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我国核潜艇首次水下长征实录 -- ct

共:💬3 🌺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我国核潜艇首次水下长征实录

我国核潜艇首次水下长征实录

日期:2005-11-29 作者:彭子强 来源:新闻午报

《中国核潜艇研制纪实》封面

浮出水面、劈波斩浪的中国导弹核潜艇

  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讹诈。然而,我们依然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巨大核威胁,党中央、毛泽东果断决策: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潜艇!构筑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坚实屏障。于是,上至元帅、科学家,下至工人、潜艇水兵,都投身到了这一可歌可泣的伟大工程中。

  1、叶帅临危受命“红工程”

  这是一次政治局会议。叶剑英元帅身着军服早早来到了会场,坐在会议桌的中央。他今天是又高兴又气愤。高兴的是周总理叫他主持这次会议。在北京医院的病榻上,总理亲自交待元帅: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事关导弹核潜艇的命运和前途,指示他要对散布那种言论的人进行严肃的批评。什么言论呢?就是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后,有人把核潜艇工程同林彪集团挂起钩来,说它是一项“黑工程”,应该趁早下马。元帅气愤的正是这一点。明明是总理亲自抓的红工程嘛,怎么是“黑工程”呢?联想到有人正在兴起批林批孔批大儒,岂不有点蹊跷?当他听到一个将军的有关报告后,感到事关重大,立即报告了周总理。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欧洲早期的火箭技术还是由成吉思汗远征的铁蹄带去的呢。然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德国人在古代火箭技术的基础上自行研制,最先造出了导弹———VIV2。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研制成功了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又从陆基导弹发展到海下核潜艇发射的潜射导弹。到70年代初,美国已经研制成功北极星———海神———三叉戟三代潜射导弹……

  相比之下,我们大大地落后了。但是当历史赐予我们机遇,中央已经作出明确决策时,一些人遇有风吹草动,立场就不那么坚定了。核潜艇,特别是导弹核潜艇,是我们的一个宝贝疙瘩啊!威力无比的战略核力量!难道我们要放弃它吗?不能,无论如何不能。

  李先念、余秋里等进来了,列席会议的海军司令肖劲光、副司令周希汉等也来了……

  元帅目光很锐利地扫视了一下会场,见人都到齐了,便站了起来,他说:“这个会,总理命我主持,是为了专门讨论一下核潜艇工程的问题,先汇报一下有关情况吧。”

  汇报很自然就触及了那个所谓“黑工程”的论调。叶帅问周希汉:“工程的某个领导成员也这样说吗?那些人的依据是什么,有多大影响?”周希汉一一作了回答。

  叶帅拍了一下桌子,说:“谁说核潜艇工程是一项黑工程啊?它明明是一项红工程嘛!它是周总理亲自抓的红工程嘛!这是关系重大,非常重要,有战略意义的一项红工程!”

  李先念说:“我们的鱼雷核潜艇造出来了,但还要经过试航、远航等试验,不能停,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有导弹核潜艇,这工程也不能停,我们需要潜射导弹。”

  余秋里也激动地说:“我也表个态,拥护叶副主席的说法,我谴责所谓核潜艇是什么黑工程的论调,我坚决支持核潜艇工程搞下去,直到完成。”

  他转向周希汉,说:“你要把工程抓起来,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我一定帮助你。”

  叶帅很严肃地对肖劲光说:“你们海军要跟抓鱼雷核潜艇一样,继续抓好导弹核潜艇,务必早日把它造出来。”

  “周希汉,”叶帅特别冲着周希汉叫了一声,“你要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地把红工程抓起来。李作鹏垮台了,他是罪有应得!他当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这么多年,从来就是挂名的甩手掌柜,没干什么实事……我支持你。有什么困难,你找先念、余秋里。”

  周希汉紧紧握住元帅伸过来的手,激动地表示:“我一定不辜负叶帅的厚望!”

