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 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五章 淮海战役开始 -- 镐梓

共:💬4 🌺21新 💬3 🌺5 待认可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 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五章 淮海战役开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兵者,诡道也“

——孙子,《孙子兵法》

任何作战计划都必须寻求实现出人意料。

——FM 100-5, 作战, 1986年5月

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

——毛泽东,《论持久战》

在《孙子兵法》的第四章中,孙子讨论了相对力量以及攻防的功能: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在淮海战役前夕,双方都在按照这些孙子的观念行事。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不可战胜的阵地——他们在山东、河北和河南的安全后方基地——现在正试图利用国民党的任何弱点。他们正在抓住机会进行重击。胜利是通过进攻行动取得的。国民党保卫徐州-蚌埠地区的计划是企图制造不可战胜的态势。通过集中兵力,他们希望创造一种共产党出现脆弱性的局面。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打算发动攻击,最终再次建立对中原的控制。

通宝推:唐家山,不远攸高,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整理】第五章(3)包围第七兵团

    如前所述,共产党拥有良好的情报网络。他们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特工、地面特工和侦察队向战略、作战和战术层面的领导人提供有关国民党部署、移动和行动意图的重要信息。但是,他们的情报系统收集、处理、整合、分析、评估和解释信息的速度存在限制。在 11 月 5 日至 6 日夜间命令第七兵团向大运河西岸转移的情况下,直到 11 月 8 日早上,粟裕才得知这一行动正在进行中。

    粟裕接到这个情报后,立即命令华野11纵迅速向大运河西侧推进,阻止第七兵团渡河。他还命令山东兵团的第 10、第 7、第 13 纵队以一切可能的速度和力量向南推进,以到达可以阻止黄百韬西移的位置。原本,山东兵团的任务是制造进攻徐州的印象,并沿着不老河北岸掘壕固守,以威胁徐州派出任何解救第七兵团的部队的北翼。华野第 11 纵队最初的任务是从宿迁地区向北移动,威胁这种救援部队的南翼。并没想到这些纵队会成为阻止国民党救援部队到达第七兵团或阻止第七兵团向西移动的主要阻击力量。然而,在 11 月 8 日,第 10、7、13 和华野11纵队是唯一在阵地上试图切断第 7 兵团的纵队。原计划中接到这个任务的所有纵队都在第七兵团的东面远方,没有机会阻挡其西移。

    其他华野纵队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反映新情况。第 4、第 8、第 1、第 6、第 9 和鲁中南纵队奉命全力以赴,尽快追上第七兵团并进攻。苏北兵团——第 2 纵队、第 12 纵队和第 11 纵队——奉命向西南摆动,在宿迁地区越过大运河,经大望集和双沟向徐州前进。其任务是从东南威胁徐州,并阻止第七兵团南下通过单集经宿迁至徐州公路到达徐州的任何企图。

    11 月 8 日,山东兵团纵队迅速穿过第三绥靖区以前控制的区域。为了在遇到试图骚扰或阻挡他们的国民党军队时创造机动灵活性,纵队目标沿着陇海铁路从东到西分布 40 公里。在左翼,第 13 纵队向曹八集移动,在中央,第 7 纵队向大许家移动。在右翼,第 10 纵队的一部分向徐州进行佯攻,但主力向大庙山、侯集地区移动。为了加快推进速度,下达了绕过没有抵抗的国民党军队的命令。只有那些被发现试图逃跑的人才会受到攻击。那天深夜,第 7 和第 13 纵队的先头部队到达了不老河北岸。

    点看全图

    在战役开始之前,所有华野纵队都培训了他们的工兵来建造浮桥。这是为了准备在许多河流和水道穿越的地区的行动。然而,由于不老河的尺度,它带来了特殊的挑战。例如,在第 7 纵队要渡过不老河的地区,河道被秋雨淹没,宽近 200 米,深约 3 米。纵队带来了几艘橡皮艇,在当地发现了大约 10 艘木船,但事实证明这些都不足以让纵队过河。为了加快渡河速度,人们用干秸秆建造了临时木筏,一些坚韧的士兵在大葫芦的帮助下游过冰冷的河流。

    尽管如此,在 11 月 9 日期间,只有少数连队能够渡河到南岸。纵队的其余部分不得不等待纵队和师工兵用干高粱秸秆和玉米秸秆建造浮桥。建造这些桥梁的第一步是收集干茎并将它们紧密捆绑成束的艰苦过程。然后将束绑成更大的束,以提供支撑必要重量所需的浮力。接下来,工兵将大束捆绑在一起,这样水流就不会将它们撕裂。最后,将大捆拉过河面并固定在侧面的支撑柱上,以使其更加稳定。其中两座桥于 11 月 9 日建造,当晚纵队的主体开始穿越。到 11 月 10 日中午,第 7 纵队的大部分已经越过了不老河。

