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也说《繁花》 -- 达闻奇

共:💬760 🌺4396 🌵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1
下页 末页
家园 也说《繁花》 -- 有补充

《繁花》是2024央视的一部开年大戏,播出完毕至今已经一周多了,讨论的热度似乎仍未减退。

我也写了几篇关于此剧的回帖,主要是这两篇。

你想简单了

谈不上浪费时间

江上渔人那个帖子回帖更新太慢,本嘉明的帖子成了怀旧,都不适合讨论,所以单独发一帖。

整体上我对这部剧有褒有贬,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但貌似河里的主流舆论仍以两极化(或者是一极化)居多,要不很喜欢,要不踩到死。

这也是当今键政的主流状况。我们知道,在一个人人有钱赚,或者说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期许的时代,极端言论是没有什么市场的,大家赚钱还来不及呢,哪有时间听你说这些。

而在一个矛盾激化、对未来不明朗的时代,极端言论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言论的背后都有一副坏心肠,反而很可能很多都是出自真心的。只是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观点是被物质世界所主导的情绪波动所左右的。

说这么多好像离题了。关于《繁花》,我所能见到的所有批评,大部分都不偏离过去几年常见的口径,比如宣扬浮华啦,替资本唱赞歌啦,抹黑劳动人民啦,崇洋媚外啦等等。

这些可以辨析一下。比如宣扬浮华,似乎是最不可置疑的批评了。王家卫本来就是光影大师,而片中的黄河路更是集浮华之大成,真是一个灯红酒绿、喧哗躁动、纸醉金迷。

对此很多人有批评,有一种说法是“失真”,说它是民国时的上海,或者香港。

其实民国时的上海,大多数人也没见过,也有人拿出199几年的上海黄河路的视频和照片说,你看那时候就是那么浮华。

其实这一点王家卫在访谈中已经说过了,他要的是现代的人代入当时的人看黄河路的感受。

啥意思呢?简单说,当年的人觉得黄河路繁华,那是当年人的感受,因为那时候物质文化水平还不高,而今天的人见的多了,所以要让今天的人感觉到“浮华”,就不能直接套用,而要更加夸张,才能让人感觉到那种作用。

这也就像流浪地球2的给吴京和刘德华的角色做换脸特效一样,郭帆讲的很清楚,他对特效人员的要求,不是把当年吴京和刘德华年轻的脸贴上去就完事了,而是要“现代的人想象当年吴京和刘德华年轻的样子”。

至于替资本唱赞歌,抹黑劳动人民,这一点我们在河里看到许多言论。不过,我认为本剧对劳动人民基本还是比较友善的,没有刻意抹黑。

所有能举出来的负面的底层形象就一个小江西。可是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像小江西这样,充满了致富的欲望和野心,却缺少头脑试图靠捷径上位的,并不在少数。

并且,黄河路上三姐妹,露丝、敏敏和小江西,都是劳动人民,却代表了不同的类型。露丝沉稳大气,低调隐忍,敏敏大胆泼辣,敢想敢干,而她们都很有同情心,在姐妹落难的时候不吝伸出援助之手,都是很正面的形象。剧中最后,三姐妹到黄河路一墙之隔的进贤路上开小饭店,自己当老板娘自主创业去了,这是个很光明的结尾。另外片中范志毅饰演的范师傅,古道热肠,嬉笑怒骂,可能是个工班长或车间主任之类,但还是很贴地气,总体上我没觉得有什么刻意抹黑劳动人民的地方。

至于替资本唱赞歌,这就更复杂了。我尤其想不到,河里对于本剧的讨论又掀起了关于Old money和New money的争论。

到底谁能代表上海?Old money、New money还是劳动人民?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我们当然应该说是后者。但是从现实角度,上海到底是工人阶级的上海,还是冒险家的乐园?恐怕都是。

如果只谈政治正确,那北京也是工人阶级的北京,沈阳也是工人阶级的沈阳,那北京、上海和沈阳有啥区别呢?

