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说《繁花》 -- 达闻奇
首先,从历史角度看,“成功的帝国被世界人民趋之若鹜”是在成功之后的事。在成功之前,还是要被嫌弃的。远的不说,就是一百年前,一战以后美术生上台之前,美国各方面都是一流强国了,但还是被欧洲嫌弃。
其次,“被世界人民趋之若鹜”是把国家建设好的结果,而建设国家的时候不能把“让别人趋之若鹜”作为制订政策的目标的。这在吸引国外留学生事儿上已经演示过一次了。
第三,我对这事不看好。原因在于:A,中国的经济增速已经放缓,吸引力降低了;B,二极管式抗疫已经把中国的信誉搞坏了,现在国外的人想的是,你今天能改规则给优惠给准入,明天就能再改规则把这些都撤销,我连说理的地方都没有;C,意识形态因素,这就不细说了。
总之,我认为这跟给某些外国单方面免签一样,是一个“撞完南墙U-turn向北”的措施。很可能造成的麻烦比收益要多。
主流的理论已经无法正面解读他治下的一地鸡毛了
20大之后,政治局委员出任地方大员,最早的两个,一是上海,一是广东,安排在同一天。可见这个任命意味之深。
上海、广东的书记都入常了,两个位置都需要安排人,这种人事变动常委会研究肯定是一起研究,20大开完常委到位,才能研究这两个位置人选,肯定是一个会上研究,任命必然是安排在同一天,根本没什么深意。
同样天津重庆的书记变动,也是同一天,一样都是一起研究而已。
黄到广东不足一个月,广东省前公安厅长,自首。(注:其任期从春花到当今7#)
有人说,黄去了广东,一年办的案,超过了前面15年 ---- 那是一个正国级,一个副国级,再加一个正国级的任期。
黄,就敢这么干。
这个更是过度解读了黄的作用。
其一,黄是空降广东省委,初来乍到,你觉得他可能刚到一个地方就直接调查一个省人大副主任吗?用谁去调查?用哪个部门去调查?
其二,他只是省委书记,而不是中纪委书记,能动用的人手充其量就是省纪委。
其三,省纪委的调查范围是省管党员领导干部,副省级干部属于中管干部,是由中纪委负责调查的,省纪委顶多是配合。而要是中纪委去调查,那跟黄敢不敢干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试点对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单位开放境外学术网站访问权限
另外引进外籍人才这个能起多大用,不好讲。类比下引进球员,足球最后上去了?
其实真想把国内科技搞上去,先治理下科研学术圈乱象再说其他的。否则,象足球一样。
看后对于上世纪20年代那个风云际会时代会有所了解(32集电视剧叙述了从21年建党到27年87会议7年间一些主要事情)。对于常凯申也会有进一步了解,从传统权谋角度看,他确实做得不错,奈何碰到了一群理想主义者。其中主席的扮演者王仁君演的不错,导演家国之间平衡的很好,有些温馨画面数度让人落泪。陈独秀的扮演者宁理也不错,一改历史书中陈独秀那种形象。
东北翻身的机遇还得等啊
东北涅槃重生早晚的事。
讲明白 阶级矛盾先于民族矛盾 ,此前一段时间的的 主旋律叙事都是遮遮掩掩。
你干脆说麦哲伦要去中国,邓给他指了西方,麦哲伦最后找到了印尼,那也差不多了。所以邓这个路指得对,指得好?
邓自己都强调摸着石头过河,邓的哲学水平是公认的低下,他有什么能力认路?指路十年的后果是国际大气候国内小气候,坦克上街。九二年硬要南巡指路,结果是上世纪末中国差点翻船。幸亏邓九七年死了,他要是多活五年,后果不堪设想。
邓的贡献顶多是胡适之于现代文学,开创的时候有他的身影。其它的,真是半点也谈不上。
你这般卖力捧邓,同时又黑一尊,我觉得放心多了。看来中国的形势还不算太糟。
祝愿我的祖国,永远都不要再有邓这样的领导人。
给邓当翻译是工作职责使然!
华北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古代是黄河在前,长江在后。
现代由于长江冠绝全球的运输能力,长江流域经济已经完全吊打黄河流域。
全球内河排第二的是珠江流域,所以长三角第一,珠三角第二。
华北由于黄河不具备内河通航能力,已经越来越远的被长三角珠三角拉开距离。
当然危也是机,就看黄河流域,能否在新的一波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国家留着香港这个通道五十年不变,宁可国际上被人各种恶心,就是为了交在英美手里,算是条备用的路子(我高度怀疑这条路子关键时刻能否指得上)。
如果香港真让我们控制了,可以为我所用了,那么英美就会关上香港的大门,把香港等同于上海厦门那样看待。这国家是要急眼的。香港特区的意义就没有了。
我有时候忍不住想,香港这条路子其实真没必要留着。除了邓家儿子康华挣钱爽之外,看不出有什么用处。无论西方跟我们友好,还是敌对,香港都起不了任何作用。
1.