    11 月 10 日下午,第 13 纵队的先头师第 38 师越过曹八集以东的陇海铁路,包围了该镇,并开始准备攻击占据内部阵地的第 44 师(100军)部队。第 38 师(注:此处似为作者笔误,应为44师)在 11 月 9 日保卫运河镇防线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并在几个小时前刚刚到达曹八集。此外, 11 月 10 日下午,第7纵队的三个师在 10 公里的战线上齐头并进,到达了以大许家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当纵队的一部分向单集推进时,第 20 师在曹八集以西 3 公里的大耿庄村包围了李弥第十三兵团的最后一个后卫营。第 10 纵队由于覆盖距离较远且所在地区的地形较崎岖,直到 11 月 10 日晚上才到达不老河。然而,由于他们的前进路线靠近河流的源头,他们并没有遇到第7纵队和第 13 纵队的渡河问题。当天晚上,第 10 纵队部队得以到达大庙山地区的陇海铁路,并在后侯集推进到徐州 20 公里以内。凭借这些行动,山东兵团在短短一天内就在第七兵团和徐州防线之间制造了 30 公里的缺口。

    100军的第 44 师是第 7 兵团最西端的部队。为了扩大第七兵团与徐州之间的缺口并消灭国民党的一个据点,11 月 10 日黄昏,第 13 纵队利用其第 38 师对曹八集发动了进攻。因为这个小镇曾是李弥十三兵团的总部所在地,所以除了早期为小镇提供防御的围墙和护城河外,还有一个由碉堡、掩体和铁丝网组成的复杂网络。午夜时分,坑道部队成功地在北门附近的城墙上炸开了一个洞, 共产党士兵冲进了镇上。然而,由于这支部队专注于向前推进,没有在后方让足够的士兵后加强突破的肩部,守军能够封锁突破点并切断进入该镇的部队。黎明时分,第 13 纵队第 39 师的一个团袭击了南门地区, 但它的进攻也被挡住了。局势一直僵持,直到中午时分,另一个第 38 师团到达北门外并加入战斗。这个团从墙上的洞里推进,很快就与被困在里面的部队取得联系。中午时分,国民党炮兵阵地被占领,有组织的抵抗很快就结束了。到11 月 11 日1400时,曹八集之战结束。

    在曹八集战斗进行期间,第7纵队第 20 师的两个团和第 13 纵队第 38 师的一个团正在攻击大耿庄的国民党军。这场战斗也于 11 月 11 日下午以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而结束。

    山东兵团于 11 月 10 日的行动有效地切断了第七兵团通往徐州的路线。11 月 11 日,曹八集和大耿庄的胜利证实了第七兵团被孤立的现实。同一天,粟裕开始将山东兵团部署在徐州以东的一条线上,以期国民党军会努力与第七军打通联系。第 7 纵队奉命从大许家向西移动,并占据第 10 纵队以南的阵地。华野第11纵队奉命从单集向西移动,并在第 7 纵队以南占据阵地。这三个纵队面向西,以阻止任何试图接近第七兵团的国民党救援部队。为确保指挥统一、协调一致,第 10 纵队指挥员宋时轮指挥了所有三个纵队。在他们身后,第 13 纵队面向东方,以阻止黄百韬继续向西移动的任何企图。

    11 月 8 日至 11 日,山东兵团行动进行时,第七兵团东侧的华野主力和苏北兵团正赶来追击和包围这支部队。因为粟裕知道第七兵团只能通过向西、西南或向南移动来躲避华野,所以他指示大运河以东的大部分纵队在陇海铁路南侧向西南移动。第4、第8和第6纵队曾或已前往运河镇的关键运河渡口。第4 纵队将从东北方向直接向运河镇移动,以干扰第 7 兵团穿越大运河。第 8 纵队将向南右转,沿着陇海铁路北侧向运河镇移动。第 6 纵队将穿过瓦窑以西的陇海铁路,向铁路以南的运河镇移动。第9、第1和鲁中南纵队将向西南方向向窑湾进发。苏北兵团——第 2、第 12 和中野第 11纵队——奉命进行大范围的扫荡,向南穿过宿迁地区并转向西北。这些行动旨在包围第七兵团,并使华野处于能应对未来发展和机遇的位置。

    11 月 8 日晚上,第 4 纵队的先头部队到达运河镇东北部的国民党防线,但他们的进攻未能突破。11 月 9 日上午,整个纵队开始对 100军的第 44 师和第25军的第 108 师采取行动,但国民党的防线仍然坚守。白天,国民党军队、装备和补给继续穿过钢桥向西行驶。

