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孔子生平百衲 -- 桥上

共:💬35 🌺185新 💬6 🌺4 待认可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孔子生平百衲

百衲者,多片段缀合而成者也。

在我们文化中,孔子无疑有极重要地位。不过孔子与后世儒家,尤其程、朱后之儒家,乃至所谓孔教,并非一事。孔子思想,产生于他那大变革时代,虽然他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都远超当时,但理解孔子思想仍要了解他生平及所处社会环境。

孔子生平,研究者极多,这里我无非是在各片段上从那些先贤的研究中分别取某一说法,缀合起来,构建我心目中的孔老先生形象,也算一说吧。这帖子不敢说有太多新东西,但有我的思考和选择,所谓“涧、谿、沼、沚(zhǐ)之毛,蘋(pín)、蘩(fán)、蕰藻(yùn zǎo)之菜”(《隐三年传》(01030302)),希望您有所得。

《孔子家语》: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为王卿士。微国名,子爵。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于殷。后作微子之命,由之與國于宋,徙殷之子孫,唯微子先徃仕周,故封之賢。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之后,故号微仲,生宋公稽胄子,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至于稽乃称公焉。宋公生丁公申,申公生缗公共,及襄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方祀以下,世为宋卿。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

桥:

我原先简单地认为,孔子是微子的直系后代,但按照上面《孔子家语》的说法,孔子实际上是微子弟弟微仲的后代。

不过以孔为“氏”名的“氏”族,据我见到的各种古籍文献,其实不止一个,其“氏”名也各有其来源。至于孔子“氏”族之孔这个“氏”名,则出自其远祖孔父-嘉的字。那时有“以王父字为氏”的习俗,这里王父指族长的祖父。之所以采用祖父的“字”作“氏”名,自然有光宗耀祖的意义,但也因为“字”往往是含义较好的字。

“氏”名首先是“氏”族之名,被赐下这个“氏”族之名,允许建立“氏”族,“氏”族族长才能在自己称呼中加上“氏”名彰显身份。族中其他成员按说是不能在正式称呼中给自己加上“氏”名的。不过,“氏”族之外的人称呼某一“氏”族的人有时会在其称呼之前加上那一“氏”族的“氏”名,却只是表示那人属于那一“氏”族,而非如其族长称呼中加“氏”名代表荣耀。

但孔父-嘉后辈,包括孔子祖父父亲,都未见在称呼中包含这个“氏”名,且后来也未见孔父-嘉留在宋国的后裔采用孔这个“氏”名。因此,孔这个“氏”族并不是在孔父-嘉孙子那时建立的,而应是从孔子开始建立的,是在孔子成为大司寇跻身卿位后才得以建立的。那时,鲁定公为表彰孔子功绩,给他赐“氏”立族,使孔子正式进入贵族行列,于是有孔这个“氏”名。孔子之得以称“子”,应也在此后。

另,孔子之曾祖父被称为防叔,据《世本》,此人“为华氏所逼,(自宋)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鲁国之防不止一处,其一后为臧氏主要采邑。如果防叔确曾为防大夫,当在鲁僖公之世(前659年至前627年),其时臧家成立已久,此防估计已属臧家。如防叔曾管理的是臧家的防,则他并非防大夫而是防宰,乃臧氏家臣。如是,则孔家与臧家的渊源可谓深矣。而孔子之父陬人纥死葬防山,在曲阜之东约二十五里,或称房,应非臧氏之防。

臧氏之防,在《春秋经》和《左传》的记载中曾提及:

《襄十七年经》:高厚帅师伐我北鄙,围防。(09170004)

《襄十七年传》: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09170301)

考虑以上记载,臧氏之防应是所谓北防(据林献忠《“费”地变迁通考》 珞珈史苑2015,p 031:程发轫在《春秋防地考》一书中说,鲁有三防:“东防近费”、“西防近菅”、“北防近阳关”。——程发轫:《春秋左氏传地名图考》,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67年版,第61页。)。与东防(推测位置为东经118.19,北纬35.31——方城镇北)以及防山之防(房,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7,北纬35.59——防山乡)未必是一地。

如有所谓北防,则可能在下面几处:

“祊”——“[声戉方]”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6.7,北纬35.95(鄣城村东不到二十公里,大汶河北岸)。

“放城镇”推测位置为东经117.58,北纬35.68。

“房村镇”推测位置为东经117.18,北纬35.96。

几处都比东防更合所谓“北鄙”及“师自阳关逆臧孙”。

下面是“防”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桥:上图中旅松位置是我根据东防及阳关所在估计的,而因旅松所在无其它依据,则如防是北防,旅松位置也需另行估算,得考虑与北防及阳关的相对位置而有所变化。

元宝推荐:审度, 通宝推:多余6569,阴霾信仰,三笑,唐家山,方恨少,瓷航惊涛,普鲁托,不远攸高,起于青萍之末,审度,onlookor,
家园 能不能把外链图片上传到西西河做内链?

