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印度裔卷入(代)美国 -- 铁手
好些年前,在知乎看到的:
有个人说自己在网上和一个印度人吵架,最后吵急了,
他就放大招,说:“印度就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可没做过殖民地”
结果,印度人回了一句:“别难过,这不是你的错”……
当时他是一脸问号……
想了半天才意识到,有些印度人真的把当英国殖民地,认为是一种荣誉。
有些香港人也是这样,真是认贼作父。
也只有这样的忠仆,美国人,英国人才放心,才能当CEO, 当首相。
而且是整个国家的精英层,都是如此,一般也传承了两三代了。英国大学专门给这些人留学位,镀金,以便他们回国继续掌权。
这些国家的上层 1%,因为接触到国家利益,哪怕就是自己家族的利益,都会有些自主观念,是一代一路的合作对象。但是 10% 到 20%,反华氛围就比较浓厚,因为人家的人生目标是要爬到美西方领导的 “文明世界”里去,而中国是在敲打这个,要把它打烂了。这就利益冲突,矛盾尖锐了。
我在英国所接触的印巴人及后裔最大的强项是文化合群,除去饮酒不行,其他都能够与英国人搞到一起。也是有学位的专业人士,需要搞高大上的管理套话也比东欧人更有优势。他们更有东方传统的拍马溜须本事。在现代西方这叫人际关系能力😜。
英美高层对中国的防范心理也导致对印度人的偏向。西方都喜欢去印度寻找东方情节,哪怕捏着鼻子也去。
但是我认为这些人做实际工作的能力其实不行的。我相信很多海华同学都会有同样的认识。
谦虚使人进步,咱们华人群体最好还是收起对印度裔的轻视,认真正视差距更有利于进步。
印度裔在北美普遍比东亚裔成功,大家还可以说印度人身段柔软,面对白人比东亚裔更能弯下腰。可是在华裔占据优势的东南亚,比如大马,新加坡,印度裔依然是远比华裔更成功的群体,就值得从根本的能力上来思考了。
海华,尤其湾区的容易有对印度裔和其他族群的优越感,这个更多是因为自身的优秀,而不是作为整个族群的优秀。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谁比谁差多少。相反,在英语国家,印度裔可以自豪的说,作为大英帝国曾经首选的包衣奴才,we have been around, how about you?
这个现实,在党国的一带一路取得巨大成功之前,在赢得美中科技战之前,都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甚至会更糟糕。
按照我的理论,海华大都是老实人,而高管是虚伪人群集散地。海华混得不如印度人,是由西方国家的筛选机制决定的。
中国的筛选机制决定了,概率意义上通过高考的绝大部分是老实人,只有老实人才能心无旁骛地遨游题海,社牛才懒得跟我们卷呢,从老三届到大扩招之前的大学生,社恐比例极高。
而混社会,无论在哪,社牛对社恐,那是降维打击,相当于三体人对地球人。
这里有个疑问,社牛为啥能考上印度理工,印度的“高考”是怎样的?
印度的上层,当年是直接被英国垄断培养的。这和法国在非洲做法是一样的。上层和下层根本就是两个民族,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后来殖民者虽然走了,体系完全留下来了。允许贫民靠教育进行阶级越迁,但是必须按照原有规则来。印度能出来的都是这套规则的胜利者,来了之后学习,工作没有任何障碍,完全是体系内即插即用。
中国,起码我们这一代人,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体制培养出来的。社会主义体制基本是学习苏联,而苏联学习普鲁士,属于量大从优培养工程师。讲究术业有专攻,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优点是基础扎实,做事严谨。缺点知识面狭窄,交流能力欠缺(这也和知识面狭窄直接相关,你只能和自己专业交流,那才几个人)。所以华人中有成就的往往是客服自己最大弱点的,善于交流的,喜欢学习的,而未必是成绩最好的。这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浪费。 而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华人,往往本身受西方影响更大,而且中国的教育机构也不断的调整(知识越来越简单,面越来越宽。)恐怕未来十年大家的观念又变了。
而且这个讨论要找眼于整体,不能抓个体。个体什么都有。而且说不如印度籍,我猜福建人肯定不服。好多一个个文盲坐船过来,第一代人刚开始住地下室,打黑工,好多十几年就翻身。开个饭店,超市都只能算是小有成就。 我认识一两个大成的。财富好像每三五年就翻番。 一个当年和我们踢球的老哥房子不计其数,开的店也有点多(有人夸张的说XX街都是他的店)。 前些天听说雇了几个当地人给他打理,自己开始享受生活去了。
区别只是更牛还是超级牛
关于这个问题,我经常看见人讨论为啥阿三行,华人不行,却没人问,为啥那些国家,本身主流人群是英国白人,米国白人,加拿大白人......那些白人竞争不过阿三?
