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扯几句爱国生意 -- 狂草舞茅

共:💬120 🌺914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本学科?好像他的物理博士论文是研究金融的。
家园 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不太清楚李政道搞得那种“中国自己的博士后”等于“副教授”的情况,因为我在国内时,还不知道那个教授已经在带“博士后”了。因为连硕士们,一毕业就都被最好的部门和岗位抢走了,这些人现在当部级则是家常便饭的。

不过我可以谈一下八几年时评教授或者副教授的情况,因为自己在短期内兼职行政(校办)过,还直接参与讲师升副教授的评定过程(打杂,接待评审委员会和组织评审过程),那可不是十个讲师里挑一个提升,而是几十个里才取一个。而委员会里都是大名鼎鼎或者炙手可热的人物,非常非常严格和挑剔,手下一点儿都不留情的。至于教授,那时候基本上都不提,因为根本没有空位,副教授个个都那么厉害,选那个好呢?

那时候的讲师,要上报“人事局”的干部处批准后,才能出国,非常不容易。

后来吗,也许是因为国家觉得,太对不起那些高校里的“老黄牛”们了,就搞一刀切,统统地大升特升了。不过,这是我出国以后的事情了。记得才过十年吧,在国内遇到一个同校的小辈,跳了几个学校,从“助教”成为“正教授”(中间公派出国镀了一下金)了。

现在的人,去判断那时的“教授”的情况,是和河里评论文革一样不靠谱的,而且更加困难,因为那不仅需要专业(现在很多都时过境迁了)知识,更需要查阅许多资料或者文件。

我个人认为,如果陈不是诺奖者的弟子的话,而且当时的博士论文没份量的话,在那个时期、那种环境和那个学校里,也是得不到“副教授”位置的。

一家之言。

通宝推:苏仙岭,
家园 根据假日河友提供的履历:

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1989-2002年间,在美国的主要位置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普里戈金统计力学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科学家。

如您所说,既然80年代谨慎副教授的名额那么稀缺,几十个讲师才有一个能晋升副教授,那么北大会不会把宝贵的副教授名额给一个身在海外的兼职人员?而且是外学科垮过来的?

家园 怎么最后都变成了LOSER们呢?

他的具体情况,我不知道不敢说。不过“兼职”的“教授”这样的高级“职称”,可能不需要那么兴师动众的“委员会”审批的,而只要有有关的权威人士推荐就行了。

这样的海外(特别是美英德)专家,大家当时都是服气的。一来人家在海外已经是高薪了,来你这里兼个职等同“无私”地奉献。不要忘记当时正教授的工资才多少人民币,以8比1换,能顶多少美元?

我到海外后,因为同时打几份工,加上西方学校里给的一点补贴,就可以给父母买房子,资助好几个后辈留学了……。

看到“卢索”这样的词,真让人涕笑皆非:

哪有本本分分地给西方政府交了几十年的税,老老实实地给国内的亲人寄了几十年的钱,还无私无怨地帮助祖国真心实意出过大力的,最后怎么都变成了LOSER们呢!

就拿河里来说吧,就应该有不少的,过去和现在的中国的“兼职”高级职称,或者“全职”高级职称,或者其它高级职位的河友。

通宝推:翼德,起于青萍之末,
家园 我理解有些河友说他loser的原因。

87年奥斯汀的博士,导师诺贝尔物理奖,回国的话,可以参照陈章良和杨卫。

陈章良87年回国,89年28岁晋升正教授,96年北大副校长。

杨卫89年回国,当年12月晋升正教授,03年院士、06年浙大校长。

陈如果拿到博士赶紧回国,在这两位的基础上打个7折,考虑到他的年龄和工龄,正教授用不了几年,系主任(后来的院长)基本稳拿。最后搞个副校长、甚至院士都不是不可能。(我认识一个西交的,加拿大排名第十左右的大学博士,90年如果回去的话直接给系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院长)他太太不愿意回去,耽误了)

当时中美差距巨大,按您的说法,当时在美国快餐店打工都是高薪,国内副教授的薪水还不到麦当劳🍔打一天工的收入,回国兼个副教授啥的完全属于无私奉献。

问题时他没回去,错过了回国的黄金窗口,所以这些与他无关。

——-

留在美国的,大多数也活得不错。有的老老实实混教职,有的到工业界或者其他领域(比如花街)。基本上,只要踏踏实实干的,绝大多数人基本上都能有一席之地。

这位爷博后/研究科学家干了十几年拿不到教职,还能沾沾自喜,也挺让人开眼的。

名校博士、导师诺奖,两头一头都没占上,说是loser,不算离谱被。

家园 看看国内当时的教授们的工资

为七天河友提供一个材料,你可以看到当时的教授的实际情况,85年调整工资后,全职的副教授才1400人民币月薪。陈应该不是为了“钱”,88年到中国搞“兼职”的:

高校教师收入知多少?