  江青在一次会上曾指名道姓地批了周希汉。将军一直不服,没想到元帅也知道并且反其道而用之,让他取代虚有其位的李作鹏,把红工程抓下去。这是对他——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这些年来工作的一个高度评价啊!一颗细小的泪珠从将军的眼角溢了出来……

  红工程重新起航了。几个月后,叶帅又一次召集军委办公会议,听取导弹核潜艇研制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的汇报,并且研究鱼雷核潜艇的定型问题。

  2、导弹核潜艇取得重大进展

  1973年秋,我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试航归来,叶帅非常高兴。某日上午,叶帅在海军苏振华政委等陪同下来到了工厂的码头。他在检阅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快艇、驱逐舰和常规潜艇后,便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舷边。

  当他看见蓝色的巨鲸浮卧在船坞的水面上时,眼睛里顿时闪耀出惊喜的光芒。元帅连连挥手向艇上的工程师、工人和水兵致意。他登上艇,紧紧地握住副总工程师张焕璞的手,说:“人民感谢你们。”

  叶帅一个舱室一个舱室细看,张焕璞向他仔细讲解着。元帅赞叹核潜艇造得快,造得好!谈笑风生。

  参观完毕后,元帅走到科研人员中间,同他们一一握手,并热情洋溢地对他们说:“你们为国防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祖国感谢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几句热肠话,说得个个眼睛发湿,这是对正在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工程师们一个极大的鼓舞!

  下午,叶剑英元帅又一次就核潜艇问题向海军和有关工业部门的领导作了指示。他说:“希望大家大力协作,鱼雷核潜艇要不断线,最重要的是要把导弹核潜艇尽快搞出来。为此,苏振华同志在这里多留几天,同各工业部门的同志一道,研究一下以后的步骤……”

  1979年9月5日,在导弹核潜艇建造取得重大进展时,元帅又一次视察了海军某舰艇部队,并写下这样的诗句以示祝愿:

  横槊临江喜赋诗,曹瞒当日耀雄姿。看今导弹核潜艇,征服五洋任所之。

  3、超越“海神”,水下长征

  1985年冬天,“长征号”的长征开始了。随着潜艇基地副司令员杨玺一声令下,核潜艇像一条巨鲸离开军港,站在舰桥甲板上的艇员一会儿都不见了,巨鲸渐渐没入海中……

  这是中国核潜艇第一次不平常的水下长航,也许一个月、两个月,也许三个月,一直潜到大洋深处。常规潜艇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水下长航的,走一段时间,它就不得不因缺乏淡水而浮出水面,就连蓄电池充电也得浮到水面上进行。而核潜艇不需要添加燃料,空气和淡水也能自己制造。但长航也带来一个痛苦:对于岸上的人来说,这几个月,他们的男儿将一直下落不明,杳无音讯。穷凶极恶的大洋大海,吞噬过无数的船只,就像魔鬼一样可怕。

  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水下远征,在危机四伏的大洋潜游,以检验核动力能否在复杂的海底下运行,也检验自己的意志耐力和应付危险事变的能力,向水下航行持续力的极限挑战。

  艇员们虽然不安,但更自信,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们的指挥官——杨玺和孙建国。杨玺是核潜艇第一任艇长,如今他升任基地副司令员,把艇长的担子压在孙建国肩上了。

  假如核反应堆在水下出了事怎么办?仪表失灵怎么办?假如与别的潜艇相撞怎么办?美国和苏联的核潜艇就曾经发生过一次相撞。因事故沉没永远成为海底遗骸的潜艇已有113条,核潜艇也有好几条了。所以,谁也不敢对这次试验掉以轻心。

