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罪我知 -- gb2312

共:💬1 🌺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罪我知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我罪我知, 是存明哲。

这是著名学者,翻译家严复在译作《天演论》自序里面的一句话。

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翻译外国作品时,有一些概念,是本国没有的。遇到这种问题,最简单的方式,是用音译,然后再加注释。这样可以做到“信”,“达”和“雅”就比较困难了。

用本国的语言和文化,恰当而优雅地描述一个国外的概念,就是“立名”。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描述一个国外的概念,严复要反复折腾十天到一个月。

“我罪我知, 是存明哲。”——如果不负责任,没有正确地表述一些重要的思想文化概念,是自己的罪过。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有识之士,在介绍重要的外来文化和思想时,从翻译佛经就开始的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

《天演论》从开始翻译到正式出版,历时3年。一出版,就引起了中国思想界的强烈振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也很快就深入人心。

“我罪我知”这种观念,不同于基督教的“原罪”,也不同于佛教的“业识”。“我”的罪过,是“我”行为造成的,必然受到“我”的“良知”的审判。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反映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举个例子,《世说新语》里面有这样的记载: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子敬,就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他信奉的是五斗米道,一生病,就会请道士做章表,写明病人姓名、坦白自己的罪过。他临死之前,最后一次做章表,道士问他有什么要说的。他说:没有别的事,只有一件事,始终愧疚难忘:就是和结发妻子郗道茂离婚(然后娶了新安公主)。

虽然,旁观者可以说,这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这是迫不得已。但是,“我罪我知”……“良知”的审判不可逃避,王献之43岁就郁郁而终,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吧。

“我罪我知”这个观念不仅仅存在于严复,王献之这样的文化人心中。也是很多普通人的行为准则。

比如,最近热映的电影《热烈》。主人公丁雷(黄渤饰),是一个奋斗大半生,没啥大成就的街舞教练。终于,有一个全国总冠军,国家队主教练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只需要自己抛弃一个被投资人厌恶的既有天赋,也勤奋的队员陈烁(王一博饰)……

丁雷从头到尾都知道自己这么做不地道,但是,自己“一辈子就在死磕这样一件事”……种种挣扎,就是为了说服自己必须这么做……然而,我罪我知,无可逃避……最后,他找回了陈烁,也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命运的每一份馈赠,都暗中标好了价格。

人生的每一次背叛,无论是亲人,爱人,朋友,国家,学问……

也都面临着无可逃避的审判……

我罪我知!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总钻风有来有去

通宝推:宝特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