    到 11 月 9 日下午,第25军已经越过大运河,100军指挥官正在处理如何从东岸撤出他的最后一支部队,即第 44 师。他担心负责摧毁这座桥的25军部队会过早地炸毁它并将他的部下困在东岸。靠着军长直接威胁说,如果桥在44 师通过之前被炸毁,他将在战后带着黄百韬一起去南京,并亲自对负责的军官提出军事法庭指控,直到下午,他维持了桥梁畅通。由于他的努力,44 师的近一个完整团得以过河。然而,在军指挥官离开现场后不久,一辆装满弹药的手推车在接近桥东端时爆炸。夜幕降临,负责爆破队的指挥官已经变得极度紧张。他认为爆炸意味着解放军便衣部队已经到达,于是下令炸毁这座桥。无论是否合理,这个决定都让渡口的最后后卫第 44 师的两个团被困,没有逃脱的机会。

    国民党在运河镇成功抵挡住了第4纵队,这让粟裕感到沮丧。为了绕过国民党的这一障碍,让他的部队包抄第七兵团的侧翼,他于 11 月 9 日命令第 4 纵队开始准备将其在运河镇的阵地移交第 8 纵队,并向西北穿越大运河。11 月 9 日晚上,第 4 纵队先遣队在运河镇西北 12 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建立了一个过河点。夜间,当第 8 纵队到达接防时,第 4 纵队开始向过河点行进。11 月 10 日,第 4 纵队越过运河向西推进,以超过第 7 集团军并移动到其前面。

    在穿越运河时,第 4 纵队第一次遇到了国民党飞机的攻击。损失很小,秩序得到维持。根据回忆,最大的影响是炸弹在水中引爆时杀死了大量鱼类。当鱼浮到水面上时,士兵们把它们捡起来,正如故事所说,开玩笑说“蒋介石给我们送礼物来改善我们的伙食”。

    直到 11 月 9 日夜间,国民党继续守住运河镇的大运河西岸,为第七兵团的主力向碾庄圩移动赢得了更多时间。然而,11 月 10 日黎明后不久,后卫从西岸撤出,第 8 纵队开始穿越运河。当第 8 纵队先遣部队追击撤退的国民党军时,华野工兵开始修复受损的桥梁。很快,他们以桥梁结构为基础修建了一条平坦的道路,大批部队冲了过去。

    11 月 9 日,第 6 纵队也从东面接近运河镇。但由于国民党封锁了运河镇渡口,第 6 纵队奉命绕过该镇向南。11 月 10 日清晨,纵队开始在运河镇桥以南 7 公里处的一个小村庄渡过大运河,奉命向碾庄圩以南地区移动。到 11 月 11 日晚上,纵队在这个地区集结,第 13 纵队在左侧,第 8 纵队在右侧。

    到 11 月 11 日夜幕降临时,第七兵团的主力部队被包围。它的北部和东北部是第 4 纵队。第 8 纵队位于其东面和东南面。第 6 纵队位于南部和西南的位置。紧靠它的西边是第 13 纵队,再往西是第 7、10 和 华野11纵队。

    点看全图

    当第七兵团的主力被包围在碾庄圩时,63军在窑湾也遭受了类似的命运。如前所述,从 11 月 6 日至 8 日,该军无法在大运河上建立渡口,11 月 8 日晚上,第 9 纵队在堰头追上了 63军的后卫。在包括解放军在炮火下的聪明才智、主动性和勇敢的著名的“10 人桥”例子在内的战斗中,第 9 纵队对后卫造成了重大伤亡,并迫使其向窑湾溃逃。11 月 9 日上午,第 9 纵队继续向窑湾移动,与63军余部交战。但与此同时,华野总部突然改变了它的使命。该纵队没有前往窑湾,而是被指示穿越窑湾以北的大运河,向碾庄圩移动,以增加与第七兵团主力作战的兵力。取而代之的是,第 1 纵队接受了包围和摧毁63军的任务。一直紧跟在第 9 纵队后面的第 1 纵队有两个来自特纵的 105 毫米榴弹炮连,因此装备更能攻击窑湾的坚固防御。防御工事不仅包括城墙,还包括由日本军队和日本支持的中国傀儡部队在抗日战争(1937-1945 年)期间建造的掩体和碉堡系统。

    到 11 月 9 日晚上,第 1 纵队已经将其防线延伸到63军的防御边界周围。当晚,纵队司令通过电话向粟裕汇报了情况,并告诉了粟裕自己的进攻计划。此时,鲁中南纵队在堰头待命,以防需要两支纵队来战胜63军。然而,粟裕问第一纵司令,他的纵队是否能独自消灭 63军,他坚定地回答说“可以”。鲁中南纵队没有被命令向前推进。

