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3000万美国人患有长新冠,其中80%日常生活都困难 -- 别看我矮

共:💬135 🌺824 🌵1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可能真没什么影响

有一部美剧《The wire》,很老了,讲述的是联邦调查局在巴尔的摩一个社区监视贩毒的故事。这个社区以黑人为主,住的是政府提供的廉价住房,教育程度不高,从事耻业也很混乱,有妓女、打手、小商贩、小偷、走私犯、政府线人,几乎人人都和毒品沾点边。

片子有三季,一代毒贩倒下去,新的一代又崛起,警察把这地当成了刷绩点的基地。一定程度上说,这是被抛弃的角落,吸毒而死,没人关心,也是他自已的选择自己的责任。可以合理怀疑,一部分人是被政府和社会用毒品给吸引在、关在这片监狱里,免得他们外溢出去影响另一部分人的生活。为达到此目的,政府和社会还温馨地提供了一部分特权:充费住房、快乐教育、警察监控。

回过头来,美国社会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人被隔离在正当生活之外,这种隔离不是迫害而更像一种保护:保护你吸毒贩毒,达成你的目标。那么,有一部分人得到长期的新冠后遗,也是社会的自我保护一一确保一部分人的自由。甚至可以说,这就是社会的自我选择。那么,说美国共存优越又有什么问题?即使真有三千万长冠,真就比贫民窟的毒瘾君子痛苦?!

不久前,我们几个老同事聚会。一个同事的儿子去了美国,读书就业定居。老领导七十多了,多少还有一点老派思想,问了他一个问题:美国倒底安全不安全?是不是象国内媒体说的那样?同事斟酌了一下,回答:美国和国内一样,有安全的地方,也有不安全的地方,比如黑人区贫民窟。你只要不去不安全的地方,它就是安全的。老领导对这个回答很满意。

所以,只要美国人自已不在意,三千万很多吗?反华尔街时,那些年青人还号称99%呢?

家园 很有可能,这三千万本身就是低端人口

无效存在。山河硕到死都认为美国没那么多新冠患者,却不知道自己巳经被当成了医疗垃圾。他的死,倒是有可能造成医保费用充盈,就象英国一样,老人的去世,为社会减轻了负担。这也是美国个别政客鼓吹的一一他也是一个老人,在这方面不能不佩服他坚持并实践了自已的价值观。

家园 每个点是一天

不是每日新增,就是每天的住院人员存量

家园 所以才要进行定量分析

新冠感染阳性患者大部分是自愈,不需要入院,所以需要评估高峰期的数量和潜在对医疗系统的冲击,不仅包括ICU数量,还要考虑医护人员短缺问题,还有之后的后遗症。现在的讨论都缺少数据分析,各种角度互为补充和验证比较好。

家园 高地的图是滚动式的每天的七天内十万人中因新冠新住院人数

由于是滚动式的,可以算出每天的数字。

家园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论文与菜根河友讨论过

按照学术圈的方式较真评阅,最终的结论与原作者的结论不同(我们讨论后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对照的选择)。

家园 看清楚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一次感染后增加,但在两次感染的人中增加了一倍,在三次感染的人中增加了三倍。

这个对比关系是患病组中三次感染和二次感染和一次感染的风险对比。对照组其实是一次感染组,和你说的那个庞大的,基础疾病差别的未感染对照组并没有关系。

家园 我看的很清楚,这个研究搞的比较复杂。

作者用同样的研究设计分析美国退伍军人医疗数据发表了几篇论文。没有查到有比较两次感染,三次感染的论文。其中一篇《 SARS-CoV-2 突破感染后的长新冠》(Long COVID after breakthrough SARS-CoV-2 infection),可能是你提到的研究。但也没有进行比较两次感染,三次感染的分析。

作者Ziyad Al-Aly今年连续发表的论文,都有同样的设计问题,研究结果、结论都是不可靠的

家园 所以你找不到就等于没有?

https://mp.weixin.qq.com/s/IqFUw4DnYKjp-RO0h9i6Hw

里面有原文出处,自己看吧。

通宝推:心有戚戚,
家园 原来是个还没有发表的论文,还没有经过同行评审,

作者就直接放到网上了。急什么?

这个未发表论文中的补充材料比较了不同人群的基线健康情况。一次新冠感染的人群中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比例是18.4%,二次感染的是25.8%,三次感染的人群是37.4%。第三组人群已经是第一组的两倍了。

即使没有新冠感染,在6个月内最后一组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比例也会远高于第一组。如何证明三组人群6个月内发生心血管疾病差异是新冠引起的呢?

通宝推:llama,
家园 你的思维有问题

1.预印本有什么问题?你也说了Ziyad Al-Aly今年发表的论文都有类似的问题,但为什么能发表?说明大部分审稿人还是认可这种研究方法是有价值的,结果也是可信的,你不认可只代表你属于少数派,学界并不是围着你的思维转的。

2.新冠从奥密克戎出现到现在变异株“百花齐放”,一共才10个多月,谁的研究没有瑕疵?真严格意义上讲,RNA疫苗就不该放出来。这边讲数据都是德尔塔以前的不能代表奥密克戎,这边又说奥密克戎数据出来了时间未到不严谨,那要不干脆都别玩了,反正生物学从疫情开始就烂透了!