这图片我刷新了一道才显示出来,很担心不知道过了多久就彻底挂了

家园 我写帖子是全搞好

再多看几遍才上传的,否则错漏较多。图片也是之前就搞好,否则到时手忙脚乱。

家园 就是说孔子不姓“孔”,而是氏“孔”,孔子的名字与我们完全不同

比如秦始皇,他不姓秦,而姓“赢”,名“政”,今天可以叫他赢政。另外,他氏“赵”,所以按照今天我们叫孔子的叫法,可以叫他“赵政”。

今天的我们都没了“氏”,只有“姓”。比如俺姓“普”,名“鲁托”,已经不知道氏是啥了😄

家园 西西河的图有两种搞法?

看到河友发的图提示说外链警防篡改。而俺发的图就没有这句,所以是内链?就是把图先存电脑或手机里,然后传上来。

家园 多谢回复,

此事我之前有很多讨论,在这里,前后观点或有变化,如感兴趣可以只看最后那几篇。

大体上,我觉得需要区分“姓”、“氏”与“姓氏”,前二者起源较早,后者才是我们现在的姓氏。

而“姓”又比“氏”出现得早,“姓”包括所有人,“氏”只属于贵族家。

另外,在我见到的有限典籍中,“姓”从不出现在人的称呼前头,只出现在女子的称呼后头,但未必不会也出现在男子的称呼后头。我体会,这与其说是该人名称的一部分,不如说是对此人身份的说明,是说此人属于那个“姓”族——部族。

所以也许称嬴政是不严谨的,称赵政似乎也不是正规的称呼,我觉得该称秦政,这在《左传》中有例证,正式盟誓的词头:“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藏在周府,可覆视也。吾子欲复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将如之何?”苌弘说,告刘子,与范献子谋之,乃长卫侯于盟。”(《定四年传》(11040104))

再,当时不是什么人都有“氏”的,何况不是一族之长,也不太可能称“氏”。这也有《左传》中的例子:“韩襄为公族大夫,韩须受命而使矣;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韩赋七邑,皆成县也。”(《昭五年传》(10050402)),这里说到的“箕襄、邢带、叔禽、叔椒、子羽”都属于韩那个大家族,但名称前面都没冠以韩这个“氏”,尤其后三个,其称呼中不像前两个有另外的“氏”,显然在正式称呼中不是人人都能称“氏”的。又,我记得欧洲贵族也是只有继承爵位的人才可以拥有那个荣誉称号。

家园 有两个可行的办法,虽然比较麻烦:

1)下载-download 你的外链图片,再上传到西西河做内链。最好做些编辑修改,西西河不喜欢大图,你如果有图片编辑软件,可以对下载的图片做些缩小-size、颜色-color上的修正,再上传... 😅

2)截屏-screenshot 你想要的图片网页,因为有些网页不许可读者“下载”图片;当然还是要编辑一下,用图片编辑软件做裁切-crop、缩小、颜色上的修正,然后上传...😂

电脑、平板、手机的各种OS里,一般都会有一些免费、简单的图片编辑.app,学会用这些app,也会增加一些乐趣。😜

家园 对的,有两种搞法

一种就是你这种搞法,点编辑框左下角的“配图上传”。我一向也是这样做,避免丢链接。

还有一种是编辑框下方的“加特效”,里边有个“图片”,其实是添加个链接,指向其它网站的图片地址。桥老师就是这种搞法。

家园 前几天有河友推荐了巴金的批孔子传

估计里面都是有根据论语啥的整的,但要具体对应上我就做不到了

到时候对比着读应该很有趣!

那地图家里电脑昨晚能看,手机上现在看不到了!

家园 姓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

这个字望形生意,姓者,女子所生也。意大利电影《一九零零》,主角是个野小子,知其母不知其父,盖因他是农奴出身,按照这个农奴大家庭家长的说法,“毕竟我们所有人都可能是他爹”。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附属于贵族主人的农奴,所有人都住在一个大房间里,不论男女,可想而知性生活是多么的紊乱。姓是血缘标识,在那个时代有助于防止乱伦,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随着社会发展,父权兴起,母权衰落,姓也从代表母系血缘转向代表父系血缘,但是血缘这一核心涵义却是始终未变的。

氏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运而生的产物。早期部落是一个熟人社会,大致可比拟为当今社会的自然村,部落中的人往往沾亲带故。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扩张,寿命增长,社会分工细化,人群随之扩散,源出同一部落的同姓人之间就有了区分的需要。即所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打个比方,两个姓张的人在火车上遇到了,彼此一打听,你来自山东,我来自山西。血缘上千百年前我们共有一个祖先,但是地缘上我们有区别,便以此区别作氏,你称作张姓鲁氏,我称作张姓晋氏。而我们的后代,则可能各自取鲁、晋为姓氏。事实上今天的鲁姓和晋姓就是这么来的,只是源头的姓不是张而是姬而已。

今天的姓氏绝大多数都是从氏而来。氏的划分比姓灵活多了,不止可以地域划分,还可以官职、职业、字等等划分。比如张姓本就是一个源自职业的氏,但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村东张家”,“村西张家”,或者“豆腐张”、“木匠张”。我国社会早熟,姓氏源流上古不可考,但是我们有一个近邻日本,却是晚至明治时期,国民才普遍得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姓氏发展的活样本。