    11 月 10 日,第 1 纵队将63军部队从城墙外的前哨中清除,并制定了全面进攻的最终计划。11 月 11 日 1630 点,在 6 门 105 毫米榴弹炮和 17 门 75 毫米榴弹炮向指挥所和防御阵地发射炮火弹幕后,该纵队从三个方向发动了总攻。到 1730 时,使用爆破炸药的突击队已经突破了城墙的东门,但直到 2100 时,北侧的进攻部队才穿过城墙。巷战持续了几个小时,但在 11 月 12 日 0230 左右,天主教堂的军指挥所被占领,抵抗停止。然而,在战斗结束之前,军长陈章试图逃跑。陈章在一个月前才升任该部队的指挥官。在此之前,他是天津的62军副军长。随着他的指挥部崩溃,陈章穿过黑暗,沿着一条通往大运河的狭窄小巷前进。到达运河后,他拿起一块板子,希望能用它向下游漂浮,越过解放军阵地,回到国民党的防线。就在他准备下水时,一颗从运河西岸随机发射的子弹击中了他,他倒在地上死了。

    随着63军的失败已成定局且近在眼前,11 月 11 日 2400 日,华野命令鲁中南纵队越过大运河,移至房村以北地区,并与华野第 11纵队联系以支援第 6 纵队。11 月 13 日下午,这个命令被改变,鲁中南纵队隶属于苏北兵团,以支持该部队威胁任何试图解救第七兵团的国民党救援部队的右翼和后方。11 月 13 日,随着窑湾的战斗结束,第 1 纵队越过大运河,开始向房村移动作为预备队。

    由于11 月 8 日位置的原因,苏北兵团的第 2、第 12 和中野第 11 纵队没有起到孤立或包围第七兵团的作用。然而,当华野的其余力量正在实现这些目标时,苏北兵团确实完成了从阿湖地区经宿迁到大运河西岸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壮举。到 11 月 12 日下午,第 2 纵队已经在睢宁西北追击国民党107军,第 12 和中野第 11纵队紧随其后。在四天内,这些纵队已经移动了 100 多公里,穿过了道路不佳且有许多水道穿过的地区。

    华野能够从 11 月 7 日至 8 日的局势中恢复过来,并在 11 月 11 日之前将第七兵团包围在距离徐州 60 公里处,这要归功于良好的领导、高昂的士气和跨区机动的能力。这也是由于国民党领导层的一系列失败。第三绥靖区的叛变,刘峙决定命令第十三兵团进驻徐州,以及黄百韬未能确保在运河镇建造第二座桥,这些都使华野的任务变得更容易。国民党指挥部的其他决定进一步促进了华野的成功。

    这些决定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李弥拒绝给黄百韬所要求的帮助。黄对刘峙指示第十三兵团进军徐州的命令感到非常不满。看着他的军队渡过大运河时的情况,他看到了一支疲惫而杂乱无章的部队,不可能填补第十三兵团离开徐州以东和东北部阵地时所形成的空白。为了说服李弥,减缓十三兵团的行动,从而保护他的撤退路线,他于 11 月 8 日深夜乘吉普车从碾庄圩总部前往曹八集十三兵团总部见李弥。黄百韬希望第十三兵团在第七兵团完成渡过大运河并继续向西移动时,将不老河和陇海铁路之间的地区再保护两天。李弥对黄百韬的问题表示同情,但表示他有责任立即执行刘峙的命令。他告诉黄百韬,他的兵团部和他的第8军将在当晚开始向西移动,第9军将在第二天早上将该地区的责任移交给第七兵团,然后也离开。

    鉴于李弥的决定,黄百韬决定他的军队在渡过大运河后在曹八集-大许家地区建立中间集结区。曹八集比碾庄圩离徐州近 10 公里,由第十三兵团和第8军工兵建造了一套精心设计的固定要塞系统。大许家在10 公里以西,离徐州足够近,因此解放军很难在它们之间机动。如果第七兵团推进到那么远,华野可能无法包围和摧毁它。

    回到碾庄圩司令部后,黄百韬向63军发出紧急信息,指示该军在渡过大运河后向曹八集而不是碾庄圩转移。11 月 9 日清晨,他与其他四名军长会面,讨论如何让军队进一步向西移动。就行动计划和新的兵团集结区达成了一致,但64军指挥官刘镇湘强烈反对离开他们的位置。他觉得他的部队已经努力准备了良好的防御阵地,他们不妨在那里战斗,就像在其他地方战斗一样。他也不想在63军成功渡过运河之前离开窑湾太远。64军和63军都是由来自中国南方广东省的官兵组成的,刘觉得对他的南方伙伴负有特殊的责任。他担心63军无法自行到达曹八集,并要求派遣救援部队帮助其穿越大运河。

    此时,黄百韬知道63军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因为军长已经回应他向曹八集进军的命令,他说他要就地防御,直到救援部队到达,他需要空投食物和弹药,然而,黄百韬对63军的援助几乎无能为力。他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运河镇桥附近的防护屏障,并将25和 100军转移到大运河西岸。也许是出于对刘镇湘地位的尊重,当天早上他没有命令第七兵团开始向曹八集和大许家进发。然而,他也没有下令组织一支救援部队,向南派往窑湾。

