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欣赏】解放军第34军组织沿革简介(1948——1950) -- cpcliusi

共:💬2 🌺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欣赏】解放军第34军组织沿革简介(1948——1950)

解放军第34军组织沿革简介(1948——1950)

作者:真正的kk

中国军史研究 [zgjsyj.bbs.xilu.com]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是一支颇具传奇色彩的英雄劲旅,虽然成军时间不足两年,但其前身部队历史渊源流长,战功卓著。它由两支多年独立作战的新四军部队和起义的曾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军第132师共同组成,因而成分特殊,沿革复杂。该军前身长期在淮南淮北坚持斗争,与两淮人民有着血肉联系。建军后,该军横渡长江,改为南京警备部队,后经整编,各下属部队分散发展较广,规格较高,在6个师旅以上部队机关都有血脉延续,另有个别战斗分队存续在陆、空军。

一、新四军劲旅挺进淮北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指示后,江南的新四军和党政机关陆续向江北地区撤退,华中主力亦次第北移。1946年8月底,华中野战军主力撤出淮北,华中军区7分区(原淮北军区1分区)进入敌后坚持阶段。11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占领淮北中心区青阳镇、羊城、金锁、洋河等地,7分区党政机关及家属被迫撤至成子湖边界集、出子头、唐莫圩狭小地带。11月24日至25日,在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前身为彭雪枫亲手创建的新四军第4师11旅)接应下,7分区党政机关及分区武装主力4个团撤到运河以东6分区。由于撤退仓促,造成混乱,领导机关和武装主力撤走后,国民党军队大肆清剿屠杀,淮北除洪泽湖外,各县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仅泗南一县,被敌人吊打、枪杀、活埋者达1200余人。当时,洪泽湖周边陆地已全部被敌人占领,拥挤在湖上的各类人员约2000余人,互不隶属,人员混杂,船少人多,加之天气寒冷,生活困难,形势十分严峻。

原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回忆到:“当敌攻占两淮、屯兵宿北(宿迁以北)时,中央曾有电令要我率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泛淮北敌后,坚持淮北游击战争,拖住敌人,减少正面我军压力。后华中军区首长考虑宿北战役即将开始,我在正面钳制敌18军及69师,掩护主力集中,不能抽调。”后来上级决定“由9纵副司令员饶子健同志率9纵两个团与骑兵团主力组成淮北挺进支队,同时成立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一起返回淮北坚持游击战争,恢复根据地。这样,原本要9纵全部承担的任务改由一部承担------”

1947年1月9日,中共华中分局决定,以原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第77团、81团和纵队骑兵团两个大队及部分地方武装组成淮北挺进支队(又称淮北支队),共3300余人,归华东军区建制,由同时成立的淮北党政军委员会(后称淮北地委)领导,支队机关由第9纵队抽调人员组成。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饶子健(原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副司令员)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赵汇川(原华中军区第7军分区副司令员)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学武(原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部主任)

政治部副主任:王烽舞(原苏皖边区第7专署副专员)

第77团——团长叶道友,该团前身是1944年1月由邳县、睢宁、铜山3个县大队组建的淮北军区3分区独立团,1945年5月改称淮北军区3分区独立第1团,1945年8月13日升编为重建的新四军第4师12旅34团,1945年11月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为第77团。该团成立时间短,但成长迅速,战斗作风强硬,善于攻坚,是淮北挺进支队的中坚团队。

第81团——团长吴忠泰,该团前身是华中7分区独立第3团,撤至运东后于1946年11月末编入9纵。该纵队原有一个第81团,前身是淮北军区1分区独立1团,1945年11月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1946年6月以后,在灵壁地区保卫战、泗县战役、两淮保卫战、涟水守备战等战役战斗中损失严重,11月末予以撤消,除一部编为9纵79团第1营外,其余补充9纵73团。

骑兵团两个大队——第1、3大队,由团参谋长程朝先领导,这两个大队组建于1941年8月,是当时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4个大队中的两个,前身为师部骑兵连和特务团骑兵连,经受过多次大战的考验,战斗力很强。

支队组成后,经过动员和准备,这支淮北人民的子弟兵斗志昂扬,对打回淮北坚持敌后斗争充满了必胜的信心。1947年1月18日晚,淮北支队在宿迁北部的皂河与窑湾之间强渡运河,而后迅速向洪泽湖前进,1月24日,与在洪泽湖坚持斗争58天的原华中军区7分区和地委的同志会合,有了较为稳固的依托。

