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贴图】 年画,年画 -- 柴禾儿妞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贴图】 年画,年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RM=320,240]http://www.tn.edu.tw/content/music/sound/chn1/cloud-7.mp3

[/RM]

家园 可爱之至!
家园 现在很难见到了哦
家园 是年画还是剪纸啊。

看着都好看,不过,小时候一个都没有见到过。

家园 [请教]这是绵竹年画吗?看着不象?
家园 肯定不是绵竹年画。附录:什么是绵竹年画

东门河坝去看花,南华宫里去看画。

----绵竹民谣

奇山异水之上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岁月的歌声凝结成多少古迹名胜,勤劳的人们把这片洞天福地建设得如诗如画。有了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文化教育,艺术之花朵朵绽开。绵竹年画正是这无数花朵中的一朵奇葩。

绵竹年画的发展历程

绵竹因盛产一种韧性极好的竹子,继而制作桃符,画为“神荼郁垒”,使绵竹木版年画在清代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同称为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

绵竹木版年画属民间美术,它植根于民间,其装饰性和雕刻艺术,在早期显然受到汉代四川画像砖艺术的影响,从传承下来的传统木版年画作品中,仍可以感受到磅礴的气势和天真、质朴、粗犷的生命活力。

唐代是我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我国已出现了最早的宗教题材的木版年画,而木版年画艺术与雕刻印刷术对于人类文化的大量传播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安史之乱而进入蜀中的大批文人学士及画师中道释者居多,绵竹木版年画也受到宗教画影响,现存的绵竹年画中的中堂画“金刚”、“家神”、“魁星”和拓版“赵公镇宅”等,内容和形式都和宗教画同出一畴,其彩绘技巧和线条的装饰味与四川寺庙中的风格极为相近。

宋代,四川更是中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一,木版印刷已发展到刻技纯熟,印刷精美的程度。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汴京“迎岁月,市井皆卖门神……”吴自牧《梦梁录》载岁终“画门神桃符,迎春版儿,纸乌铺印钟馗、财马、回头马等,馈以主顾。”另有史料证明,宋代在以成都为中心的附近各县都有生产年画的作坊,尤以“小成都”而闻名的川西古城绵竹的雕版印刷更为发达。据《续编绵竹县志》记载:“绵竹年画”远在明代已有相当成就……当时泸州及陕西蒲城地区已贴过内容喜庆的绵竹年画。”

  明清两个朝代,尤其是清乾隆年间,是绵竹木版年画发展的辉煌时期。

  清代中叶,四川城乡各地普遍兴建会馆时,多聘请绵竹画师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绘梁壁,使年画师们的艺术在实践中得以发展;绵竹造纸业不断发展和革新,实验成功“粉笺纸”;年画作坊管理完善,分工细致,专人专事,精益求精,不论刻版,敷彩都达到较高水平,并出现有特色的流派和个人风格;外省和本地画商起了媒介的作用。绵竹县志载:“商贩远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易画,仲则接踵城南,购过者遍于王道百五十里。”

  由于以上原因,当时的年画作坊发展到三百余家,从业人员达一千多人,全县每年生产门画一千二百多万份,画条二百万份以上。此时年画行会“伏羲会”成立,每年办会两次,会上要对各路年画进行评议,决出名次,这样一来,更促进了绵竹年画的发展,全县作坊遍布城区及西南、坂桥、新市、清道、遵道、拱星等乡村,各流派的特色也更加突出。城内老字号“傅兴发”生产的门神工艺精细,五彩鲜艳,衣褶清晰,眉目生动。“云鹤斋”的木版拓片享有盛誉。清道乡“曾发皓”、“何云发”的清水大袍自成一派,遵道乡的仕女、娃娃戏风格独特。而肖华金专出斗方样张,有“肖斗方”之称。

当时绵竹县有大小年画市场。小市在城中北河坝及清道乡,从清道乡起要摆到近城的南轩祠,约十五里路。大市在城内南华宫,从腊月初一开始,每天要出售到二更天,直到腊月三十为止。绵竹年画经画商传播,除省内民众广为张贴外,还销于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并远销今越南、缅甸、印度及东南亚各国。