我无意去分辨《繁花》中哪些是Old money、哪些是New money,如何褒贬,光看结局的话其实也是开放式结局,说不上谁好谁坏。唯一有Bad ending的强总是个深圳帮,倒是看出了上海和深圳之间的较劲。

至于“崇洋媚外”,就更不好说了,因为很多批评集中在王家卫试图“抬举香港”。先不论王家卫的出身以及原著中关于香港的各种桥段。我看到很多人对香港有一种“不忿”,这倒是比较值得细品的。

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比如在过去刚开始致富的年代,你听到十里八乡之外有人赚钱了,可能第一感受是羡慕,接着可能跃跃欲试蠢蠢欲动。

然而如果是你家邻居赚钱了,或者某个穷亲戚,那可能油然而生一种微微嫉妒的心理,有点酸酸的,很不平衡。

人性就是这样,认为和自己亲近的人,应该待遇跟自己差不多,如果不是如此就会觉得不平衡,不公平。香港,这么多年在大陆眼中就像这么一个“亲戚”,从一个不起眼的渔村到了昨天的东方之珠。

当然,这也是过去了,自从2018年深圳GDP正式超越香港后,香港在经济上不是一枝独秀,在经过若干风波后更是明珠蒙尘,风光不再了。因此,所谓“香港情结”,不管是艳羡还是睥睨,都可以放一放了。

接下来说说繁花这部剧真正对我的启示。说这些有一个客观的背景,就是从去年到现在经济的持续低迷。

说这些似乎没有特别举证的必要,有一个很形象的词“体感”。经济是好是坏,是冷是热就如同气温一样,是可以被身体发肤直接感受到的。

就像今天的股市,依然一泻如注,而股市是经济信心的晴雨表。大棋或乐观派可以举出如新能源汽车等为数不多的亮点认为瑕不掩瑜,但显然我们需要认清现实。

那么,《繁花》在当下这个时候出炉,到底有没有试图提振民营经济士气,为当下一片颓靡的经济环境鼓劲的用意呢?我个人认为这可能是该作品的用意之一。

剧中已经用了一个“鲶鱼和三文鱼”的比喻启示了,经济要搞活,必须有人不断地搅动风云。这些人未必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好人”,他们的手法也未必都合法合规。但在一个一潭死水的环境,让水流动起来才是第一位的,否则不管是鱼虾还是渔民都得死。

现如今的简中键政环境,有一种“洁净主义”的倾向,即试图把一切带有负面标记的事物清理干净,认为大环境不好就是因为这些“坏东西”的存在。

可我们知道,水至清则无鱼,无论是鱼塘,还是社会,还是人体,要正常进行循环和运转,就需要有能输送能量和物质的载体,不断在机体各部分之间来回运转。

对于经济来说,这样的载体就是以资本为核心的各大小经济体,以及由此组织而成的市场。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资本”二字就红了眼睛,准备开骂了,不用着急。

我之前说过,新中国以来的发展模式,叫做“阶段性放弃”,即周期性的以放弃一部分阶层/共同体的利益,来为整个社会的危机渡过难关。

从建国到现在,分别是农民、工人、城市中产阶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大中企业/事业/实体中的实利拥有者在替经济转型付出“代价”。

而这个过程有一条副线,就是在危机渡过后,还要有各种机制让原先利益受损的团体得到“反哺”,毕竟谁也不是冤大头,有借有还才叫生意。

所以,农民在后来的新农村建设、扶贫中得到了反哺,工人在WTO产业升级、国企做大做强、大基建中得到反哺,城市中产在房产升值、城市基础设施及服务提升、消费市场升级中得到了反哺。

而正像之前总结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中付出了代价,却没有得到反哺。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转型的步伐并未停下,而是仍在进行中,因此形成了“持续付出代价”的趋势。另一方面,内外部压力以及各种黑天鹅事件,迟缓了经济循环新陈代谢的过程。

理论上,自疫情前后各个大的经济板块和头部企业/利益集团得到贬抑,应该给中小实体以喘息之机,比如娱乐/教培/房地产/金融/医疗等等。

但显然第一,这些利益并没有或者大多数没有回到实体经济中去反哺中小经济体,而是拿去做“更大”的事了。至于这些事是啥,这些利益由谁在掌管,我们不得而知。

另一方面,大资本、巨头被贬抑,本身会给中小经济体一种“示范效应”,即“我们都这样了,你们会怎样还用说么?”

