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的日记之225 --- 反驳胡祖六:什么是中国的长远利益? -- 不忘中国

共:💬11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的日记之225 --- 反驳胡祖六:什么是中国的长远利益?

背景介绍:2006年银行业全面开放前夕,外资银行不仅加紧了在中国市场的排兵布阵,而且对中国银行业的渗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2005年12月份,Goldman Sachs亚洲董事总经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在清华大学的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就外资与中国金融安全的关系发表题为《过分担忧金融安全非理性》演讲。这位资深“洋买办”说:担忧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其操纵或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企图,实在是杞人忧天。他还认为这种非理性的恐惧一旦影响到政策层面,则可能真正地损害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中国有可能失去一个千载良机,即有效利用国际战略投资来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重组改革,从而帮助中国金融体系变得更健康,更有效率和更有国际竞争力。

--------------------------------------------------------------------------------------------------------------------------------------

看了这位名闻遐迩的Harvard经济学博士胡祖六的一番关于“非理性的恐惧”、“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失去一个千载良机”等遑遑大调,心理很不是滋味。这位头顶着Goldman Sach亚洲董事总经理,以研究宏观经济和公共财政见长的前任IMF官员是否认真研究过中国银行业的问题暂且不提,但动辄借用Alan Greenspan的1998年关于美国经济的“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的论断却不免让人感觉有点拾人牙慧了。

什么是中国的长远利益?中国的长远利益是商业银行能有效地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资金。本人见识不多,但有一个浅显的道理却不难明白:当银行都不在中国人手上且什么都受制于外人的时候,其他一切都是空话。时至今日,中国国内关于如何有效地管理商业银行从来都没有研究清楚过,这样匆忙并糊理糊涂得把中国金融资产大规模上市,只能是贱卖并受制于人。那位汇金总经理谢平的关于“制度性折扣”的提法在我看来就是变相贱卖国有银行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看看和比较一下美国现在的情况,为什么如此庞大的贸易和财政赤字没有引起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这至少说明了美国金融监管和经济运作有一套强有力的管理措施。而中国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有效得力的国内金融监管体系,因此将来真得来个内外勾结(这样的案例已经不胜枚举了),结果可不是几千亿的呆帐那么简单,而是波及中国经济和每个老百姓的金融危机。

什么中国有可能失去一个千载良机?难道只有现在卖掉国有商业银行才能效利用国际战略投资来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重组改革,从而帮助中国金融体系变得更健康,更有效率和更有国际竞争力吗?真是笑话!一大堆的急着要吃肉的狼,已经守在家门口了,没有好处,他们会来吗?世界其他国家的银行就没有问题了吗?在我看来,银行业引进香港或国外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并推动人民银行的监管政策与机构配套,不失为一正道,因为国外银行也是人管理好的,而且中国的金融问题确实需要充裕的时间来做非常细致的研究。还有一点就是,诚信,如何提高全民的诚信水平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一句题外话:想想毛泽东时代,人人思想诚正,那要那么多的精力监管,那才是一个高效的社会。

什么是操纵或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企图,或者换个正面的提法:外资的进入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什么?让我选取汇丰作为银行业个案来看一下目前外资行与中资行在争夺中国金融资产和金融服务市场的局面。

作为汇丰银行最为重视的中国市场,汇丰至今已在中国内地投入了超过50亿美元的巨资,而这次建设银行上市也不过只融资了70亿美元。2000年,在将中国区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以后,汇丰银行通过自身分行网络的扩张,以及不断地在银行、基金公司、保险等行业寻找内地伙伴进行股权投资的各种形式,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市场当之无愧的外资老大。无论是汇丰银行亚太区主席郑海泉、执行董事王冬胜、还是中国业务CEO翁富泽,都对《每日经济新闻》表述过汇丰银行内地业务的根本策略:上限投资。只要国内监管机构允许,汇丰都会在第一时间内积极争取,力争最大的机会 ---- 也就是,政策允许入股中资行多少比例就入股多少比例;银行业开放到哪个城市就把分行开到哪个城市;政策允许做哪项业务就申请哪项业务。过去的一年里,汇丰银行一系列大手笔的资本和运营动作,都是其“用足政策上限”策略的完美体现。

