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讨厌梁实秋 -- aokrayd

共:💬164 🌺2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知道你的意思

第二段话只是读了一些回帖以后的感想罢了。不愿意争论,所以就写在给你的回帖里了。

家园 这个......不是A兄的本意吧?
家园 只是这篇文章并非闻横死之际写的

而是多年后的回忆文章. 回忆文章, 当然可以有怀念,

也可以直笔. 只不过这个直笔, 对于对闻敬仰如

滔滔流水的诸君看来, 是有些冒犯了. 这里我怎么看到的

多是"阶级感情"在起作用, 怎么看不出梁的为人和人品

有什么问题.

如果共方的人, 多半是要对对方痛加批判, 划清界限,

并列为大义灭亲(友)的典型的, 或者至少得到不为亲友

讳的赞誉.

公平一些嘛

梁先生在60年代这样一个白色恐怖的环境中, 表达了

对一个被当局视为敌对的中共同路人的怀念和惋惜之情,

当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不赞同和不理解. 我倒是要说

在政治之外, 梁先生的为人还是念旧情的. 为什么对那

件事一定只能 "赞同", 或者"不说"呢? 想来想去找到

一个理由, 诸位一定是认为闻一多的牺牲之神圣, 是容

不得质疑和不敬的.

...

对不起, 这个帽子扣得有些有些大啦,

不过并不是我先提起 "梁是为统治者服务", ...这些敏感

的问题的阿, 而我觉得诸位对梁的反感, 以及提出的理由,

好像也并不是因为其人品, 而是有些把对事情的看法和人

品搞混了

家园 其实要找一个革命文艺中

对艰苦环境"安之"而归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

也不是办不到, 只是一时难以凑手.

下面这个讲华罗庚的:

"徐先生还告诉我,抗战期间,华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当时的条件十分困难,他们住在农家的楼上,楼下饲养着猪狗牛羊,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华先生能安之若素,埋首研究工作,无视苍蝇等的干扰,竟然在典型群、解析数论、矩阵几何、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工作。

http://public.bdfzgz.net:81/teacher/xmath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0

这样的八股, 若梁先生后来是跟了中共, 套到他的头上也未尝不可吧?

"雅舍"和"种菜", 两者的味道当然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说只是审美情趣的差别而已.

家园 然也。

这又是一处相象。

家园 各位兄台,俺看的是心花怒放

不过思来想去,还是请移步到副版为妙,俺先一步转到待整理版去了。勿怪勿怪。

家园 成见……

您看的是梁的第二个夫人,胡所写的文章。

事实上,梁晚年来了把“一树梨花压海棠”遭到很多人谴责。当时这个胡某是演员,在梁的原配程女士死后不久就与梁结婚,我是很怀疑她的人品的。当然,您又可以说,既然她的人品不好,梁与她结合就是臭味相投等等等等……

梁写怀念闻一多的文章的时候,已经是风烛残年了。写这文章只是他个人对闻的回忆,当然夹杂了一些唏嘘的话。您还要求他非得在几十年后,自己行将就木的时候还顶着政治压力再来上几句?

梁对他的朋友们的选择是很困惑的,比如闻,比如老舍。对于这些人的遭遇,梁更多的是感慨和无奈。

为什么非得给一个人加上阶级的标签才罢休呢?梁不过是个知识分子,在每个时代做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都是很难的。他没有为任何一边的政府摇旗呐喊,因为他对任何一边都不满意。在台湾,梁没有发出旗帜鲜明的声音反抗,他更多的选择了沉默,偶尔也发发牢骚,感慨一下。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选择“苟活”有什么错误?

如果您要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就必须在国家危亡,朋友遭难的时候跳出来吸引火力,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否则就没有任何话语权的话,如果当时每个知识分子都这么做的话,又有几人能幸存?“闻都死了,你怎么不死?”您不觉得这样很残忍么?

“文人”是一个可以很随便地给知识分子贴上的标签,然后观者就可以对其大加鄙视。那么,什么样的知识分子不是“文人”?只有投靠了这一边并为其呐喊助威的才不是吗?那么,老舍自称“歌德派”又怎么解释?难道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能通过投靠这一边,最后在那个不该出现的几年里获得一个悲剧性的好名声或者默默无闻下去,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也许,您应该对梁有更多的了解,比如把他的文章的写作时间弄清楚。

宽容,是很有必要的。

家园 没有要求您的看法一致……

还好您引我写的话包括了“至少在我看来”,不然我这个少数派不是成了大言不惭冒充多数派说话的人了?

我说过了,观点不同可以争论,但没有必要强迫对方同意自己,我没有强迫您老兄同意我的看法,所以,我喜欢梁实秋的散文当然是我自己个儿的事情,怎么评价梁实秋的文字也是我的事情,就如同您可能认为鲁迅的文字更伟大一样,您也没有理由强迫我去更喜欢鲁迅!虽然我不讨厌鲁迅的杂文,也认为他的确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代表,但是我不喜欢为了拔高鲁迅,就非得泼梁实秋脏水!

我喜欢梁实秋的文字,夸两句就夸两句,您不喜欢他的文字,那您就骂两句,互不干涉好不好?!但是,不要随意就去质疑梁实秋的人品!

