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解放军舰队东征,果粉意识形态西窜--聊聊所谓的共产党人心学 -- 狂草舞茅
这与毛泽东所强调的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一致的。
王夫之等人可能反对的是心学的某个流派,即更注重于“致良知”而不注重“知行合一”的学术流派。
按照心学的理论,“理”全在人“心”,故而要明“理”,通过内省自悟,“发明本心”即可。不过这只是第一步,“知”了之后,还要“行”,不然不算真“知”。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由此可见,心学的“知行合一”,其具体路径是从“知”走向“行”,这与这与毛泽东所强调的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好相反。所以毛泽东提倡的是“实事求是”,而从来没有提过“知行合一”。
不知哪里可以买到
中央文献出版社的《毛泽东传》?
我有电子版的,epub格式,你能接受的话,邮箱私信我发你。版权信息如下:
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小学时的语文寒/暑假作业本里,“名人名言”学习栏目有一句“读史使人明智”。已经忘了具体是在哪一年级的寒假或者暑假,但确定是在某一年级的寒/暑假语文作业本里第一次看到。
那是八十年的小学,寒/暑假作业就只有语文和数学厚厚的两本,够写一个假期了,通常都是到了快要开学的前几天才拼命赶。
现在查了一下,是培根的名言: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后面的其实都忘了,但唯独这第一句,一直记着,而且就像照片一样,定格在小学的某个寒/暑假里的语文作业本上。
某种意义来说,满清太过拉跨,缅甸都打不过,完全损失了明朝对东南亚的影响力,才使得我们现在的版图更类似于汉唐的格局。
西北从唐以后的气候是越来越恶劣。明朝时期仅仅从嘉峪关到哈密,路上就15天没水。
看看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明朝陈诚的《西域番国志》,这差别也太大了,传统的西域南线沙漠化基本完全废弃,陇西在唐朝是可耕可牧的骑兵基地,到了明朝,守军天天沿着长城挖沙子种树,防止边墙给风沙埋了。
沙漠化的地形造成了九边各自为战,北方的邻居能穿越沙漠形成兵力优势。边防驻军多了养不起,少了经常被围攻,四面受敌,只能自保。
15到17世纪,还真是游牧民族的全胜期。沙俄那时候也只能守着森林防线,艰难防备鞑靼的入侵。鞑靼连甲都没几副,装备比我们北边的黄金家族差太多了。
东北有让人头疼的辽泽,西北和北方天天吃沙子,那开拓的重心就在西南了。
看看明初从湖广到云贵一堆治下人口百万的土司,诺大的云南贵州,明初只能尽力控制一条从贵州到云南昆明的通道,其他地方基本全是土司,我总觉得谭其骧的地图给汉唐的西南疆域画地太大了点。
古人从点到线再到面,是靠一代代移民逐步开拓的。北方则是逐步恢复安史之乱带来西北胡化的地缘灾难。这点就是宋朝是太拉跨了,结果到了明初,明军出了陕西宝鸡就得讲外语了。
就唐以后河西走廊的气候而言,要么守嘉峪关而自保,要么全力维持哈密的存在从北线顶着还能拉出几万铁骑,能动员十几二十来万骑的蒙古人经营西域,没法像汉唐那样以南线为重心了。
但是明初的北方没法支撑去哈密的后勤,开平,大宁都维持不起,更别谈西域了。客观条件要到下一个朝代才改善了。
从辽东到内蒙,当地的势力都在明末清初的连绵天灾以及战争以及被打空了,边防压力大大减轻。漠北和中亚由于沙俄的扩张而使得蒙古诸部丧失了战略机动的空间,土豆番薯的传入使得九边抗灾的能力和余粮都远远超过前朝。云贵的开拓使得去藏区没过去那么困难,四川从防备三个方向到只用专心对付藏区。明朝开始鼓动的藏传佛教在蒙古的影响力大增,为了稳定蒙古,中央政权肯定会加强对藏区的控制。火器的成熟使得后勤更稳定的一方会在战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
这时候去西域和西藏才是万事齐备,水到渠成。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身居从小到大各种体系权力顶层的人拍脑袋搞出来的设计。
所谓“研判”,就是跳过调查这一步直接判。
不出大问题才有鬼。
@铁手
能补充到你话题是,美国推进这个到乌克兰战争的认知战大获成功后。未来三年投入的超算费用至少是现在的五倍甚至十倍。因此,不管是抖音,快手,微博 ,知乎还是b战这样的视频站点。在设定的场景中,AI淹没普通人信息,甚至淹没1450信息基本不可逆。西西河很小众,没你想的那么重要。
远看一步是天才,这才一年,西西河就开始现实AI表演了
不过葡萄有个预测是错的,西西河好像很重要啊
能补充到你话题是,美国推进这个到乌克兰战争的认知战大获成功后。未来三年投入的超算费用至少是现在的五倍甚至十倍。因此,不管是抖音,快手,微博 ,知乎还是b战这样的视频站点。在设定的场景中,AI淹没普通人信息,甚至淹没1450信息基本不可逆。西西河很小众,没你想的那么重要。
---------------------
只能静静地等这种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垃圾信息洪流倒灌回去。就像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中间也没隔几年时间。
同样,改开也不等同于一边倒,造不如买买不如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