这是让很多中小经济体感到恐慌的原因之一,加上国际形势等内外部压力,很多人产生了动摇,比如解散公司,甚至直接拿钱“润”了,都是这种情境下的反应。

那么我们就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无论从上到下,都觉得从经济环境中获得利益是一件极为困难、或者没有安全感的事情,那经济怎么会好呢?

当然,洁净主义者肯定认为是这个环境还不够干净,所以必须加大力度搞死这些“坏鱼坏虾坏水”。于是我们听到了“搞死上海”这种声音。

对于这类声音,我第一是觉得荒谬,第二是觉得悲哀。如果说“搞死某个利益集团”从理论上和操作上还具备一定可行性的话,“搞死上海”就完全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和臆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利益上都没有任何可行性。

从历史上,从功能上,上海一直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版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繁花》其中展示的,只是非常小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能是以非常夸张甚至有些揶揄的方式,但也不是重点。

而从地理区位上,上海几乎无可回避的充当着经济要冲的角色,这与历史上那些从政治军事意义上公认的“兵家必争之地”别无二致。有人提出各种方式试图从地理上“绕过上海”,在我看来纯属自寻烦恼,因为它违反常理,违反人性。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A地和B地之间相隔咫尺,中间有一道沟,绕过这条沟要走100公里,那么该怎么办?一个每天都要穿越A、B两地的人,他的反应一定是努力越过、或者填平这条沟,而不是绕着走。红海现在的局势不也说明了情况,尽管胡赛一夫当道,大家还是不愿意绕着走,还是要走最短的路径,为什么?

所以,我的判断,上海的地位和作用并不会随着魔都之春而遭受贬抑,而是要增强,简言之是要加强对其的控制,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冷藏或者弃置。

所以,接下来一年的主要努力方向,就在于如何在贬抑大资本的情况下,激活中小经济体,让市场重新活动起来,以挽救经济。

而在这段时间中,江浙沪资本、上海的区位优势是要被重新重视、启用的。我知道这又触怒很多“左派”的逆鳞,觉得我就是反动派想干坏事。

没关系,现实是准绳,我们只需要看接下来事情的发展。

大家都知道,每一届中央的三中全会是重中之重,为接下来几年的经济工作划定路线,指明方向。而去年万众期待的三中全会居然未能准时召开,让中外都非常错愕。

而现在大概是确定会在两会之前,也就是二月下旬或本月下旬召开。那么我们可以期待事情的进展。

去年的两会是李强总理在媒体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激起了一些积极的反馈和期待。但事后经济形势的发展显示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我个人认为,这与疫情之后中国的经济还未走出低谷有关,也与国内外形势有关,是正常现象。就像一个纸团一样,之前被挤压成了一个小团,那么松开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舒展开来。

而马云之后回国,应该是被李强召唤回来的。因为李强长期在江浙沪主政,跟马云肯定是熟悉的。而马云在那个大家都还处于观望的时期回国,颇有点“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

因此,我判断江浙沪以及相关的民营经济体,将以李强带头形成一股复苏的力量,以激活经济。方式方法则与左派或右派的期待都不同,是以抑制大资本、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导的。

也许有人认为李强的位置和他的性格不会担当此任。我个人认为,这并不以李强本人或谁的意志为主导。现代社会是多个利益集团的总和,每个利益集团必然寻找各自的代理人。与其让这些资本或实体另寻他人或者润出国,还不如投入李强的麾下,名正言顺。

当然,意外也还是存在的,无论国内外,无论是灰犀牛还是黑天鹅,无论左或右,不变的一个目的就是中断这个中国经济复苏的进程。因为中国经济复苏意味着转型有望,而它是埋葬国内外各种保守或已有路线的起始点。因此,各种力量必然集中起来试图中断这一进程。但趋势仍然不变,因为历史无非是从废墟上站起来,即便废墟上叠着废墟,站起来这一点始终不变。