  再说,核潜艇的水下长征毫无浪漫色彩可言。核潜艇是全封闭的,水下看不见阳光,看不见海水。艇员每人有一个旅客列车那样的卧铺。国内最长的铁路,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七天七夜也就够了,沿途还有新鲜风景看,还可以在靠站时下车。而对于进行水下长航试验的核潜艇艇员来说,活动空间狭小的舱室,他不是呆一两天,七八天,而是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与外界完全隔绝。因此,这不仅是核潜艇最大自给力的考核,也是对艇员长期水下活动极限支持力的考验。这种“过关考试”,对于核潜艇的战斗力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经验丰富的杨玺副司令亲自上艇“督战”,无疑给水兵服了一副镇静剂。人心的稳定能保证技术水平正常发挥,不会因惊慌失措而导致误操作。10天、20天,潜艇在水下航行。

  艇长孙建国,如今已是潜艇基地副司令,当年在艇队有“铁艇长”、“小巴顿”之称。他下乡插过队,属于特别能吃苦的老三届一代。他两次进潜艇学校学习,第一次毕业后,当上了航海长,但青梅竹马的女友离开了他;第二次毕业后不久,他当上了艇长,并给父母带回一个妻子,潜校教员郭亚秋。都是搞潜艇的,有共同语言,容易被对方理解。

  孙建国对自己的事业非常热爱执着。1981年,他的儿子出生了,取名孙潜。他到过西沙、南沙,见过赤道无风带,见过活火山硫磺岛。他调到中央军委命名的11艇队当艇长时,要完成从常规潜艇到核动力潜艇的跨越,这个过程艰巨复杂,但他很快就入了门,理论考核门门优秀,并且创造了核潜艇试航期最短的纪录,受到海军通令表彰。他带的艇队在外一年多,严格管理,无一人违纪受处分,一二百人在一个饭堂就餐,天天能做到鸦雀无声。他在11艇队任职3年,艇队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

  海上波涛翻涌,海下漆黑一片,核潜艇像一把利刃在水下潜航。有两行字压在艇长桌子的玻璃板下:“超过法国人,超过海神号!”法国核潜艇的长航纪录是67昼夜,美国“海神”号核潜艇的长航纪录是84昼夜。前者是孙建国的“最低纲领”,目标是超越“海神”号。

  他在出航前与大伙一起设想了许多应急预案,可能的故障对策全都清晰地储存在他的大脑里,一旦出事,他在一两秒钟就能将它“检索”出来。一天,正过某海峡时,一个新艇员神色有点慌张向他奔来,“某舱管子冒汽了!”孙建国立即向所在舱室奔去,老艇员、参谋和保驾的工人师傅紧跟其后。舱室里蒸汽弥漫,那是几十个大气压产生的高压蒸汽,室内热浪滚滚,令人窒息。果然,一个新艇员拉阀怎么也拉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直跺脚。

  孙建国往他肩头拍了一掌:“你急什么!从头开始,按照程序一招一式,重来!”

  新艇员镇静下来,终于迅速完成了拉阀的动作。舱室里的温度逐渐降下来了,孙建国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感到平日自己的威严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新艇员腼腆地说:“艇长,亏你这一掌,把我击醒……”

  4、90天!刷新世界潜航纪录

  45天、55天,熬过去了,65天、70天,又熬过去了,法国人长航67天的纪录超过了。

  长航在继续,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又接踵而来。艇内的人造空气经过多道过滤,尽管比较纯净,但总不那么新鲜,加上艇内众多的机械运行也会排放一些“工业废气”,虽然有排气系统,但艇内空气总不如天然纯净好。为了保证艇内有限的空气不被污染,一个命令下达了:“不许吃葱、蒜、鱼等任何有异味的食物!”