对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调查报告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处辉

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高校教师收入差距拉大现象越来越明显了。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是列入“211工程”和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际名大学之一。课题组于2000年6月对一大学教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选样利用校人事处在编人

员数据库,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取340人。除出国、出差及不愿接受调查者外,共回收问卷291份。这是一个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人员聚集的群体,反映了中国l000多所高等院校的一般性特征。因此,这份调查结果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收入变化有多大?

  十年前:“脑体倒挂”现象严重

  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之后所获得的相应物质补偿,是劳动价值和价格的表现形式。我国事业单位现行的是结构工资制度,劳动报酬主要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等部分构成。

  从1955年开始,大学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一样,实行工作人员工资制,从而结束了包干制,这种工资制度一直延续到文革中后期。

  文化大革命以前,教授的工资约为工人工资的10倍,个别的的甚至还要高一些。这应该说当时基本上反映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工资多年不调整,这期间,大学教师的基本工资的大致水平是:教授月平均工资220元,副教授月平均工资164元,讲师月平均工资106元。与当时社会上的工人人均工资相比偏低,出现了脑体倒挂,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生动比喻。

  十年动乱后,为解决脑体工资严重倒挂,曾经于1982年调整工资,采取学历和工龄挂钩的工资政策,后又于1985年进行以职务为主的结构工资改革,进一步缩小了脑体倒佳的差距,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理顺脑体之间的工资关系。在1976年至1985年间,大学教师的月平均工资大致为:教授200元,副教授146元,讲师89元。从平均工资考察,这个时期大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比此前的一个时期还要低一些,原因是这个时期恢复了职务晋升制度,新晋升了一批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但工资不与职务直接挂钩、所以平均工资水平较前有所下降。

  经1985年调整工资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完善,高校教师的工资处于大幅度上升态势,基本上体现出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工资差别,目前一大学教师工资(含随工资下发的各项补贴)基本情况为:

教授月平均收入为1900元;副教授月平均收入1400元;讲师月平均1100元,各级之间的工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而教师与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则拉得更大。

  经1985年调整工资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完善,高校教师的工资处于大幅度上升态势,基本上体现出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之间的工资差别,目前一大学教师工资(含随工资下发的各项补贴)基本情况为:

教授月平均收入为1900元;副教授月平均收入1400元;讲师月平均1100元,各级之间的工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而教师与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则拉得更大。

  近十年:增长幅度最大时期

  大学教师工资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是在最近十年间,更确切地说是在1995年以后的五六年间。为理出大学教师工资变化的脉络,我们对在一大学工作四十多年,现65岁的一位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以下简称F教授)做了访谈调查。基

本情况如下:

  F教授于1959年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当年为见习期,工资为6元,第二年定级,工资为56元,到1964年普调工资,为62元。此后经文化大革命后的1977年,13年一直没涨工资,到1978年又升一级工资,为69元。此后工资调整逐步进入正轨,到1993年,工资达到500元,现在(2001年)基本工资为1160元,加上其他各项补贴,每月工资条上的收入达到2600元。

  从2000年10开始,大学进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适应创办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建立机构精简,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学校党政管理体系为目的,对学校党政管理机构实施改革。同时,为创建高水平大学,推进学科发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以建立新型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实行新的一轮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位聘任和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校内岗位津贴从2000年7月计发。

  各级岗位津贴标准:

  A类:校聘关键岗位(400个)

  l级全年津贴标准25万元

  2级全年津贴标准24.2万元

  3级全年津贴标准23.5万元

  4级全年津贴标准:3万元

  B类:校聘重点岗位(880个)

  5级全年津贴标准:2.6万元

  6级全年津贴标准:2.2万元

  7级全年津贴标准:1.8万元

  8级全年津贴标准:1.5万元

  9级全年津贴标准:1.2万元

  C类:基础岗位(1220个)

  10级全年津贴标准:0.9万元

  11级全年津贴标准:0.6万元

  12级全年津贴标准:0.3万元

  岗位总计:2500个,全年学校下发的校内津贴总额约为3900万元。

  这次实聘关键岗位386人:重点岗位938人,基础岗位1050人,合计2386人,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后的一年里,又引进入才15人,并为他们设过渡性岗位。截至2001年9月,享受校内岗位津贴的人数为2398人。校内津贴制度的实施,使教师和受聘员工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教师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家园 我不想这样评判成功和loser

还是想商榷一下,请见谅:

我们这样的情况,同学和同事里面,发大财的多了,当到大官和名人也不少了,但是现在“蹲牢的”比例很高,孩子们基本上废掉了,他们能算“成功”吗?

就个人而言,干过自己喜欢的工作,做出过一些事情,平平安安地退休下来了,就很满足了。

而这个“待遇”,我的一些同学和同事并没能享受到,有些则好像抓住过“机会”,也曾经风光一时过。但是不管他们经历过什么,我都不会用“成功者”和“loser”来评价他们。

家园 好奇问一下扒下裤子的露阴癖侮辱的是谁?

他本意是想侮辱面前的那个女性,对吧?

