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西部行】之大漠孤城 -- 赢政

共:💬6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西部行】之大漠孤城

玉门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为都尉治所,隶属敦煌管辖,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与其说玉门关是一个关隘,不如说是一个对外贸易的办事机构,东西往来的商队,进出口贸易都在此办理出入境手续,类似于现在的海关边防。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雨洗礼,玉门关早已不复当年门庭若市,热闹非凡的盛况,如今,玉门关仅存面积633平方米,残高10米左右。残垣断壁静静的横在茫茫戈壁中,孤独的承受肆虐哀嚎的风沙。,如今,当你面对它时,无尽感慨油然而起,你能想象当初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面么?东西方商队在这里汇聚,带走东方的瓷器和丝绸,带来西方的香料。在静的令人心寒和绝望的茫茫戈壁中,面对残存的城墙,你也许还能听到,看到一支支商队伴随着悦耳的驼铃,从这里经过,去往一个陌生的国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玉门关 没有这块碑文,我根本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的玉门关,这与我小时候想象的完全不同,甚至是有些失望。当我面对它时,心中泛起的无限感慨,竭力想象当时鼎盛时期的玉门关是怎样的繁华热闹。如今,这低矮的城墙迎来我这样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似乎又在向我倾诉它当年的生事和经历。我静静的听着,在这无垠的大漠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孤独的古城,寂寞的横在茫茫戈壁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到那残存的城墙,孤立无援的立在沙漠中。它古老而又顽强,两千的风沙未曾摧毁它。似乎要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历,向世人证明它当年的繁荣与热闹,我能感觉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玉门关的城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玉门关的墙体。导游告诉我当初是用芦苇伴着泥浆垒砌而成,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未曾坍塌,可见当时根本不存在任何“豆腐渣”工程,精湛的工艺,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实在令世人汗颜。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低矮的城墙,低矮的城门。也许当年它目睹无数满载货物的商队从门中穿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导游告诉我从这里可以登上城楼,但路被封死了。原本我想爬上城楼,导游却得竭力阻止,让我打消了念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拴在城门口的马匹,难道是又是从远方来的商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苍茫大地间,孤独身影,即让人无限感慨,也令人心驰神往那个遥远的年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残阳映照下的古城,当我离开时,似乎它也有些许的不舍。时隔两千年后,对于我这样一个远来的客人,我用心倾听它对我的诉说与回忆,那遥远的过去,曾经的辉煌,一切成了历史,被永远的尘封在这茫茫大漠中。也许,它无时不刻在期待我这样的听众,用心聆听它的故事,为它的身世而感慨和感动。

元宝推荐:紫色风信子,
家园 好图

好文!

家园 真漂亮, 鲜花。 不过这个玉门和酒泉旁边那个玉门没关系吧

那个玉门倒是取过, 很小, 登上城楼遥望祁连, 顿生感慨之意

家园 【赏鉴】王之涣---凉州词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向上、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它是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

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Tags): #凉州词
家园 唐代“玉门关”地理位置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频见于中国史书古籍的“玉门关”,确切地理位置究竟在何处?2002年,敦煌学研究专家通过反复研究与勘察,认定中国唐代“玉门关”应在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一带。

唐代玉门关是古代中国西北疆域内的著名重镇,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要塞。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唐军与北匈奴曾多次在“玉门关”大战。而《西游记》中的玄奘法师也是路过“玉门关”这一“西境襟喉”西行取经去的。因此,唐代“玉门关”一直是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的研究热点。弄清唐代“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对深入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情况有极大帮助。

学术界对于唐代“玉门关”具体位置的最早判别,始于晚清时期的史学家陶保廉,他将唐玉门关的大致范围定在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遗址(清朝建造,内有庙宇、城楼等建筑)以西、兔葫芦河以东。四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夏鼎、向达率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在河西走廊进行考古调查,初步认为唐玉门关应该在双塔堡附近。

2002年,从事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研究的敦煌学研究所专家李并成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并反复考证有关历史文献,列出判定唐代玉门关地理位置的多项具体条件:应位于今疏勒河南岸;应置于遍设烽燧的山间;西北处应有沿线烽燧;应在汉长城“昆仑塞”址上;应距隋唐晋昌城不远等,并据此确认,唐代“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就在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附近,夏鼎、向达的推断是正确的。

李并成指出,此玉门关早自东汉即已设立,一直延续到唐末,历时约830多年。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没有找到唐“玉门关”遗址,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千余年来的风雨侵蚀,唐玉门关可能早已被毁;二是清代在这里修筑双塔堡时可能利用了唐玉门关的残址。

关键词(Tags): #玉门关
家园 谢谢补充

不好意思, 一直以为是在酒泉旁边那个玉门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