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你們如何看澶渊之盟 -- 匿名

共:💬236 🌺796 🌵3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你这是把红和专混为一谈

我说老洒,你要说你站在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一边,我没意见。但是因此你就专业水平大涨,俺就不能同意了。

工农兵也需要学习才能提高专业水平,不能一个立场打遍天下啊

家园 大笑😂

我还是要大笑😂,哪怕你说俺油滑。我在西西河就正经不起来,而且我看到别人一正经就想笑

如果这样能了了你的心结,我就不为自己辩护了😄 😁

家园 老普,你这台词不对啊

按剧本,你要么义正辞严地反驳我,要么色厉内荏地否认撇清关系,要么是好人沉冤昭雪,坏人痛哭流涕地在好人面前反省自己的错误忏悔过去的一切。

你这台词,不按剧本来啊。好像我被骂成了无理取闹,你宽宏大量原谅我了。你这演戏的本事,比我厉害啊。算了算了,这戏演不下去了,我不跟你计较了。

家园 专业水平也比他们强
家园 “好战必亡 忘战必危”,与澶渊之盟何干?

北宋没有居安思危,导致武备废弛,这怪澶渊之盟?

在被金灭这件事上,北宋统治者本身是内因,澶渊之盟只是外因。

澶渊之盟为北宋搞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在一百多年间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加上倒霉的徽宗,自己躺平摆烂、不修武备,却把“责任”推给澶渊之盟。这不是欺负这“盟”没嘴不会说话嘛。

家园 辽军不算孤军深入

如果辽人兵锋到达河北河南交界就算深入。那么后世的金人铁骑过江,直入南京绍兴,又怎莫说。

辽国铁骑的崛起从五代中期开始,已经在河北地随意驰骋超过百年。最南一次进入河南地,主导了中原王朝的更替。后周和宋的两次北伐,试图驱赶辽的势力出中国之地。那是中原王朝军力最盛的时代。然而因为主客观原因,都未曾成功。尤其宋太宗的北伐,宋军大败,对宋军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辽逐步采用中原的先进文化制度,进化成一个不但军事上占优,从文化上也能够与宋国相若的政权(或者说因汉化而软弱堕落。与宋盟约是辽国最后的辉煌)。

点看全图百度上的澶州之战地图

澶渊之盟时,辽骑穿过宋的河北路地区,到达今日的河北河南交界地方的重镇澶州。河北路的几座大城如定州(中山),魏州(天雄军,宋之北京大名府)和主要各州城虽然在宋人手中,但是宋人没有能力开城出战。辽人的真正困难是战线过长,供给困难。野战方面并无惧宋军的后顾之忧。

寇准是主战派。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宋真宗才前往澶州亲征,鼓舞了士气。

澶渊之盟的代价远远低于宋军北伐的军费(战胜的可能性还极小)。所以皇帝和多数大臣们很高兴实现了和平。宋的百姓也会高兴。因为辽币也好,军费也好,都来自老百姓的赋税。辽币只有军费的百分之一。

引用《宋史》中寇准一段:

【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 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太半,乃引去。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徐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相持十馀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寇准是打算勒索辽归还幽州的,但是皇帝求和心切。多亏寇准威胁谈判使臣曹利用,宋的岁币被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中日甲午战争之议和,惜再无寇准矣。

通宝推:普鲁托,
家园 普大夫躺枪了

躺着也能中枪啊😜

家园 辽军为什么不绕过澶州?

我后面帖子有补充,辽军孤军深入中原,就是要模仿五代旧事。定州魏州宋军不出战不是不敢出城野战,而是这些军头还有五代旧习,想废立皇帝。

辽军没绕过澶州,说明澶州绕不过去,宋军在澶州组织起了防线,这个防线必然要出城,守着城墙不敢出城是无法组织防线的。

宋史这一段,其实是吹寇准,真正主战的是宋真宗本人,正因为宋真宗本人主战,寇准摸准了宋真宗的心思才会一力主战。

别把寇准捧太高。大家都在职场官场混过,摸准了领导心思替领导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这是混职场的基本素质。

后面力主议和的也是宋真宗本人,按说皇帝御驾亲征,各地应该立即勤王,然而辽军后方的宋军重兵集团还是按兵不动。宋真宗怕辽军后方这些宋军军头反水,搞出五代军头干预政治的旧事,才会匆忙议和,订下澶渊之盟。

家园 “这些军头还有五代旧习”

到底有多少军头啊,想废立皇帝?

畏战而已。

大概只有山西的杨家将才不畏战。结果野战中老杨被辽人俘虏了。老杨失败这个事件是太宗北伐的一个小插曲,也可以说是宋人畏战的结果(老杨算北人,不算宋人)。

你对真宗的吹捧也是前无古人了,😄。

我引用的宋史那段记载了寇准指挥下,宋军一次出城作战的小胜。多数情形下野战应该还是不行。

家园 皇帝派军打仗更要花钱

花多得多的钱。

岁币相比之下简直是毛毛雨。

家园 你演义看多了

宋太宗第一次北伐,登上了幽州城墙,预备队全部投入以后,没防住辽国援军偷袭,才战线崩溃的。第二次北伐失败,也是军心不稳战线崩溃,归根结底是军队五代旧习不改,皇帝本人对军队掌控力不足。

宋人的畏战情绪,恰恰是澶渊之盟之后的事。

再说说对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看法,我和常人相反,我认为宋太宗的政治能力远高于宋太祖,宋太祖不过是五代军头,和刘知远郭威之流没有根本区别。 如果没宋太宗,那北宋不过是第六个五代十国。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让他意识到了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真正的问题是要防军头下克上,宋军的问题从来不是战斗力,而是军头们五代积习太严重,所以主要精力要放在内政上,要建立一个以文驭武的政治制度,他这个政权要依靠新兴的士绅地主阶级的读书人平衡压制住武人军头。也就是说在宋太宗手上,北宋的文官制度才开始成型。

家园 “防军头下克上”

这个问题他哥就给他解决了。

有宋一代,有哪次造反是地方军人主导的?

你详细说说宋将中敢于主动与辽军对战并取胜有几人。

杨业算一个。

家园 你们把扭转五代积习看的太简单了

五代积习,看上去只是五代十国的事,实际上是安史之乱以来魏博牙兵废立节度使两百余年的传统,哪能一个杯酒释兵权就能解决的。

家园 军头作风确实是个问题。

军人的不可控性很强。

家园 军队调动问题

宋太祖决定了军队调动的根本问题。后世史家以宋太祖此决定为宋朝积弱的根本原因: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造反是没有可能。抵御外敌也不行。从来刀锋都是两面的。

这是通论。具体情形下有所不同也是可能的。

本朝太祖不也搞了一次大军区司令调换?

总而言之你说的军头问题是不成立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