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一) -- 陈经
中国起点底, 帝国主义封锁, 这是真正的原因吗? 还是自己闭关自守, 处处树敌, 到处撒钱, 政治挂帅, 自己内耗, "阶级斗争要天天讲, 年年讲", 更是原因?
包括这些. 就象陈经说的,只是以前没心思干罢了,
还是买得起房子的人越来越多了?
改革以后发展的这么好, 怎么会有这么多问题?现在是不是做错了很多地方?
看到新闻说中国现在有40%的人看不起病,我很不爽!看到一汽二汽沦为买办工厂,我很不爽!
不是是么游戏一关一关的打的结果, 根本就是当年的瞎计划, 现在要大家买单.
几千万人下岗, 就是跟你说, 拿"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有几千万产业工人", 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更不是可以自豪的事情,只是当年奇形经济的一个现象.
如果以到76年的农民剪刀差奉献来计算
看起来是不少 那时候的几千亿啊 可是只是总数的17%啊 变成了这些存量 其他都给太祖拍脑门拍没了
从58年开始 什么时候有正常的计划经济的了? 陈云都靠边站了
对比一五的辉煌和之后的倒退不断 不倒退也只是平均6%的增长 不觉得可笑么
“今天的商报上,登出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也就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对国有银行“贱卖论”提出了异议,他说: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净资产均为负值,即所谓的“技术上已破产”,不管账面上是否还有遮掩,事实上资本金已经没有了。”
最后还“哲学”,晕倒。
照他意思,其它学科也别研究了,研究来研究去也都是片面的,光研究哲学好了,这哲学可是道生一,一生二。。。。。。
知道这是在说中国的哪个时期嘛?请看
[闲话] 关于改革前后评价问题,以及本文的分析模式
因为中国是大国,无论改革前后,都做过很多事,做对做错的都有,所以成就与缺陷在两个时代都是非常巨大的。
一种方式是定性式的二元评价。定性式二元评价,就是好坏两种,简单,易懂,如果合了几意就很痛快。说好,就把成就反复强调,这个那个,于是就是好了。说坏,就把缺陷反复强调这么来,于是就是坏了。对于心目中的“好”时代的缺陷,就找理由去不当回事,代价牺牲之类的,总是可以放过去的。认识层次低一些的甚至否认事实编造数据(未必是故意,而是选择性相信虚假宣传或者错误谎言),还有时就会生造一些并非常识的特殊标准,靠语言与逻辑玩花样辩论。二元式评价,总要论证出某时代是“好”的,或者“坏”的,最后都陷入这种模式。对立的两边都会有这种情况。
这种评价方式没有什幺不可以,你管它是幻想还是真实经历,人就喜欢心目中的东西了,心里就喜欢某个时代,别人能怎幺样?但我个人觉得这是很没有意思的一种方式,这个叫表态,价值就是表表态,发现有同道了,信心增强。二元评价相关的论证一般都无甚可观之处。我因为对数据事实比较熟,就发现了不少人有很多靠语言与逻辑都绕不过去的硬问题,更是对二元评价相当不喜欢。所以,我希望有心想了解更多更深入愿意多想想的读者,能够认识到二元评价的问题所在,从二元评价中走出来。当然,就是喜欢二元评价简单定性也行,这是个人自由。
我写《官办经济》这个文章,的确是想尽量避免二元评价的。所以分析起来相当复杂,篇幅长得很,很多问题还是讲不完。我追求的分析模式,是事实数据陈述与理论阐述,希望读者了解更多的事实,也对经济方面的分析方法有所了解。事实数据陈述就只有两种,就是错误的事实数据,或者正确的事实数据,这个硬梆梆,拿出证据证明出错了,就只有认。至于这些事实与数据代表的是“好”还是“坏”,这个属于意义不大的哲学问题,喜欢二元评价的人可自行选择。理论阐述就是一些因果链条,如果用什幺样的方式搞经济,就会有什幺样的结果,如计划经济会效率低,市场经济会过剩。如果不是死缠(如有人可以自己定义一套标准说计划经济效率也高得很),这应该不难接受。至于这些结果是“好”是“坏”,那么又是二元评价的事了,我并不去作这样的结论。例如人说计划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所以好,这个我知道是二元评价了就行了,并没有更多意见。