淮北周围敌情非常严重,支队在作战方针上采取避“广”(敌广西军,泛指正规军)打“土”(敌地方武装、还乡团),不和敌纠缠与拼消耗,不断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保存并逐步壮大自己力量。自1月25日支队与孙良诚部交火开始,先后进行了大李集突围战、朱开大桥反追击战、奔袭土顽邓凡庆部、攻击崔集、半城等战斗,尤其是1947年3月初的崔集、半城之战,歼灭敌军600余人,缴获92步兵炮1门,轻重机枪24挺,为挺进淮北以来第一个大胜利,军民战斗信心为之一振,并乘势收复了泗南、泗阳、泗宿等县广大地区,建立了政权,从而使支队在淮北站稳了脚跟。

敌人摸清我军重建淮北根据地意图后,常以优势兵力对我堵截、合围,因此战斗非常频繁残酷。1947年3月底,敌冯治安部3个团合击泗宿,81团5个连及泗宿武工队数百人在马厂被敌包围,激战半天大部牺牲,这是淮北支队打回淮北后一次重大损失。5月6日蒋坝战斗中,77团1营2连被敌包围,激战一天,战士们英勇顽强,毙伤敌六七十人,奋力突围。后支队在1948年1月授予该连“石工连”荣誉称号,1964年9月,福州军区改“石工连”为“石工堤连”,赞誉该连的战斗精神向洪泽湖石工堤一样坚强。到1947年6月,淮北支队几乎天天打仗、夜夜行军,部队减员很大,已不足2000人。

1947年11月21日,支队攻打泗县城,77团2连突击排不惧伤亡,由4个人扛着炸药包炸开了城门,部队冲入城内,歼灭敌人8个中队,毙俘敌4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创造了华东军区地方分区武装强攻敌县城的范例,受到军区首长的嘉勉。12月31日,淮北地委召开会议总结了打回淮北一年来的工作 :大小战斗数百次,歼敌近7000人,缴获轻重机枪100挺,步枪3500余枝,重建了8个县、56个区、300多个乡人民政权,解放100余万人民,收复了淮北1/3的地区,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1948年3月17、18日,淮北支队连同路经淮北的华4纵33团发起泗东战役,由77团攻打青阳,其余部队在顺河集阻击泗县援敌。各部密切配合,英勇战斗。77团经两天激战,全歼青阳守敌暂24师1个加强营和部分土顽、还乡团。阻援部队伏击敌暂24师6旅第2团,敌遭受严重伤亡后退守陈圩子,我军连续冲锋予以攻克。此役共歼敌1914人,收复了青阳、上塘、顺河集等集镇,把泗东、泗北连成一片。经过这次战役,淮北支队的作战水平和部队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1948年3月28日,华东军区决定,以淮北支队和原华中军区第7军分区为基础,重新成立淮北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淮北军区辖淮北独立旅、淮北津浦路东军分区、特务团,归华东军区建制。淮北支队改为淮北军区独立旅,辖第1、2、3团。

淮北军区司令员:饶子健

政治委员:向明(未到职)

副司令员:罗占云(1948年4月病故)

参谋长:赵汇川

政治部主任:王学武

淮北军区独立旅——旅长饶子健(兼),政治委员王学武(兼),副旅长赵汇川(兼),后叶道友。

第1团——由淮北支队第77团改称。

第2团——由淮北支队第81团改称。

第3团——由原华中军区第7军分区警卫营和泗宿、洪泽、泗阳县总队合编组成。

至此,淮北地委和淮北挺进支队胜利完成了它的使命,支队在淮北战斗1年零4个月,大小战斗649次,累计歼敌1.1万人,恢复了10个县的人民政权,经常牵制敌正规军10多个团,直接威胁徐州、淮阴等战略要地和津浦、陇海铁路敌交通命脉,有力地配合了我军正面作战。

二、重整淮南解放区

淮南解放区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津浦铁路两侧,与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隔江而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重兵压境,新四军淮南军区兼新2师英勇抗击,并数度反击,歼敌一部,但始终未能阻止敌军进攻,战局急剧恶化。1946年7月下旬,淮南军区兼新2师向苏北淮宝地区转移,撤出了淮南解放区。11月,淮南军区兼新2师番号撤消,部队分别编入华中野战军第1、7师和第10纵队。

对于恢复淮南解放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华中分局都很重视,1946年12月,中央指示华东局并华中分局要速派部队、派干部恢复淮南、淮北工作。1947年1月,杨效椿率原淮南军区6旅1个营作为恢复淮南解放区的首批武装楔入淮(安)宝(应)地区,2月,张百锷、徐速之由率150名干部战士作为挺进淮南的第二批武装从山东南下,3月与杨效椿部会合。4月,由李世农、魏然率领第三批武装300余人也从山东来到淮宝地区,5月,三支武装合并为淮南支队,归淮南工委指挥。部队组建后,随即组织武工队,配合地方干部,向西发展,打击土顽,恢复建立区、乡人民政权。此时,津浦路西凤阳山的游击战争也日益活跃。