通宝推:时间的影子,多余6569,有锡,秦波仁者,燕人,普鲁托,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 -- 补充帖

新闻联播1.22消息: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

家园 你可能过于乐观了。

一个阶段,会有一个阶层作为代价。

两年前,河里有人说,马上就会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体。

现在从黄奇帆的讲话来看,这点马上就要验证了。

你对行业看法也不全正确。

以医疗为例,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就是想抑制医疗事业的发展,都不可能做到。

文娱产业,可以参照日韩发展和现在的遍地网红经济,这个产业在未来的中国,除了提供娱乐之外,正增益极少,甚至为负。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威胁到发达国家的60%以上的高薪职位。

中国作为人工智能的领头羊之一,年轻人渴望的高薪职位,可能还未出生,就是被提前扼杀了。

关键还是人口问题。

从数据推测来看,一直到本世纪末,人口年减少率每年都在增加。直至减少到7亿人。

但是从现在统计数据来看,减少速度快于数据推测。

国家的统计数据是明显经过调整的,曲线太平滑了。

以疫情为例,头两年做的不错,人是少死了一点的。

原因无非是死亡摊薄平均。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实际人口没有统计的多,需要逐步挤水分。

这个倒只是个心理影响。无非就是城镇化率高跳几个点,提前达峰了。

不管是那个原因,从常理看,最近十年,每年的人口负增长绝对数都比上一年多。经济能够稳住,增长慢一点,不发生堰塞湖崩塌,就应该算政府调控不错了。

从这点看,你说的又是对的。

是该多说点喜庆事。

我倒挺喜欢《繁花》,这就是部披着年代剧皮的搞笑喜剧,充满了逗比的气息。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偶卖糕的,
家园 花开堪折直须折

你的点太散了。

所谓的代价,就是刮油水而已,并不是要敲死谁,敲死了谁去干活?

文娱产业的目标不只在中国,而在全世界。所谓的正增益,是什么呢?看完打满鸡血?那是成功学。有时候,文化不提供负价值就是正价值。

人工智能我认为是个取代传统工种的大机会,当然会淘汰掉很多人,但也会提升很多人的能力,也许剑指星辰大海。

至于城市小中产的房产问题,其实无所谓,因为涨一起涨,跌一起跌,本来就是纸面财富,提前套现成温拿的,那本来就不算小资产。小中产最在意的是跟同一阶层比,只要身边人和他一起倒霉,那也还好。至于对比他低阶的人优越感下降,这本来就不应该存在,缩水挺好的。

这么看我好像确实挺乐观。其实不是,我认为该渡的劫一个都少不了,但人们可以调整在洪水中的姿势,让伤害少一些,被冲走的少一些。

以前人盲目乐观的时候我泼水,现在我倒油,这我早就说过。

《繁花》不是改革全景史诗,不是历史情怀展示,更不是劈向谁的尚方宝剑。在一片荒芜的景况下提供些情绪价值,哪怕是逗比的价值,挺好的,干嘛愁眉不展呢,笑一笑。

家园 繁花+央视播出= -- 有补充

对经济中心上海示好,也包括对之前被压制的某些利益集团示好。

目的,还是经济复苏。老习去年底特地跑上海去视察了一番,希望长三角发挥带头作用,开会的时候,还把李强从北京也拉过来一起,1号2号齐聚首都之外的一个城市,很特殊了。

这部剧也确实取得示好的效果,上海人的反应就是“提前过年了”。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证监会换主席了 -- 补充帖

上海的。

家园 要给人台阶下

22年初《爱情神话》热映的时候,恐怕是上海人骄傲的最顶峰,海派气质+精准防疫,一时无两。

结果马上被打到谷底,从珠穆朗玛峰一下跌到马里亚纳海沟,任谁都受不了,何况是骄傲惯了的上海人。

所以繁花算是一顿棒子一颗枣吧,虽说挫挫上海人的锐气也是好的,但周围一圈人围着往死里打,这也过了,容易直接躺平摆烂。

上面的反应也很有趣,一开始确实也是“看你嘚瑟看你嘚瑟,你看,扑街了吧!”

