诙谐的交错,不是纯粹德国式的音乐思想吗?”(见裴拉格著:《莫扎特》巴黎一九二七年版)

  和意大利人的思想相比,德国人的思想也许没有那么多光彩,可是更有深度,还有一些更亲切更通俗的意味。在纯粹音响的领域内,德国式的旋律不及意大利的流畅,但更复杂更丰富,更需要和声(以歌唱而言是乐队)的衬托。以乐思本身而论,德国艺术不求意大利艺术的整齐的美,而是逐渐以思想的自由发展,代替形式的对称与周期性的重复。这些特征在莫扎特的《魔笛》中都已经有端倪可寻。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丘比特)交响乐,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冶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以现代词藻来说,在音乐领域之内,莫扎特早就结合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虽是不自觉的结合,但确是最和谐最美妙的结合。当然,在这一点上,尤其在追求清明恬静的境界上,我们没有忘记伟大的歌德:但歌德是经过了六十年的苦思冥索(以《浮士德》的著作年代计算),经过了狂飙运动和骚动的青年时期而后获得的;莫扎特却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作任何主观的努力,就达到了拉斐尔的境界,以及古希腊的雕塑家斐狄阿斯的境界。

  莫扎特的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象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象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在布拉格所博得的荣名,并没给他任何物质的保障。两次受雇于萨尔斯堡的两任大主教,结果受了一顿辱骂,被人连推带踢地逐出宫廷。从二十五到三十一岁,六年中间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最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一七八七年,奥皇约瑟夫终于任命他为宫廷作曲家,年俸还不够他付房租和仆役的工资。

  为了婚姻,他和最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夭殇了四个。公斯当斯.韦柏产前产后老是闹病,需要名贵的药品,需要到巴登温泉去疗养。分娩以前要准备迎接婴儿,接着又往往要准备埋葬。当铺是莫扎特常去的地方,放高利贷的债主成为他唯一的救星。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 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最可欣幸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精神的健康,理智与感情的平衡,不是幸福的先决条件吗?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的吗?以不断的创造征服不断的苦难,以永远乐观的心情应付残酷的现实,不就是以光明消灭黑暗的具体实践吗?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末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亻宅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几次说过:“人生多美啊!”这句话就是了解他艺术的钥匙,也是他所以成为这样伟大的主要因素。

  虽然根据史实,莫扎特在言行与作品中井没表现出法国大革命以前的民主精神(他的反抗萨尔斯堡大主教只能证明他艺术家的傲骨),也谈不到人类大团结的理想,象贝多芬的合唱交响乐所表现的那样;但一切大艺术家都受时代的限制,同时也有不受时代限制的普遍性,——人间性。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藉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至终向往的最高目标,尤其是生在今日的我们所热烈争取,努力奋斗的目标。

  因此,我们纪念莫扎特二百周年诞辰的意义决不止一个:不但他的绝世的才华与崇高的成就使我们景仰不置,他对德国歌剧的贡献值得我们创造民族音乐的人揣摩学习,他的朴实而又典雅的艺术值得我们深深的体会;而且他的永远乐观,始终积极的精神,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励;而他追求人类最高理想的人间性,更使我们和以后无数代的人民把他当作一个忠实的、亲爱的、永远给人安慰的朋友。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八日

1.瓦格纳提到莫扎特时就说过:“意大利歌剧倒是由一个德国人提高到理想的完满之境的。”

2.《后宫诱逃》的译名与内容不符,兹为从俗起见,袭用此名。

(今天是莫扎特的生日纪念日)

家园 这段时间听莫扎特稍微有些听伤了

看来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天天吃,天天听啊。过了今天就好了。想起一个军方的老大当年吃饭的时候跟旗手说“这红焖肉好吃,可是天天吃也受不了是不是?”旗手那天不知道为什么心情特别好,哈哈大笑之余第二天给他送去了若干内部片。

今早上在车里听了一段埃尔加,感觉是年夜饭上吃到了一口凉拌莴笋,清凉,爽口。

挨个花一遍,祝莫扎特生日快乐,莫迷们同乐。

家园 所以要兴趣多多,转移快快呵

小莫的很多东西是听起来都差不多,尤其是小夜曲们。实在太高产了,可以理解。

同花,同祝,同乐

家园 正准备找这文章来贴呢
家园 因为正好有,就捷足先登啦
家园 【欣赏】Mozart 的歌剧《费加罗》的插曲:

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里用的正是这一段:

[MP=320,240]http://www.bbsland.org/music/classic/Mozart/morzat_figaro.mp3 [/MP]

家园 谁把小莫的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贴上来

很适合用来纪念小莫

家园 我倒是借这个机会好好听了下莫扎特第五小协

因为海菲茨曾经说过,这个曲子是所有曲子里最难拉的。。。他今生录制的第一首协奏曲就挑的是它。录音的效果不是特别好,但还过得去。

家园 链接失效?
家园 那个站好像不太灵光,我再是别的站;download 可以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