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一) -- 斩鞍

共:💬27 🌺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一)

看了几位的连载,我也忍不住想写这么一个系列,把涉及产权,制度和改革的一些观点串一串。

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对这个问题做出的回答尝试很多,我大概列举几个说说。坛子上没有专家,也没有新手,我说的看法也许有自己的体会,更多还是从书中来,错漏难免,请发现者穷追猛打,我们一起来厘清概念。

一, 自然资源

依据:自然资源的占有本身就可以算得上贫富衡量的标准,那么以自然资源拥有量来决定国家穷富就太顺理成章了。

正面案例:中东国家。中东不毛之地,因为石油暴富,这是典型的自然资源使国家富裕的例子。

反面案例1:非洲,中南美国家,前苏联,中国……为了避免争论,先把后两者放下,看看前两个,博茨瓦纳的钻石产量世界第一,加纳曾是第一大丁香出口国,巴西更是资源大国,他们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显然不在前列。

反面案例2:香港,新加坡,日本……70年代崛起的亚洲经济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经济体往往自然资源极端匮乏,但是他们的经济成长速度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解说:不需要。

结论:自然资源的占有量并不决定一个国家的穷或富。

二, 人口

依据:人口问题和自然资源密切相关。要是我有100个铜钱而隔壁王二只有50个,看起来似乎是我富些,但是我家四口人王二却是光棍,那我们吃馒头的时候王二就可以吃肉包。即使一个国家拥有大量自然资源,但人均额不高,那么还是富不起来。

正面案例:中国。我们小时候上课,书上总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现在这句话没有了,反而强调说按人均我们是资源贫乏国。中国不富裕是有道理的。

反面案例:中国。70年代末是9亿多人口,现在过了13亿,人口多了近一半,资源没有增长,但是中国显然比70年代要富裕了。

解说:这个案例可能有人有不同意见,因为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经济本来就应该增长的。那我们还是回头看香港新加坡,他们的人均资源拥有量49年的时候会比中国高很多吗?现在呢?

结论:人口不是决定一个国家的穷富的根本要素。

家园 二 资本

插述:任爱杰兄在楼下的讨论中认为美国的富裕是掠夺资源的结果,按照这个理论,我刚才的判断是无效的,因为拥有资源并不等于占有资源,是会被掠夺走的。不过如果要相信这个理论,也要跨越一些现实障碍。如果美国是依靠掠夺富裕起来的,那么其他国家呢?刚才举过的小龙小虎们呢?挪威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呢?如果他们也是依靠掠夺资源致富的,那么他们凭什么能够进行全球范围的掠夺?显然不是军事政治北京。我们可能都听过世界经济中美元霸权体制的作用。让我们假设其他所有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搭了美元体制的顺风车(只是假设!我当然不认为这是事实),从而得以在经济范畴内以不公平贸易的方式实施掠夺,那么为什么被掠夺国家不可以?这可能涉及下面的几个原因了。

三, 资本

依据:越有钱的人越容易有钱,这个定理众人皆知。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可以做大买卖,一笔赢利就能让蚁民忙上几百辈子,而且他们不怕亏。有钱人的钱,如果不是先天获得的,就是经济活动中获得的。两个人拿着20块钱一起出发,后来结果很可能天差地别。不管获得方式是什么,有钱的那一个必然是不断的将钱投入了再生产过程,而没钱的那一个总是在过生计关。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通过赤裸裸的掠夺实现的,这个过程中,掠夺者和被掠夺者拉开了距离。到了二战以后,殖民地纷纷独立,结束了这种明目张胆的掠夺,穷国们却还是富不起来。美国掌握了产业链高端,掌握了市场控制权,他明明很有钱,却还是要廉价买穷国的低附加值产品,而高价卖出自己的高附加值产品。富者逾富,穷者逾穷,这就是经济领域内的资源掠夺。

怎么跳出这个陷阱?答案很简单:产业升级,也往高端走。产业升级需要投资。一个人手里只有1块钱的时候,即使他再有头脑掌握再多知识,也还是得把钱花在面包上,而不能用于投资。所以在对外援助的理论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穷国要想变富有,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但是他们的资本本来不足,所以陷入了投资不足增长不足投资又不足的死循环。如果能够把资本给他们补足,他们就能在产出中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再投资,从而实现自立,进入良性循环并且因为知识和创新的“泄漏”获得更高的发展速度,最终追上富国。