我认为您在“颂圣派”中属于逻辑性强、知识面广、态度也好、富思想性的人了,即使是面对我这样“坚决反颂圣”的人也表现出您的风度,这一点在现在的网络上是不易的。
我建议,“颂圣派”应该向桃花兄看齐,因为您是“颂圣派榜样”!
(相信我,华华这么说绝对没有任何恶意)🤗
2.
花您这句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代入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选择,或许更能有追番的乐趣
其实,历史上每一个政治人物的事业看起来高不可攀,但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都有明显的节点与因果可寻。那些节点可能给每一个“追番”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
所以如我们这样身在迷雾中的人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探寻他们的关键节点和做一些自我解读,即使各持立场、政见不同、观点多样,但我相信和大家一起积极参与地“追番”总能让自己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收获,至于探寻和解读的对错有时也许都不怎么重要了。
第一,“趋之若鹜”并不是在成功之后发生的事。美剧《镀金时代》、《泰坦尼克号》告诉我们,从上上个世纪开始,美国一直是世界人民趋之若鹜的淘金之地,美国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正是建立在这些趋之若鹜的人民的辛勤劳动上。以下为网络资料:
1820-1920,美国自由移民时代。【从1920年后实行有配额的限制性移民政策】
第一波移民潮发生于1820-1860,约500万人。主要为:爱尔兰人、德国人、非洲黑奴及少数淘金的亚洲人。
第二波移民潮发生于1861-1880,约500万人。主要为:欧洲移民。其中1864年林肯颁发了《鼓励外来移民法》。而此镀金时代的美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如火如荼,也急需大量人口,不仅仅是官方更多来自民间企业的优厚移民待遇也层出不穷。
第三波移民潮发生于1881-1920,约2350万人。此阶段导致人口爆发式增长,使得当局不得不使用各种手段限制有色人口入境,最臭名昭著的是于1882年颁布的《排华法案》。
移民后果:以上各种无限制移民政策大大推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东西部的开发与建设。但同时也导致了美国内部人种繁多、语言产生地域性分异,19世纪各大城市帮派林立、贫富差据极大的局面。(豆瓣 启程专栏 2022-01-28 16:59:57
美剧《镀金时代》剧情精解+背景拓展)
美国的成就同样离不开当年华工的血泪付出甚至生命代价,不然“旧金山”这个名字哪来的呢?
至于被欧洲歧视,这是必然的事,当时欧洲的贵族传统依然强大,《泰坦尼克号》和《镀金时代》均有关于当时的新兴资本(New money)和旧贵族(Old money)联姻的故事。
但逻辑是一样的,此消彼长,趋之若鹜改变不了老欧洲的歧视,但老欧洲的歧视也一样改变不了自身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
第二,《奥本海默》里已经描写了,当时奥本海默要学到最前沿的量子物理的真理,还是得去欧洲,这是因为欧洲作为当时人类文明的皇冠依然强大,说明精英和贵族文化以及学术传统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如果不是奥本海默的父亲漂洋过海到美国寻找美国梦,又怎么会在美国生下奥本海默呢?至于奥本海默“盗火”到美国,以及小胡子送人情将欧洲大部分学术精英无偿送往美国,一个在往外送,一个在敞开怀抱来者不拒,最后的结果已经说明了谁是对的。
第三,如何确保吸纳进来的是先进人才,而不是藏污纳垢,这个当然不是一句话或简单的事,需要的是落实。至于历史上留学生政策,首先留学生是培养,吸纳先进人才是为了用,非洲兄弟搞出那些乌遭事情说白了是为了还历史上他们作为第三世界兄弟支持我们做老大的人情债,这些都可以算细账,但把人才往外推的结果是什么显然我们已经看到了。
第四,关于你的第三点,我也并不完全看好这政策就能立竿见影。你说的ABC都对,但问题是在于,主动干和被动打开是不一样的。就像《一步之遥》里马走日说绞辫子这事:“自己绞的和别人逼着绞的能一样吗!”
历史上闭关锁国成为大国的,好像没有几个,大清都亡了多少年了。现如今键政有一股风气,就是鼓吹闭关锁国,无论是之前的内循环还是疫情期间的排外,都是如此。这有几方面原因,一个是美国既有的全球化路线受挫,加上资本主义总危机临近,各国保守主义回潮,从开放转向封闭。二是有人刻意引导,比如普京出兵乌克兰重启地缘政治割据时代,试图从现代转回前现代政治格局,被很多国人”趋之若鹜“。所以我一直说美国和俄罗斯是一丘之貉。
还有一点有些不好明说,想想隔壁就明白了。更多的是民族主义思潮汹涌,试图重新树立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实就跟人有钱了要尊重一个道理,并无什么特别之处。
而这些所有的意识,都在鼓吹中国放弃世界市场,关起门来过日子。而这一点是没有现实可能性的,简单说当今年轻人一出生就在全球化的时代,你让他关起门来假装世界不存在是不可能的。美式全球化出了问题不等于全球化本身是错的,所以我说这个政策的作用,主要在于警醒世人,“先把心里的辫子绞了”。至于未来是不是反复,可能有,也许必然有,但那又怎样?你得记得事情本来的样子。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便为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