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电影《流浪地球》没有考虑当下西方观众的智商 -- 龙眼
昨天刚刚在多伦多西边的密西沙加市的一家影院看了《流浪地球2》,这家影院坐落在密西沙加市中心,本不是华人比例很高的地区,但就该片的观众而言,几乎100%都是华人,而且多数都是大陆的中国人,上座率大概多一半,可以说本地非中国人对该片是兴趣寥寥。一个主要原因,我认为倒不是因为所谓的价值观的冲突,这个我会放到文章后面再讲。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流浪地球》所反映的内容没有兼顾到当下西方观众普遍的智商水平,把极端理工化、极端工业化、极端数字化的内容都不断和海量地泼向观众,又没有太多相对应的人文浪漫内容进行诠释和平衡,时间一长,连我们这些理工背景的观众都有点视觉疲劳了,更别说这几十年来经过去工业化、去理工化的逆向洗礼,智商严重衰退的西方观众了。
我家孩子正在多伦多大学学习工业工程,是我的推荐和孩子的兴趣,但我们能深刻体会到由于理工教育的缺失和兴趣的放纵,这边孩子与国内孩子比,在数、理、化、工程和工业等方面存在的巨大的认知差距,上理工大学的优秀子弟况且如此,其他广大国外年轻人对数理化和工业则更是兴趣寥寥,那么这些人对《流浪地球》里不断涌现的各种机器、电脑、数字、公式、灾难后果和解决方案,以及始终如一的灰暗色调、灾难背景以及渺茫的希望自然更是兴趣寥寥,甚至毫无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流浪地球》不可能受到广大国外观众欢迎和好评的主要原因。为此,在以后的《流浪地球》电影系列里建议加入更多容易理解的、人文浪漫的和新奇刺激的画面,比如可以跨越到已经登陆和重建的新家园,人类如何在那里的新奇美景下幸福生活,比如人类的生物后代如何与肉体已逝的数字化前辈进行交流,以及观念的冲突和解决,比如把吴京在太空上的打斗发展成更精彩的太空功夫动作片,等等。
至于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国电影在目前阶段能吸引国外观众的卖点,而不是缺点。试想在目前中美和中西方对立的大背景下,多数西方观众能接受主线全是中国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表演吗?而中国电影的集体主义内容,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三体》的后期部分,都给各路西方角色提供了表演的平台,也就能更加吸引西方观众,这跟好莱坞要吸引中国观众而设立一些中国人角色类似,而集体主义的平台应该更加广阔,更加灵活。但是《流浪地球2》里有很多戏份是给了正在俄乌交战的俄罗斯军人,也就不能靠集体主义来吸引更多西方观众,算是正负相抵了,但中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与俄罗斯合作不能说有问题。况且《流浪地球2》里的很多场景和角色也是与美国有关的,比如联合政府的总部位于纽约,内部完全是联合国的机构内景和人员配置,其实很有好莱坞风格。
希望再接再厉
睡着,或者半梦半醒之间。反正买票了,支持了。
外国人直接就不买票。
同意你的观点。西方社会因为去工业化,年轻人不喜欢理工科学,社会成员的平均智商在下降,很难接受信息量大的电影。
你最后的建议是对投资人说的。估计他们看不到。
优先满足国外市场那叫本末倒置。
否则,也没必要把主要场景之一设定在纽约
推敲一下都不合理啊。
看了下剧情简介,每个梗都见过啊。
果真也有大片必备的“故障导致自动失败,必须手动”。。。
我在朋友圈发了漫画,大体上没有人看得懂:
近年也有《星际穿越》、《信条》(这片更扯,脑洞和漏洞更大,但不妨碍崇洋者吹捧)等,但确实好莱坞电影低智化大行其道,应该是对应着观众的工业科学接受能力逐年下降。
但这不代表稍带思考属性的大片没有市场,如果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不要低智化,慢慢地会把相对喜欢用脑的观众找回来的。但首先要有自信,不要别人喜欢什么我们拍什么,也要作一些引领潮流和启智的工作。
“国内”朋友大概是北方人居多,对刘德华的贺年歌不太熟悉,所以不懂的是这个吧?
把技术崇拜到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直接忽略人类本身。
必须看过三体的小说、流浪地球的电影、听过刘德华的恭喜你发财,看不懂很正常。这幅图是我从知乎上扒下来的,我整天觉得知乎屁股有问题,但不可否认,知乎上的群体整体素质挺高,看懂的人不少。
观看流浪地球2的门槛还是挺高的,我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没看过,也没兴趣去看,他们宁愿去看满江红这类的电影。
相比而言,阿凡达、妇联这类电影就没什么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