  按原计划最大自给力试验进行到70天就算完成任务了。已经越过70天,人员和机械都很疲劳,是到此止步还是继续潜行?孙承勤主任和常宝林政委在士兵中间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艇员都要求继续长航,目标是90天。

  “一定要像中国女排一样,拿一个金牌!”艇员们多么想看一看久违了的城市、渔村、妇女和儿童,但他们下决心要打破美国核潜艇的水下长航纪录,为祖国争光。

  艇内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唯一能判定夜间还是白天的是挂在各岗位舱的那块有特殊标记的铜盘挂钟。数百台电机、水泵、蒸汽机日夜不停地运转,轰鸣声不断地震动耳膜。但到后来,好些艇员的耳朵麻木了。

  越到后来,艇员的生物钟错乱得越厉害。多数人吃不下;艇员们有的睡不着觉,有的睡着了醒不过来;许多人浑身无力,有的眼皮耷拉着支不起来;个别战士开始昏厥,也有的变得烦躁不安。尽管这样,官兵们意志不垮,一上岗位就拼足全身力气。有的为了解困往太阳穴抹清凉油,有的嚼干辣椒,以此刺激大脑,提起精气神儿。

  就这样,官兵们战胜自我,精心操纵各种仪器,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

  第85天、86天、87天、88天、89天、90天!每一天都是在挣扎中度过的,真是度日如年啊!美国核潜艇水下长航84天的纪录远远超过了!

  这样的时刻终于来临:蓝色的巨鲸浮出水面,“啊,看见祖国的海岸线了!”艇员们一个个爬出舱室,爬上舰桥眺望,迎着刺目的阳光……

  就要靠近祖国的码头时,孙建国艇长眼含热泪喊出一句话:“同志们,水兵们,不要趴着!站起来迎接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吧!”

  极度虚弱的官兵们亢奋了,一个个站了起来。码头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军号齐鸣,迎接骑鲸潜海长航90昼夜的勇士们归来。

  创造了我国水下连续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纪录的水兵们,举手敬礼了。

  “海神”号归来时,不少美国水兵是被担架抬下来的。但中国艇员没有一人使用担架,也不要人搀扶,一个个自己走下舷梯。杨玺副司令和孙艇长感到头晕目眩,身体轻得像棉花,脚却重得像两桶铅,但他们走下舷板,先一步踏上了码头。

  杨玺向海军张连忠副司令员大声报告:“核潜艇最大自给力试验成功,请您检阅!”

  张连忠热烈欢迎英雄的核潜艇艇员胜利回来,他问候水兵们:“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水兵们的声音仍旧那么自豪洪亮。

  长航考核证明:中国核潜艇机械设备工作可靠;主动力装置共运行了数千小时,反应堆累计运行数十个满功率天,运行稳定可靠;机动性能好,无故障;电气设备良好……创造水下奇迹的人,过得硬!

   摘自《中国核潜艇研制纪实》彭子强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7月

家园 【文摘】看看吃不到葡萄的狐狸怎末说

中国的核潜艇

●戚家军的传统

大陆于1957年开始研制核弹与飞弹,然而核潜艇的研制却迟至1966年才起步。

1964年大陆首次成功发射“东风二号”中程导弹;同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197

