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年前瞎扯 -- 胡里糊涂
烂番茄评分不错
几大档期就是鱼塘,真是个悲哀的事实
郭导说小一次呈现给大家,这份满满的诚意 ,我们已经接收到了,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历史上可能最重要的几部电影之一。
我们n刷的诚意就在路上
那么顶俄罗斯人的片子,在欧美还是很难有太大作为的😂
但是这部电影,很可能是中国电影历史上最重要的几部电影之一……
如果是这个分账比例,那么球2已经不赔钱了~
自从球2上映以来,切身的感触是三个
1,这真的是2023年能拍出来的中国科幻片么?
2,大概未来几年的电影都会索然无味,球二可能是近10年全球最佳科幻电影。
3,初三了,郭导该起来工作了。
确实这部电影的观赏起点不低。
但是,这部电影在2023年这样的年份,出现,真的是完完全全超出预期的……
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而球2这样的歌赞人类的勇气作品,在过去10年都未能得见。
郭导拍的不是电影,是来自moss的未来纪录片……这片子真的是我们2023年能见到的么……
看完之后,我只觉得,这样的电影诞生于中国,我们说幸福的。
n刷预订
你会发现有些2月多开的预算都是满的哦,满座哦,呵呵哒,呵呵哒,真是好电影
我就说说我经历,我算是国内不多的资深影迷。这里有两个影响是分不开的,一个发小同学导演系的,他家里80年代有自己暗房。我和他是定期周末看各种得奖电影的。他90年代有句口头禅,烂片也只看美国的。
我呢因为上面的发小影响,自己放假的时候读了蒙太奇班。在80年代,进口片源不足的情况下一度迷上了读剧本(来源看上一段)这里我补充一句,上面发小的话 是特定90年代环境下的好莱坞横扫一切的环境决定的。我和他,骨子里审美实际偏苏联,美国大片是苏联解体后填坑。那时候看电影,海外的参考环球银幕之类的刊物,看港台主要是参考海外星云杂志。这样说吧,除了疫情三年,只要不生病,一直保持一周看一次到两次电影习惯。有了网络观影之后,只是把没有在电影院和租碟的次数降低到原来四分之一。对我来说,看电影是我一种生活方式。
你看到我观影首先重视评论口碑。在有抖音 快手之后,也重视短视频的推荐和评价。所以某种角度,我是可以代表一些资深影迷的取舍:口碑。事实上,球1的热卖正是靠这种口口相传的 圈子和圈子完成逆袭的。这次,球2被满江红翻盘有太多因素,其中很重要原因是大家关了三年了,有报复性消费的一面。因此你才有,院线喂什么观众看什么的错觉。实际我这样资深影迷,对国产影片的信心 真的就是从球2开始的。因为这是中国工业化制作的第一部。如果你愿意就这个话题讨论我后面可以继续。球2我刷了四遍,第一次自己看评论后看。然后朋友圈推荐看。最好,聚会一起再刷。第四遍是买票人没去。相信我我这样的影迷不是少数。是这些影迷逆转了,港台制作统治中国电影的时代。也逆转了流量明星统治大荧幕的时代。更是一个个影迷的选择,告诉制片人爱国也可以挣钱不用跪着去讨好海外。这是趋势也是潮流。
相对比的是,对比最近十年好莱坞创意的平庸。支撑美国影视剧口碑多来自美剧。但是疫情三年的冲击,和好莱坞被政治正确统治。现在的我在疫情后,几乎放弃看美剧,至于好莱坞只有那些特效大片了。但是前提是别有剧情,试图讲故事的特效大片阿凡达2不就扑街了么、
现在还没去看,等假期最后一天看午夜场,人少。
所以这次满江红打破惯例出让分红我蛮奇怪,希望不是此前就有的政治影射因素。球2试图确立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化路线才是值得关注的。满江红的逆袭,我更倾向手工作坊向工业化提出的挑战命题下的骚操作。而不希望其他过多因素掺合,不然太腻味了。
因为院线不可能保证每部电影的票房及其盈利,所以他们会直接拿走票房的一定比例。你说的可能是分账方式的其他组成。比如,战狼2对赌票房,制作方和发行方十亿以下,二十以上,分账方式就不同。这个分账就不急于票房是基于扣除院线和投资成本之后的盈利。
另外,如果院线的资本方本身也是投资方或者发行方,也会获得一定优惠条件。但是鉴于我们院线还没有形成垄断性企业,所以多数院线还是根据票房分成的。
在咸丰末年,关税只有四百九十余万两,到了同治末年达到一千一百四十余万两,光绪末年更是达到了三千二百九十余万两,占据财政收入比重的20%-30%
第二是厘金
厘金就是清朝的商业税,太平天国时期为应付军饷的不足,向商家进行征税。在咸丰三年(1853)开始征收,就是商人从事商业活动都要征收税。
由于晚清的对外开放与通商口岸兴起,这也吸引了一些农民到城市里经营小手工业者、从事商业买卖活动,间接也刺激了商业发展。在咸丰三年(1853)开始起征,开始征收厘金,也是清朝的主要财政支柱之一。
在同治年间厘金每年就能有1360万两上下的收入,最高可达1963万两左右。如此高的财政收入,一方面可以看到清末商业的繁荣,也另一方面也看到清政府对民间商业活动的盘剥,清末,在各地设各种商业局和卡来征收厘金,几乎“无处不卡,无货不税”。
当时商品之间的流通,也要交很重的关税,也就是厘金。起初厘金关税仅仅为1%,但是到后期不断提高,许多地方在5%-10%之间。如在同年初年,上海的油、豆饼的厘金税率比咸丰十年(1854年)增加了十余倍。厘金财政收入以极高速度发展,在晚清征收三十年后,占据财政收入总额的将近20%
第三是铁路
刚开始,清朝廷认为修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但是在甲午战败之后,清朝廷才发现,在战争中由于没有铁路、援军、物资等后勤补给只能依靠马拉车推,贻误战机。
于是,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广泛修建铁路。之后,大清官员也发觉铁路能使地方财政收入急速增加,所谓“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尤其是1906年通车的卢汉铁路,去掉借款利息、成本,每年还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
于是,铁路成为清朝官员的香馍馍。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从讨厌铁路到疯狂修建铁路,并且也把一切地方路权卖给民间资本,允许私人企业修建铁路。但到后来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清朝政府在1911年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导火索之一。
在1912年1月初,清廷度支部公布了1911年财政收入:30191万两银子,这是个封建王朝财政收入史无前例的数字,喜破三亿大关。
可是,就在一个多月后,即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逊位,至此,清朝268年对中国统治由此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