明治以前,日本平民有名无姓,不利于社会组织。1875年,明治颁布《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于是各地人等脑洞大开,纷纷自作姓,小小日本岛居然冒出姓氏十四万之多。这里边有的以地理标志为姓,类似于我国的以地名为氏,如渡边、山下、井上等;有的以职业为姓,如鱼屋、卫门;有的以官职为姓,如九条;有的以人名为姓,如早乙女;有的是赐姓,如丰臣。这些都是和我国姓氏来源有共性的,其它各种奇奇怪怪的起源数不胜数。

英语姓氏来源跟日本姓氏大差不差,也都跟我国氏的起源相仿,而看不出母系血缘纽带。我发现英语名字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而姓氏却五花八门,虽不至于有日本十四万那么夸张,与中国相比,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却要多很多,也就是说每个姓氏摊不上几个名字。这大概是因为英国这样的国家没有发展出中国这样的平民宗族的缘故,名字只用来区分小家庭内部的孩子。而中国的姓氏大多可追溯到古代贵族,直至黄帝,这简直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不过这倒是符合进化论中雄性竞争赢者通吃的理论。

通宝推:ccceee,唐家山,审度,普鲁托,铁手,
家园 关于姓氏,你说得对,补充几句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古姓诸如:姜、姬、姚、嬴、姒都带女字旁,很可能来自母系社会。

周王室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都是姬姓。

异姓封国,如:齐国是姜姓,秦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

汉代则统称为姓,从天子以至庶人都有姓了。

——摘自:马汉麟著《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通宝推:桥上,铁手,
家园 氏不是姓的分支

一、“氏”族不能涵盖各个姓族之中的所有人。

二、“氏”族这个家族共同体中可以包含不同姓族的人员。

三、姓族与“氏”族不存在隶属关系。

四、春秋时期的“氏”族都是隶属于周王室这个顶端的家族共同体的,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五、姓族与“氏”族在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性质也不相同。

通宝推:ccceee,
家园 公元前553年,鲁襄公二十年,孔子未出生

《孔子家语》:

方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徃廟見,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桥:

虽然有上面《孔子家语》的故事,但《孔子世家》中却云“纥(叔梁-纥,孔子之父)与颜氏女(徵在,孔子之母)野合而生孔子”,想来太史公另有出处。

这里“野合”二字在后世人眼中“殊不雅训”,可当时人未必以为有伤风化,《周礼·地官司徒第二》有云“中春之月,令会男女,於是时也,奔者不禁”,正是当时习俗的反映,绝非苟合。

而即使到太史公所在的汉代,还有画像砖《野合图》堂而皇之表现相应场景,至今出土的就有好几块。下面是四川省-新都县出土画像砖《桑林野合图1》,图片出自运河风情《汉画像砖“桑林野合图”汉画像砖的生殖崇拜》360个人图书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外,上海开放大学 鲍鹏山《司马迁“野合”之说考》sina新闻中心(《社会科学报》总第1600期8版)则说:

刘方炜先生《孔子纪》引朱彦民《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的“高禖”说,来解释司马迁的“野合”。高禖即是“郊禖”,一种商族遗留下来直到春秋战国时还流行的男女郊外野合的婚配风尚。

春祭是在春天举行的祭天、祭祖活动,目的是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男女的结合和农业生产的播种和收获有相似之处,于是人类生殖活动与农业活动便联系了起来。

从而,在仲春之月,春耕播种之际,“令会男女”是为了农业丰收,国泰民安,是严肃的政治命令,可不是男女的私下“性自由”。

这看起来荒唐,其实,在古人的观念里,这是天人感应。直到汉代,董仲舒还虔诚地相信这些、推广这些并认真地记录在案。《春秋繁露·求雨》在描述春夏秋冬四季求雨的具体方法后,赫然就是这样的句子:“令吏民夫妇皆偶处。”要天下雨,则人间男女也要云雨起来,这就是天人之间的感应。与之相反,若要止雨,则人间也要禁绝男女之事,《春秋繁露·止雨》记录了他自己的一次成功的止雨,这样的做法还真的就收到了“未至三日,天暒亦止”的效果。

甚至,朱维铮先生还说过丨重读丨朱维铮:我只是用历史来说历史勤而行之传习社:

1982年我写了本《孔子思想体系》,我考证的结论是,孔子是他母亲被强奸后的私生子,即野合而生,费孝通也是这么说的。

桥:总而言之,当时有当时的习俗,为求子,陬大夫纥遵从了上天召唤,其行为不能用我们现在的眼光评判。而且由于当时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沧海桑田,其后不远的古人有些也很难理解当时情景。

通宝推:林三,审度,普鲁托,onlookor,
家园 古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

点看全图

是这样说的:

点看全图

家园 看到这句,大笑不止

要天下雨,则人间男女也要云雨起来……

板正的文风,一下打开了😂😂

桥上老师好文彩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