0年成功发射首枚“长征一号”战略导弹。而这时核潜艇还在一片混沌之中苦苦摸索。原因

在于,大陆的核弹与飞弹都曾有过苏联提供的简单模型与零星资料,在两国反目成仇之前,

中方已有若干启蒙式的认知,还不至于盲人摸象,两眼一抹黑。只有核潜艇,才真正是“独

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产硬件。

诚然,大陆的第一代常规潜艇都是按中苏“互助协定”,由苏方提供图纸、材料、设

备,甚至派出专家来指导监制的。至于常规型的导弹潜艇,也于1959年由苏方提供了图

纸资料和部分设备器材。此年苏方援助中止,协议中的水下潜射导弹便不再装运来华。不

过,核动力潜艇的心脏是热核反应炉,这绝密技术当然是中国人“贵客自理”,要找施主,

是没门的。

1966年,海军奉命开始秘密研制核潜艇。这个神秘兮兮的摇篮不是在沿海的某海军

基地,而是在内陆深处烟波浩渺的五百里滇池侧畔。大西南是战略后方,军工企业密集。深

究一层,这也是明代戚家军的传统,戚继光在蓬莱阁“八仙过海”处建筑了一座水围子,大

明的海军就是在这水波不兴的“人造湖泊”里训练出来的。

首批核潜艇监造人员集结了各科专家共29名,他们手中仅有的资料是两张模糊不清的

核潜艇照片,以及一件从美国带回来的儿童航模玩具。诚然,中国人有核反应堆,如何将它

变成潜艇的中枢,却是茫然无所知。

美国人在核反应堆的基础上造核潜艇,用了10年(1955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经历了“常规动力水滴型——核动力常规性——核动力水滴型”三部曲。苏联人更为坎

坷,经历了迂回曲折的六部曲。而中国人则要一步到位!

颇为谐趣,研制部门中最为忙乎的是一位木匠,他是通过最严格的技术考核(当然免不

了苛刻的政审)筛选出来的,即便不是鲁班再世,也堪称隔代大弟子。因为,核潜艇的模型

是按1比1的比例完全用木头制作的,它有着逼真的五脏六腑,宛如一艘超级玩具。

谁能想象得到,国产核潜艇就是在滇池边上的一条木壳“大雪茄”里孕育出来的。

它拆拆卸卸、敲敲打打,已逾几度寒暑。那些尖端科学的精英们就在纷纷扬扬的锯末与

刨花中获取了大量的感性及理性知识。从木壳到铁壳,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终于移师到葫芦

岛军港开工建造了。

●核泄漏与核保健

国际局势的变幻,令中国的心理压力益增。越战、珍宝岛之战、苏俄“外科手术”核打

击的威胁,致使中央军委发出“边设计边建造”的硬性指令,此乃时不我待的“一级战备”

心态。设计与建造交叉,这也是文革中“打倒爬行主义”的新生事物。它之反科学实质所造

成的浪费是惊人的。全国以这一革命模式上马的所有工程,最后造出尾大不掉的怪胎约占去

八、九成。核潜艇研制所耗的国本,实难以计算。但不管如何,哪怕用金山银山堆出来,只

要它令大陆具有“第二次核报复”能力,总还是物有所值。

正是在这种“国家意志”之下,核潜艇的设计与建造来回折腾,明明已装上艇体的成套

设备,仅因设计的某处不合理,又彻底推倒重来,这是花钱买时间空间的战略竞赛,中国核

潜艇之先天不足,可以想见。第一艘钢壳潜艇在北海舰队某基地开始做“系泊试验”,就发

生了最要命的事故——核反应堆主泵泄漏,高温高压高剂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这种事

故如在实艇航行中发生,足以令世界哗然。而这次事故,也让军方刻骨铭心,当时正是“政

治挂帅”时期,军旅中的格言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研制

单位里的所有军代表都向党组织递交“火线决心书”,请缨赴汤蹈火,进入核反应堆舱排除

故障。然而事故并不简单,军工技师轮番上阵,履险最多的麦新春共进入热态的堆舱10

次!

都晓得核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强烈危害,但中国缺乏这方面的实证记录,所以这批“与

核共舞”的核潜艇监造人员,就成了医学研究的长期观灿谠象。为了核潜艇日后的安全运行

和整个核子工业的数据积累,军方以活人试验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排泄规律,基地军代表

有的服用同位素碘131,有的用肉体接触核污染物质,然后再试验各种“消核清污”的方

法。这可谓核潜艇研制的“副产品”,至今它仍是大陆核医学、核保健的珍贵记录。20年

后,海军医学研究所对这批“开天盘古”的体检报告是,除一人外,全部官兵眼球的晶体都

呈浑浊状。而后来在核潜艇上服役的官兵则未发现此类病状。

这足见当初舍身“试核”者之壮烈,至于此举的伦理道德,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如今,核反应堆的“军转民”技术,已用于上海秦山核电厂和广东大亚湾核电厂。