    白天,黄百韬继续关注事态发展。情报报告显示,华野部队正在他的左翼向西移动,而在军队的右翼,他们已经在不老河。在他的军队后方,第 4 纵队正在攻击运河镇的防线,第 8 纵队和第 6 纵队正在逼近。63军被包围在窑湾。黄意识到,华野的前进速度如此之快,很快就能发挥出其主力的全部战斗力。在权衡了被困在旅途中的风险与被包围在碾庄圩的危险、63军在窑湾的困境以及64军军长的观点后,黄百韬最终决定他最好的选择是向西移动。下达了第二天早上开始移动的命令。

    由于南京国民党最高司令部做出的决定,这一移动并未发生。自战斗开始以来,他们一直通过地面部队的报告和空中侦察来焦急地关注事件。他们深知解放军有能力对在移动中被困的国民党部队造成巨大破坏,他们担心第七兵团此时的状况使其特别容易受到攻击。11 月 9 日,当空中侦察报告大批共产党军队从北部和东部向第七兵团移动时,他们决定该军应确定其在碾庄圩及其周围的阵地并在那里站稳脚跟。11月9日晚上,陆军参谋长顾祝同打电话给徐州的刘峙,指示他命令第七兵团留在碾庄圩等待。第二天早上,从南京派来的一架飞机把蒋介石的手写指示黄百韬留在碾庄圩作战的命令,空投到黄百韬的指挥所。这个举动使第七兵团确信将被孤立和包围。

家园 【整理】第五章(1)国民党开始重新部署 -- 有补充

11 月 6 日,国民党部队开始向前一天商定的计划中指定的新地点移动。徐州以西,部队转移进行得很顺利,除了通讯中断,使第 181 师在张公店(注:在商丘)处于暴露位置。这个师曾是刘汝明第四绥靖区中较好的师之一,当 11 月 3 日第四绥靖区奉命经铁路向蚌埠移动时,该师已脱离他的指挥并隶属于第二兵团的74军。74军于 11 月 5 日指派第 181 师向东移至徐州以西 120 公里的一个小镇张公店执行后卫任务。。该师于 11 月 6 日留在那里,而其他第二兵团部队继续向东移动。下午晚些时候,作为陈毅和邓小平 11 月 5 日攻击第四绥靖区的计划的一部分,从南部接近该地区的中野第 1 纵队发现了它的存在。看到第 181 师容易受到包围,第1纵队主动下令在 11 月 7 日黎明前对该师的外围防御进行攻击,以阻滞该师。白天,华野第 3 纵队第 8 师和冀鲁豫军区的师赶到现场,将该师完全包围。当晚的协同进攻未能渗透到张公店,但 11 月 8 日 1100 点的进攻突破了国民党的防御。经过一天的挨家挨户战斗,第 181 师的最后一批部队于当晚投降。

除了损失第 181 师外,第二兵团还能够不受干扰地向徐州移动。在陈毅和邓小平的指挥下,中野和华野纵队追击撤退的国民党军队,试图阻止他们,但国民党仍然领先一步。然而,这次追击确实在短时间内使共产党军队更接近徐州。11 月 7 日晚些时候,最后的第二兵团部队撤出砀山,夜间,华野第 3纵队第 9 师的部队进入该城。11 月 8 日,华野两广纵队、华野第 3纵队第 9 师和中野第 4 纵队并排向东向距徐州仅 50 公里的黄口镇(注:在今宿州萧县)前进。

徐州以东,第七兵团的情况与第二兵团截然不同。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对这一重新部署的命令感到高兴。自 10 月下旬以来,他一直在主张撤退到大运河西岸。然而,他知道空间和时间都对他不利。正如他在 11 月 5 日晚上乘坐专列从徐州返回新安镇第七兵团司令部时对他的第25军军长所说的那样,“很遗憾,我的计划同意得太晚了。我担心我们可能无法完成撤退。“

黄百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他必须将大约 100,000 名士兵及其装备和补给品迅速运送80 公里的距离,而他唯一需要跨越大运河的桥梁是运河镇陇海铁路上 175 米长的钢桥。在 11 月 5 日晚上离开徐州之前,他试图通过要求从徐州派遣一个工兵团到运河镇建造第二座临时桥来改善这种情况。然而,到了晚上,他的问题变得更糟了。要求第九绥靖区司令部及其第44军从海州海路撤离的命令被取消,部队奉命由陆路向西移至新安镇,第44军将隶属于第七兵团。这意味着第七兵团将不得不等待44军,并且大约 20,000 名士兵和他们的装备将不得不在运河镇渡过大运河。

到达新安镇后,黄百韬指示他的参谋和军长于 11 月 6 日清晨与他会面,以制定撤退计划。大运河以西约 15 公里、徐州以东约 50 公里的陇海铁路上的一个小村庄碾庄周围的一片区域被指定为军队集结区,每个军都被分配到该镇周围一个区域来占领和防御。各军在途中的任务以及他们穿越大运河的顺序已经制定出来。为了尽快开始行动,大家一致认为只给一天的准备时间,第一批部队将在 11 月 7 日 0500 之前上路。