结果小朋友不哭不闹,直接躺地上不起来了,这才慌了。

其实都是傲娇,现在是数字化+权力VS数字化+资本,都觉得自己掌握了天魔大法,都想对对方一击致命。结果打成了烂仗麻花仗,就像MMA格斗一样,你锁着我一条胳膊,我锁住你一条大腿,都动不了却都不肯松开,结果两个都喘不上气了。

人不能太傲娇,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余地,上海人骄傲那么多年,被拍下也是好事,但围三阙一,还是要留一线的。至于“搞死上海”那更是盲动主义。

其实最有意思的是上海人出来反思自己,听着话都是对的,但总觉得哪哪不对。

家园 人类的痛苦欢乐并不相通。

按香港的经验,社会的不满,不过就是下中层的危机罢了。

中间层及以上,比较宽容和能承受----

-----且把浮云,换了浅斟低唱。

真正的下层其实也无所谓----

------关我屁事。

家园 三中全会的日子,五年前就改了

所谓『三中全会居然未能准时召开,让中外都非常错愕』。只要参照最近的一届,也不会有太多错愕罢: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而且: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正常年份,中央全会一年开一次,相隔一年,没毛病。

而如邓公时代的:

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会:1989年6月23日至24日

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会:1989年11月6日至9日

才是不正常的,才称得上『让中外都非常错愕』罢。

通宝推:潜望镜,不如安静,凤城,
家园 为啥上海人不能自己反思自己

以至于反思了就觉得话是对的,但总觉得哪哪不对?

家园 方平兄不算年份的么?

根据党章,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没有成规定法,但有循例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相关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至今产生了二十届中央委员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全会召开机制日趋固定。历届中央委员会一般举行七次全会,每次中央全会的主题并不相同,通常是根据当前阶段相对重要、迫切的问题确定主题。

这是从改开以来历次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召开时间:

1977年08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一中全会 1977年8月19日

二中全会 1978年2月18日至23日

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四中全会 1979年9月25日至28日

五中全会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

六中全会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

七中全会 1982年8月6日

1982年09月01〜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一中全会 1982年9月12日至13日

二中全会 1983年10月11日至12日

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四中全会 1985年9月16日

五中全会 1985年9月24日

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

七中全会 1987年10月20日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一中全会 1987年11月2日

二中全会 1988年3月15日至19日

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

四中全会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

五中全会 1989年11月6日至9日

六中全会 1990年3月9日至12日

七中全会 1990年12月25日至30日

八中全会 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

九中全会 1992年10月5日日至9日

1992年10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一中全会 1992年10月19日

二中全会 1993年3月5日至7日

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

四中全会 1994年9月25日至28日

五中全会 1995年9月25日至28日

六中全会 1996年10月7日至10日

七中全会 1997年9月6日日至9日

1997年09月12-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一中全会 1997年9月19日

二中全会 1998年2月25日至26日

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

四中全会 1999年9月19日至22日

五中全会 2000年10月9日至11日

六中全会 2001年9月24日至26日

七中全会 2002年11月3日至5日

2002年11月08〜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一中全会 2002年11月15日

二中全会 2003年2月24日至26日

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至14日

四中全会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

五中全会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

六中全会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

七中全会 2007年10月9日至11日

2007年10月15-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一中全会 2007年10月22日

二中全会 2008年2月25日至27日

三中全会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

四中全会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

五中全会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

六中全会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

七中全会 2012年11月1日召开

2012年11月8〜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18日在北京 召开

十八届一中全会2012年11月15日

十八届二中全会2013年2月26日至28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9日至12日

十八届四中全会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

十八届五中全会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

十八届六中全会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

十八届七中全会2017年10月11日至14日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 日在北京召开

十九届一中全会2017年10月25日

十九届二中全会2018年1月18日至19日

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26日至28日

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

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

十九届六中全会2021年11月8日至11日

十九届七中全会2022年10月9日至12日

2022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二十届一中全会2022年10月23日

二十届二中全会2023年2月26日至28日

------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历年三中全会基本都在党代会次年的9-12月份召开,唯二例外的是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20日)与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26日至28日,提前),