正面案例:……说实话,好像没有具体的案例是通过外来资本注入而体现这种“后发优势”。

反面案例:非洲!非洲国家好像普遍是外来援助的失败证明,50年的外来捐助历史,没有表现出外援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例子:西方援助:加纳。中国援助:坦桑尼亚。

解说:早期援助往往以大型项目的形式落实,但是这些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很令人失望。最近坦桑尼亚好像打算向中国售回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了,那么多年,运力标准从来都没有达到过一半。加纳的VOLTA大坝项目打算以所发电力支持配套的电解铝厂运作,但这个电解铝厂压根儿就没开过张。尽管资本缺乏看似是个有力的解释,在确实投入资本是如何保证资本得到有效运用却是穷国的普遍难题。

结论:资本投入不能使穷国变富。

插述:经援的失败,以及发展贷款的失败,债务免除的失败,其实是相关性很强的。后面还会继续讨论具体原因,从经援失败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知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具备需要的知识,怎么样保证投资能够产生回报呢?只能浪费资本。知识,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是知识?

家园 继续,花
家园 请继续,献花
家园 三,科技和教育

四, 科技、教育

说到知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又往往与科技和教育相联系。尽管不太恰当,为了方便起见,科技和教育还是用先前的方式分析。

科技

依据:复杂的说法。有个索洛模型,就是说经济增长依赖什么条件呢?一个是人力,一个是资本,但是单方面膨胀的时候就会出现边际效益下降。一个人一台机床可能比两个人一台机床效率高,但是一个人十台机床可能就不行了,反之亦然。那么根据这个定律,经济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因为人力和资本都不会无限膨胀,但是科技因素的介入就为无限增长提供了动力:一个人是没法管十台机床,可是通过电脑可以了,那么边际效益就往上飞跃一下。所以科技对于经济的关系是很大的。

大白话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国人往中国卖一架飞机得换中国人8亿件衬衫!为啥中国就得买呢?中国如果能自己造出飞机来不就省了N亿件衬衫?科学技术不及人尔。不光是造飞机,总体上来说是全面不及,所以还是得做衬衫买飞机。

正面案例:我们不举美国吧,太大路了。瑞士,一个内陆小国,什么也没有,精密仪表机床硬是能在国际上打开局面,不用可怜巴巴地卖奶酪过日子。

反面案例:前苏联。比美国先发射人造卫星,核潜艇核导弹战斗机坦克车……说飞机吧,世界上第二种超音速客机,最大的运输机。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解说:你可以说苏联的东西傻大黑粗,可是管用不管用呢?管用,这也是技术一种,思想方法不同而已。苏联的科技水平不如美国,但是和中国的不如不同,它大面上还是旗鼓相当。这样的科技水平,显然没有表现为第一生产力,否则,要垮也应该是中国越南先垮才是!你可能置疑说:苏联那是军事科技水平高,并非总体科技水平高。恭喜你,答对了!可是,为什么最尖端的军事科技不能转化成民用科技呢?我们买SU27,SU30,为什么图154 扫地出门呢?为什么苏联的T64吓得美国人光脚飞奔赶造M1,但是冰箱却造得象大衣柜?

结论:科技本身是花钱的,却不一定能生钱。单纯的科技水平高,不意味着国家可以因此富裕。

教育

依据:我们现在每年教育投资900个亿,占GDP的比例不仅比发达国家低,比很多非洲国家都低。再穷不能穷教育。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来没有象这几年这么抓眼球,人人都知道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对孩子的教育是我们对未来的投资。我们并且设想,当我们的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国家就可以到达更高的科技水准,因而也就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第一生产力。眼下,我们玩不过老美,再过二十年呢?咱们中国大学生要是比美国人口都多了,还会比美国穷吗?

正面案例:好像所有有钱的国家教育投入都不小,有反例没有?