3.回到数据本身,文章里从致死率到各种疾病不良预期数据都列全了,总体感染越多预后越差的趋势摆在那,可以打脸的反转数据苗头都没有,再TM鸡蛋挑骨头,趋势也在那,从概率上讲未来变差的可能性也就远高于变好,所以还死鸭子嘴硬有意思吗?

通宝推:愣头兔,一个农民,
家园 都冷静下,学术之争,君子和而不同

我在对新冠的观点上更趋近于wild007

但是夕曦提出的有些质疑在学术上确实有道理

君子和而不同,学术之争,不要着急

回归到疫情管理上来说,实际上大家意见也相近,都觉得目前动态清零应该坚持

至于对于后遗症,大方向上我是觉得多次感染时会有问题,但是目前学术证据也确实不算完全充分,统计上来看确实有问题,但是问题的严重性还没完全体现出来。。可能多次感染的人熟不够多,感染次数还不够。。

不过新冠一共也才几年,要等到学术充分了,估计疫情也早结束了

大家都在战争迷雾中,各自有各自的判断,不要激动

《人民日报》这几天给疫情防控定了基调,估计动态清零政策至少会坚持到明年,所以同志们慢慢研究论文,看看各路大神有什么新研究新数据放出来吧

通宝推:心有戚戚,
家园 不建议用“你的思维有问题”做标签,

已经发表研究论文中大有水分,这是学术圈的常识,而且主要常规的学术活动就包括认真评阅其中的问题,本身就是科研的一个重要工作。

我们之前讨论过几次,就所谓“长新冠”这个问题的认知,你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程度是不对等的。我尊重你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但我不会因此说:“打肿脸、死鸭子嘴硬有意思吗?”等这类话。

家园 接受建议,道个歉

新冠从奥密克戎开始就已经翻篇,现在要争也就争个趋势和概率,目前就已知的数据看,怎么也很难乐观。我在年初就说奥密克戎是欧美结束疫情的最后机会,但是奈何变异一波比一波凶狠,现在都已经到几十个区域优势株同台唱戏,这么庞大的多路径养蛊,还可以互相穿插,预后能好就有鬼了,以现在的感染频次,高致死株几率再小也迟早筛出来。至于长新冠,不就是并发症么,只要三月一波的频次不缓解,你觉得还有啥可能可以逆转?

通宝推:一个农民,empire2007,心有戚戚,陈王奋起,菜根谭,
家园 长新冠与后遗症的误区

我理解的通常意义上的后遗症,可能有三个因素的考虑,一是前后两个病症在发生时间上有前后紧密联系;二是后一个病症在病理上与前一个有明确并直接的联系,同时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导致后一个病症;三是后发生的病症通常在临床严重程度上比前一个病症轻。

比如中风后遗症之一的偏瘫,可以在病理上建立直接并排除其他因素的病理联系。另外非典重症后遗症之一的股骨头坏死,直接病理联系是重症治疗不当,使用大剂量激素导致骨质流失情况下没有及时补钙。

按照现在(美国疾控中心)长新冠(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后新冠状况,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义的症状都是不严重的临床症状。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明确要求排除其他原因导致这些症状后,才能认为是后新冠状况。但临床实际操作中很难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类似症状。大数据研究中是否应该严格排除其他因素导致所研究的症状?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长新冠研究中使用的长新冠症状,都不是正式定义的长新冠症状。研究的后发病症,都远远严重于新冠病情。并且没有给出前后病症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病理联系,同时没有排除导致后一个病症发生的其他原因。这种情况下,临床研究通常将前一个病症定义为后面更严重病症的风险因素(risk factor or predisposition condition),而不会把后一个更严重的疾病当作后遗症。

比如新冠重症的呼吸衰竭,就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ICU中最常见、死亡率最高的重症,新冠疫情出现后,会将新冠感染定义为ARDS新的风险因素。之前非典爆发后,也将SARS病毒感染定义为ARDS的风险因素。其他ARDS风险因素包括各种细菌病毒引起的肺炎、败血症、大量反复输血、(创伤)多发性骨折、重症胰腺炎、呛水引起的肺误吸、大量吸入氨气等等。

在临床上,新冠病毒仅仅是新出现的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感染途径是呼吸道,直接产生的严重疾病都是已知的疾病,如肺炎、ARDS(呼吸衰竭等),并没有引发新的疾病。硬要定义新冠后遗症,临床操作中要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后遗)症状非常困难,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所以我认同其他河友的说法,长新冠是个伪命题。研究2020年疫情早期的新冠后遗症,较重的后遗症应该是感染重症ARDS的后遗症,包括肺纤维化。

通宝推:菜根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