1948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陈庆先、政治委员曹荻秋率第34旅进至淮宝地区。24日,华东军区命令,以进入淮南的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第34旅为基础,重建淮南军区,统一领导淮南地区的军事斗争,淮南支队大部编入淮南军区,仍保留番号,淮南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辖第34旅和华中第3、4军分区,归华东军区建制。同时以淮南工委为基础成立中共淮南区党委,由曹荻秋任书记,李世农任副书记。3月17日,第34旅改称淮南军区第34旅。

淮南军区司令员:陈庆先

政治委员:曹荻秋(兼)

副司令员:梁从学

副政治委员:孙仲德

淮南支队——司令员杨效椿,政治委员李世农。

淮南军区第34旅的前身也是 一支新四军部队,长期战斗在淮南路西地区,是地地道道的淮南人民子弟兵。1945年1月,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根据新四军1944年12月决定,以淮南津浦路西军分区第18团为基础重建新四军第6旅,接替第5旅兼津浦路西军分区。1945年10月,新四军第2师师部(兼淮南军区)率第4、5旅北上山东,后与新四军第4师9旅合编为新四军第2纵队,以后发展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解放军第21军。老2师北上时留下机关一部和第6旅及其他部队重组淮南军区,1946年7月上旬淮南军区兼华中野战军第2师(即新四军新2师)。1946年7月下旬,淮南军区兼新2师因局势恶化撤出淮南,第6旅与苏北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旅部兼第5军分区机关。1946年11月,第6旅调归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仍为第6旅,辖第16、18团。1947年2月,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第6旅改称第34旅(仍兼苏北军区5分区),并增编一个步兵团。这次,第34旅打回淮南,可谓回了娘家,是恢复淮南解放区的主要依靠力量。当时第34旅下辖3个团,旅领导为:

旅长:廖成美,

政治委员:万金培

副旅长:李木生

副政治委员:孙海光

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雷平

参谋长:余佩洲

第100团——前身是1946年1月由定滁支队改编的新四军第6旅第16团,该团组建时融合了第6旅原17团一部。1946年11月随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为10纵6旅16团。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34旅100团。

第101团——前身是1946年3月由华中军区5分区地方武装组建的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第84团。1946年9月,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30旅成立,84团调归该旅建制,番号未变。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34旅101团。

第102团——前身是1938年9月由我党发展的皖中地方武装组建的新四军第4支队第2游击纵队第1大队,1938年11月,新四军第4支队第2游击纵队第1大队改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1大队。1939年8月,江北游击纵队第1大队改称第2大队。1940年3月,江北游击纵队第2大队改称江北游击纵队第8团(亦称新8团)。1940年6月新8团调归新四军第4支队,1940年9月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又调回江北游击纵队编为第3团,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6旅18团,1942年1月调归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1943年2月,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改为淮南路西军分区,由第6旅兼,18团重回6旅。1943年9月6旅撤消,18团归新四军5旅兼路西军分区建制。1945年1月,以该团为基础重建6旅,18团归其建制。1946年1月融合了新6旅原17团一部。1946年11月随旅编入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为10纵6旅18团。1947年2月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34旅102团。该团建团早,成长快,经受锻炼多,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多,部队整体作战能力优于另外两团,为34旅第一主力团队。

淮南军区成立后,立即向淮河以南发展,集中第34旅和淮南支队先后进行了攻打铜城、伏击天长增援之敌、长山头遭遇战等战斗,歼灭国民党军4个营和两个大队,打出了新四军老部队的威风,从而使路东地区的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原淮南解放区的8个县均得到了恢复。

三、华东军区江淮军区的建立

1948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淮南、淮北军区合并成立两淮军区。5月29日,华东军区决定,两淮军区改称江淮军区,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和军械处,归华东军区建制。江淮军区辖独立旅、第34旅和第1、2、3、4、5军分区。正式撤消了淮南支队的番号。同时为方便指挥作战,江淮军区抽调机关部分人员,成立了前方指挥部,由军区副司令员饶子健负责,统一指挥独立旅和第34旅。

江淮军区司令员:陈庆先

政治委员:曹荻秋(兼)

副司令员:饶子健

梁从学

副政治委员:杨光池

参谋长:赵汇川

政治部主任:杨光池(兼)

政治部副主任:张力雄

卫生部部长:郭光华

军械处处长:于淞江

江淮军区独立旅——由淮北军区独立旅改称,旅长张秀龙(1948年9月后为叶道友、吴大林)政委王学武(1948年12月后为雷铁民),副旅长兼参谋长何玉祥,政治部主任罗隆生。下辖第1、2、3团。