反面案例:刚才也说了,很多非洲国家教育投入按比例来说都比中国高,怎么没见他们发达呢?前苏联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可比美国的多。要说中国都不少,虽然当年是天之骄子,架不住人口基数大,多少我不记得了,赶英大概没问题的。现在一个崩溃了,一个大拐弯走了市场经济的出路。

解说:对于中国大学生数量不少的问题,肯定有人不乐意,那是什么呀?工农兵大学生?学毛选比学知识多的?你管他学什么做什么?大学生就是大学生,国家培养出来的,他学的东西不对也不能改变教育投入的事实啊!那么倘若他们都学到了东西呢?“我是国家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些投入可以发挥出多少效果?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清华北大投入不小吧,打算建成国际名校的,毕业生都跑到哪里去了?当然在美国也不是不能为中国经济做贡献,好像总是没那么直接。

结论:教育投入不能跟人才培养划简单等号,人才培养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力资源运用水平的提高―――我攒了一罐子硬币,不花都是废铁。

插述:我这样把相关因素掰开讨论,一定有人会觉得不合理。有些问题就像鸡和蛋一样,互为因果,怎么可以单列讨论呢?我想,上面的因素都是贫富差异的必要条件,确实互相联系,但是用反证法推断他们不是充分条件应该也是正当的。关于技术和教育的问题,我就打算揉在一起讨论了。

家园 如果你没有读懂我的文章就不要曲解我的意思

MRANDERSON兄在世界经济中谈过美元霸权体制的作用。让我们假设其他所有资本主义半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搭了美元体制的顺风车(只是假设!我当然不认为这是事实),

从这段看,你根本没看过我的外汇系列。或者你看过,但是根本没有理解。

家园 我想我明白你的意思

但是我同样认为这很可能是不少人的看法。这是交换立场的讨论。

家园 从你的文章来看,你并没明白

一个国家货币的硬度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而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

美国利用美圆霸权获得了大量非分的好处,其他发达国家只是在自保而已,谈不上搭不搭车的问题。

家园 只是假设!我当然不认为这是事实.

这是C&P。

我之所以简化到这种无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货币竞争的程度,只是为了给“国家富裕是依靠掠夺经济资源”的理论开路。

老兄不妨看看前后文关系。我虽然只是个门外汉,也还不至于糊涂到认为美元日元欧元是穿同一条裤子的地步。

家园 那就不要用容易引起歧义的方式描述我的观点。
家园 了解,已改。
家园 四 知识

五、知识

回顾资本的例子,我们知道有了做事情的物质条件,还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这个KNOW HOW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我们刚才对科技和教育的讨论有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和经济生活中的知识不相等,同时学校教育和这种知识之间的关系既不直接也未必同向发展。

这样说可能和一般认知有些差异,但是我们回顾一下东南亚经济的增长,回顾一下我们沿海的经济增长,就会认知到这个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传统知识”扮演的角色显然不是决定性的。一个做长毛绒玩具的打工妹需要有怎么样的知识水平呢?尽管对于劳力密集型经济的增长带来的后果我们喜忧参半,但是还是必须承认:增长就是增长。打工妹虽然很苦,但是她们出来打工本身说明:在家乡种地可能更苦。那么这个增长中起到作用的是什么知识呢?

我小时候回山东老家。大姑家的村子附近有两个镇子,安镇和东阿,两个镇子周末都有集,但东阿比安镇要远十多里。姑夫卖玉米去东阿,买肉却去安镇,无他,盖因东阿的玉米价格高两分钱,而安镇的肉要便宜一点。知道哪里的利润高,哪里的成本低,这就是经济生活中起所用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得并不需要深入的科学教育,我们甚至都不需要明白为什么东阿的玉米贵而安镇的肉便宜,只需要对这个价格差异进行反馈就可以了。

哈耶克指出过,知识不仅是散布在整个经济体系里面的,也是动态的。没有任何一种快照的方式可以反应出知识的切实形态,这种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只能从参与经济活动中得到。这里的经济活动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真实的市场经济活动。换句话说:要学会游泳只能去江河里学,看书不行,在游泳池里学的也不保靠。