民国时因农村经济破产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大影响了民众对年画的购买力,加上绵竹县豪霸横行,土匪啸聚,大小纸厂被洗劫或烧毁,年画作坊纷纷倒闭。昔年誉满中外的绵竹年画已是“丹青零落不成妍”的衰败景象。

绵竹年画,由于新中国的诞生又获得了新生。并从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而进入人民艺术之宫。经政府抢救扶持的绵竹年画又添“新章”。1963年曾赴成都、北京举办了观摩展览,博得首都文化界和美术家们的高度赞扬。诗人郭沫若也即兴赋诗一首。此后,绵竹年画艺术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基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批年青的年画作者在老一辈艺人言传身教的辅导下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认真研究吸收传统年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并发挥现代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新年画,这些作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富于生活情趣,展示地方风情,参加了国内个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绵竹年画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实践和更新,从内容到形式逐步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幅年画的完成,先由画师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到纸上描绘。其线条只起轮廓线作用,必须经彩绘艺人按程序施彩而成。由于用色除品色(染料色)外,也兼用石色(矿物质色),因石色的覆盖力强,原有的雕刻线经不同的石色覆盖后,还须重新勾线,只是画面上的品色部分,因其色泽透明,原有的刻线虽经覆盖仍清晰可见,便不再勾线。这两种处理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绵竹年画水印与彩绘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绵竹年画无论是门画或是斗方,大部分的构图,都讲究高度的简练,在有限的画面上较合理地使用宾主、虚实、呼应、开合等对立统一法则,达到对称、均齐和别致的装饰意趣效果,构成了绵竹年画完整、饱满的艺术特色。从门画的武将文官到斗方中的仕女童子,多不设或少设背景,那画面的白纸,不是画面的割裂而是有机地联系着画中各部分,这种"取一而舍万千,明一而现千万"的大胆构想和处理,让我们从中体味到构成的力量,从超越视觉范围,给人以自由驰骋的理想天地。

绵竹年画在色彩丰的处理是别具一格的,其基本色有黄丹民、佛青、桃红、草绿等四个色。运用色相和色度的对比,是民间彩绘大师们所惯用的手法。它单纯而艳丽,浓重而明快,对比而和谐。他们还用称为"鸳鸯笔"的扁笔在画面上构成了既有体感又有质感的特殊效果。而借助色彩同类色深浅及阶梯变化,造成了深、浅、明、暗的过渡,所形成的立体效果,增加了画面的节奏和装饰情趣。

“填水脚”是绵竹木版一杯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出处那些技术娴熟的艺人之手。旧时年画艺人一般受雇于人,“明展明挂”等画法是按画钱或作坊的要求而作,“填水脚”则是属艺人自己支配的。艺人们在除夕之夜为老板做完年终之活以后,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利用颜料碗的余色,在剩纸上匆忙赶绘出几对门神,赶往夜市出售,赚点外快,帮补生计。在画“填水脚”时,时间短促,艺人凭功夫一气呵成,笔锋奔放雄健、神韵十足,别具洗炼、概括之情趣。“填水脚”以它的天真、质朴、粗犷而成为绵竹年画中的珍品,深为艺术界称道。

清末画师黄瑞鹄的《迎春图》,堪称绵竹年画的杰作,此图描绘清朝绵竹迎春会盛况,以六米长卷描绘了四百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具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绵竹年画的新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浇灌培育这株民间艺术之花。1963年成立了绵竹年画社,1995年在省市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绵竹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新建了绵竹年画博物馆。这是融收藏、整理、研究、创作、展览、销售、出版、参与、培养年画新人、以艺术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年画专业博物馆,为绵竹年画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绵竹年画艺术工作者和新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下,绵竹年画从形式到内容,从载体到绘制方法、包装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如手绘门票、手绘贺年卡、手绘挂历、蜀绣年画、手绘新年画、绵竹年画收藏精品、极品、酒画合壁,使绵竹年画传统的以门神、神像为主,变成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皆入画图,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现代人们审美情趣的新年画。

迄今为止,绵竹年画已被全世界四十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已数次被国内外200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并先后赴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5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受到一致好评。绵竹年画当之无愧地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称号,绵竹也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IMGA][/IMG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