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共:💬5006 🌺38085 🌵36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家园 求是这篇文章里最重要的当然不是这个

而是“我们党又有了……”

家园 海外媒体没有内幕消息,都是光明正大的喂到嘴里的

说的就是20大胡四被架出去在youtube现场直播,国内ccav1不直播弄两个老头子念经。

家园 我并没有认为这是好事

温州历史上没出什么大官,解放后更少,基本上南下干部起主要作用。习掌权之后温州的书记和市长的前途都很好,这不是好事。

通宝推:凤城,
家园 哈哈,这个嘛,属于题中应有之义吧,换了哪个领导,重点也要落到

这里啊。

实事求是的说,习总很不错了,政治素养是远远超过二代目的。

毛主席向来是主张人是可以改造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能不杀就不杀。

二代目开钢铁公司,杀一批,关一批,糙得很。

今天如果换了二代目执政,他那风格,早就人头滚滚了。

家园 这个问题在于官方和亲华西派都参与了宣传,是被动的,华西村

主要意图宣传的那部分,其实没被发扬。

那么官方为什么要参与宣传呢,实际上是想做个改开的市场经济典型(江南富裕,也有条件宽松一些),同时也是批毛的典型宣传,但是毛派的那些东西,共同的那些东西和那些所谓改开典型宣传方面是矛盾的。

导致了现在成了反面典型了,呵呵呵呵。

亲华西派的老干虽然支持,但是也不希望复兴毛思想,所以他们合流了。

而南街村和周家庄就是反面典型了,一直不行。

周家庄一万多个红手印和小岗村造假血手印刚好相反,一向就是作为反面典型的,好在他们势力实力强,当地不得不重视,也是没太多的办法。

他们只好像当年利用国民党走私的新四军一样图发展,也算是成功的独孤了难关。华西村是最近才遇到这种政治困境,就看吴协恩能不能像他父亲一样顶住了。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拐点。

1978年的华西村有银行存款100万,这是他们搞地下五金工厂10年的积蓄。(敢吹你也敢信?地下五金厂,呵呵呵呵)

这一年,一切都开始改变,改革开放后的华西村飞速发展,实现了农村工业化,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一位50岁的中年人坐在会场中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时不时在纸上写写画画。当他听到邓小平同志呼吁“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没有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进行这种试验”时,立时会心一笑,忍不住鼓起掌来。这位中年人叫吴仁宝,时任江苏省江阴县党委书记、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从28岁开始当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76岁,创纪录的48年,他把华西村打造成了“天下第一村”。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10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农民热爱这样的社会主义》为题对华西村给以高规格报道,同时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华西的经验说明了什么》。

这是华西村第二次被《人民日报》报道。1975年,华西村曾被《人民日报》树立为“农业学大寨”典型。而这一次登上头版头条,则从此被赋予了全新的样板意义。而吴仁宝隐藏多年的秘密,也终于有机会得见天日。

当时的吴仁宝,不仅是中共十一大代表、江阴县委书记、华西村书记,还有一个“秘密身份”:一家地下运转近10年的村办五金厂的领导者。对吴仁宝来说,这个“秘密身份”显然更具吸引力,以至于当1980年上级想调吴仁宝担任苏州地区农工部部长时,吴仁宝却请求组织让他回到华西村。

1969年,已经当了近14年华西村书记的吴仁宝在高调“学大寨”的同时,秘密抽调20名村民创建了一家小五金厂。在“阶级斗争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月,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冒险的,这个五金厂也成了村里的最高机密。

改开的宣传从来就是这么无耻。

其实我经历过的挫折很大的。比如选党代表,从全票当选到有人对我不满让我落选。我说要谢谢不选我的人,给我敲了警钟,我们确实有不足。像我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三次党代表,六届、七届、八届,三届人大代表,那么在九届人大代表我70岁落选了。

为什么落选了?我村里没有落选,我江阴没有落选,我到省里落选了。落选他们说,第一,吴仁宝70岁应该让给人家了;第二,吴仁宝走的路还和人家不一样,大家都私有了,他还搞公有,这个思想不太行。所以我落选了。

落选我也很高兴,我一点也没什么。我同他们说,落选了要相信组织。后来把我安排做省政协常委,当了两届。到80岁时,十七大我倒又当上党代表了。面对这种挫折,我是不泄气的。这个如果你泄气了,十七大代表就当不到了。一般的人他经不住这个考验。

哈哈哈哈。

吴协恩:实际上华西村一直在变,从1961年建成之后到1969年这段时间,也是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段时期,为什么我要这样讲呢?因为华西有一个特殊的情况,人多地少,人均不够,种的粮食再好也只能解决温饱,不能让你的口袋富起来,我们的老书记从1969年时就偷偷开始搞小五金工厂,第一年好象赚了一万块钱,尝到了甜头,实际上这就是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更重要的是,那时候赚钱,主要是以工补农,因为农业的收入太少了,我们把企业反哺到农业上去,这样我们在农业现代化这一块(发展得)比其他地方早。到1978年前夕,实际上华西已经有三四个工厂了,但那时候的生活水平还是非常低的,因为整个环境还没到(那样的水平)。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时,我们在银行的存款已经有100万了,但我们的销售额、产值也只有100多万,大概是一百零几万,那时华西的人均收入只有210块钱。

78年这么大的规模,还能秘密?这就是1969年的秘密到了75年的结果了。这个报道方式和懒厨河友的方法一模一样,呵呵呵。

华西村真正最苦的是70年代

网易财经:在八十年代快速增长的那个阶段有没有获得国家的政策扶持或贷款?