对于扒拉眼角行为,华人应该改变受害者心态,为审判者视角,别心理过于敏感脆弱。不用当之为侮辱行为,可以定性为一种不友好的行为,不文明行为,下流行为,这样你就不觉得小心灵受伤了。

至于有些中国媒体,或者当地的华人小报,那就是犯贱了,法国就这点新闻可以(值得)报道了吗?

家园 陈平志不在功名

人家陈平志向不在功名,人家要建立自己的经济学说。而由于政治正确的原因,这个志向在当时是不可能迅速实现的,所以陈平只好一边当博士后养家,一边等待时机。事实上,一直到今天,他可能也没等到时机,所以当了一阵子神兽又回美国去了。

你要用功名评论,陈平大概确实是loser。但是,那些学而优则仕的风云人物,官至部级,最后又能怎么样呢?上下五千年,中国的部级官员多了去了。

陈平作为企图推翻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学术起义分子,至少在中国经济学史上是应该有位置的。

通宝推:翼德,alane,起于青萍之末,
家园 七天拿待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有点过,按陈平自述,他也有理由自得

他跟普里戈金读博士本来就不是奔着物理去的,就是奔着经济去的,按他的说法,他看了一篇普氏的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论文,写信给普里戈金说想用非平衡态热力学去分析经济现象,普里戈金没看什么托福GRE成绩,就把他招到美国去了,那年他已经33岁了,跟着普氏世界各地来的博士听课,好象是第一个学期他的数学成绩最好,普氏直接把他招成了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应该是关于金融“色混沌”(这玩艺我完全不懂,听他自己说的),论文发表也是普氏亲自张罗的。所以说他虽然拿的是物理博士,但研究领域是经济。他用这套理论号称验证了十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论大部分都是错的。他到现在都认为,他的理论能纠正现有经济学理论的错误和统一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场景。

所以说,他干了一辈子他喜欢的事,也没有觉得苦和落魄,他一直说一个新理论战胜主流思潮要三五十年时间,他觉得他行。

至于回国的实际利益我想他应该很清楚,他是留美学生会第一届主席,出国前在国家科委参加筹办了“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也是严济慈的门生,回国从政应该非所志,他那性格估计也干不了。

通宝推:翼德,alane,脊梁硬,普鲁托,
家园 他是被疫情隔在美国了,现在正忙着编他那个小圈子里的。。。

“复杂经济学手册”,继续他的造反事业,哈哈

家园 下面您说的这段好像不大对,不知到底是啥时期?

您的话:“这期间,大学教师的基本工资的大致水平是:教授月平均工资220元,副教授月平均工资164元,讲师月平均工资106元。与当时社会上的工人人均工资相比偏低,出现了脑体倒挂,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生动比喻。”

如果是文革或稍后时期,“月平均工资220元”绝对是高收入阶层,“月平均工资164元”也相当高,“月平均工资106元”,也是工人极少能达到的。

当时大学毕业每月五十多,北京五十六;工人二级工每月四十多,北京四十二;二者都是当时本类人里最多的。

家园 那些数据应该是靠谱的 -- 有补充

回桥上河友,这一段并不是我的话,而是我引文里的王教授的调研报告里的内容。

我估计,他那时一直在为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待遇的提高呼吁,因此借用了当时“卖茶叶蛋的老太”特别能赚钱的新闻。

按照我个人的回忆,王教授提供的具体数据,应该是靠谱的。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关于地区的“类别”差 -- 补充帖

补充一下:

当时,因为是按省市来分类确定待遇“级别”的,因此不同省市的同样职位收入就有差别。例如,上海是八类地区,处于顶部;而有些穷省的类别则定得很低,同样的职称的工资会差好多。但是考虑到物价和实际的生活开销,最后算下来还是比较平衡的,而不是那种“地区歧视”。

见前补充 4782368
家园 情商欠费的学究气

他用这套理论号称验证了十几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论大部分都是错的。他到现在都认为,他的理论能纠正现有经济学理论的错误和统一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场景。

爱因斯坦不会因相对论而宣称牛顿三定律是错的。既然是要统一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场景,需要厘清的是其他经济学派所局限的特定条件,说明其他经济学派在各自的特定场景中是正确的,而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具有更大的能囊括其他应用场景的场景,以此证明自己的理论具有更强的普遍性。这一点上,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理论明显比陈平做得更好。

关于“色混沌”的个人猜测。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理论中经济学的主体同时具有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身份,这是超边际分析与之前边际分析在预设经济模型时的一个重要区别。在边际分析经济模型中,一个经济学主体或者是生产者,或者是消费者,两者仅居其一不可改变。个人猜测“色混沌”在陈平的理论中所起的作用与杨小凯理论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混成为一是类似的,都是在预设经济模型中给予经济学主体更大的可能性,从而在主体的可能性塌缩为现实的必然性后,得以证明其他经济学派在各自的特定场景中是正确的。若果真如此,陈平的理论在概念化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数学可以自己玩什么都不说,进入经济学、物理学,人们需要知道你在说什么。

还是个人猜测。陈平的理论方向比杨小凯的更有价值,不管是学理价值还是实用性可操作性上,但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