以梁实秋当时的地位,他在重庆的居住条件还不够艰苦么?难道这叫生活好了?他如果真想住得好一点儿,但凡肯低下头去走走关系,至于只能住两间四面漏风的房子么?“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当然是调侃,我就是想说,不能因为梁实秋是某些人眼里所谓的“乏走狗”,就把他区别对待!毕竟,梁先生不是周作人,不是胡兰成,他为抗战出了自己应出的那份力!!

这个争论让我郁闷的是,批评梁实秋的朋友为什么不去先好好了解一下梁从前的事迹再来下结论?!

再重新把梁先生的那句话引用一下:

国家是需要统一的,对外是需要团结的,但是思想并不需要统一。

家园 送花!

说到我心里去啦!我咋就不会这么心平气和的摆事实讲道理呢?

家园 麻烦您先把梁实秋写文章的时间搞清楚好不好?

再说一下文章的出版日期是1967年1月1日,离闻一多的死20年有多了,您的结论下得太草率了罢?

我再给子衿献朵花!

家园 呵呵, 雪个也忍不住发言了

只是楼主原贴中陈述的理由

"这可真是让我莫名惊诧了。因为作者中间有一段讲到在昆明时,闻和他谈起为谋生而不得以给人制印,以致于两手磨得全是老茧,而官僚腐败令人愤怒。那么闻何以变成斗士不是很明白的事吗?闻不只是变成的民主斗士而已,更重要的是,闻明确地提出知识分子是所谓剥削者的一部分,这才是闻在建国后地位如此重要的关键之所在。从闻的角度来讲,因为真正体验了生活的艰辛,于是才体会了人民的困苦,而进而对当时之政治无比憎恨,这实在是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

这本身就是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语言, 不是我敏感阿

楼主说梁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为统治阶级说话, 我说这没有什么不对, 见解和观点使然, 和人品没有什么关系.

谈到这些问题, 和 MM 的观点总是相左的, 真是有些遗憾呢

家园 老兄啊,看来您还是没明白俺的意思

您看看俺的贴子,俺是反梁的人么?

俺把观点明明白白的摆一下吧:

1.俺对鲁骂梁“乏走狗”很不以为然;

2.在这个讨论以前,俺看过梁的一些文章,并无任何恶感(无论对文字或人品);

3.俺并无任何意愿强迫任何人去喜欢鲁迅(俺自己本身也根本不是鲁迅的粉丝);

4.(下面的话可能重了点儿)俺觉得您是在“捧杀”梁先生,会产生反效果!

以梁实秋当时的地位,他在重庆的居住条件还不够艰苦么?难道这叫生活好了?

在抗战期间,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家破人亡,在那种条件下,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您还要求什么?!对梁先生来说,被蚊子咬了“仍安之”俺确实觉得正常--梁先生的文字俺能理解。但您的这番话,给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矫情”。就是看了您对梁先生的所谓“辩解”,反而使俺对梁先生的人品产生了一些反感(梁先生冤枉啊),这难道不可笑吗?

俺再说一遍--过犹不及,有时候捧杀比批评更可怕

家园 子衿MM,俺也叹一声

俺咋觉得您辜负了您这个ID呢?怎么就没有一种“悠悠我心”的感觉呢?恕俺多嘴,您太执著了!

在您的眼里,为什么文人,文字就一定要分什么左中右,分什么“革命文艺”呢?(俺不否认有些时候这种区分存在。)

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的领略一下文字的优美呢?尤其是散文。

俺的俗见:"雅舍"有一种淡淡的无奈,"种菜"倒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种乐观精神(当然后一个有点出世)。甭砸俺,俺说了,俺就一俗人

回到您的贴子,俺觉得梁先生和华先生没啥可指责的(但俺这个俗人觉得梁先生的贡献比起华先生来,呵呵,没法比!--一家之言,谁让俺是理科的呢),但江南兄和徐先生的拔高行为么,就见仁见智啦。。。

家园 花一大把。

当年看到关于张自忠将军的那一篇, 倒没多想, 就觉得梁干嘛写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呢?

感觉像是一个唱花旦的, 非要尝试一下老生的气势一般的好笑。

家园 子衿引这段话为什么不注意这些呢?

“闻明确地提出知识分子是所谓剥削者的一部分”

就是因为我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所以才加了所谓这一词。

“从闻的角度来讲”

我以经强调了这是从闻的角度来讲。

正是因为我并不简单地想用阶级论来概括,也不认为可以用阶级论来概括,所以才会加上这些限制。

我恰恰是读了雅舍小品对梁的文章有好感才会去读他的全集,否则我何必费时间。而我正是读了他的全集才讨厌这个人,因为我觉得做朋友不能这样写朋友。朋友被人暗杀了,还要轻描淡写地说是因为肚子里有气,这是做朋友的道理吗?这是做朋友该说的话吗?我讨厌这个人跟他哪个阶级不阶级没有关系,就是因为我觉得他这样做很虚伪,根本就不是闻的朋友。而我讨厌这样的人。雪MM有同感。我只能说我们各有各的读法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