吴协恩:一样的。

网易财经:什么意思?

吴协恩:人家有,我们也有,人家没有,我们也没有。比如在92年的时候,小平南巡,那时候我们找过市长,当时给的贷款非常少,主要是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的,但是我们的老书记看到了这个非常好的机遇,怎么办呢?那时候就向老百姓借钱,再出去借钱,问银行借钱,这一次我们融到了不少钱,大概有个把亿,实际就是抓住了南巡讲话的这次机会。要说真正的政策,我认为我们老书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政策吃得透,而且用得好。如果国家给了政策你又用不好,也是浪费,但是用过头,就是犯法。

网易财经:但再往前推一点,1978年甚至1978年以前是没有政策的……(哈哈哈,有趣的提问方式,阴险的改开宣传,这样能成事吗?)

吴协恩:也有。到80年代国家已经逐步在放了,真正最苦的时候是在70年代。

因为没有政策,所以华西村70年代最苦,咱也不知道网易这个记者怎么得到的结论。

华西村“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里,珍藏着一张49年前的老报纸。在这张1972年3月6日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欣欣向荣的生产大队》的报道,报道了华西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火热实践。

1961年,华西建村。1台30马力的柴油机,1764元现金,此外还有15000元的外债,这就是华西村当时的全部家底。“建村时,全村667口人,但耕地只有800亩,还被水洼、河沟分割成1300多块。当年华西交税8500元,人均年收入53元。”人称“华西村铁娘子”的赵毛妹这样向记者介绍60年前的华西村。

1964年,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村民,让河流改道、田亩重画。1972年,华西村成功实现了亩产一吨粮,《新华日报》《人民日报》记者相继走进华西村,争相报道这个“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风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别人纷纷搞起包产到户、分散经营时,华西村结合人多地少的现实,提出发展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把全村600多亩粮田集体承包给村里的30名种田能手,把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去上班。

华西村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硬道理,四十多年来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上世纪70年代,华西人用七年时间战天斗地,重造华西村地貌,实现亩产一吨粮,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华西村展开第二轮艰苦创业,成为亿元村,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华西村大力推进中心村的城镇化进程,中心村民实现集中居住,过上了城镇化的生活;“二十一世纪腾飞”——新世纪以来,随着村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华西村在对合并的周边村实行“一分五统”,统一规划,科学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目前,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吴仁宝同志真是个有理想、信仰,并付诸实践的共产党员。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通宝推:翼德,
家园 法院管中国法制是中国特色制度建设的失败
家园 行又如何?不行又如何?

改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华西村能挖到第一桶金,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在后续的竞争中一直赢下去,今天不倒,也不意味着明天不到,经营不善倒闭的企业不计其数,也不缺华西村一个,对吧?

家园 别忘了半殖民地

至于所谓”复辟“资本主义,中国历史上可曾有过资本主义可供复辟?根本没有。有的不过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已。

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是谁的殖民地?八国联军的。

八国联军在中国不搞资本主义,搞什么主义?说“根本没有”的,上海外滩的那些万国建筑群又是什么?

要对照历史和现实,读不读书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立场放一边。

家园 此处反诉意义有限

“封建”定义探讨老生常谈。马克思表达的封建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亚细亚”是否包含要素可以讨论。但在百多年来长期“滥用”中文语义环境中,再用马克思原文反诉近代以来的膨胀的“封建”意义极其有限。停留在表面文字辩论,回避实质。

家园 不如说反封建意义有限

如果说八十年代反封建还有一些现实意义,到今天还在喊反封建的人,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脑子一团浆糊,不知道自己在反什么。

其实直击本质,那些人的观点一句话就可以说清,就是拥抱落后的西式政治制度,反对先进的中央集权。只不过他们的观点早就臭大街了,所以才要遮遮掩掩。

家园 那个年代真不避讳啊

本地人当县地市一把手,现在是极力避免的。

从国家角度,容易滋生腐败。从个人角度,容易得罪人牵连家里。

家园 必须工业化才能富裕

这是走遍天下的道理。因为稳定的必然需求,全世界的粮食价格是被人为压低的。如果像其他产品一样自由市场定价,粮价翻十倍不止,那样农民、农业才能广泛的有利可图。但是副作用就是大粮商可以起到【计委】的作用,这是政府不能容忍的。

所以所有的农村出路要么是人进城,要么是本地工业化。然而对于没有什么先天条件的华西村,从大局上看不宜发展工业。实际上它的发展是利用政策漏洞,靠简朴和个人关系集中资金形成优势,夹缝里野蛮生长出来的工业。在短期竞争中靠个人魅力和智慧生存,但是长期看必然衰落。

家园 普京老老实实退休最好

和新总统做好交易,给自己和滑冰演员们留好退路就得了。

那样不仅是给自己留机会,也是给俄罗斯留机会。现在这样硬杠,怕是没有佛朗哥的好命。

家园 对,让升斗小民敢和官斗有辱斯文

以前古人就有反对把法律公开的说法。一旦让奸诈小人知道了法律,和法官当庭对抗,还成何体统。官是皇帝的代表,唯一代表,来治理百姓。不能让百姓有任何可以和官对抗的武器才对。

通宝推:史料推理,燕人,
家园 任何数学课本不会把偏导数叫歪导数

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不多过三个汉字,用一堆莫名奇妙的暗语是不成熟的表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