目前,汇丰拥有2005年6月成功在香港上市的交通银行的单一外资股东最高19.9%的股份,同时还得到监管层的默许,在未来政策许可下可增持到40%,获得相对控股的地位。2005年11月获批的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也是汇丰“上限投资”的最好体现,其持有的33%股权是当时的最高限额。在新公司申请执照期间,中国国内的金融政策进一步开放,允许外资在合资基金公司的持股上限由33%上升至49%。于是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汇丰又重新申请增大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在新公司中持股49%,并计划在明年初推出新基金。 另外,在保险领域,汇丰已成为平安保险第一大股东,但汇丰在发展非寿险业务方面亦有所考虑。汇丰高层曾表示,从国际保险集团的经营看,一家机构可以和两家保险公司分别合作寿险和非寿险业务,因此汇丰和平安的合作并不意味着不能再和其他机构合作。而恒生银行执行董事柯清辉就曾表示,与母公司汇丰联手寻找内地保险公司合资组建新公司的计划有可能出现变化,汇丰将单独寻找一家内地合作伙伴。

汇丰执行董事王冬胜曾这样解释这家跨国银行目前在内地“四处开花”的投资行为: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开一点门我们就进去,我们不知道哪一扇门会打开,所以“女朋友”就多了一些。女朋友?中国的国有银行资产是任外资银行竞标购买的“女朋友”吗?

学过金融知识的朋友们都知道银行业有三点的特别之处:1)赢利的杠杆效应:也就是用较小的资本金获取大量资金的运作,赢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对本金而言都是几何级数的增长,这点在保险及房地产业也是一样。2)经济信息收集能力:银行客户的资金进出逃不过银行的眼睛,对贷款客户的调查可以得知企业的内情及项目发展前景。外资银行有了这些详细的经济“情报”,对于其了解中国的经济规则和操纵金融游戏是如狼添翼。3)操纵各种金融游戏:比如为了挤跨大型国有或者民营企业,可以先给予大量优惠贷款,然后收买内部人员,骗取其一部分资金或货物,然后趁火打劫、上门逼债。要知道很多优秀的企业不是亏死的,而是被流动资金周转不灵逼死的。

最后附带抨击一下胡祖六的那位哥们,CSFB的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所说的:在越开放、越没有政府人为影响的环境中,外资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便越正面。这是一句如真包换的大谎话!看看美国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就知道这个所谓金融完全自由化的国家对国内金融交易的控制是多么的严厉,因为根据联邦调查局(FBI)的规定,凡是现金一万元以上的存款或者购买保险的交易,都要上报。所以,从比较的意义上而言,中国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力是太小、太弱,而绝对不是已经成竹在胸了。

写于2006年1月8日多伦多

元宝推荐:不忘中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类似于斯密拿着《国富论》在欧洲漫游劝说各国放开市场一样
家园 可是这位却不是Adam Smith, 只是AGENCY
家园 都是资本利益的代言人
家园 刘明康早已明确

到2006年底,外资参与比例26%为上限。2007年以后,国有银行改革也绝对不走私有化道路,同时外资参与方式不接触直接竞争层面。那么这个贱卖,这个受制于人是从哪里来的?

国有银行上市这种利用外国头脑的办法是否会有效不提,国有银行占中国资本帐户的93%,国家真肯卖?说难听点,真放出去卖,有几家买得起的?认为外资可能操纵四大国有,真的是杞人忧天!

家园 金融安全当然重要, 但是不可因噎废食

有人担心外资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对此官方和学界已有回答, 网上很容易找到.

中国的金融监管比过去已有不小进步,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改进, 但也不是文中说的那么弱. 现在不是八十年代, 政府高层也不是戈尔巴乔夫, 没人会天真地相信外资是活雷锋, 但也不要象晚清那帮愚蠢的贵族一样以为外国人是膝盖不会弯的洪水猛兽. 在商言商, 一个成功的合作可以互利, 外资可以赚到钱, 中国的银行也可以赚到钱, 还可以学到先进的业务/管理/技术. 如果外资不守规矩的话, 中国也有政府和法院, 绝不比FBI差 (BTW, FBI根本不懂金融, FBI对美国金融的影响还比不上一个Eliot Spitzer). 安全不是不改革的借口, 当初上三峡工程的时候, 不是也没有因为国防安全的原因而停止这个项目吗?