其中十二届三中全会是晚了一年,十九届三中全会是年份没变,但月份从年末提到了年初。

所以,从经验上讲,三中全会次年召开是循例,并且十九届三中全会还有一个特殊之处是与二中全会间隔极短,只有一个多月,历史上没出现过。当然,中央全会本来就按需召开,只有一年至少一次的硬规定。

并且,二中全会也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时间,基本是次年的2-3月份。唯二例外的也是十二届二中全会(1983年10月11日至12日)与十九届二中全会(2018年1月18日至19日,提前)。

而近二十年(从1997年开始)二中全会时间高度固定,基本都在次年2月24日-28日之间,除了十九届。三中全会的时间也高度固定,基本同一年的10-11月。

那么按照方平兄的逻辑,如果以上届为循例,那么三中全会应该紧接着二中全会召开,至少也应该在同年召开。如果以以往各届为循例,那么二十届二中全会确实是跟以前一样在2023年2月26日至28日召开,那么三中全会也应该以以往循例在同一年的10-11月份召开。

而且我们知道,去年的经济形势非常复杂,本来顶着各方的舆论压力放开,就对经济有了不寻常的期待,而去年一年的经济走势又确实非常低迷,这点无需回避。那么,本来就是重中之重的确定经济政策的三中全会,当然是应该早定方向,就算要观望一下,也应该按以往惯例在10-11月份召开,结果拖到了党代会后的第三年,这还不让人错愕,还有什么叫错愕呢?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桥上,史料推理,方平,
家园 痛苦欢乐并不相通,但规律相同

人类社会大部分时间,大部分阶级都固守在自己的生态位中,过着差不多的生活,生老病死。

如果人生是一条固定的线,那么悲欢离合只是写好的剧本而已,你只需要按情境扮演自己的角色罢了。

所以悲观乐观,在一个写定的剧本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只有在中国过去四十年,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十亿人有了快速致富改变阶层的机会,才有了如此大起大落沧海桑田的群体意识。

那么,如果这种趋势可以继续,固然让人欣慰,

如果不能,那只是跌回常态而已。

不乐观,也不一定就是悲观。

当然,核弹发明后,人类确实存在短时间集体毁灭的可能性。

但那也是常人控制不了的。所以,该笑就笑,该骂就骂吧。

家园 没说不能反思

我说的是

听着话都是对的,但总觉得哪哪不对。

因为像背书。

家园 《繁花》算是文艺化的主旋律

比很多主旋律影视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小说原著叙事混乱,改编并不容易,电视剧改编后光影不必说,故事情节吸引人,胡歌唐嫣基本没啥演技的都发挥出色,一众配角更是出彩。抛开上海地域特色也是近些年少有的优秀影视作品。河里有些左右的批判一厢情愿,王家卫的公司叫泽东影视,里面宝总看的《论持久战》貌似还是王家卫自己的收藏,他对国家的态度可能比内地很多导演都要正面得多。我以为《繁花》里的价值观还是相当主流的,其中人物虽然各有缺点,但并不惹人讨厌,讲的是做生意的事情,又彰显着情义。角色可以凭借头脑勇气和“运气”赚钱,但犯法还是要被抓的。是正能量的鸡汤也算得上高级鸡汤了。

我观察上海也未必那么反体制,是有不少小市民小资阶层,然而像作为国家主义代表的观网都在上海,国师也是复旦出来的,可能某些负面因素形象借由媒体网络这些放大了。

今年还有部引发关注的电视剧《漫长的季节》,最后说“向前看,别回头”,或许是您所说“阶段性放弃”后对人心哪怕微不足道的抚慰吧。不知道您对今年冬天东北旅游的火爆怎么看。

每个地域的文化气质受到地理历史塑造,中国这么大完全可以兼容各种地方文化,上海精致讲究,东北豪放热情,河里左左右右的与其在网上吵架不如多出去走走感受。毕竟这个阶段只有“团结奋斗”才能让共同体一起往前走。

