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军事观察:要飞船,不要航空母舰(上) -- georgenine

共:💬25 🌺2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军事观察:要飞船,不要航空母舰(上)

外链出处

——关于战争空间与武器关系的思考

● 人民网特约军事观察员 滕建群

2005年10月12日00:58

  

  在20世纪的好莱坞大片中,当世界某地出现危机的时候,美国总统问手下工作人员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航空母舰编队在哪里?”镜头会立即推向正在航渡中的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编队。这并不仅仅是电影故事,美国海军也无不骄傲地说,他们总是第一个出现在危机现场。

  纵观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应付地区性危机的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海上力量始终是充当了美国向外投送力量的“急先锋”。即使是开战,海军也多是捷足先登,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多国部队投掷的第一批弹药是从包括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在内的军舰上发射出去的。  

争论不休的航母未来走向

  今天,航空母舰这个海上“巨无霸”仍是美国对外干涉的重要兵器。冷战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航空母舰的作用无可替代。当人们关注着印度洋地震海啸大劫难时,美国派去了包括“林肯”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在内的战斗群。9月25日,印度和美国海军在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海岸附近举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代号“马拉巴尔-05”的联合演习,美国又首度派遣了“尼米兹”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与印度海军的“维拉特”号航空母舰一同参加演习。航空母舰对许多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至今仍是代表海军强大与国家实力的象征。

  正在这种海上主战兵器大显威风的时候,国际军事领域却对它未来的作用提出挑战性质疑问。还有报道称,在新一轮国防评估中,美国可能让现行主力型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下马,取而代之的是既隐形,又可向岸上投送力量的舰艇,即美国现在准备发展的“21世纪舰艇”系列。这一系列舰艇包括:新型航空母舰、巡洋舰和驱逐舰等。而冷战结束不久美国提出的“火力舰”构想尽管已经被美国政府“枪毙”,但是它的许多技术设想仍将会被用于未来新型舰艇的建造上。

  围绕着航空母舰未来走向的争论起源于航空母舰大国——美国。美国学者假设:2015年,中东地区纷争再起,驻中东的美军或其他盟国部队遭受包括洲际弹道导弹和战术核武器的打击。如果美国总统再敢向这一地区派出载有5000官兵和数十架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完全可能使其成为导弹和战术核武器的“靶子”。因此,他们指出,美国的决策者必须从现在开始要另做打算。美国海军的一位将领写道:“在导弹激增的年代里,你还会把数艘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开进波斯湾地区,以便舰载机和导弹能把要打击的目标纳入射程之内吗?……不出10年,你绝对不会这样做了。”此话不能不引起国防和军队建设者的高度重视和深思。

  不可否认,在未来10年,或者2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里,航空母舰作为海上主战兵器不会彻底地退出海战这一历史舞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战争场上所扮演的战争角色必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最终退出战争舞台。这也许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但只要我们回溯一下战列舰的生与灭,我们就可以看出今天航空母舰的未来。

  

战列舰兴亡启示录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战检验,许多国家均认为,战列舰将是海战第一利刃,特别是像在大西洋海域进行的日德兰海战,舰队的航速和火炮的口径成为杀伤对方、夺取海战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正是因此,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尽风头,人们对战列舰的崇敬导致战后各国大力建造此种船坚巨炮的“海上堡垒”。

  倒是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在造战列舰的同时还把目光转向了一种新型海战兵器身上,这就是航空母舰。这就为此后在太平洋发生的几场大规模海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证明了美日两国对新技术发展的敏感度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当德国的“俾斯麦”号和“梯比兹”号战列舰驶出船厂之际,美国和日本却把一艘艘航空母舰送上了海洋。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战列舰被推上海战兵器发展的顶峰。在许多国家的造船者眼中,满载排水量近6万吨战列舰并不显得过于笨重,舰炮口径达460毫米并不显得庞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庞然大物被一一击沉,并没有发挥像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作用。原因何在?只要我们看看当时的技术发展和海战样式的转变,就可以知道战列舰被迫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取而代之的是由航空技术与航海技术相结合的航空母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海战不再以舰炮射程来划分战场范围,也不以战舰的速度决定胜负,而是以航空兵活动半径来确定胜负和优劣。