穷国要变富,即使在可以获得外来资本的情况下,也需要掌握这种知识。但是反过来想,如果穷国已经掌握了这种知识,他们还会需要外来资本吗?如果能够在建造电解铝厂之前就认识到不出产铝矿所带来的成本暴涨使得制铝完全无利可图,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有人对这样的方案进行过了市场条件下的评估,进行这样的评估只能有一个原因---有资本考虑过投入。也就是说,如果穷国掌握这种知识,他们就不应该是穷国了。

穷国之所以是穷国,正是没有正常的渠道来学习这样的知识,而决定一国经济体制的只能是本国政府。现在我得到的初步论断是:坏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贫穷的原因。从外来援助的角度,我还要重复论证穷国走上富裕道路的办法只能从内部产生,而不可能从外部获得。

当然,现在就看到这个结论,难免觉得唐突。不过没关系,后面会一再讨论怎么样的经济政策才是决定贫富的“手”。

家园 到目前(第四节)为止,基本同意老兄所列举的现象

老兄说:

穷国之所以是穷国,正是没有正常的渠道来学习这样的知识,而决定一国经济体制的只能是本国政府。现在我得到的初步论断是:坏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贫穷的原因。从外来援助的角度,我还要重复论证穷国走上富裕道路的办法只能从内部产生,而不可能从外部获得。

当然,现在就看到这个结论,难免觉得唐突。不过没关系,后面会一再讨论怎么样的经济政策才是决定贫富的“手”。

到目前(第四节)为止,基本同意老兄所列举的现象。希望老兄更进一步,继续具体分析,不要一步跨到产权上去。更不要产权万能。

家园 花一朵,赞同的多多就不说了,主要讲讲对部分内容的建议

首先我提一个概念“发动机”。所谓的发动机,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能够自我反馈自我哺育的经济运行环境。这种环境要求一个齐全的工业门类;要求如果没有除能源以外的进口,经济能照常运行。从这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上拥有发动机的国家屈指可数:欧洲的几个大国,美国、日本、中国、可能还有俄罗斯,印度不知道算不算。有发动机的国家有的还不富裕,没有发动机的国家许多很富裕。但是我确定的是没有发动机的大国,一定不富裕。

第一部分,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您没有提及,就是你考虑的经济体有没有受到外部冲击。

是的,不需要自然资源,不需要人口庞大,一个国家就能够富裕。但是这是在和平时期,万一要有某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想通过冲突或者非冲突的手段要打压你呢?这个时候,有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没有庞大的人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吧?

第二部分,您提到财富的积累,这个问题和第一部分有部分类似。对于小龙小虎,或者欧洲某些国家,他们本身并不庞大,而美国如果政治上有,完全可以“漏”一些财富给他们花花,这些国家用好了就能起来,一些用不好的拉美非洲国家就原地踏步。当年美国给苏联解体的援助承诺可没有落实哦,话说回来即使落实了,我看也是远远不够的。

您所提到的顺风车不是美元体制的,而是美国经济发动机的顺风车。

外来资本注入导致成功的例子其实蛮多,韩国、台湾,包括朝鲜战争中的日本都是受益菲浅的,这个资本不能简单看作直接投资,生产订单也是一种形式,美国对日本的军事保护也是。

第三部分,索洛模型其实到现在还只是说明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而没有办法否定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另外,我觉得现在世界的架势,资本的膨胀从未停止,而科技能不能无限增长,我真不是很明白。所谓“教育投资”实际上分两部分吧?一部分是政府的,一部分是个人的。中国现在的教育投资低,主要指政府投入部分,如果加上个人的,绝对比非洲国家多得多。从这个角度论述教育投资用处不大,好像还差一点。

第四部分,我就不敢评论了,一看到哈耶克这三个字我就犯晕,虽然我现在还在看他老人家的大作......8过,您对“知识”的理解一定是过于简单了,或者话说得重点:您根本没摸着哈耶克的边,虽然您这一部分仍旧有不少精妙的见解。

从知识直接推出“而决定一国经济体制的只能是本国政府”这一步我是不大理解,至于“坏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贫穷的原因”就更不敢苟同了。

关键词(Tags): #发动机
家园 通过外来资本注入而体现这种“后发优势”的例子还是有的

十九世纪的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都是自然资源多,资本少大量从英国借款发展。另外二战刚过的欧洲,资本被毁得查不多了,依靠马歇尔计划和大量从美国借款迅速恢复。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