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原创】浮夸饿死人/民主与文革 -- 东方白了
严重程度居全国首位,早在58年冬天就超额死亡数十万,58年死亡人数是57年的两倍多。
公然扣发《党内通信》的封疆大吏,恐怕仅此一家。
按死亡率说,1959年抬头高4个千分点,60年暴增15个千分点,61年跟59年相当。按死亡数硬加也加不出多2000万来。
你不认为应该出生,哪里来的按照之前的死亡率的比较呢?
江西调出粮食多,也不能说明四川等地方的困难。江西是个不那么重要的农业省,尽管他很努力。
同时,杨尚奎干的也不错,更重要的是杨尚奎在当时并不如李井泉需要负责的地方多,职务高。
也给有兴趣的朋友,有意思的是有个周总同其夫人水静喝茅台酒向杨尚奎请求支援粮食的故事,故事很别致,很有意思,这是不是说明周总是重要主管者呢?
似乎是擦屁股,其实应该还是他的责任所在吧。那时周总还是有实权,否则凭啥为刘少出头呢?
四川的死亡是李井泉给中央调粮以后发生的。按省来算四川根本不缺粮
庐山会议之后,戚本禹被迫离开四川。
四川的死亡是李井泉给中央调粮以后发生的。
四川62年之前每年都给中央调粮。
你不认为应该出生,哪里来的按照之前的死亡率的比较呢?
当年出生数和当年死亡数有何关联?
社会面的基本情况是知道。李的强势在于捅了娄子能一时强力压住。李无非是58年59年吹牛吹大发了,在中央缺粮时,超调了四川的粮食,李为了吹牛上多了"税",结果出事了。
四川在59年前不缺粮,并不是欠收缺粮饿死了人,所以才遭四川人民恨
靠天吃饭的地方强行放干冬水田种小麦算不算干坏事?
你对四川历史完全不了解,四川59年就大减产了。
戚本禹只了解他周围的情况,而且庐山会议后四川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了。
很遗憾,主官只是被迫审批者,被捆绑者,那么责任还是他么?
毛主席连高岗都保不住还扯啥选人责任呢?
你的说法实在不成逻辑。
因为解放前很多人家不报死亡,国家也无能力统计,而解放后开始,只有部分精确统计,但是还有大量不报的。
因为人民没有统计观念,所以,统计当年的死亡数据是不足的,这点杨松林书有所谈及,但是没有作为主因。
是1963年二次普查才算基本正规了的。
另外由于数据造假,过于强调死亡数字,导致后来的都不能及时补上,数据出现断层,这也是那些可怕数字不合理的依据。
也就是说,你报的死亡数据太多了,迁移人口不多,出生人口有限,数据是对不上的。
当年,反方是用所谓灾害后的人口出生反弹来说明后来的。人口补充的。
但是,这个解释不了年龄问题,也解释不了补偿数量的问题。没有那么多的适龄夫妻。
实际上,就算说出生,在那些年也不算太夸张的降低。因为1962年的孩子,必定1961年已经怀孕,也就是说尽管艰难,该要孩子也还是要生的。
正因为如此,以前反方是把正常年份的生育率作为统一比较的生育率的,实质上,困难时期来了应该必然降低生育率的,所谓闭经等现实困难,这些年份的生育率就该下降的。
这些都可以冲击1960年人口减少一千万这个基本数据问题。
四川一共多少人,你算个饿死七百万?怎么可能啊。
所以这个数据一定不真实。
老卫兵搞了个驱逐北京低端人口,所谓以黑五类为主。
这个里面人口有几万,这还是首都,1966年,很多人都不清不楚,的确是迫害了一些人,但是也的确清除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那么大家设想一下,复杂的四川,尤其是起义后的四川,有多少人口隐匿下来了。
这些建国初的不清楚人口都在1963年普查中被初步清晰了一下。
所以导致了之前统计的被澄清,未必是造假,虚报,而是当时确实很难统计,因为我们需要办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乾道学派的数据也真也不真,只能说手头还算可以的数据。
这种漏报杨松林文也提出来了。这个事情确实是合理的。符合逻辑。
戚本禹是59年上半年待在四川的,整个社会虽然有了狂热的苗头,但总体还是正常的。庐山会议李挨了批,但在对决彭德怀时,政治上算是过了关,李为了证明自己正确,当年下半年硬拗,捅出了大娄子,恶果主要体现在60年,当年并不明显,有一个滞后效应。
这跟统计数据是基本匹配的。
四川搞亩产万斤田当然不对,就是瞎吹,戚本禹去了调查没弄太明白,或者说没变多少。
因为就是邓李先念强推啊。
邓我记得还去了一个地方,省,搞吹牛。总之,邓是主力,没得跑,而且是现场,李先念起码是在北京打电话。
基本上毛主席都在干,调查分析研究,这是毛主席主导的调查,之后才是灾后国家的大兴调研之风,基本应该没通过办公厅和秘书处。
和邓浮夸是两条线。
60年死人最严重,超额死亡接近三百万,59年超额死亡两百多万,是次严重的,只比60年少几十万。
@起于青萍之末 59年死亡集中于冬季,搞万斤田是前三季度。
四川58年有7000万人口。
你以为人都是幽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