根据计划,64军将从高流地区直接转移到运河镇,穿越大运河。渡过运河后,沿运河西侧运河镇附近建立防御阵地,并派遣部队沿运河西岸南下,协助 63军在窑湾渡过运河。军的主体是在碾庄圩以东、东北和以北的村庄立足。

第25军将派出一支部队到牛山,以掩护第44军的撤退。在44军经过阿湖后,25军将跟随它向西前往炮车。到达炮车后,第25军将占据防御阵地,并与 100军协调穿越运河镇大运河。越过运河后,第25军将进入碾庄西北的村庄。

第44军将尽快从海州移动到新安镇,然后跟随第七兵团总部及其附属部队前往大运河。过了运河后,它要进入碾庄以南 1 英里的碾庄圩火车站周围地区,并进入铁路以南的村庄。

63军将坚守在新安镇的阵地,直到第七兵团总部及其部队离开该市。然后向西南移动,在窑湾渡过大运河。渡过运河后,该军向西北方向向碾庄圩移动,并在44军集结区以南的村庄占据阵地。在向西移动时,63军将掩护兵团的左翼和左后方。

100军将通过向西穿过陇海铁路以北的地区,在军队的右翼提供安全保障。到达炮车后,它将建立防御屏障,抵御来自北方的攻击,并等待 25军。一旦25军到达并安排跨越大运河,100军就要进入碾庄圩以西的村庄。

第七兵团司令部及其附属部队将跟随64军渡过大运河,在碾庄圩占领阵地。所有不能用卡车或个人运载的食品和弹药,都要用火车直接运到徐州。

对于新安镇地区周围的四个军来说,11 月 6 日是疯狂准备的一天。对于第九绥靖区和44军来说,情况接近完全混乱。放弃海州向西移至徐州的官方命令直到 11 月 6 日凌晨午夜后不久才到达第九绥靖区总部,但到天亮时,撤离已经在进行中。数千名从山东和苏北涌入海州的平民难民现在试图与第44军一起逃到徐州。大批人和装满个人物品的手推车堵塞了道路,使行动变得缓慢而困难。尽管如此,到 11 月 6 日 1100 时,第44军的最后一支部队已离开海州,当晚该军在阿湖附近停下来休息。第44军的主力部队于 11 月 7 日深夜穿过新安镇,到黄昏时分已到达瓦窑。两天之内,它已经完成了 90 多公里,但它距离大运河仍然有 25 公里。

对于第九绥靖区指挥官李延年和他的参谋来说,前往新安镇的旅程要快得多。他们乘坐吉普车,于 11 月 6 日1800左右抵达第七兵团总部。黄百韬刚刚收到关于军事形势的紧急简报,他把李带到地图旁,向他展示发生了什么。黄确信华野随时准备打击他的军队,他对自己面临的选择感到苦恼。他知道他不能停在新安镇战斗,因为他肯定会被切断,且没有解救的希望。然而,他也看到,在强大的敌人压迫他的右翼的情况下向西移动是一个极其不利的局面。黄怀疑自己能否在遇敌之前到达徐州,他觉得等待44军造成的延误增加了他军队的危险。此外,黄还很不高兴,因为本应从徐州来运河镇修建第二座桥的工兵团还没有到。他知道,一旦他的大部队开始移动,这座铁路桥很快就会成为主要的瓶颈。

11 月 7 日,第七兵团的撤退进展相当顺利。0330 时,64军开始撤出高流,到 1600 时,该军的先遣部队在运河镇渡过大运河。当晚,当军的其余部分完成渡河时,西侧的部队开始建立防御阵地。此外,一个营被派往南方,以确保63军在窑湾的渡口点。64军在白天稳步前进,虽然主力只移动到瓦窑,但一些部队向西移动到炮车,军总部越过大运河,在赵墩宿营。在军队的右翼和右后方, 100军团和25军在没有与华野有重大接触的情况下执行了他们的掩护任务。唯一遇到严重问题的军是63军。

63军的麻烦始于 11 月 6 日。黄百韬和他的军长在上午的会议上同意由63军为第七兵团提供左翼安全,并在窑湾渡过大运河后,军长陈章命令他的152师派出一个步兵团和两个工兵连到窑湾,建造一座浮桥供兵团使用。 当这些部队当晚抵达窑湾并开始收集建造桥梁的材料时,他们只能找到四艘船作为桥梁的浮动桥墩。那天晚上,该团试图使用这些船只将一个营运送到运河对面,但当当地的共产党非正规军开始从西岸开火时,努力失败了。

当陈章得知建立渡河点的尝试失败时,他愤怒地命令 152师师长在 11 月 7 日中午之前将他的师转移到窑湾,寻找材料制作浮桥,强渡运河,并在西岸建立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当增援部队到达时,第华野 11纵队部队已经从宿迁向北移动,并建立了许多覆盖运河的紧密相连的射击阵地。鉴于可用的船只数量很少,152师无能为力。到 11 月 7 日晚上,63军团穿越运河的唯一真正机会是,如果开始沿着运河西岸移动的64军部队能够到达这里并提供帮助。

