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清代学海一勺:元史开山,功在千秋——钱大昕 -- 姑苏冷月
无意中翻阅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集》,其中《读山海经》一首中,其中有一句印做“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其实是沿袭了宋人的错误。,陶渊明原句应为“刑夭无千岁”,宋人根据宋本《山海经》中的印刷错误,将这一句改成今日的样子,被贵州人民出版社所沿用。
实际上,对于宋人杜错误,早已有人指出。对此考订最为翔实的,就是清代著名学者,以学识广博,经史兼通而执一代学术牛耳的钱大昕。
乾嘉学派分吴、皖两大流派,无论是吴派领袖惠栋,还是皖派执牛耳者戴震,所专都只有经学,唯有钱大昕博通经史而自成一家,“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江藩《国朝汉学师承纪》),为乾嘉学界泰山北斗,虽赵翼、王鸣盛等大师亦难望其项背。
钱大昕,字晓征,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生于清雍正七年,卒于清嘉庆九年,一生主要在乾隆朝度过。钱大昕学名早著:十五岁即考论马瑞临《文献通考》,乡里目为神童;亦曾经随沈德潜学诗,早年即以诗文著称于世,吴中七子居第一位。成年后,钱大昕与惠栋、沈彤为友切磋学问。清乾隆十六召为举人,以内阁中书入京。钱大昕于学问无所不窥,在京曾学习九章算术、欧洲三角学,并长期研年读欧人利马窦、吴玉函、南怀仁所传之欧学(吴玉函名声不著,但在古今来华传教士中,学问第一。吴比伽利略早七天进入意大利皇家科学院,是西方杰出的科学家。伽利略喜欢早名字之中加写一个L,这个L代表大意大利皇家科学院院士的身份。由此可见吴玉函的学问功力),精研西方的历法、微积分。钱大昕常与钦天监礼部尚书何翰如切磋西学,其学问深厚,令何翰如自叹不如。
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钱大昕中进士,授编修,不久擢拔为侍读。乾隆帝爱其才学,令入直尚书房,同时负责为皇十二子讲学。召命修攥《热河志》、《续文献通考》、《续通志》、《天球图》等等著名著作。并让钱先后担任山东、河南、江浙诸省份会试主考,后任广东学政。
乾隆三十七年,钱大昕补为侍读学士,不久升为詹事府少詹事。但钱大昕是淡薄名利之人,乾隆四十年,钱以丁忧为由辞官回乡,从此不再出山,一心读书。后嘉庆三年,朝廷力召钱大昕回朝,钱仍旧婉言谢绝,于嘉庆九年(西元1804年)逝世于紫阳书院,终年77岁。
钱大昕毕其一生,以学术为己任,为官不忘治学,辞官回乡后读书更勤,因此,“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治一史而无史不窥”,除奉召之作外,著作等身。史学方面,钱大昕对于元史的研究有开山之功,明代官修《元史》,错讹极多,编目混乱,特别是忽略了对元代氏族的研究,使得今人对于元代色目人的了解极少。针对此,钱大昕搜罗百家之言,费时近三十年,仿《唐书》宰相世系表作《元史氏族表》,成为今日元史研究必不可缺的工具书。此外,还取元人著述分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元史艺文志》,也是元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史学著作,合而为《廿二史考异》,成就超过了同时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钱大昕早翰林院时,学问与纪昀齐名,时人目为“南钱北纪”,纪晓岚有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钱大昕亦有笔记《十驾斋养新录》。后者在艺术与趣味上不如《阅微草堂笔记》,但学问远在其上,包罗天地,梁启超谓学者欲得而必读之书。在训诂学上,钱大昕有《唐石经考异》、《金石跋尾》、《说文答问》等等传世,任何一部,均为万古不刊之论。
钱大昕长期研究元史,精通蒙语。史载清廷得元代蒙古碑文,无人可知,于是由国师章嘉多必吉译之。后抄录成册之时,钱大昕独能指出其谬误所在。博学强记,冠绝一时。
钱大昕治学出经入史,学贯中西,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乾嘉学者中罕有出其右。
元史之外,钱大昕于金史、辽史都有独到见解。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王朝与清王朝一样,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对这些王朝历史的研究,按理本该成为清代学术界的敏感区域。但实际上,钱大昕关于元、金诸朝的历史著作,都完成于清代文字狱最盛之时。钱的文章中,从文字狱的角度看,问题很大,“悖逆”的地方很不少。但钱大昕却能够安然无事。原因无他,清代文字狱,打击的对象是中下级小知识分子,学问不大,脾气不小的酸秀才。对于入钱大昕这样的学术大师,清王朝是予以保护力的。不仅钱大昕,整个清王朝,罕有高级知识分子受文字狱之祸的记载,这在今日文字狱的研究中很少被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