  发生在美日之间的珊瑚海战和中途岛海战锁定航空母舰海战主力舰种的崇高地位,它兼顾了航海优势与航空优势之大成,不仅扩大的海战的半径,而且也把海战引向了水面舰艇之上的空中,海战第一次成为立体化军事行动。首先是一种追求新技术的思维模式,而不单单是航空母舰本身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上的胜利。

  

争夺新高地:信息与航天技术

  然而,今天随着导弹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航空母舰的优势地位却在被渐渐地削弱。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严肃的问题:要不要用二战主力装备航空母舰来装备我们21世纪的部队,来应付21世纪初的挑前,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时代又把人类社会推进了一个全新时期,再用50年前的技术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把争夺的制高点放在信息和航天技术上。尽管人们当前还不能够准确地描绘出信息技术与航天技术融合所带来的新型武器装备,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融合的端倪。那就是:战场空间正在向新的领域(外空和计算机空间)渗透,这种潮流不可阻挡,只有投入到时代的大潮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装备,我们的军队建设,才会不停滞不前。战列舰的命运正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必须要参与信息与航天技术的竞争,并在这两个领域里有所建树。

  2000年,美航天司令部司令埃伯哈特指出,当太空变得对于军队的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战更加必不可少时,美国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空间控制上。2001年1月11日,美国航天委员会指出,要防止针对美国的"太空珍珠港事件",认为像陆、海、空一样,太空这个“介子”将毫不例外地成为军事争夺的场所,美国应早有准备。其实,美国对太空技术的追求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包括肯尼迪在内的美国领导人已开始关注外空领域里的军事竞争,指出,谁控制外空,谁就会控制地球。道理很简单:居高临下总是军事家夺取战场主动权的首选目标。

  看清楚未来10年、20年世界军事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就不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主战兵器应付21世纪的挑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军事观察:要飞船,不要航空母舰(下)

——关于战争空间与武器关系的思考

● 人民网特约军事观察员 滕建群

2005年10月12日00:59

 

  落后就要挨打。

  ——毛泽东

  2003年2月下旬,美国举行太空战演习。据报道,这是继2000年1月大规模太空战演习后又是一次大规模太空战演习。两年前的太空战刺激了俄罗斯,普京下令成立航天兵。美国正在研制的空天飞机,计划在大气层外飞行,然后扎进大气层内格斗或投掷弹药,然后再进入大气层外飞行。这就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国土防空将怎么?投资几百亿去搞航空母舰编队?当然我们如果像美国那样有实力,我们可以为海军的每个舰队配备几个航空母舰编队,但我们毕竟财力有限。然而,事情并不只是经费这么简单。从长远看,再造航空母舰绝对是一种浪费,也没有多少价值。  

任何武器装备都有战场生存空间

  讲航空母舰与飞船,主要提醒大家注意战场空间与武器装备发展的关系。任何武器装备都有它的战场生存空间,比方说直升机,从早期人们用它来进行战场侦察和观察,到现在直升机部队可以独立地遂行作战任务。用外军的话来说,它的生存空间就在树梢和固定翼飞机之间,其他空间它去不了,正因为它填补了战场上的这个空白区,它才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还有轻武器,就是视距内的战场空间,手枪主要用于自卫,机枪主要是为步兵杀伤视距内敌人,但它们所占的战场空间仅此而已。