11 月 8 日对第七兵团来说不是个好日子。从积极的一面来看,第七兵团司令部及其附属部队越过大运河,到达碾庄圩地区。64军部队也越过运河,继续向西,并开始在碾庄圩以南建立防御阵地。然而,在白天,解放军对抗国民党重新部署的运动开始产生效果。由于第25军团和 100军仍在运河东岸,对第七兵团的严重威胁正在其南部、东部和北部发展。

在南部,11 月 8 日对 63军的威胁显着增加。它通往西部的路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决地被封锁。11 月 7 日夜间,64军团沿大运河西岸向南派遣的营遭到华野第 11纵队的重创。在损失了两个连后,它向运河镇渡口撤退。到早晨,华野11纵队部队已经推进到足够接近陇海铁路的地方,开始从赵墩以南的村庄向铁路发起骚扰。64军使用两个团成功地将这些轻装解放军部队推到了铁路以南 5 公里处,但没有第二次尝试派遣部队南下到窑湾帮助63军渡过运河。11 月 8 日夜间,华野第 9 纵队在堰头袭击并占领了在新安镇停留到当天下午的63军部分。在撤出新安镇之前,受尽可能多地抢救物资供他的军使用的欲望驱使,63军指挥官在完成他指定的掩护任务后,与一个步兵团、军侦察营和隶属于他总部的其他部队一起留在新安镇。当他的部队在堰头遭到袭击时, 他和他的大部分士兵逃脱了,前往窑湾。不幸的是,对于63军来说,这支后卫部队运送的大米、毯子、弹药和其他补给品都被毁了。更糟糕的是,一支强大的华野部队抵达窑湾以东地区意味着该军面临被包围的迫在眉睫的危险。

11 月 8 日,运河镇以东,华野的追击也越来越接近第七兵团的主力。夜幕降临时,第25军和第100军仍在运河以东,因为正如黄百韬所担心的那样,运河镇大桥已经成为瓶颈。第二座桥还没有建造,单轨铁路桥被一大群搅在一起的士兵、卡车、吉普车和运载大炮的马车堵塞,他们都试图尽快通过。成千上万的平民难民挤向这条通往西部的唯一逃生路线,这加剧了混乱。在桥的两侧,几艘小船正在运送士兵穿越 50 米宽的水带,但它们的容量有限。大约 2100 时,从东北方向传来的枪声增加了每个人的紧迫感。华野第 4 纵队的先头部队正在攻击100军和第25军部队建立的防线。这支解放军部队缺乏突破国民党防御的力量,但它的到来清楚地警告了留给这两个军跨越运河的时间有限。

第七兵团南部和东部发展中的威胁非常严重,但在 11 月 8 日,由于第三绥靖区内的大规模叛逃,西北地区出现了更大的威胁。叛逃始于 11 月 8 日凌晨,到当天结束时,第三绥靖区大约 80% 的官兵已经投降。这次叛逃在国民党防线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为解放军创造了巨大的机会。此时,韩庄和台儿庄之间的解放军沿大运河的阵地与陇海铁路之间仅相距 30 公里。即使第七兵团的大部分已经越过了大运河,但如果华野的第 10、第 7 和第 13 纵队能够足够快地推进,他们仍然有可能在面前切入并孤立它。

第三绥靖区部队的叛逃也使山东军队更容易对徐州构成威胁。11 月 8 日上午,刘峙最关心的是进攻徐州的可能性,他命令第十三兵团放弃徐州以东的阵地进城。同时,他命令第二兵团和第七兵团从西面和东面靠近徐州。11 月 9 日,刘在这些命令之后,指示第十六兵团以最快的速度从蒙城向宿县移动,为他在徐州和南方之间的交通线提供安全保障。

刘峙在 11 月 8 日至 9 日命令的运动意味着国民党试图实施 11 月 5 日重新部署计划的结束。一种新的不稳定形势已经发展,需要新的作战概念和计划。刘峙的仓促行动确保了徐州的安全,然而,与此同时,他们向渗透的解放军开放了徐州以东地区,并导致了其他问题。

通宝推:审度,铁手,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本节地图 -- 补充帖

本文原图:

点看全图

徐州剿总“守江必守淮”及东援黄百韬兵团战斗要图(《淮海战役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点看全图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出书嘛哥

    如题。

见前补充 5035903
家园 【整理】第五章(2)第三绥靖区叛变

出其不意是进攻行动的有力辅助工具,因为它会产生心理和生理影响。根据战地手册 3-0,“突然袭击会延迟敌人的反应,使他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过载和混乱,在敌方士兵和领导者中引起心理冲击,并降低防御的连贯性。“出其不意会让敌方指挥官犹豫不决或误判情况。它降低了敌军产生战斗力的能力,并放大了自己行动的效果。