如果说,科学技术这些还要花功夫死磕数理化,管理这种东西,软性的东西很多,本身是本地人,各种都占优势,尽然让阿三骑在头上,这才有意思。
以前,欧洲贵族经常让犹犹给当财仆,各种残酷压榨自己的子民。现在,我看五眼社会也是类似,白人权贵最提防的就是白人屌丝,因此宁与外仆,不予家奴。这个外仆选的就是阿三。仅此而已。
不过更大的可能还是因为印度裔更熟悉西方经济政治叙事。印度人跟着盎撒混了两三百年,肯定比华人更懂西方体系下的需求。然而唐人街出身的华人依然不如印度裔混得开,那应该有更多的原因了。
如我提到的,在马来,新加坡这种华人比例更高的地区,印度裔高薪岗位的比例明显高得多。
另外如楼下说的,印度大概率有全民社牛倾向O(∩_∩)O
看到一个美国的投农业方面的VC,写了这样一段:
Our mission is to empower farmers, encourage responsible stewardship of the land, and create new, technologically-driven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就看前半句,中国的传统说法会是: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保持地力……反正都是结果,而这里都是方法。
不愧是金刚经的诞生地,这么说有点反常识,全民社牛的说法显得他们人种过于优秀,我不能接受。反正我是在理解了无人相无众生相后才能做到旁若无人地讲话的。
有一个可能是,印度早年间移居英美的“蒋、宋、孔、陈、司徒美堂”人群,由于数量更多以及机缘巧合等原因,没有凋零反而茁壮成长起来了。——当年大陆的四大家族带走半个国家的财富,现在树大根深枝繁叶茂就算不是大土豪也是小土豪才是正常啊,能给后来人提供点便利像城里有亲戚的感觉~怎么好像绝了后似的悄无声息没有存在感了,因为麦肯锡主义?
第二个可能性是,考虑到印度的教育普及程度,能供子女上大学的家庭都是中国标准的中富农以上家庭,社会地位不低,从而不社恐不怯场?
好日子的特点就是竞争有限,限制竞争。
而印度自己的小环境相当紧张,走出去留下来才是路。进入限制竞争的环境,山地入平原。
想想战争环境,押上人命求解。没有限制时。。。成色又不同。
他们本身是一个人脉、情报和资金网络。
入乡随俗嘛。
这个新垣平是《剑桥倚天屠龙史》和《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的作者,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模仿了《剑桥中国史》的口吻写的,所以还起了个 Jean-Pierre Sean(让-皮埃尔·希安)的名字。网络版写的是“ Jean-Pierre Sean著,新垣平译”,但纸质版没敢这么写。
后来读《史记》,竟然历史上还真的有新垣平这个人,是个方士,只是下场比较惨,被灭族了。
《史记》还记载了一个叫新垣衍的人,可见他们姓“新垣”而不是姓“新”。
恰巧岛国也有这个姓,如新垣结衣。有人猜测两者是不是有什么关系,然而据新垣平自己的考证,岛国的新垣确实和中国有关系,但不是和新垣家有关系,而是和福建林家有关系。但这个林姓是不是和林平之关系还不确定(没准还真有)。
岛国和福建林家有关系的还不只是“新垣”,还有“金城”等等。没错,就是金城武他家。
这个林家其实是当初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中的一个,也就是说本来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人。到了琉球后为了“入乡随俗”,不仅有中国名,还有当地名。在日本吞并琉球后中国名渐渐不用了。类似这种“汉人胡化”的事儿历史上很可能也不少,只是胡化后家谱就不那么全了,历史记载也就中断了。比如近年在成吉思汗DNA中查出了刘邦的基因。而历史上建立唐朝的李家也是胡化的汉人,因为家谱中断已经不知道是哪一支了,所以后来不得不往老子上靠。
说回新垣平吧,其实他还有一部作品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三体X》,但这本是用“宝树”这个笔名出的,所以开始不知道竟然是同一作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