  若没了战场生存空间,任何武器都将被淘汰出局。冷兵器时代的大刀长矛,都可谓是利器,结果被火枪所代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战列舰也是绝好的武器,但是它的空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完全让航空母舰给占了,它不得不退出战争舞台。当然,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的战列舰“密苏里”、“威斯康星”号也参战了,但这时的战列舰已是今昔比。它们发射的弹药主要是巡航导弹。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的战列舰再次退出现役。这就提醒我们:要不要保留那些动又不能动,用又不能用的老爷装备?我觉得,不能用,就扔掉它,我们造新的和管用的武器。在军队建设上,不能讲“破家值万贯”这个老理。不能用,就要淘汰它。这是由战场空间与武器装备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把握前进脉搏,武装先进武器

  从空间上看,战场空间的扩大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源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诸多社会领域里,军事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反应最为灵敏的领域,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类的军事活动也会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齐头并进。人类还处徒手交战时,战场空间只局限于身体与身体对抗的范畴,后来有了大刀、长矛,人们不再徒手格斗。火药出现后,近身搏杀渐渐从战场上消失,战场空间开始以火器的射程为尺度来圈定战场范围。当信息技术全面用于军事领域时,人类战场又在向计算机空间渗透,美国近年来就一直在准备着打“网络中心战”。

  信息战可从地球这端发起,打击地球另一端目标,或摧毁目标国家的银行系统,或瘫痪目标国家的交通管制体系,其作战效能并不比在某城市投下原子弹低;参战者也由过去穿军装的官兵扩大到平民百姓。“9·11”事件中,袭击美国的不是穿军装的士兵,而是平民百姓,所动用的打击工具不是战斗机或坦克,而是民航客机。这种空间上的扩大是前所未有的,战争形态因此而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全面的变化,我们必须要重新认定安全、战争、军队建设、作战样式的本质含义,而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经验之上。

  从武器装备发展看,恩格斯在其《反杜林论》一书中写道:“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整个生产为基础的,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正是在生产力推动下,武器装备的破坏力也越来越巨大。演进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力发展到的地方,人类活动到了哪里,战场空间也会随之紧随其后接踵而来。因此,在武器装备发展上,要不断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前进脉搏,保证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武装自己的军队。

  空间与武器装备是相互依存而且相辅相承的关系。战场空间的扩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形成无形的牵引力,武器装备的发展又进一步扩大战场的空间。武器装备历来是战士行动的长臂,借助武器装备,战士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物理杀伤力发挥出来。战船的广泛使用把战场空间推向在海洋,飞机的出现则又把战场空间推向了天空;人类征服太空的努力则又把战场空间带入了太空,军用卫星和航天飞机等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使太空不再成为人类平静的一隅,而近年来兴起的计算机空间战场应运而生了诸多的“数字化部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应用把战争扩大到了看似无形胜有形的电磁空间。

  反过来,战场空间的扩展也带来新式武器装备的诞生,而新生代武器装备一经出现便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或是占据新的战场空间,或是替代旧有的武器装备,战场空间与武器装备形成了螺旋上升的运动定式。战场空间与武器装备的关系还表现在这样一个方面:即每种武器装备的出现都是当时战场需要的结果,然而当一种新武器装备出现后,旧武器装备所占有战场空间则自然而然地让位于新的武器装备。每种武器装备的发展都有其存在的战场空间。尽管在目前条件下,还没有一种兵器能够占据航空母舰在海战场中所占据的空间,但人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巨无霸”的地位开始动摇。

  

要飞船,不要航母

  今天,在看战场空间和武器装备发展时,首先要有时代意识,与时俱进。我们不能用冷兵器时代的眼光去看机械化时代武器装备的发展,更不能用机械化时代的战场空间和武器发展观念去发展信息时代的武器装备,这样做有点南辕北辙。我们只能把眼光放在未来,放在下场战争,寻找跨越式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武器装备适应未来战场空间的需要,成为未来战场的“撒手锏”。否则,发展出来的武器装备只能永远落后于时代。武器装备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依据向前发展。

  一位伟人说过:落后就要挨打。而这种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军队建设落后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现。我认为,军队现状,特别是它的武器装备应该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