江淮军区第34旅——由淮南军区第34旅改称,旅长廖成美(1948年11月后为李木生),政委万金培(1948年11月后旅长廖成美转任政委),副旅长李木生,政治部主任杨效椿。下辖第100、101、102团。

1948年6月至9月,江淮军区部队转战津浦、陇海路段,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开封、济南战役,牵制打击国民党军。11月,参加淮海战役,围攻赵墩,阻击黄百韬兵团西逃。接着又在第13纵队协同下,江淮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独立旅和第34旅经过激烈战斗,于11月25日全歼国民党军第12军238师,解放了灵璧,有力地保证了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

四、从长城抗战硝烟中走来的132师

国民党军第77军132师是解放军第34军前身之一,该师是国民党军西北军系统的老部队,起源于1933年的长城抗战。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张学良收编了西北军残部2万余人在1931年1月编为陆军第3军,同年5月10日列入国民革命军统一序列,改为陆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1932年8月,在张学良的大力推荐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任命宋哲元为察哈尔省主席。29军在张家口扩编为3个师,下辖第37师(师长冯治安)、38师(师长 张自忠)和暂编第2师(师长刘汝明),其37师109旅(旅长赵登禹)是以后的132师最早渊源。

29军驻防察哈尔不到半年,长城抗战爆发,29军被张学良调到北平东面的冷口、喜峰口一线布防,担任约300余里的长城段的防御任务。当时该军装备极差,与其他参战各部队相比,只有野炮、山炮10余门,重机枪不过百挺,轻机枪每连只有两挺,步枪多为汉阳造和山西仿制的三八式,与众不同的是29军士兵人手一把镔铁大刀。 自1933年3月上旬开始,29军官兵血战日军铃木、服部旅团,以步枪和手榴弹对抗日军的先进武器,多次以大刀与敌白刃格斗,109旅组织大刀敢死队夜袭敌营地,短兵相接,血肉横飞,令敌胆寒。29军与敌拼杀33昼夜,歼敌5000余人,喜峰口防线经历多次激战始终屹立不倒。虽然长城抗战最终在1933年5月以签定屈辱的《塘沽协定》结束,但29军抗敌卫国的光辉形象和大刀队奋勇杀敌的事迹被国人一致赞誉,作曲家麦新为此创作的《大刀进行曲》,也被到处传唱,成为抗日战争中鼓舞斗志的不朽乐章。

长城抗战以后,宋哲元带领29军回到察哈尔,此时正值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的民众抗日同盟军遭到蒋介石取缔,不得不解散,于是全部被29军收编。该军扩充为4个师,6万多人。新增的143师(原暂2师)由刘汝明任师长,132师则由赵登禹为师长。赵登禹从109旅带来大批参加过长城抗战的老兵作为组建132师的骨干力量,该师建成后驻扎河北河间地区,下辖第1、2旅。1935年7月,29军进入平津后,再次扩编,到抗战前,已达到10万余人,是华北地区举足轻重的一支武装力量,也是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132师此时辖第1、2旅、指挥独立第27、28旅,并由河间调防北平。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正式开始,29军官兵奋起抵抗。7月28日凌晨,日军发动全线进攻,南苑、北苑、西苑、通县等地均发生激战,南苑的29军军部遭到日军主力攻击,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阵亡,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战后国民政府追赠两人为陆军上将。29军退守保定后,改编为第1集团军,原属部队也扩编为4个军,其中以第37师和132师编为第77军,此时第132师师长为王长海。在77军编成内,该师参加了津浦路北段沿线阻击作战、平汉路北段沿线阻击作战等。

以后,这支西北军劲旅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岳会议后整军,132师编制为3个步兵团:第394、395、396团,师直编有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连、特务连和卫生队等。在随枣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枣宜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等战役中均表现出色,广大爱国官兵积极发扬了西北军不畏强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一直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该师驻防鄂西,与新四军5师部队共同抗敌5年多,许多官兵对共产党、新四军有了实际的认识,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为该师以后的起义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抗战结束前,132师师长王长海升任77军副军长,副师长过家芳(秘密党员)接任师长。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132师奉命到平汉线的花园受降,蒋介石密令该部清剿安陆的新四军游击队,被该师以“游而不击”避免接触的形式所敷衍。师长过家芳与军长何基沣(秘密党员)多次沟通,交换意见。