出其不意是粟裕策划淮海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希望在占领济南后迅速行动,部分原因是他相信这样做可以实现战略上的出其不意。实施欺骗操作和作战保密措施以获得出其不意效果。寻找的突然性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在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内进行的政治工作,以鼓励他的部队在战役开始后叛变。粟裕的计划并不取决于这种叛变的发生。第 10、第 7 和第 13 纵队被指派攻击第三绥靖区。他们被赋予了特定的目标,就好像他们必须向南奋战到陇海铁路一样。但该战役的预先命令指出,对贾汪的攻击应“与政治攻势相配合,以迫使冯治安反正”。粟裕知道,一场起义将极大地震惊国民党的指挥结构,并极大地有助于他的右翼纵队计划的纵深机动。

粟裕和中央军委认为第三绥靖区内的政治工作前景广阔,因为这支部队中的主要中共联系人不仅是在第三绥靖区担任副司令员的少将,而且还是地下中共党员。张克侠和何基沣已经悄悄地工作了几年,为共产党提供情报,并巧妙地试图促进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同情。现在,第三绥靖区的位置使他们能够在国民党防御的关键位置开辟一个缺口,为淮海战役做出重要贡献。

自 10 月中旬以来,张和何一直在与华野总部派往贾汪第三绥靖区前沿指挥所的特工会面。他们与59军副军长孟绍濂和77军132师师长过家芳等其他高级军官合作,建立了实施叛变的基本组织,并向华野特工保证,他们会在时机成熟时采取行动。然而,对被发现的恐惧限制了这些阴谋者的活动,他们不确定自己能组织多大的叛逃。军官对政府管理不善和腐败的不满并没有直接导致亲共的观点。即使在幻灭感强烈的地方,对人身安全的担忧、对家人福祉的担忧以及对上级的忠诚感也使许多军官不愿放弃国民党事业。11月6日,何基沣只能对来贾汪最后检查叛变可能性的华野代表说:“如果我们有一个团,我们就有一个团。如果我们有一个师,我们就会有一个师。无论如何,当解放军南下时,我们都会采取行动。我们绝对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11 月 6 日夜间,当山东军队开始南下时,在贾汪第三绥靖区前线指挥所的何基沣命令运河以北的第三绥靖区部队向南撤退,为他们向大运河推进提供了便利。然而,在 11 月 7 日晚上,当第 7 纵队的特种部队夺取万年闸的用于第二天总共开始时的重要桥梁时,爆发了激烈的战斗。第 180 师和第 38 师(59军的师)指挥官仍在指挥他们的部队进行抵抗。他们拒绝叛变,因为担心家人在华南地区的安全。

当晚,随着两个师都慢慢地从运河沿线的阵地上撤退,何基沣利用自己的地位,加大了对两个师长的心理压力。首先,他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运河以南的所有失地。接下来,他打电话给徐州第三绥靖区司令部的冯志安,告诉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鼓励冯志安下达严令,说除非在第二天早上之前收复失去的阵地,否则所有负责的师团指挥官都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由于他们的师显然无法执行这些命令, 两位师长都觉得有必要重新考虑他们的立场。在得到共产党保证他们的家人会得到保护后,他们在 11 月 8 日 0200 左右同意叛变,并签署命令,指示他们的师转移到集结点向解放军投降。此时,何基沣下令拘留所有通信人员,并关闭与徐州第三绥靖区总部的所有无线电和电话联系。通讯人员被认为是对国家政府最忠诚的,他想让发生的事情直到最后一刻再传到徐州。

随着叛变运动在 11 月 8 日凌晨愈演愈烈,混乱也随之加剧。天亮后,何基沣等赞成叛变的军官到各部队,向官兵们讲述情况,要求他们加入叛变。大多数人确实加入了,但其他人拒绝并逃往南方。到了晚上,来自第三绥靖区的所有抵抗都结束了,自愿投降的 23,000 名官兵开始向北进军山东,开始他们的再教育工作。与此同时,第三绥靖区的其余部分,主要来自第77军第 37 师的约 5,000 名官兵正在混乱地向徐州移动。

正是 11 月 7 日至 8 日晚上的这一突然事件导致刘峙命令第十三兵团进驻徐州。他措手不及,对共产党的意图感到不确定,误判了形势。他认为徐州受到来自东北的直接威胁,于是采取行动保护这座城市,让第七兵团处于类似于国民党在 11 月 5 日下令重新部署本应消除的暴露位置。11 月 8 日,第七兵团比 11 月 5 日更接近徐州。大部分军队已经在大运河西侧,但第三绥靖区的叛变在国民党的防御中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缺口。刘峙对第十三兵团的命令扩大和加深了这一缺口,为粟裕提供了完成淮海战役主要目标的机会,即包围和摧毁第七兵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