  这也是我们今天提出要飞船,不要航空母舰的根本原因。★

家园 滕建群简历

外链出处

山东烟台人,现任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部主任,中国南亚学会理事。

  先后毕业于海军某学院外语系(学士)、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硕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军队服役25年后,2004年9月以上校军衔转业进入外交部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工作至今。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安全与军事理论、军备控制与裁军。

  正在负责的主要研究课题包括:《军备控制与裁军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化技术发展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科技部项目)、“美苏核对抗的经验与教训及维护中美战略稳定的启示”(科技部项目),同时承担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的年度报告《国际军备控制与裁军》的撰稿\编辑工作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年鉴》中文版的翻译出版工作.

  自1986年以来先后发表种类学术文章100余篇,专著《世界著名大海战》、《烽烟散尽看海湾》,编著《世纪军事结》,译著《美国与亚洲》、《震慑论》等。★

家园 空谈武器发展规划是外行,应该与该国军事思想和战略息息相关

我觉得讨论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面对什么样的潜在敌人应该发展什么武器是有意义的。

在没有出发点的基础上讨论什么武器过时、什么武器适应时代需要是可笑的。

重要的是我们未来用得上用不上,好用与否。例如使用弩箭、匕首的作战思想肯定是“落后于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概念”,但是很多国家在特种作战时仍会需要弩箭,因此会研制、发展弩箭、匕首。

家园 我的疑问是他这时候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是否

代表官方的决定?

家园 【文摘】驳滕建群:要飞船不要航母

外链出处

作者: 北河三 发表于: 2005-10-12 11:52:19

人民网刊登滕建群的《要飞船,不要航母》的评论员文章,其观点实在不能苟同。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人类的生存空间目前仍在地球表面,各国际行为体的利益需求仍集中在地表空间,因此斗争仍集中在这一空间领域,任何斗争手段的效果都必须在这一空间领域落实。

文章用战列舰的过时来类比航母在现代军事斗争中失去了自有的地位,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首先,航母取代战列舰,是同一类型平台的进化,是一类手段内部的结构性完善,而不是用另一新手段取代过时的老手段。战列舰被航母取代,是国家海上力量这一完备体系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国家海上力量这一体系被另外的体系所取代。海上力量体系的存在有其相对持久的客观需求,是其它手段体系所不能够取代的。它在国家力量体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而滕建群所提出的用太空力量取代航母,实质上是否认国家海上力量体系存在的价值,用对等的太空力量体系取代国家海上力量体系,也就是说用国家力量体系中一个领域的力量取代另一个领域的力量,这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要求的。同作为国家力量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海上力量与太空力量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谁也不能取代对方,一旦取代,国家力量体系就会出现缺失,就会不完整,就会像一个跛脚的巨人一样戳一下就倒。在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都犯过重视核力量而忽视常规力量的错误,而事实证明这种偏向性发展破坏了国家力量体系的平衡,使国家力量体系只能适应单一的国家斗争需要而缺乏灵活性并在最广大的领域丧失了其维护国家最广泛最基础利益的能力。美苏后来都对重核轻常的做法作了纠正,宣告了唯核武器论的破产。今天滕建群提出这样的观点,同样是一种概念性模糊,是对国家力量体系构成的认识不清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滕建群同时强调信息时代和导弹时代航母已没有生存能力。是这样的吗?恰恰相反,航母在信息时代和导弹时代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信息控制能力和武器使用能力。滕建群仅仅看到航母平台本身,而把航母所携带的舰载机力量从航母中人为的剥离出来。事实上航母存在的重要意义是为舰载机提供了活动的海上平台,能够将空中力量在任意海上领域充分发挥出来。而目前谁也不能否认航空兵力量在信息时代和导弹时代的巨大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舰载航空兵所提供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控制能力、指挥控制能力以及这些能力发挥的灵活性都是其他平台所不能企及的。科技发达如美国,好像也没有说用航天飞机、卫星获取所有的战区战场信息、进行指挥控制并实施电子战吧?不是技术不能达到,而是这是根本违背客观事实的想法。而舰载航空兵所提供的制空权控制能力、对地面/海面的火力打击与压制能力及其灵活性更是太空力量所无法做到的。能够想象航天飞机像F/A-18E/F一样提供密集的火力打击能力并夺取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制空权吗?有人在美国的任何一本军士理论书籍中发现过美国人要用太空力量取代空中力量和海上力量吗?相反,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时代,美国人更加强调发展空中和海上力量,航空母舰的发展更是在各国蓬勃展开,这是客观事实,能用这个证明航母已是迟暮之年了吗?滕建群所提出的用太空力量取代航母纯粹是他个人的臆想,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和历史依据,更缺乏哲学逻辑思考。