1945年10月底,33集团军(后改为第3绥靖区)调到徐州地区,广大官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是蒋介石要牺牲杂牌来打头阵,既消耗共军兵力,又消灭早已耿耿于怀的西北军旧部,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当时77军长何基沣升任为3绥区副司令长官,实际上被剥夺了兵权,王长海接任军长。后来何基沣借去北平奔丧之机,秘密会见了叶剑英,叶向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指示其巩固部队,在适当的时机举行起义。何返回徐州后向过家芳做了传达,进一步做好了待命行动的准备。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前,国军进行整编,第77军132师改编为整编第77师132旅,旅长过家芳,下辖第394团和第395团,官兵6500人,担任徐州东北韩庄、贾汪地区守备任务。1948年1月,132旅增编步兵第396团,这个团是从整编57师调来的,属于蒋之嫡系顾祝同的底子。为了保持整旅的士气和起义力量,过家芳给该团调进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骨干,逐步更换团、营、连干部,并深入营、连了解情况,进行鼓励,使该团迅速为进步力量所控制。1948年8月,132旅恢复师的编制,过家芳仍为师长。10月,77军与李弥的8军换防,132师调出徐州,更加引起了官兵的不满。

五、当机立断运河起义,淮海战役立头功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当时132师部署在贾汪、青山泉、柳泉一带,作为77军的预备队,师部驻青山泉,直属队控制铁路线 ,师长过家芳,副师长孙铭泉,参谋长陈乃昌。

步兵第394团——团长王仲元(77军军长王长海的内弟,顽固分子,起义时带走一部分),副团长邓云鹤(支持起义),该团位于柳泉77军军部附近,1营是起义骨干营。

步兵第395团——团长马秉正(支持起义),副团长钱鸿钧(支持起义),该团位于房上及其西北,起义时最为完整稳定。

步兵第396团——团长王刚(顽固分子,起义时逃走并带走一部分官兵),副团长贾宗周(支持起义),该团位于微山湖边与柳泉之间。

6日上午,过家芳召开团长以上干部会议,通报了绥区会议情况,诚恳地提出了对徐蚌会战的看法,孙铭泉、马秉正、贾宗周等纷纷表达了对蒋介石的不满,一致认为在此危急形势下,不能再与解放军为敌,要和谈,不再充当无谓的炮灰。会后,过家芳立即赶往柳泉77军军部,进一步争取军长王长海,但王态度犹豫,表示只听总座(即冯治安)的命令。

当日晚上,过家芳到贾汪向何基沣汇报一天的活动,正式确立11月8日起义,让出防地,协助解放军从运河突入,向大许家、曹八集开进,直刺敌人心脏,截断黄百韬兵团与徐州的联系。正当132师万事俱备只待起义之时,59军起义却发生波折,经何基沣、张克侠再三努力,排除干扰,终于坚定了该部起义决心。

11月8日晨,77军132师带37师111团同59军38师、180师等共2万余人在何基沣、张克侠的组织领导下,毅然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歧视和控制,在徐州以北贾汪地区运河前线光荣起义。对于第3绥靖区的“11·8”起义,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何基沣、张克侠起义,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极有助于淮海战役的顺利发展。

11月9日,132师随3绥区起义部队跨过运河,进至峄县以北休整,受到了解放区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起义官兵很受感动。不久,又开赴临沂莒南,华东军区向起义部队派驻了工作组,经月余工作,使部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广大官兵普遍对起义有了较深的认识,思想觉悟有了一定提高。

12月中旬,中共华东局指示起义部队分编为两个军,总的番号为“11·8”起义部队,其中由原第3绥靖区贾汪指挥所、部分直属队及77军132师、37师111团合编为新的第77军;原59军起义部队和绥区干训班也合编为新的59军。新77军军长何基沣,副军长过家芳,下辖两个师4个步兵团和个1特务团(团长张兴让),另有军直5个营,这次整编架子虽大,但人数不多,新77军官兵不足1万,主要还是以132师为主。

37师——师长孙铭泉,副师长张兆英,下辖第111团(团长钱宝钧)、第394团(团长邓云鹤)。

132师——师长过家芳(兼),副师长马秉正,下辖第395团(团长钱鸿钧)、第396团(团长贾宗周)。

整编结束后,新77军奉华东军区命令,开赴诸城、百尺河一带,阻止敌青岛守军西窜。1949年1月,该军又移驻章丘北旧军镇继续整训和监视敌人。2月,新77军部队从山东章历南下到长江北岸的安徽来安,准备同江淮军区部队合并整编。

六、三支英雄部队融合组建解放军第34军

1949年2月9日,第3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决定,将饶子健领导的江淮军区前方指挥部及所辖的第34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132师等部,合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编入第8兵团战斗序列。军部由江淮军区前方指挥部组成(因机关不健全,补充了新77军军部部分人员),下辖步兵第100、101、102师及军直属队共2.6万余人。

军 长:何基沣(原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长官、“11·8”起义部队77军军长)

政 治委员:赵启民(原华野7纵政治委员)

第一副军长:饶子健(原江淮军区副司令员)

第二副军长:过家芳(原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132师师长、“11·8”起义部队77军副军长)

副政治委员:吴宪(原华野政治部联络部部长、35军政治部主任,今我军副总长吴胜利中将之父)