通宝推:燕人,心有戚戚,
家园 本家不必错愕

本家不必错误。这事真没啥大不了的。

比这更重大的事,例如,中央军委疑似成了PLA的一个部分,大家不也照样过。

家园 抛点碎砖

先声明,我个人现在没啥耐心看电视剧,所以我只是在短视频平台看了一些片段,没有完整看,所以这里的观点顶多算是“抛碎砖”。

我大概有这么几个体会:

1、刚看到此片上映时,我感到很奇怪,因为此片略微有些敏感,而且又在央视,所以我想这肯定是有某种政治意义,但我也不是很懂,不过我留意观察了一下。

2、以我看到的舆情来说,这个片子可能没有多少“怀念old money”的效果。最明显的,我没看到有谁怀念周正毅等人。而且在我看来,海派文化和old money并不是很相融。举个例子:如果李嘉诚在香港呼风唤雨,大家不会觉得奇怪;马云可以在杭州呼风唤雨,但到上海就不行。换一种说法:如果你励志成为一个典型“老克勒”,那大概意味着你想优雅地生活,“圈地自萌”,不打算搞什么大活了。海派文化里,似乎有某种“前卫”的气质,在对冲“old money”气质,甚至在对冲“money”本身,互相拉扯。

上面这段也可能是纯粹浅薄错误的理解,大家随便批评。

3、这部片子可能也没有让大家炒股、做生意的效果。同样那个年代的上海,如果让TVB来拍,好歹给你整一部《大时代》或者《创世纪》。《创世纪》属于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片子,虽然有很多狗血故事,但当年看完此片,很多小伙伴都有一种“想去盖楼”的躁动。但《繁花》似乎完全没有这种效果。这就很有意思了,毕竟,对吧,如果要说政治目的,那吹响民营经济的号角似乎是最明显的可能性,但我观察舆情似乎没有。

4、《繁花》可能是一部张牙舞爪的怀旧文艺片。一个令我比较惊讶的情况,是我观察《繁花》似乎并没有在40以下的人群中引发多大热潮。这当然是身边统计学,不过既然是聊电视剧,就稍微放纵自己一点。与之相反,很多更上了年纪的人,似乎在观看、讨论此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如果这个观察属实,那有没有可能,这也是王家卫最原始的目的呢?所谓的“为民营经济站台”、“为资本主义站台”、“怀念民国旧社会”,可能都是张牙舞爪的壳子罢了。

5、顺着这个角度去强推一把,那如果有政治效果,可能主要就是吹了一声集结号吧。把情怀聚一聚,把力量聚一聚,具体想达到什么目的,未必和这片子本身的题材有关。

6、我很支持这种产业升级的片子。这片画面质感相当好,音乐也给力,和近年来的国产洗钱片子比起来,真的是云泥之别。如果以后钱都投在制作水平上,剧本就算差点,我觉得也可以打入国际市场。

-

重申:上述内容建立在没有完整观看的基础上,可能有各种错误,大家尽情拍砖。

通宝推:燕人,
家园 郭帆这句话抓住了电影商业化的精髓

不是把当年吴京和刘德华年轻的脸贴上去就完事了,而是要“现代的人想象当年吴京和刘德华年轻的样子”。

正经的电影、电视剧是拍给观众看的,不是拍给自己或者领导看的。

观众看了来一句,哦/就是这么回事/就是这个样子。这电影就成了。其实呢,真的是不是这个样子无所谓,必须是观众想象的那个样子。

郭帆拍《流浪地球1》,太阳系的具体样子、未来中国的具体样子,谁知道啊。拍出来后,观众觉得差不多就是这样子。这叫想观众所想。

====

《繁花》也是,80年代、90年代上海啥样子,很多人都模糊了,只有去回忆+想象。我看了7集(前5集+14、15),觉得上海当年就那样。对于我来说,王家卫成功了一半。

另一半呢,我觉得故事很差,甚至破碎不堪。这是王家卫的老毛病了,在光与影、背景音乐上把劲儿使完了,在讲故事上软弱无力。最差劲就是动不动就用旁白叙事。拜托,老王,电影是用画面讲故事。实在不行就跟《猫和老鼠》学学,人家连台词都不用😄😄

通宝推:燕人,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