滕建群强调信息的作用,突出导弹的威力,殊不知信息是力量的倍增器而不是力量本身,太空力量也不等于信息力量;导弹固然威力巨大,但导弹也有其各自不同的作用和限制,更需要依托一定的武器发射平台。信息本身很难产生现实物质力量,必须寄生于现实物质力量才能增强物质力量的效果。美国的信息作战能力是构筑在其经过长期苦心经营不断发展的现实物质力量空前强大的基础上的。能够想象美国仅仅依靠计算机传感器而没有任何实施作战的手段而能获取战争的胜利吗?信息作为从潜在可能向现实优势发展的中介因素,不能独立自为地存在,必须依靠其所中介的两个现实因素:主体和客体,脱离了主客体,信息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会存在。抽象的谈信息而将其从其所产生的主体和其所发挥作用的客体上剥离出来,是形而上学中最错误的思考方式,甚至是对形而上学的侮辱。

导弹威力巨大,但是导弹不是从土里冒出来的,必须有携带、运载、使用导弹的平台,航母及其舰载航空兵和航母护航编队所提供的平台正是其它任何平台所不能取代的,一个航母编队的火力打击能力是目前任何一个可以在全球机动的军事力量所不能够达到的,太空部队能够做到吗?即使从数量上能够做到,从精度、灵活性、效费比上都做不到。众所周知,从高位空间向低位空间实施精确打击的技术难度是随着高程的增大而同比增大的,能够想象从火星轨道上发射导弹精确的打击地球上一辆坦克吗?不行吧?但是航母舰载航空兵做得到!在一场局部冲突中国家可以派出航母表对实施威慑慑止战争,这样的灵活性恐怕是太空部队所无法做到的吧?再计算一下要构建一个能够提供同等火力强度的航母编队和太空部队的费用,究竟哪个划算,恐怕世人皆知吧!作为国家海上力量体系代表的航母,能够轻而易举的就被太空中几颗卫星几艘飞船取代了?那美国造那么多航母而且还在设计发展未来航母干什么?钱多烧着慌?!

一个国家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力量体系必须在各种手段体系中谋求平衡,确立一种能够应付各种危机和需要的国家力量体系,任何偏颇都将给国家利益带来重大损害,从大了讲过去仅仅重视经济力而忽视军事力已经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受到严重损害了,今天在军事力本已不足的情况下,难道还能采取错误的发展思路影响其发展吗?那会是国家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家园 这种论调真是没学会走路就想跑,哗众取宠是要吃大亏的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航母战斗群仍将是最有效、最灵活和最强大的武器系统。天军制海的时代终将会到来,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难道可以把海洋都让给对手吗?这就好比一个高瞻远瞩的原始人,义正词严地告诉大家将来是要用化纤材料来工业化制作服装的,所以麻衣葛布蚕丝棉花都是落后愚昧的行为,结果他一直光着屁股。