参 谋 长:张秀龙(原江淮军区独立旅旅长)

政治部主任:王德贵(原华野10纵28师师长)

卫生部部长:郭光华(原江淮军区卫生部部长)

步兵第100师——师长孙铭泉,政治委员王学武,副师长张兆英,副师长兼参谋长柯邦坤,副政治委员杨斯德(华野著名的敌工人物),政治部主任李云龙(与《亮剑》主人公同名,红小鬼,有丰富的管理解放军官的经验)。该师师部由77军132师师部组成,补充了新77军军部部分人员,下辖:

步兵第298团——国民党军第132师394团(由37师111团与132师394团合编)

步兵第299团——江淮军区第34旅101团

步兵第300团——华东军区后备兵团第2师第7团(1949年8月正式划归)

步兵第101师——师长叶道友,政治委员杨汉林,副师长马秉正,参谋长杨勋,政治部主任王荣森。该师师部由江淮军区独立旅旅部组成,下辖:

步兵第301团——国民党军第132师395团

步兵第302团——江淮军区独立旅第1团

步兵第303团——江淮军区独立旅第2团

步兵第102师——师长李木生,政治委员廖成美,副师长孙传家,参谋长陈克天,政治部主任郑从政。该师师部由江淮军区第34旅旅部组成,下辖:

步兵第304团——国民党军第132师396团

步兵第305团——江淮军区第34旅第100团

步兵第306团——江淮军区第34旅第102团

本次整编中,江淮军区独立旅第3团没有编入第34军,1949年1月底,3团调至合肥,兼合肥市城防司令部,5月,该司令部撤消。

第34军组建后,由于三个师的情况各有不同,因而部队思想比较复杂。100师是起义部队,一度过高估计了起义的作用,有些排斥政工干部,起义的同志有担心,调进的干部有急躁,官兵关系很紧张;101师和102师长期独立作战,缺乏正规训练,游击习气浓厚,组织纪律观念相对主力部队比较淡薄,亦不愿意离开熟悉的根据地。另外,许多官兵对于渡江作战有顾虑,担心木船打不过铁甲兵舰。

针对部队合编出现的情况,34军党委认真对待,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渡江南进准备工作。首先集中各师干部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等文章,引导部队回顾3年来解放战争的历程,揭示了我军由小到大,以劣式装备打败有美帝国主义援助的武器精良的国民党军的原因,分析讨论当今形势,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再经过几个大战役就可以彻底消灭国民党残余部队,从而树立了敢打必胜的信念。其次开展回顾国共合作的历史,认清国民党假和谈真备战的反动本质。100师搞的最出色,也最有成果,何基沣军长讲述西北军的历史,使该部深受教育。再次,开展忆苦诉苦活动,激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仇恨。各部还走访驻地群众,看到了新旧天地的鲜明对比,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衷心拥护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泪控诉,鼓舞了全军官兵的斗志,一致要求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最后,34军党委还组织学习了新区政策和城市政策,使起义部队克服了旧军队的不良习惯,其他部队进一步发扬我军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军党委特别注意加强了干部的团结教育工作,对起义干部注重发挥长处,予以尊重并大胆使用,使许多原132师起义干部深受感动。经过两个多月的整训,34军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部队合编后,合心又合力,保证了渡江作战准备工作的落实。

七、奋勇横渡长江,警备金陵备感荣光

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大军云集江北,展开大练兵,为渡江战役做准备。34军部队整编完毕,也由来安进至六合程桥,按照作战部署,34军为8兵团渡江第二梯队,担任对南京、镇江之敌的正面钳制,在扬州至仪征段渡江,攻占北新洲、瓜洲,直插镇江,而后西扑南京。

1949年4月22日晚,隐蔽在世业洲江边交通壕内的34军主力部队,全部以白毛巾缠左臂,登上早巳集结在江边港汊芦苇丛中的木船和木筏,顶着四到五级的江风,在浓雾中向江南进发。军长何基沣、政委赵启民、副军长饶子健同乘一船,率部南进。航行约两百米时,遭遇巡江敌舰攻击,南岸守敌随即进行炮击,一时炮火映红夜空,惊涛骇浪和不时激起的冲天水柱给渡江造成极大威胁,34军木船队险象环生,被迫撤回已占取的北新洲。化装成敌军的军部侦察营驶抵丹徒高资登陆后,立即展开,隐蔽在京沪铁路南侧。