这些民用企业的核安全、核保健措施,确实从当年核潜艇的原始数据中获益匪浅。

● 兵贵精而不在多

国产核潜艇解缆试航,在内海(渤海)与海岸线游弋,状况正常。1974年“八一建

军节”,中央军委将这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它就是

北海舰队舷侧编号为7102的“汉级”核动力潜艇。此时距立项之初,已8年过去了。中

国人果然只争朝夕地比美国人的历程缩短了两年。

只不过,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过程纰漏极多,耗资颇巨,军方并没急于将它定型成批生

产。如果说,当初尚有国力的承受限度问题,时至今日,大陆拥有核潜艇的数量仍十分有

限,原因已非核反应堆以及机械部分的阻滞,而是潜艇的“神经网”——电子系统与国际高

标准差距甚大。1994年10月,大陆核潜艇与美国航空母舰在公海对峙,正是侦讯系统

耳目不聪,被人反制。从另一方面来看,核潜艇这东西无非是镇家宅、辟外邪,原就不须

“流水线”一般大批建造,有固然比无好,少却比多好。大陆现有4艘“汉级”核潜艇、6

艘“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大致相当于苏俄第一代核潜艇的改进型,而那类潜艇原型已沦

为俄国“浮动的切诺比尔”——即1986年乌克兰核电站反应炉爆炸事件——1995年

10月,俄国官方向国际社会呼吁,说明本国老旧的军舰中有10艘核潜艇要淘汰,但以俄

国目前的资源却无力拆除其核子炉,因而请求国际原子能总署提供技术援助,以免这些随时

可能沉没的核潜艇造成生态灾难。

造这么多水底怪兽,本来就是冷战的遗产。以此为鉴,北京切莫重蹈覆辙,更何况国产

核潜艇与“长征三号”航天火箭相比,何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已,根本就是未来的

核子垃圾!

然而,国产核潜艇的其它部分似乎还是说得过去的。它毕竟创造了“深潜”与“长航”

的世界纪录。

60年代,美国“长尾鲨”号鱼雷核潜艇奉命进行深潜试验,在麻省佛特角以东220

海里处下潜到2550米,结果再也没浮上来。人命至为尊贵的美国,便永远放弃了这类载

人实验,所有深海探测,都改以遥控器具进行。水底2550米就此成了“死亡极限”。不

过,深潜记录已被中国核潜艇所刷新。

深潜能力的军事意义并不大,如果你有“十全武功”,水下一两百米就足够了。但是长

航能力就至为重要了。核潜艇所以被称为“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就因为它是潜伏流动的导

弹基地,它可以几个月隐蔽水底,无须外面的新鲜空气,哪怕国土上的军事设施已被敌国第

一波核打击悉数摧毁,我方仅剩一艘核潜艇,也仍能以牙还牙。现实正是五个核大国都有这

玩艺儿,遂令它们之间的核大战压根无从打起。

● 新“海底两万里”

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曾是老幼咸宜的读物,不过它早就变成了

现实。美国“海神号”核潜艇于1960年首次完成了环球潜航,历时83天零10小时,

航程中当然不曾停泊于任何港口。苏俄、法国、英国都紧随其后,分别进行长航试验,却只

有法国核潜艇坚持到第67天,俄、英则更不如远甚。到了80年代,中国人要来“赶这趟

浑水”了。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潜艇自不例外,从常规潜艇问世的1851年到1975年这一