虽然如此,评价问题,仍然是重要的。对一国政策能有实质影响的人心中的评价,至为关键。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搞改革开放的那些上层人物,对以前时代的许多缺陷评价相当低,所以迫切搞起了改革。如果民众群体呼声能对政策有影响力,那么群众的评价也是管用的。一些所谓“民主”政权,甚至用被煽动的群体意志代替正常思维,直接取得本来没有的逻辑正确性。所以政治家,需要关心“评价”问题,甚至得把评价问题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但我与绝大部分读者都不是政治家,不用这样功利地去弄评价问题(我不是要讨好广大读者,如果那样,完全可以耍一些语言花招,先大吹一通主席英明神武,再小小的说一下主席可能没想到的地方,保管一些人感觉会好得多)。所以,可以回归到更加客观的事实数据陈述,以及冷冰冰的理论阐述。
同时,我也希望政府高层能够正确对待评价问题,不要象“民主”政权一样丧失思维能力。一方面,要冷静地用经济本原分析去寻找正确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民众的评价,知道民众的呼声,把民众评价当作一个重要分析因素。这方面,中国政府在全球应该有一定优势,既不是为“民主”所累用“民主”代替思维放弃责任,甚至煽动民意达到政治目的,又不是独裁政权完全把民意当放对立面胡来。
陈老师千万别停下来
存款可是借得到储户的钱
几十年来吧银行当提款机 当然是早就掏干净了
拿着银行贷款游山玩水的厂长们可都是文革时代就上来了的
个人感觉啊,你的文章里没有陈列多少数据,倒是一大堆你自己的分析过程和观点(当然你的观点和分析过程都是从数据里得出来的,但在文章里的确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不过对绝大多数普通读者已经足够,非常精彩(如果你不是那么在意“评价”的话)。
但你的分析过程有时候跳的直接了一点,有空我还是要提出一些问题来的。
送你一句话,知识分子不仅要不畏权贵,更要不畏民情。
极力赞成,但和这个目标还有距离呵呵。
比如
诸如此类的说法,就太不客观了,跟事实差的很远。
河里有两个帖子给出了些基本数据,看一看就知道。
http://view.cchere.com/article/673690
http://view.cchere.net/article/505309
所谓“就这样弄了快三十年,结果国家还是很穷,政府穷,人民穷”也不客观。上面帖子数字足以说明,那个时代创造了巨额财富,人民确实穷,但国家确实富多了。是穷是富要看起点,中国起点那么低,二十几年时间创造如此财富已经是很大成就,再指责还那么穷就不实事求是了。
所谓“只要政局稳定,从零开始,即使只大挖原材料,搞最原始的工业化,增长率都绝不会低”也是不对的。这只是主流经济理论的论断,但任何理论都有适用范围,因为其推理都有隐含的假设,主流理论在这里就不适用。中国从清末以来就处于人口严重过剩、农业剩余极低,不能为工业化提供启动资本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政局再稳定,工业化步伐也会非常缓慢,增长率也高不起来。或者工业化要快一点,就会破坏社会稳定,最后还是快不起来。
你给那个时代设了个高预期,又贬低它的实际成就,那结论当然是“不能满意”。事实上,从当时的国情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条件是非常恶劣的,相比起来,成就是了不起的。
至于老毛,个人认为,对牛人的个人评价是一回事,但其历史影响是另一回事。再牛的人,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恐怕也是很有限的,历史大潮很容易抹去牛人留下的那些痕迹。更何况,那些痕迹也未必是个人的作品,人们有时以为一个牛人就创造什么伟大功业或留下什么严重恶果,其实是忽视了隐含的历史大趋势。如果老毛压根没生下来,今天中国各方面的面貌未必会有太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