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资料] 古代巨贾:明朝的沈万三 -- 风雨声

共:💬24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资料] 古代巨贾:明朝的沈万三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排行第三,吴人呼为沈万三,万三是巨富的别号。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祜由吴兴(浙江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庄东坨,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为其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修筑都城,沈万三捐助款额达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巨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周庄,因沈万三及其家族后世苦心经营而盛。其后裔所建造的以巨宅沈厅为杰出代表的明清建筑遗韵是对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贡献,每天吸引着兴致盎然的中外游人。当人们审读沈氏家族由贫而富,又“既盈而覆”的兴衰史时,观照现实,都不免感慨万千,有赞叹、有醒悟,但更多的是思考和启迪。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一、垦殖说。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方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如果说沈万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业弗替;尝身帅其子弟力穑,"说明他有了立业的根本。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巨资,更由于“治财”有方显示了他出色的"经济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钱和关键。他有了这样的巨资后,一方面继续开辟田宅:另一市面他把周庄作为商品贸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砚江(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入走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带的丝绸、陶瓷、粮食和手工业品等运往海外,开始了他大胆地"竞以求富为务"的对外贸易活动,使他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万三就是从贸易中赚下的一部分钱,购置田产,另一部分钱作经商的资本。所以说,沈万三是以垦殖为根本,以分财为经商的资本,大胆通番;而一跃成为巨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实为沈万三父子之功。"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漳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日,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除沈方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冢墓)。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汀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诛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但他毕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人物,他在周庄的遗迹,也使中外旅游者及专家学者深感兴趣。

      摘自《九百岁水镇周庄》

家园 Good!
家园 沈万三修的那个城墙:

真叫结实,可以和当年赫连勃勃的统万城相比了,而朱元璋修的呢?一斧头下去塌了一片。

家园 看来哪个时代的巨富都是不得好下场,现在也是。

难道是中国没有能够脱离小农经济走向工业话的原因?

巨富不能得到好下场,有两种可能

1、黑金收入。多说人被定罪的时候,基本上会有这么一个罪名。

2、妒忌心理。不好说,妒忌的成份不会在少数。

家园 从容毅仁起,历史长河是不是会改道了?

台湾和香港也都有了善终的例子

家园 朱元璋疑心太重,放心的人又办不了事,所以他的性格也为

明朝是中国最弱的时期写下了注脚。

家园 但愿 荣 不是特殊例子。

中国的豪富榜几乎成了黑名单。这中间下狱的罪名的水份有多大也是难说。

家园 所以您看中国大陆资产过千万的, 有几个没海外身份?

现在吵着喊着要回国的, 又有几个是有钱的?

家园 我以前好像也在南方周末上看到在立法 私人财产保护法

不过很久没听到这方面消息了。当时就说,如果私人财产不能象“共有财产神圣不能侵犯”的话,恐怕很难制止当时的资金外逃。法律方面的确应该给私有财产一以保护,否则谁知道哪天会怎么样。这民营经济又如何能发展的起来?

不过,张朝辉好像一直很稳,没出什么问题。

家园 关于私产保护法, 前一段李海仓被杀后, 全国工商联倒是大提

了一阵, 虽说和李的死没有直接关系, 但太说明私产保护的急迫性了!

如果一切国有还是法定程序, 党说收回来就收回来, 谁有钱不跑啊?

现在中国的末日心态和这没关系么? 反正在留在中国的都是别人的, 我的我全弄走.

那就糟去吧, 私产保护, 太关键了!!但这有和国家性质相关, 难啊.

家园 现在还没有立法么?好像动议有几年了。

现在民营企业都已经那么发达,并且占国家经济的重要地位了,不至于还抱着“名义”吧。

当时看那文章,其中也分析到一些原因,不错,可惜的是,找不到了。

家园 关系到修宪吧? 因为宪法不是说我们是公有制国家么.

这就象是性产业, 都什么程度了, 也有人提出来要政府合法管理, 对国家只有好处, 没坏处.

不就是一个面子问题嘛, 社会主义优越性呗, 死要面子活受罪.

更何况私有财产这么敏感的话题.

您看看美国: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多有底气!!

家园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跟官场走得太近了

在过去这是没有办法,如果不找到有力量的靠山,恐怕既富不起来也富不长久。

现代的中国,比方象张朝阳丁垒这样的,完全可以不依附于官场的力量,如果明智一些的话,应该可以避免灾祸的。

周正毅赖昌星这种是行业的性质决定的,逃不了。

家园 还有第三个原因

这是中国特色的富商悲惨命运。

他们在掌权者中没有代表性,政治上除民国都是弱势群体。

家园 沈万三留下了两样好东西

云南丽江是他发配的地方,他在丽江建筑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丽江为我见到的最美丽的古城,江南水乡皆已不如。

还有就是万三猪蹄了,我看大食比赛冠军要是吃上半打过不了半天就胆固醇过高而死。可以有把握万三一家与好友都有点象猪蹄,因为他每餐都不能少。忘了丽江是不是满街猪蹄专业户。

朱元璋因为万三比他还有钱,于是一招大挪移,把万三的家产变成自己的了。国库感谢万三,新的人民政府因为他的大力支持充裕了起来。

在周庄见过一富商的床,为里外两层上等木雕制,据说冬暖夏凉,真是把故宫的比下去了,好在老朱没看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