家园 对于航天和军事都不是很懂 但是我直觉地认为

发展天军是争夺制信息权的核心.高技术武器的致命之处在于对于信息的高度依赖,因此卫星通讯和全球定位是核心。如何摧毁或者干扰敌方的指挥和通讯,我认为就是我们不对称作战的核心内容。今天的航母编队如果处在信息战中的劣势一方,其结局就是覆没。所以在大力发展常规兵器的同时,抢占太空至高点,近而确保己方指挥通讯的畅通,切断或者干扰敌方的指挥系统,让精确打击无计可施,是一个正确的建军方向。

家园 俺赞同发展天军适当超前,但是“要”和“不要”就是扯淡了

就有这么一种人,动不动要这个不要那个的,纯粹是哗众取宠。岂不知武器系统最讲究的就是综合平衡,缺了哪一方面人家就可以因敌制宜地整你,打垮你。况且是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制海权这样极其基本极其生死攸关的问题,怎么可以一个简单的“不要”就解决了呢?这是对不对称作战的极大误解。

“今天的航母编队如果处在信息战中的劣势一方,其结局就是覆没。”这话如果是冷战时期的美苏之间,基本没有问题。但是我们的情况不一样,我们没有航母编队,没有重型轰炸机和远程对海导弹,核潜艇也不能经常在远海转悠,比如我今天告诉你航母编队在五千千米远的某港休整,请问您准备用何种手段摧毁之?缺乏相应的手段,“发现即摧毁”就成了一句空话。

总之,在基本的大件没有办齐之前,急着把太空优势搞出来,幻想走近路,抄捷径,一举跨越核动力航母编队阶段,是完全不现实的机会主义思想。况且,我们在太空方面的差距,并不比海空军方面的差距小。现在实际上我们在做的还是大力搞海空军,同时有条不紊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载人航天,力争为将来的大发展打好基础、做好技术储备,这是非常实际和有效的。这也是在当前条件下唯一正确的道路。

家园 打字比较费劲,简单说一说

首先,赞同你的"武器系统最讲究的就是综合平衡"观点,所以我的回复中有大力发展常规武器的前提.老江有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叫做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发展撒手剑.关于航母的作用,我认为它仍然是个平台,只是这个平台具有流动性。决定作用还要通过舰载飞机来实现。反问一下,5000公里意外的航母编队对你有什么威胁?我想,5000公里对于搭载核武器的战略导弹而言,并不是一个克服不了的问题。在突然袭击的情况下,你认为航母编队存活的几率有多大?

现在国内的航母派和潜艇派争的狠厉害,这里面涉及我们国家对于核心利益圈的划分,也就是制海权到底划在哪里?是争全球制海权,还是近海制海权?这个就决定我国要不要航母编队。

另外,我到是认为中美两国间差距最容易缩小的就在航天领域,所以也最容易赶超。

家园 关于这个问题,呼吁大家各抒己见

“中美两国间差距最容易缩小的就在航天领域,所以也最容易赶超。”

中美之间到底是在海空力量和相关技术上差距大,还是在航天领域和相关技术上差距大;

中美之间到底是海空力量容易赶超,还是航天领域容易赶超;

我觉得有必要作为两个平行的命题,请大家发表意见,充分讨论,多摆事实,不搞偏听偏信。我个人的意见是航天领域的差距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小(一共没有几家在搞这个事实放大了我们的成就感),而且赶超并不容易(至少周期长、数量少就把我们限制住了)。当然我的看法完全有可能是错的,只要能讲出您所了解的实际状况来我就服。

有请诸位同学踊跃发言!

家园 先看看船用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

再看预警,核潜艇,舰载机,近中远程对空防御,反潜.再看看先进战机数量,代差,战舰吨位.

家园 看到这文章,估计中国海军会气坏了,相关国家海军乐坏了. 奇怪

的是作者是海军培养出来的. 真希望这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

家园 这个文章的逻辑,简单的说就是

怀孕了要生小孩,可生下来早晚要死,因此,干脆就不生,直接打掉。

家园 得,想起鼓吹一切导弹化的赫鲁晓夫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