4月23日,34军继续南渡,船行约百米,遭4架敌机轰炸,从南京突围的国民党兵舰也向我发炮,军民船各自为战,边打边冲,激战中,102师306团团长陈大海及其警卫员壮烈牺牲。距南岸尚有数十米远时,战士们纷纷纵身跳水,勇猛向前。至24日下午,34军直属队与3个师全部渡到南岸,进抵镇江、高资一带,并按预定部署继续向句容挺进。25日,攻占句容县城,迫降敌保安团。此时,该军接到野司和8兵团命令:为加强南京的警备力量,命令第34军回师警备南京。军领导迅速研究决定,带100师和102师日夜兼程赶赴南京,101师留守镇江。

4月23日南京解放后,总前委改变以2野4兵团接管警备南京的计划,命令由3野8兵团兼南京警备司令部,5月1日正式成立南京警备司令部,由陈士榘兼任司令员,袁仲贤兼任政治委员。以最早进入南京的35军和刚过江的34军为警备部队。

4月26日,34军进入南京,当时部署在外围:军部及直属队驻孝陵卫;100师驻孝陵卫外营房,担负机动任务;102师驻汤山,负责南京东郊的 防卫。城内的35军在执行警备任务过程中,由于教育还不够深入,发生了一些违反我军入城政策的事件,尤其是4月25日,103师307团1营营长擅自闯入美国驻华大使馆司徒雷登的住所,并将其训斥一番,导致国际舆论一片哗然和纷纷指责。中央对此非常关注,要求3野查处此事。南京警备司令部将两军予以换防,34军接管城内警备任务,军部进驻城内原国民党水利局,101师也从镇江赶来接防南京城内各主要单位和地段警备。不久,35军归还7兵团建制,南下浙江。

1949年7月11日,华东军区命令,以34军军部和8兵团机关一部组成新的南京警备司令部,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保留34军番号和建制。南京警备司令部下辖步兵第101师和第102师。7月20日,华东军区命令,华东军区直属教导师划归南京警备司令部指挥。

新的南京警备司令部:

司令员兼政委:袁仲贤(原8兵团政委兼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

第一副司令员:何以祥(原8兵团参谋长)

第二副司令员:何基沣(原8兵团34军军长)

副政治委员:张藩(原10兵团29军政治委员)

参 谋 长:饶子健(原8兵团34军第一副军长)

政治部主任:王德贵(原8兵团34军政治部主任)

副 参 谋 长:过家芳(原8兵团34军第二副军长)

步兵第101师——师长叶道友,政治委员王学武(由100师政委转任),后由舒雨旺、张潮夫分别接任师长和政委。仍辖步兵第301、302、303团。

步兵第102师——师长李木生,政治委员廖成美。仍辖步兵第304、305、306团。

教导师——政治委员卢富贵。

34军接管南京警备任务后,军党委非常重视,将进城引发的一些违纪现象通报各部,要求引以为戒,机关组成数个工作组分到各团检查帮助,进行战斗队和工作队的思想教育学习,继而紧紧围绕警备南京这个中心任务,激发起了广大官兵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该军警备期间,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政策,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从而保证了警备南京任务的顺利完成。广大官兵行为端正,作风严谨,对待居民不以功臣自居,身居闹市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协助公安机关积极打击敌特破坏分子,受到了南京市民的广泛好评,树立了34军的威武文明形象。

八、整编奔赴新战场,几多余脉再续辉煌

自1949年7月到1950年11月34军番号正式撤消,该军所属部队变化极大,虽然战斗在不同的地域和岗位,但仍旧发扬34军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光荣传统,续写着34军的辉煌,现余脉分布、沿革整理如下:

1、100师调归凇沪警备司令部

1949年7月13日,第3野战军司令部发布建字1号命令:解除第9兵团对上海的警备任务,并决定由第30军、33军及34军100师归凇沪警备司令部指挥,担任凇沪地区的警备任务。8月1日,新的凇沪警备司令部正式成立。步兵第100师(师长孙铭泉,政治委员杨汉林,由101师政委转任)脱离第34军领导,划归凇沪警备司令部建制,担负第3警备区——嵩山、卢湾、徐汇、长宁、龙华等地的警备任务。

1950年6月,100师师部与淞沪警备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合并改编为上海城防高炮第3师,师长李大磊,政治委员杨汉林,其所属部队拨归空军等单位。1951年1月,以高炮第3师机关及直属队和华东高炮第12团为基础,补充其他单位和部队组建炮兵第63师。原高炮第3师机关及直属队为炮兵第63师机关及直属队。师长吴忠泰(以副顶正,曾任淮北支队81团团长),政治委员李云龙(以副顶正,原100师政治部主任、高炮3师副政委)。1951年3月该师入朝参战,回国后转战东南沿海,参加了援越抗美,累计大小战斗近千次,击落击伤敌机1600余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是我军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防空劲旅。1985年整编为第54集团军高炮旅,跨入新世纪改装为防空旅,现驻守在河南荥阳。由国民党军西北军第132师到解放军第54集团军防空旅,这个曲折传奇的沿革过程留给我们多少感叹。