百二十四年间,共发生事故297宗、沉艇146艘;其中核潜艇事故66宗、沉艇21

艘。最为著名的要数1970年苏联“十一月”号鱼雷K——8级核潜艇的海难事件。该艇

在西班牙以北300海里潜航,不幸于水下160米处突发电火,空气再生装置烧毁,两个

核子炉中的一个在事故警报讯号下自动停炉,训练有素的艇长即刻将另一热核炉关闭,但海

水从焚毁的密封舱门涌入,潜艇来不及上浮即告沉没,全体官兵连同艇上携带的一枚氢弹便

永远坠落黑暗无边的海底深渊。

大陆核潜艇长航演习的口号是“超法赶美”,虽与大跃进时的“超英赶美”已不可同日

而语,但那股民族主义的情操与底气是几无出入的。出航那天,海军各级首长都莅临壮行,

艇上总指挥则由核潜艇基地杨玺副司令担当。

这一轮“黑暗之旅”就在艇体下潜翻起的泡沫与旋涡中宣告开始。

自然光线在水下6米处,光谱中的红光已消失;10米以下已不见橙光;20米深处黄

光也被过滤掉了;30米处仅余穿透力最强的紫、蓝、绿光;再往下就是永恒的黑暗了。核

潜艇的运作全靠灯光照明,人体的光合作用也靠每天照射紫外线理疗灯。但人造光线自不能

与自然光相比,潜艇携带的植物第三天就相继凋零枯萎。诚然,最教人牵肠挂肚的是空调系

统,艇上的空气再生是靠电解水制造氧气,用吸收剂消解二氧化碳,再通过核装置与过滤器

驱除有害废气。这个系统复杂而且敏感,潜艇的海难事故过半出在这脆弱的一环。果然第五

天上就出了大问题,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坏了。值勤技师将整个系统拆卸下来,对着图纸一道

道程序地查找故障,艇内空气渐渐令人窒息,温度升至40摄氏度,众官兵人人大喘着气,

汗出如浆。杨副司令都要下令上浮返航了,倘是如此,长航记录连法国人的零头也比不上,

技术军官们自然要押上命赌一把,他们一边吃药打针一边苦撑,终于在最后一刻修好了。潜

艇续航到第30天,一个舱室的蒸汽安全阀突然爆炸,几十个大气压的高温蒸汽凄厉尖啸着

往外喷射,如此事故竟能在顷刻间排除,靠的正是解放军用血肉之躯“堵枪眼”、“炸碉

堡”的精神传统,值勤军士披上石棉被,用一双肉掌去关闭平时以电机制动的大阀门,排险

成功了,军士却严重灼伤,双手皮开肉绽,伤已及骨!