其实我最担心的还是中国的银行能不能真的脱胎换骨, 从官僚遍地,躺在纳税人身上吃奶的衙门变成能自己造血,身强力壮的现代企业, 哪怕这个过程长一些. 银行上市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真正的困难还在后头. 外资只是一个契机, 合作伙伴而已, 关键还是我们自己能不能搞好. 如果搞成"市场换技术"那样 - 市场被占了, 技术又没学到 - 那就不好了. 那时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反对改革的人就会反攻, 要么是退回老路子, 要么是改革变味变质. 所以, 现在不是笑的时候. 虽然好象是外国商人"有求于我们", 虽然上市募集的金额数目"看上去很美", 但不要飘飘然, 要记住国内国外有群人在等着看我们的笑话. 我们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挽起袖子来踏踏实实地做事.

家园 P.S. 有一个对金融改革的批评有点道理

就是现在只对外开放, 没有对内开放. 其实WTO的规则是要公平竞争, 一视同仁. 但现在国内的民营资本极度缺乏金融方面的人才和经验 (我指的是明面上的, 地下金融的情况我不了解), 要参与大银行的改革恐怕是力不从心. 不过在将来随着条件的成熟, 民营资本和企业进入金融业也是完全可能的.

家园 说的有道理,不过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各家单独计算,中国国有银行的总资产大约$300-500billion,净资产就更少了。这样的资产规模,许多国外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足够的资金实力可以一家一家的吃下来,而且控制权也只要最多51%的股权就够了。

2)银行最重要的是风险控制和销售网点,前者中国银行极其薄弱,而后者才是外资银行进中国市场最看中的资产。有了分销网络,就有市场覆盖率。

3)另外,目前外资银行全面收购的各城市和地区的二级商业银行,虽然它们都是地域性的,可是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有人出来整合这些资源,那么四大国有银行的最大对手就是这个可能出现的“巨兽”

我赞成合作,引进人才,但是一定要这么急着卖资产吗?而且,制度性折扣是官方自己承认的。

家园 说的有条不紊,谢谢!
家园 TRUTH兄说得比我仔细多了。

1)只算资产金额,国外还是有少数机构买得起国有银行的。但是即使中国允许外资银行控股,那些机构是不是就敢于吃下来?这里有两点:一是国有银行本身是烂摊子,如果完全吃下来而没有政府支持,赢利性很差。二是国内的法律系统保障有问题,没有政府支持,控股的实际意义要打折扣。有数的这些机构要吃国有银行,只怕也要赌上身家性命。所以有能力买和能买是两回事。

2)外资参与不直接触及销售网点以及其他银行竞争的核心业务。这是国家控制外资进入的前提。当然,要想完全保也不可能,要用人家头脑又不泄漏机密不现实。所以选择合作伙伴上,THE LESSER EVIL,比如选BOA不选花旗,选二线不选一线,国家是有考虑的。

3)整合的可能性并非没有,但是成本极其高昂。外资进来是挣钱,而不是以弄垮国有银行体系为目的,所以这个可能性目前很小。国有银行垮台,经济完蛋,外资一样跟着死。

说贱卖,大致是因为国内资本同样有投资国有银行的意愿,而且愿意出到帐面价值2倍的价格。可是国内资本和外资有很大的不同:1,国有银行最需要的是金融管理经验而不是资本,这个国内资本不能提供。2,如果国内上市,银行不好了,大家只管卖股票脱身。外资不行,他们表示撤退意愿以后,3-5年才可以撤出。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投资国有银行是长时间低回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投机性很强的资本并不具有外资的投资动机。

至于人才:如果银行高级官员都是政府任免,体制不变,则引进来的人才有多少空间?

急不急则要这么看: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外资全面进入,如果后三五年里国有银行还趴在坏帐泥潭里爬不起来,那就不是银行效益的问题,而是金融危机和国家经济整体崩溃的危险。急不急呢?温总很急,银监会很急,人行很急,草民我也很急……

家园 民营银行的治理能力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比如温州地区最大的两家,营业额可以跟当地国有银行相比,但是坏帐率低于1%。这个成绩在国际上也是很漂亮的。我个人了解的情况看,浙江一些民营银行在吸收国际金融人才上下的力气很大。不过大气候不好,所以你说的对,总体上,人才和经验都太稀薄了。

我的看法:民营资本倒不是必须直接参与国有银行改革,只要放开国内资本,让民营银行去生去死,营造出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那国有银行不可能不动起来。同样以浙江的例子,浙江的国有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利润率是国内最好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