298团——以后延续不详。

299团——1950年6月23日,以299团团部为基础在南京组建成立空军第4混成旅轰炸第12团,同年11月暂调空2师。1951年1月,转隶新组建的空10师,改番号为第28团。此时,原34军101师政委王学武也担任空10师第一任政治委员。1953年3月15日,空10师28团在河北石家庄改编为空军独立第4团。1965年4月13日,空军独立第4团在陕西扩编为空军航空兵第36师。该师曾出色完成我国第一次空投原子弹试验和第一次空投氢弹试验任务。目前空36师是空军重点建设部队,是空军仅剩的三大轰炸机师之一。

300团——1952年4月,300团改编为南京市公安总队第2团,1955年7月,该团调归江苏军区,改为内卫第36团。

2、101师调归第10兵团

1949年10月,101师调归福建第10兵团,1950年1月,该师师部改编充实到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所属部队调归第28、29军,用以重建在金门战斗中损失掉的三个步兵团。1951年3月5日,华东军区命令,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改编为华东军区第3步兵学校。4月6日,华东军区命令,该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步兵学校。校领导人与校部机构均不变。1952年7月,第14步兵学校奉命撤销。部分机构与第13步兵学校等单位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步兵学校,迁往南京,1955年又改称南京步兵学校。

301团——重建28军步兵第84师251团。新251团延续至今的分队有第27集团军机械化步兵第235旅装步第4营。

302团——重建28军步兵第82师244团,302团1营改为新244团第2营,现为第27集团军步兵第82旅第2营(著名的“淮北支柱”),第4连就是英雄的“石工连”。

303团——重建29军步兵第85师253团。303团1营改为新253团第3营,后沿革为水兵师第l团第3营,现为厦门警备区船运大队。

3、102师调归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

1949年11月,102师师部调归华东特纵,1950年1月改编为炮兵第3师师部,原102师所辖部队于1950年调归华东空军、特纵及公安第13师。炮兵第3师参加过抗美援朝,回国后长期战斗在台海前线,参加过炮击金门作战。1985年改编为第31集团军炮兵旅,继续驻守在福建。

304团——1950年11月,改编为公安第13师第39团,后撤消分散补入其他部队。

305团——调归华东空军,发展不详。

306团——1950年6月23日,以306团团部为基础在南京组建成立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第11团。同年11月调归新组建的空2师,1951年1月23日,改番号为空2师第4团。目前该团驻守华南,也是我空军重点建设部队。306团下属部队大部分于1950年8月调入华东军区坦克第2师,改编为摩托炮兵团。306团1营在同年11月参与组建了坦克独立第2团。

4、南京警备司令部(第34军军部兼)调归华东公安司令部

1950年2月20日,以南京警备司令部(第34军军部兼)机关的一半人员(702人)与由上海迁至南京的华东军区航空处合并,并先后调其他单位、部队1500余人充实了航空处。3月1日,华东军区公布了新航空处的领导机构组成名单,原南京警备司令部(第34军军部兼)政治部主任王德贵为航空处政治部主任。1950年8月1日,华东军区航空处改编为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1954年5月15日,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改称华东军区空军部,1955年5月又改称为南京军区空军并延续至今。

1950年11月17日,南京警备司令部(第34军军部兼)调归华东公安司令部,改编为公安第13师,师长符成珍,政治委员杨斯德(任职前为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7(原军区教导师1团)、38(原军区教导师2团)、39团(原102师304团)。原南京警备司令部所辖之警卫营大部、教导团一部等调入坦克第2师。

1952年上半年,公安13师与公安14师合并为新公安第14师,老公安14师师部改编为文化速成中学。新公安14师(师机关是原公安第13师师部)下辖的部队整编情况大致是:原13师所属公安第37、第38团依次改为公安第40、第42团,原公安第39团拆散分补公安第40、第42团,另调原公安第14师第41团(老33军部队)归其建制,番号不变。1952年7月4日,师部移驻青岛市。6月,山东边防局并入公安第十四师。1954年11月,公安第14师率公安第40、第42团调归山东军区建制,师部与山东胶州军分区合编,改称胶州军分区兼日照、石臼所守备区,隶属山东军区。辖即墨、即东、胶县、胶南、诸城、藏马、五莲、高密、日照兵役局。司令员何东家,政治委员林明(兼),驻胶县城。1956年3月6日,奉命改编为守备部队(19师)后移驻青岛市。1969年11月,又与青岛市人民武装部合并组建青岛警备区。

kk注:本文参阅书目繁多,不再一一列举。写作时多方寻找,反复考证,夜不能寐,因34军材料非常稀少、零碎,所以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诸位同好指正补充。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

家园 看到了我们老家的名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