纵然是艇上机件万事安泰,却还有另一层面的问题。就是水下长航的兵员心理健康,此

事非同小可。在没有白昼黑夜、没有时间与方位感、没有外界新闻信息,只有恒定而单调的

机械噪音的狭窄空间里,人人烦躁不安,头痛乏力,整天磕睡却又睡不了多久,恶梦连连,

虚汗淋漓。艇上病号越来越多,最后连医生也病了——绝大多数是精神心理病症。表现为程

度不同的歇斯底里,记忆力下降,说话词不达意,出入舱门会莫名其妙地夹手夹脚或撞疼脑

壳,上下岗走错舱室,娱乐时打扑克乱出牌,下棋竟吃掉自己一方的棋子……等等。最常见

的是官兵在餐厅或卧舱里突然乱敲桌子和狂喊几声。如在值勤时陷入这种心理状态,便危险

之至。潜艇事故史上,因声纳当值人员头脑混沌导致艇体撞上礁石或水面船舶的锚链的,也

不在少数。

这种源自生理激素的本能压抑感,连远航的商船、军舰也不能免俗,更别提水下长航的

潜艇官兵了。西方水兵释放抑郁、舒展精神的办法就是靠岸时放纵声色、尽情作乐,尽管也

派出宪兵管束过火行为,但登岸水兵胡闹滋事者委实司空见惯。东方人的文化心理即使颇有

不同,加上大陆军纪严苛,仍不能将问题统统消解。笔者曾在海南岛当知青,亦时闻南海舰

队榆林军港的海军于文艺演出或露天电影场上跟当地陆军发生群殴冲突。

中国海军的事故是密而不宣的,但至少有两桩纸包不住火,一是南海舰队的导弹驱逐舰

大爆炸;二是东海舰队的鱼雷艇在南韩附近水域上发生官兵火并,死伤狼藉,该艇起火搁

浅。事故最直接的诱因都是兵员心理严重失衡,暴起作乱——连中国的军内通报也不曾将之

诿过于“敌特”策反破坏。

幸而,这次长航尽管病员累累,试验却在持续。67天过去了,“超法”已达标。

84天过去了,“赶美”亦终于赶上。代价是,潜艇返航泊岸时,码头的欢迎队列中排

着一串救护车与担架。艇上官兵不是躺着抬出来的,就是扶着舷梯横杆颤巍巍地蹭出来的,

个个头发萎黄,面如金纸,极度虚弱……然而,新的世界纪录却就此诞生了。

● 水下潜射大演习

无论是深潜还是长航的试验,都不能代替战略导弹水下发射的实战演习,这是核潜艇终

极军事价值之所在。

大陆核潜艇水下发射的导弹落点精确度一直欠佳——比照陆上发射而言。同一艘艇的第

二枚导弹发射比首枚又要差一截。这是先射出的导弹对下一枚待发的导弹平台造成的振动所

致。

1985年,新华社受权公告:中国将于9月28日至10月18日进行运载火箭发射

试验,要求各国的飞机船舶在上述期间的当地时间每日10时至17时(即白昼)

不要进入北纬28度13分、东经123度53分为中心的半径35海里的海域。于

是,所有强国都动用了它们的军事卫星监测,并派出舰艇和侦察机逼近那一片海域。众目的

焦点都是中国大陆上已侦知或未探明的发射井,没想到这次是中国最大规模的核潜艇水下发

射演习。

1985大演习,不为外人所知的花絮颇多。首先是一位导弹潜射的权威专家提出了

“一艇两枚同步齐射”的试验方案,以期提高两弹先后发射之不能令人满意的精确度。

多数人却持反对立场,“临阵变招”为兵家大忌,倘有差池,整个大演习就砸锅了。但

赞成者的理由很对军方的胃口,两弹齐射更具实战意义,将增加敌方拦截的难度(如美国的

“爱国者”拦截飞弹);其次,可以先进行模型弹的齐射试验,收集各项参数。提议终获通

过,模型实验的效果良好,潜艇的耐压性、经受发射深度的冲击量载荷都无问题;潜艇的动

力系统及各主要设备运行正常;两弹齐发对导弹发射系统及地面指挥系统均无影响。为防万

一,最后采用的还是甲艇两弹齐射。

乙艇两弹先后发射的综合演习方案。

临近发射,指令已下达,乙艇导弹点火系统的电子元件又出了故障,如按常规,要拆卸

回基地逐级检修,就势必错过已向国际公布的试验时间。于是,潜艇上浮,派出技师“火线

抢险”。湿淋淋的导弹已竖立在潜艇平台上,技师须用临时器械吊上去,钻进狭小的点火舱

里以手的触感去排除故障。潜艇、导弹以及整个海平面都在摇来晃去,波动不已,而技师居

然大玩空中杂耍一般将它修好了——相信这又是一项世界记录——潜艇迅速下潜,旋即发射

了。多枚长程导弹拖着眩目的火龙,飞向南太平洋的试验末区。

其后,那边的电讯传来,甲艇两弹齐发的落点比乙艇精确度高出一倍,是次大演习,收

获良多,至关键者是令北京终于确信自己具有了如假包换的“第二次核报复”能力。无疑,

即便在后冷战时期,这仍是一个大筹码。

诚然,北京之“建立现代化的强大海军”的战略任务尚未实现之前,目下的核潜艇战斗

操典仍是非常谨慎和保守,真正携带核弹头的潜艇绝少开进深海远航,一般都在近海游弋或

干脆在隐秘的海底静卧。

尽管如此,已可睥睨天下,袖里藏着几手绝活,试问谁敢小觑?(完)

家园 已可睥睨天下,袖里藏着几手绝活,试问谁敢小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